管理心理学(双学位复习整理资料).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管理心理学(双学位复习整理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心理学(双学位复习整理资料).docx(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管理心理学(双学位复习整理资料)管理心理学(双学位复习整理资料) 本文关键词:管理心理学,双学位,复习,整理,资料管理心理学(双学位复习整理资料) 本文简介:管理心理学提纲(复习)1、管理心理学是探讨管理过程中人们的行为与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管理心理学的探讨对象:组织管理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2、管理心理学于其他学科的不同点:任何企业都包括两个主要因素:人与物,三种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劳动和工程心理学研管理心理学(双学位复习整理资料) 本文内容:管理心理学提纲(复习)1、管理心理学是探讨管理过程中人们的行为与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管理心理学的探讨对
2、象:组织管理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2、管理心理学于其他学科的不同点:任何企业都包括两个主要因素:人与物,三种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劳动和工程心理学探讨人与物的关系(或称人机系统)。管理心理学学探讨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或称人一人系统)。3、古典管理时代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为标记,管理理论探讨走上了科学轨道,管理学从今产生。这一时期最闻名的理论分别是:法约尔的管理理论、泰勒的科学管理和韦伯的组织理论。(一)管理理论又称“安排管理”理论,侧重高层管理创始人:亨利法约尔。主要贡献:A、法约尔把管理者的工作划分为五种功能:1)安排2)组织3)指挥4
3、)协调5)限制B、法约尔提出了14条管理的一般原则。(二)科学管理侧重基层管理创始人:弗雷德里克泰勒(FTaylor,美国,1856-1915),公认的“科学管理之父”。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出版,标记着管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主要贡献:在这一系列试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管理的原则.(三)组织理论侧重组织管理创始人:马克斯韦伯,社会学家,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4、“官僚结构”:一种具有明晰的权威界定、正式的记录保持和标准化程序的有效组织。任何具有官僚结构特征的组织都将是有效的。官僚组织结构(志向行政组织体系)特征:(1)等级结构。(2)劳动分工。(3)选拔和提升的标尺。(4)规则
4、与文档。(5)区分全部者与管理者。5、股份公司制的全部权与限制权分别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职业经理(19世纪早中期)。这一时期产生了最早的管理理论。泰勒等“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为标记,管理理论探讨走上了科学轨道,管理学从今产生。古典管理学派是组织理论的奠基者。泰勒、法约尔、韦伯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三位先驱。6、古典管理理论特点:把组织看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不考虑企业组织外部的环境、竞争、市场等状况。组织管理的中心思想是探讨如何有效地利用已有资源,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更大利润。管理对象的侧重,只留意对物和对工作的管理,而忽视对人的管理。管理目的的侧重,只强调工作高效率,而忽视对工人各种需求的满意。人性
5、假设的基础,把人看成是只有经济需求的经济人,而忽视人的社会心理须要。7、行为科学时代工业心理学产生,为管理心理学奠定基础。闵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生产率1912年出版,首先将心理学学问运用于工业管理。行为科学探讨的先声性探讨“霍桑试验”。行为科学基本观点:生产不仅受物理因素、生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受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的影响。探讨取向:重视人的因素,重视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工业心理学的发展引发了行为科学的先驱人际关系学说的诞生。“霍桑试验”(管理科学发展的里程碑)证明,把人当做“社会人”来看待,才能创建出高效率。心理学对于工业发展的重大贡献:通过试验证明,科学管理可以找到标准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人
6、的思想和感情也会影响他的工作效率和精确性。组织管理探讨迈向重视人的因素,重视人的社会心理须要,重视企业组织内部人与人关系的改善等对提高工作效率影响的道路。8、现代管理时代(一)开放的系统理论观点:每一个组织都是相互关联的各个子系统的整合结构系统,同时又是一个接受外界环境影响的开放的系统。代表人物:卡茨(DanielKatz)和卡恩(RobertKahn)。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循环还在进行,说明组织是有生命力的。外部环境因素对管理工作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有时成为组织考虑的首要问题。(二)企业文化理论观点: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社会和组织中个人性格上不行避开具有文化标记。个人虽然有选择和适应的实
7、力,但社会和组织的特性大多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对个人、群体、组织以及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行为影响作用极大,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离不开文化的影响。有效的管理就应当对社会文化环境、国民性格等进行分析探讨,从而实行相应的管理方式和领导方式。(三)学习型组织代表人物:彼得圣吉学习型组织的主要特征: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幻想。2、组织由多个群体组成。3、擅长不断学习。一是强调“终身学习”,二是强调“全员学习”,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四是强调“团体学习”,4、扁平式结构。5、自主管理。6、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7、领导者的新角色。9、工业心理学代表人物:闵斯特伯格(德国),“工业心理学之父”。最早进行心理技术
8、学探讨,将心理学学问运用工业管理。二、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理论代表人物:梅奥(美国,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先驱者)霍桑试验(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先驱性探讨)霍桑试验表明:工人不是简洁的“经济人”,不能单靠支付工资来调动主动性。个人的看法对确定行为的重要性。管理人员发挥作用对生产率的重要性。完成组织目标和工人对小组或群体满足感的重要性。非正式群体对完成组织目标的影响。梅奥首次提出了“非正式群体”概念。人际关系理论梅奥1933年出版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1、人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2、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3、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群体。4、新型领导的必要性。领导者不仅要担负起组
9、织生产的任务,更要擅长倾听群众的看法,敬重和依靠员工,让员工参加管理。新型领导者还应能理解员工逻辑的和非逻辑的行为,融洽员工和领导者之间的关系,使员工情愿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10、管理心理学的产生:1958年,美国斯坦福高校教授李维特出版管理心理学,用这个名称代替原来的“工业心理学”。美国对这门学科更常常的称呼是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现在的趋势是以组织行为学取代管理心理学。1、人力资源学派:20世纪60年头诞生。代表人物:阿吉雷斯、麦格雷戈。麦格雷戈提出了人性假设对立的两种观点,传统管理理论称为X理论,现代管理称之为Y理论,他反对x理论,提倡Y理论。2、权变学派:20世纪73年头产生。中心观点
10、:管理对象和外在环境的改变多端,普遍适用的管理方案并不存在,没有一套规律能应用于全部状况,必需根据对象和情景的详细状况,选择详细对策。组织行为学在权变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认为遵循权变理论,并不等于没有理论,而是告知人怎样从错综困难的情景中找寻关键性变量,然后找出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针对肯定的情景,运用肯定的对策。代表人物:费德勒等。摩尔斯和洛斯奇11010年发表超Y理论。主要观点:人的须要是多种多样的,须要随着人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更。人的须要都各不相同,须要层次也因人而异。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须要和动机,它们会发生相互作用并结合为统一的整体,形成错综困难的动机模式。人在
11、组织中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不断改变的,因此会不断产生新的须要和动机。一个人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不同部门工作,会产生不同须要。没有一套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组织和任何个人的普遍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管理人员要依据详细状况实行敏捷多变的管理方法。3、组织文化(企业文化理论)探讨兴起:73年头末起先。两个基本假设:“观念人”假定:人在本能上确有多种须要,也希望自己的须要不断得到满意,然而作为人,更重要的是有着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生活组织”假定认为:不能仅从单纯的经济角度去考察和相识一个企业,还应当从社会角度来看企业的职能。企业作为管理组织,具有社会性和经济性两个方面的功能。中心观点:企业不仅是人们工
12、作之处,也是人们的生活场所。员工到企业来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谋求物质利益,还要借助于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向社会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去追求生活的意义和胜利的途径。企业的经济性使命是通过生产出市场欢迎的产品来取得利润,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企业的社会性使命是担负起社会的责任,供应职工就业机会和物质酬劳,同时建立起职工共同的价值观、基本信念、行为规范等共识。11、管理思想中人性假设的演化一、“经济人”的理解:泰勒制就是以把工人当作“经济人”为假设前提的。麦格雷戈提出了两种对立的管理理论;X理论和Y理论。麦氏主见Y理论,反对X理论。X理论就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二、“社会人”的理解观点:人们在工作中得到
13、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们的生产主动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在工作中与四周的人友好相处。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生产主动性是确定性的因素。社交人假设的理论基础是人际关系学说。三“自我实现人”的假设1、“自我实现人”的理解“自我实现的人”的概念是马斯洛提出的。所谓自我实现,指的是人都须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的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意。美国组织心理学教授阿吉里斯的不成熟到成熟理论。理论观点:一个健康的人是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这种成熟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但只有少数人能达到完全的成熟。人从不成熟到成熟包括七个方面:(1)被动主动;(2)依靠独立
14、、自主;(3)只有少量动作能做多种动作;(4)爱好浅薄、错误爱好稳定、深刻;(5)时间知觉短(目光短浅)时间知觉长(过去,将来,远见卓识);(6)听从地位同等地位或优越地位;(7)不明白自我明白自我、限制自我。、麦格雷戈认为对人的嘉奖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在的嘉奖,如工资、提升、良好的人际关系。一类是内在的嘉奖,指人们在工作中能获得学问,增长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等。只有内在嘉奖才能满意人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须要,从而极大地调动起职工的主动性。四、“困难人”的假设“困难人”20世纪6073年头雪恩等提出来的。“困难人”假设是“权变管理理论”也称为“超Y理论”的理论基础。这种理论的实质是要求任
15、务、组织、个人、环境有最佳协作。观点:人的困难,不仅因人而异,而且一个人本身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会有不同的表现。不应把人看成同一类型,应依据不同类型采纳不同的管理。超Y理论,并不要求放弃上述三种人性假设为基础的管理理论,而主要是探讨“管理功能”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五、全新的“人性”假设“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的人性假设是企业文化理论的基础。“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是由“观念人”的假定发展而来,核心内容是人不是工具或手段,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人们都希望驾驭自己的命运,过有意义的生活。美籍日裔管理学家威廉大内教授首创的“Z理论”,实质也是把人看成是“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自
16、我超越的人”假设“自我超越的人”设把员工看作不断成长的人。“自我超越的人”假设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基石。、知觉探讨的管理学意义人们的行为是以他们对现实的知觉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的。知觉并不总能够精确无误地反映客观现实,而且对于同一知觉对象,不同个体的知觉可能会有差异。个体对工作环境的知觉比真正的工作环境更能影响他们的效率,工作本身是否好玩或者是否有挑战性并不重要。一个管理者能否胜利地安排和组织下属的工作,能否真正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工作,都远远不如下属对该管理者的这种努力的知觉那么重要。、知觉偏见:定型(社会刻板印象):大多数人所持有的关于某一特定人群特点的概括。定型是就某特定群体的性别、年龄、人
17、种、社会经济地位和其他社会文化方面的特征形成的概括。晕轮效应:指人们在视察某个人时,对他的某些品质和特征有特别清楚明显的知觉,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晕轮效应在推断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性格特征时往往表现得最为明显。、决策类型:1最优化决策:决策者有一个自己最希望达到的、意义清晰明确的单一目标,能够确定评价标准并列出全部可行性方案,最终决策者可以从全部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方案。2满足决策:决策者的理性和他所能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无法列出全部的可行性方案,因此只在有限的几个备选方案中作评价,并满意于第一个可接受的方案,而不再接着搜寻潜在方案中最优的方案。3隐含偏爱决策:在决策问题确
18、定的初始,决策者就隐含地选择了一个偏爱的方案,但他并不因此而结束决策搜寻工作,还会接着找寻和评价其他的备选方案。这种评价过程事实上是一种证明过程,它使决策者确信自己隐含偏爱的方案的确比其他备选方案更优越,从而是最恰当的选择。4直觉决策:指决策者凭直觉作出决策。决策并不仅仅是对事实的分析,内心的感悟在决策过程中始终是一个重要因素。直觉决策事实上是决策者从阅历中提取精华的无意识过程,因此并不肯定要脱离理性分析,而可以与理性分析相辅相成。、归因:人们依据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去推断内在缘由以及做出说明的过程。归因常存在自利偏好现象,视察者会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说明。自利偏好在影响人们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则以
19、相反的方式进行,他人胜利被归结为环境等外在缘由,他人失败被归结为其内在缘由。、归因理论(一)海德的归因模式美国心理学家海德被公认为归因理论的奠基人全部人都具有两种剧烈的须要,即相识四周世界的须要和对四周世界有效限制的须要,满意的手段是得知人们行动的缘由,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这就是人们进行行为归因的内在缘由。(二)琼斯和戴维斯一样性推论的归因过程模式人的行动是发生之前经过思索选择的,从人的行为结果就可以推断出人的真实意向,从意向又可以推断人的特征,从结果、意向到个人品质特征之间假如获得最大的一样性,就能得出人的行为应归因于什么内部倾向特征。(三)凯利的归因模式一个人行为的缘由可能归结于三个方面
20、的因素:一是行为者;二是行为对象;三是行为者与对象的相互关系与情境。如何确定归因于哪个因素须要综合三方面的资料后加以确定:一是“一贯性”资料,涉及的是主体的行为反应在时间和情境上的一贯性问题;二是“普遍性”资料,涉及的是他人与主体对某对象的反应的一样性问题;三是“差异性”资料,涉及的是主体对不同对象反应的区分性问题。、归因偏见1强加因果关系。在社会事务知觉中,人们经常把自己的心情、情感和动机等投射到被知觉的社会事务上,强加因果关系。2过分强调某种因素的力气。人在评判别人行为的失败时,总过分地偏重于个人方面的因素,而轻视情境方面的因素。在评定自己行为的失败时则相反,总特殊强调外在环境的力气,忽视
21、个人方面的因素。在评价别人和自己行为的胜利时,其状况会相反。人总简单“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别人”。3过高估计偶发事务的代表性。事实上人们经常忽视概率,而很简单被详细细微环节迷惑住。一般人总是过高地估计偶发事务的代表性。4过分信任干脆获得的信息资料。5防卫性归因偏见(自利偏好)。为保持自尊心,人们在进行行为归因时总会发生利己的偏见,如行为胜利则归于自己的努力,行为失败就推诿给环境担当。人们总是以宽宏大度的看法对待自己以及与自己亲近的人。6责任归因中的偏见。人们往往有让无辜的受害者对自己的受害负肯定责任的倾向。、看法: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务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看
22、法结构:看法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看法的功能:顺应功能、相识功能、防卫功能、调整功能。看法的形成和发展个体经验多次重复的行为后,由逐步积累起来的行为阅历凝聚而成。每个人的看法都打上了生活阅历的烙印。看法是一个社会学习的历程。、看法的形成和发展理论1平衡理论(海德)理论要点:人们喜爱平衡关系,而不喜爱不平衡的关系。使自已认知达到平衡方法:一是劝服对方。二是劝服自己。三是变更与对方的密切关系。2一样性理论基本观点:一样性原则支配全部人的思维。人们总是变更看法来达到一样性,以便削减或消退非一样性。对我们持确定看法的个体,他对我们持赞成看法的对象也持确定看法,双方产生了一样
23、性。一旦产生了不一样状态,立刻就会产生一种心理压力。通过在增加一样的方向上变更个人的评价,最终来影响一个人的看法。、认知失调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1957年提出,主要探讨认知各元素之间的关系。认知失调理论要点:认知是人对于外部世界和对自我的种种相识,是看法的一部分。个人,个人看法、信念,以及与认知有关的环境称为认知元素。个体的认知是无止境的,看法也是错综困难的。我们总是试图使认知彼此之间一样起来。否则就产生了认知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就是看法变更的过程。1、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有三种:认知无关、认知协调、认知失调。当个体发觉自己所持有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认知元素相互冲突,出现认知不协调,内心就有不
24、开心或惊慌的感觉,因而产生一种驱使个体解除这种不协调状态的动机。当面临多种可能选择状况下,人们会产生认知不协调的状况。削减这种不协调,一般实行重新评价选择对象的方法。认知之间是无关的,还是协调的,或是失调,完全取决于它们对个体心理上的意义。2、认知失调后的反应:人们会由于失调而体验到一种不开心的驱力状态。不开心的状态随着认知之间的失调程度不断增加而加剧。个体感到削减失调的压力不断增加,这样便产生了人们想要削减或消退这种压力的动机。个体一般实行自我辩护的过程以削减或消退这种不协调。3、解除或减轻失调状态的方法:变更某一认知元素,使其与其他元素间不协调的关系趋于协调。增加新的认知元素,加强协调关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心理学 双学位 复习 整理 资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