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论语心得(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论语心得(9篇).docx(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论语心得(9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消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验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妙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论语心得篇一 今年星会议的主题是“如何进一步增加对企业的忠诚度,对文化的认同感”。11月份董事长特地致信全体党员委员,提出“做事先做人,治企先修身”,并且举荐全体骨干观看于丹论语心得讲座,希望大家“修己以敬,内省不疚”。为何接近年终,董事长不谈如何创利,如何加强管理;反而要谈忠诚度,文化认同感,我认为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董事长在
2、致全体党委员的一封信高屋建瓴的指出最大的风险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我们自身。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在高速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与企业发展南辕北辙的事情。如有对企业不忠诚的、有居功自傲、有不思进取,有抵挡不了诱惑。这些现象都须要我们修己以敬,修身立德,修己以治企业,把企业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想这才是我们董事长致全体党委员的一封信的良苦专心。因此,我想首先谈一谈自己对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 通过对于丹教授论语心的讲座的学习,使我感觉到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领导者。我们骨干要秉承“修身持家治天下”的使命感,要具备剧烈的事业心和坚毅的意志力。“修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占有很高的地位。
3、儒家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等,都是强调领导者要注意个人道德素养的培育、陶冶和完善。 领导者要使员工信服,一要“敬事”,即要有敬业精神。二要“克己”,要自觉地约束自己,克制私欲,行正道,不做一切非礼之事。三要“不骄”,在企业取得肯定绩效时,不沾沾自喜,千万不行随之傲慢起来,满意于现状。四要“宽众”,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五是“知礼”。不管在工作中或生活中,无论是对干脆公众或是间接公众都坚持尊敬、恳切、有礼貌。 修身是搞好企业是万事之本,我们骨干只有全方位修炼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决策实力,才能在纷繁困难的市
4、场上稳操胜券,立于不败之地。 去年在普瑞会议上董事长提出了集团公司发展规划,为我们描绘了美妙的蓝图,然而前途是光明,但道路亦特别曲折,如何克服困难,亮剑争赢,这就须要集骨干队伍的精气神,聚我们企业魂。正如我们常说的三流企业靠老板,二流企业靠制度,一流企业靠文化。要完成发展规划,必须要让企业文化统领我们的心志,建设一只团结廉洁的骨干队伍。 接下来,我谈一谈为何要加强企业文化认同感。 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它包涵了企业的精神、宗旨、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最高目标、行为规范、形象标识、产品品牌与立业使命等基本内涵和功能,可以说企业文化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
5、的巨大精神力气。企业家们从自身的实践中体会到,创建企业文化是专心锤炼的过程,自醒自悟比学习借鉴还重要。 所以,我们每个员工,应当用企业文化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行企业文化。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宣贯企业文化的排头兵。而我们企业文化无论如何都要落实在日常工作中去,即让企业文化落地。 最终,我谈一谈自己对企业忠诚的理解。 在企业里,什么是忠诚?我认为,在一个不断追求发展的企业里,忠诚同样也是品性、灵性和韧性三者的有机结合。在企业里,忠诚是听从于企业的价值观,以企业的发展为己任,是一种剧烈的责任心;忠诚是精彩的理解推断实力和解决问题实力,是完成使命所必需具备的手段;忠诚又是不同流
6、合污、百折不挠的意志,是一种面对困难“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良好心态。一个员工,只有同时具备了这几方面的品质,才谈得上“忠于职守、忠于使命”,才能为建设和发展企业发挥作用。否则,所谓“忠诚”只能是一句空话。 假如努力去培育塑造自己的品性、灵性和韧性,提高自己的忠诚度,那么,不论你在哪个岗位上,都肯定会创建精彩的业绩,为企业作出贡献。对企业来说,一个以优秀的品性、灵性和韧性为企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就是英雄,是一个忠诚的员工。 因此我作为一名员工要司其职,要忠诚,忠诚企业法人治理机构,忠诚全体员工,忠诚企业法人治理机构的主要表现就是自己工作让他们放心,忠诚全体员工就是自己工作让他们满足。 x
7、x人对我寄予厚望,我想我也肯定会加倍努力工作,以优异的工作业绩回报。 论语心得篇二 看完了诗经再看老子,一部部几千年前的不朽经书让我获益,并让我不禁迷惑;几千年前的先秦诸子百家是如何悟到这些道理的呢 但是这些字字珠矶的作品对我来说还是有些太深邃了,咬牙读了几本后,我把信念全部放在论语上了。 论语告知大家的东西,恒久是最简洁的。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合片酬,后来就成了论语。中国历史上从汉武帝起先,尊儒学为统治思想,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它的推崇。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像一
8、座大雪山,只有那些专业人士才能攀上去,其实不然。在我看来,论语更像一碗热腾腾的鸡汤,喝下去后让心灵得到一次洗涤,不,应当用一次升华。孔子的论语很少由长篇大论,每一则都很简练。因为无言也是一种教化,子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这句短语就是最好的叙述。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是一路跌跌撞撞,一身伤痕闯过来的。全世界都惊羡于我们,因为我们的一种信念,孔夫子就是一个很叫信念的人。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明信子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比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先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是啊!兵、食物都
9、是护生的,人都有一死,还不如信念重要了。对待生活,孔子最爱颜回,他曾夸奖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论语像一位才智老人,给我指引人生。在处世方面,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埋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志向的人格标准,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优何惧。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交友须要谨慎。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子曰:“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行夺志也。”让我明白志向重要。 论语心得篇三 暑假里本
10、是为了应付检查才捧起丢在案头已近乎遗忘的论语,最初总觉得上学时已经学过多篇关于论语的文章,感觉自己已经读得很透,可是今日当我再以老师的身份去拜读它的时候,却有了另外一番的收获。或许是作为一名人民老师的职业习惯,我对孔子的教化思想赐予了更多的关注。被孔子的言行深深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才智所折服。 一、肃穆仔细的教学看法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化学生要有耐性,不感到疲乏。老师要做到“诲人不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很多老师常常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缺乏耐性。假如孩子犯了错误,老师应当耐地去调查清晰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相识自
11、己的错误。比如,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提示他;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而应当反思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缘由,使孩子体验刚好完成作业的胜利感。 再说说“学而不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老师自己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正像陶知行先生所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需先生好学。”为了教化好学生,老师自己不但须要广博的文化基础学问,还须要精深的专业学问和扎实的教化科学学问。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最大限度地满意学生的求知欲望,老师就须要有一种不断学习的精神,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一本活的教科书。 二、科学有效
12、的教学方法在论语中孔子采纳了多种教化方法,其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因材施教”。作为老师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环境确定会让他们之间存在肯定的差异。面对学生的差异我们不能一把尺子下来,十个手指伸出来还有长有短,所以对于不同的学生应当有不同的要求。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让学生能体会到不同的欢乐。论语中孔子的学生之所以各有所长,也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结果。论语中孔子还提到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知新”的前提是 “温故”,“为师”的前提是“知新”,不能知新,又怎能为师? 三、欢乐的为师之道老师的工作是一件繁琐、劳心的工作,如何在一种清贫的生活世界中找寻欢乐,在清贫中保持
13、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欢乐呢?这就须要我们在自己的心里开出一片乐土,追求自我的完备。在论语中,孔夫子告知他的学生应当如何去找寻生活中的欢乐。子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通过学习论语,感觉作为一名教化工作者,一要热心教化事业,爱岗敬业;二要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讲究教化教学方法;三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学问水平。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发扬论语中所提倡的教化思想、教化方法,勤于思索,不断将所学学问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将理论学问转化成为实际行动,教化好学生。让我们一起在这份职业中找寻我们的欢乐吧! 论语心得篇四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14、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兴奋吗?志同道合的挚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欢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学问,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酷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始终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特别深邃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论语中对于教化思想方面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在教化对象的选择上,他主见“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贤愚,机会均等。用今日的话来说,孔子特别敬重学生。在教化的方法上,孔子主见“因材施教”
15、,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化,触类旁通,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需留意按部就班。本学期我所教的课文中,讲的就是孔子与学生的故事,再次重读孔子的论语,让我再次接受了教化。在教化的培育目标上,孔子认为进行教化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于培育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闻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读孔子的论语,让我想到了我们今日的教化教学实际,发觉孔子的许多教化思想在今日仍被接着沿用,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部经典著作。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也就是我们今日所说的
16、老师要培育学生的学习爱好爱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了,提出了“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阐明白学和思的辨证关系,就是我们今日常说的学思结合。再如今日的因材施教、写作参考按部就班、举一反三等这些教学原则、方法在论语中都能找寻到痕迹,除了教学,孔子关于做人也有自己的独树见解。他强调做人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正大。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开了灾祸。他还强调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
17、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曰:“人 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做人还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挚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我每天都要一再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挚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动身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孔子认为,学习必需有明确的目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孔子说:“德之不修
18、,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啊。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 以上是我学习论语后的一点感受,通过这次学习我才知道自己的学问面是多么的狭窄,让我有一种“人生到处尽学问,世间人人是我师”的感觉。今后,我肯定要多看一些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论语心得篇五 接到要读诵论语的指示,第三天就起先先看后读,以下是通过学习后,以自己短暂有限的理解和认知,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有不到之处多多指正,感恩促进我成长的每位老师!感谢了! 对论语
19、乃至整个儒学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孔子的确是了不得的圣人,同时也相识到儒学与佛法大有相通之处。以下就学习体会略谈数端: 一、以前虽然对论语并不生疏,但过去的理解特别浮浅。主要缘由是看法与方法不正确,读论语,首先要把看法摆正。孔子是圣人,自己是凡夫,对圣人要有至诚的仰慕与崇敬。论语是传道、修行之书,仅靠逻辑分析、考据论证之类的现代学术方法是不能得门而入的,要靠真诚意去感通圣人之志。圣人的心是纯然天真之心,圣人所讲、所传,无非也是这颗真心,我们只有发起真诚意,超越纠缠我们心性的世俗心,才能与圣人感通。假如真的能这样,则论语就能不读自通,王凤仪善人就是这样的例子。其次,论语作为修行书,到处体现着
20、实践精神,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学论语不是靠嘴巴,而是用行动,要把圣人的思想落实在实践中,落实在工作与生活细微环节中,特殊要落实到家庭生活。一位居士曾说过,有的人在工作单位上是君子,可一回到家里就成了小人。修行人要特殊留意这个问题,家庭是修行的第一道场,要在家庭生活中化禀性,去习性,格物至知。这很不简单,学生在这方面做得很差。 二、先读论语,都是为了学术探讨。读来读去,总感到这本语录体著作特别琐碎,多是一些道德教训,搞不清其主旨是什么;对书的结构、层次也不清晰。听了老师的课后,才明白了这些问题。儒家学问的根本是心性,此心性也称为明德、天命之性、诚、明、天等,王阳明称之为良知,“无善无恶心
21、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论语中则多称之为仁,仁是我们的原来面目,是真正的主子,只是凡夫把它迷失了。夫子之学,就是一个仁字,此仁即夫子之道,夫子一生的工作,是使众生复归仁性。钱穆先生孔子传说:“其生命,其年岁,其人,即全在志学好学志道乐道之无尽憧憬无尽追求中。其所愤,所乐,亦全在此。此以外则全可忘。故孔子毕生其实则只是一志学志道好学乐道之人而已。”(61页)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释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个“一”其实就是仁,曾子为什么说明为“忠恕”呢?仁是道之体,忠恕是道之用,道体难以言传,故曾子从用上说;而且,忠恕也是进入仁体的门径。只要弄明
22、白了仁这个根本问题,论语就简单懂了,论语全篇,其实都在讲这个仁字。 夫子之学是形而上的仁与形而下的伦理规范的合一,儒家的道德是德性与德相之合体,仁作为德性,是无私无我的,宏大的,具有浩然之气,是道德之本体;而德相则是德性的详细表现,是各种各样的规范,是道德之现象。作为本体,德性永恒不变,不论什么时代,人的德性都是相同的;而德相则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孔子的仁学,体用一如,即事即理,体现了宇宙人生的中庸之道,为中华文明建立了根基。但近代西学传入后,中国人的道德观只涉及到德相,德性却失落了,这样,德相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剩下一个空壳。现在,这个空壳也不复存在了,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道德的
23、时代,自古迄今,道德之沦丧无过于今日。而道德重建,也只有复归德性,才能胜利。 听先生的课还有一大收获,就是弄清了论语全书的结构与层次。先生认为论语是依据周易编排的。学生对此感到很新颖,通过先生的讲解,深感此说的确很有道理。在此基础上,学生从自己所探讨的美学专业角度,把论语当作一部美学书,因为仁就是真善美慧的合一,当然也是美的本体。从这样的角度理解,则第一篇为大道之美,道为乾、为体,其次篇为大德之美,德为坤、为用,第三篇为礼乐之美,礼乐以仁为体方美,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第四篇则为大仁之美,第五篇为涵养之美,第六篇为内省之美,第七篇为师道之美,第八、九两篇为德行之美,第十篇是夫子的
24、气象风度之美。而每一篇,又分若干层次,如其次篇18至21章探讨政治结构中君主、大臣、士、师各自的职分,说明诸方面结合起来,政治才能和谐。这些都在讲课分析得很清晰,这样,整篇论语的文脉就一目了然了。 三、先生在授课中还介绍了王凤仪、刘友生、谭荣清的学问与德行,学生看了一些的资料,很受教化,得到许多的启发。首先,王凤仪是儒家血脉的传承者,是儒家学说的大实践家。近代以来,特殊是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学的传入,学问界尽吹西风,儒家学说被歪曲并倍受打击。然而,“礼失而求诸野”,在此危难之时,草根儒学家王凤仪先生领导的道德运动异军突起,并再传至刘友生善人于当代,显现出坚韧的生命力,形成了具大的社会影响。然
25、而从那时至今,学问界对此始终盲然无知,毫无反应,这说明近代以来,学问界不曾有过真正的学问。王凤仪先生是儒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人物,他出现在西方思想传入中国的近现代,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说明儒家思想家完全能够适应于当代社会。其次,王凤仪的实践与理论,也说明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心性之学是真理,是具有实证特点的真正学问。王凤仪并没有读过书,他的学问,全从自己的天性(仁、明德、良知)中流现出来,此天性人人皆有,是真实的存在,不管体验到与否、发觉与否,它都“客观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只是一般人都被禀性与习性所限制,为恨怨愤怒烦所染污,这种天性便不能显现。只要我们老醇厚实做格物至知
26、、诚意正心的修证功夫,就能得到真实的受用。最终,对王凤仪的学问(包括整个儒家学问)与佛法的关系,也要有醒悟的相识。王凤仪、刘善人虽然也谈到过佛法、成佛等问题,但其学说只是佛法中的人天乘(属净业三福中的第一福),修到最高水平也只是命终后升天,是不能出离三界的,更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其学说没有达到缘起性空、能所双遣、绝待圆融的层次。有的人说,你连人都没有做好,修佛能胜利吗?若论通途法门,靠自力断惑证真,则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这种说法并不适合念佛法门,净宗一法,以信愿感通佛的愿力,临命终往生西方以出离三界,往生的基本条件是信愿行三资粮,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更高的要求。故观经下三品往生者都是恶人,
27、这正说明信愿力、佛力的不行思议。但现在有人把儒家学说(甚至弟子规)当成往生的条件,这种知见是大有问题的。但另一方面,念佛人也要仔细学习儒家学说,实践王凤仪先生的学问,这能够培育我们真诚意,格物至知以对治习气,化禀性去习性以复天性,这都有利于增上我们的信愿力,有利于增高往生品位。 四、通过学习论语,对孔子的形象有了新的相识。孔子本人的形象应当是什么?二千多年来,夫子被不断说明、演绎,形成了各各不同、差别巨大的形象系列,曾被称为至圣先师,也曾被称为丧家犬。这是一个说明学问题,佛法则称之为唯识所现。孔子的形象是由说明者心性境界水平确定的,人们所看到的孔子的形象其实是自我心象的外显。通过学习论语,真实
28、感受到孔子是一位超凡脱俗的圣者,也真实感到全部语言都不能完备地描述他,贤者颜渊倘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迷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站得多高,就能看到孔子有多高。全部学问之中,只有佛法才是宇宙人生最原委的真理,只有从佛法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儒家,正如张商英所说:“吾学佛,然后知儒。”同理,学佛然后才能识夫子面目。莲池大师竹窗随笔认为夫子是儒童菩萨,并说:“使夫子而生竺国,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使释迦而现鲁邦,必阐明儒道以教万世。盖易地则皆然。大圣人所作为,凡情固不识也。”大师道眼圆明,境界不行测度,我们当仰
29、信祖师之言,不以凡情测度夫子。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 论语心得篇六 通过听朱先生的课,对论语乃至整个儒学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孔子的确是了不得的圣人,同时也相识到儒学与佛法大有相通之处。以下就学习体会略谈数端: 一、以前虽然对论语并不生疏,但过去的理解特别浮浅。主要缘由是看法与方法不正确,朱先生曾讲过,读论语,首先要把看法摆正。孔子是圣人,自己是凡夫,对圣人要有至诚的仰慕与崇敬。论语是传道、修行之书,仅靠逻辑分析、考据论证之类的现代学术方法是不能得门而入的,要靠真诚意去感通圣人之志。圣人的心是纯然天真之心,圣人所讲、所传,无非也是这颗真心,我们只有发起真诚意,超越纠缠我们心性的世俗心,
30、才能与圣人感通。假如真的能这样,则论语就能不读自通,王凤仪善人就是这样的例子。其次,论语作为修行书,到处体现着实践精神,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学论语不是靠嘴巴,而是用行动,要把圣人的思想落实在实践中,落实在工作与生活细微环节中,特殊要落实到家庭生活。一位居士曾说过,有的人在工作单位上是君子,可一回到家里就成了小人。修行人要特殊留意这个问题,家庭是修行的第一道场,要在家庭生活中化禀性,去习性,格物至知。这很不简单,学生在这方面做得很差。 二、学佛前读论语,都是为了学术探讨。读来读去,总感到这本语录体著作特别琐碎,多是一些道德教训,搞不清其主旨是什么;对书的结构、层次也不清晰。听了朱先生的课
31、后,才明白了这些问题。儒家学问的根本是心性,此心性也称为明德、天命之性、诚、明、天等,王阳明称之为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论语中则多称之为仁,仁是我们的原来面目,是真正的主子,只是凡夫把它迷失了。夫子之学,就是一个仁字,此仁即夫子之道,夫子一生的工作,是使众生复归仁性。钱穆先生孔子传说:“其生命,其年岁,其人,即全在志学好学志道乐道之无尽憧憬无尽追求中。其所愤,所乐,亦全在此。此以外则全可忘。故孔子毕生其实则只是一志学志道好学乐道之人而已。”(61页)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释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个“一”其实就是仁,曾子为
32、什么说明为“忠恕”呢?仁是道之体,忠恕是道之用,道体难以言传,故曾子从用上说;而且,忠恕也是进入仁体的门径。只要弄明白了仁这个根本问题,论语就简单懂了,论语全篇,其实都在讲这个仁字。 夫子之学是形而上的仁与形而下的伦理规范的合一,儒家的道德是德性与德相之合体,仁作为德性,是无私无我的,宏大的,具有浩然之气,是道德之本体;而德相则是德性的详细表现,是各种各样的规范,是道德之现象。作为本体,德性永恒不变,不论什么时代,人的德性都是相同的;而德相则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孔子的仁学,体用一如,即事即理,体现了宇宙人生的中庸之道,为中华文明建立了根基。但近代西学传入后,中国人的道德观只涉及到德相,德性
33、却失落了,这样,德相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剩下一个空壳。现在,这个空壳也不复存在了,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道德的时代,自古迄今,道德之沦丧无过于今日。而道德重建,也只有复归德性,才能胜利。 听朱先生的课还有一大收获,就是弄清了论语全书的结构与层次。先生认为论语是依据周易编排的。学生对此感到很新颖,通过先生的讲解,深感此说的确很有道理。在此基础上,学生从自己所探讨的美学专业角度,把论语当作一部美学书,因为仁就是真善美慧的合一,当然也是美的本体。从这样的角度理解,则第一篇为大道之美,道为乾、为体,其次篇为大德之美,德为坤、为用,第三篇为礼乐之美,礼乐以仁为体方美,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
34、乐何!第四篇则为大仁之美,第五篇为涵养之美,第六篇为内省之美,第七篇为师道之美,第八、九两篇为德行之美,第十篇是夫子的气象风度之美。而每一篇,又分若干层次,如其次篇18至21章探讨政治结构中君主、大臣、士、师各自的职分,说明诸方面结合起来,政治才能和谐。这些都在讲课分析得很清晰,这样,整篇论语的文脉就一目了然了。 三、先生在授课中还介绍了王凤仪、刘友生、谭荣清的学问与德行,学生看了一些的资料,很受教化,得到许多的启发。首先,王凤仪是儒家血脉的传承者,是儒家学说的大实践家。近代以来,特殊是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学的传入,学问界尽吹西风,儒家学说被歪曲并倍受打击。然而,“礼失而求诸野”,在此危难之
35、时,草根儒学家王凤仪先生领导的道德运动异军突起,并再传至刘友生善人于当代,显现出坚韧的生命力,形成了具大的社会影响。然而从那时至今,学问界对此始终盲然无知,毫无反应,这说明近代以来,学问界不曾有过真正的学问。王凤仪先生是儒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人物,他出现在西方思想传入中国的近现代,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说明儒家思想家完全能够适应于当代社会。其次,王凤仪的实践与理论,也说明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心性之学是真理,是具有实证特点的真正学问。王凤仪并没有读过书,他的学问,全从自己的天性(仁、明德、良知)中流现出来,此天性人人皆有,是真实的存在,不管体验到与否、发觉与否,它都“客观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存
36、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只是一般人都被禀性与习性所限制,为恨怨愤怒烦所染污,这种天性便不能显现。只要我们老醇厚实做格物至知、诚意正心的修证功夫,就能得到真实的受用。最终,对王凤仪的学问(包括整个儒家学问)与佛法的关系,也要有醒悟的相识。王凤仪、刘善人虽然也谈到过佛法、成佛等问题,但其学说只是佛法中的人天乘(属净业三福中的第一福),修到最高水平也只是命终后升天,是不能出离三界的,更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其学说没有达到缘起性空、能所双遣、绝待圆融的层次。有的人说,你连人都没有做好,修佛能胜利吗?若论通途法门,靠自力断惑证真,则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这种说法并不适合念佛法门,净宗一法,以信愿感通佛的愿
37、力,临命终往生西方以出离三界,往生的基本条件是信愿行三资粮,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更高的要求。故观经下三品往生者都是恶人,这正说明信愿力、佛力的不行思议。但现在有人把儒家学说(甚至弟子规)当成往生的条件,这种知见是大有问题的。但另一方面,念佛人也要仔细学习儒家学说,实践王凤仪先生的学问,这能够培育我们真诚意,格物至知以对治习气,化禀性去习性以复天性,这都有利于增上我们的信愿力,有利于增高往生品位。 四、通过学习论语,对孔子的形象有了新的相识。孔子本人的形象应当是什么?二千多年来,夫子被不断说明、演绎,形成了各各不同、差别巨大的形象系列,曾被称为至圣先师,也曾被称为丧家犬。这是一个说明学问题,佛法则
38、称之为唯识所现。孔子的形象是由说明者心性境界水平确定的,人们所看到的孔子的形象其实是自我心象的外显。通过学习论语,真实感受到孔子是一位超凡脱俗的圣者,也真实感到全部语言都不能完备地描述他,贤者颜渊倘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迷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站得多高,就能看到孔子有多高。全部学问之中,只有佛法才是宇宙人生最原委的真理,只有从佛法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儒家,正如张商英所说:“吾学佛,然后知儒。”同理,学佛然后才能识夫子面目。莲池大师竹窗随笔认为夫子是儒童菩萨,并说:“使夫子而生竺国,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
39、;使释迦而现鲁邦,必阐明儒道以教万世。盖易地则皆然。大圣人所作为,凡情固不识也。”大师道眼圆明,境界不行测度,我们当仰信祖师之言,不以凡情测度夫子。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听朱先生讲课也是特别开心的,期盼着先生讲后十章,还有高校、中庸等。 论语心得篇七 作为一名老师已不是第一次与论语打交道了,论语在我 看来像是一位变化莫测的挚友,每次接触都使我有不同的感想,更有新的发觉。这个假期在教体局、校领导的支配下,我再次走进论语,与它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教给了我们许多处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知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讲原则,更应当把握原则里的分寸。我们今日总是在说什么事该做
40、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是好什么事是坏,其实有许多时候,一个事情的推断不单单是好坏之分,只是看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只要把握好这个尺度,就不会出现问题的。孔子的一个学生曾经问过他,有一个人说:以德报怨何如。以德报怨这个词我们并不生疏,我们常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无论别人怎样对不起他,他还是对别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当在孔子那里是得到赞许的,可没想到,孔子反问他了一句,“何以报德?”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埋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人家的恩德呢?读到这,我迟疑了。在此之前我始终认为以德报怨是大度是豁达的表现,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里孔子又教会了我一个做人的道理
41、:以直埋怨,以德报德。就是说一个人,假如他有负于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他,去处理这件事,但是你要留着你的恩德和你的慈善去回馈那些真正有恩于你的人! 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老师说明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身为一名老师,那么我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当是老师与学生的和谐,老师和学生在我看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孔子教化学生时看法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每天面对的是一张张稚嫩渴望学问的小脸,他们年龄还小,思想尚未成熟,接受学问的实力比较慢,这就要求我在教化学生的时候能够心态平和,而且要对他们有信念,能够发自内心的确定他们。 在我的职
42、业道路上,我也会抱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看法与同事和平相处,做好我的本职工作。人们常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老师的心灵思想干脆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想观念。于丹老师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缺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缺憾。”因此我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即使有什么不快乐的事驾临,我也要尽量安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不把自己不良的心情传染给学生。因为我坚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我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我才会活得更有效率。 我想作为一名老师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教化学生在今日这么一个竞
43、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是多么的重要。要使他们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 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所以无论对挚友领导还是家人都要保持肯定的距离,驾驭好亲疏的分寸。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敬重,这种敬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当保有最美的境界。常言道:“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活一世,毁与誉,从来都是如影随形的。名气越大,越是难以避开。今日把你捧上了天,明天又将你狠狠地踩在脚下。岂只是活着的人,即便是盖棺之人,也难以定论。孔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别人的攻讦也好,吹捧也罢,全不必当回事的。
44、假如有人捧你捧得太厉害了,其背后肯定隐藏着某种目的。就拿孔子本人来说吧,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们之所以如此推崇他,不过是利用他的学说,用以禁锢民众思想,作为巩固其阶级统治的工具罢了。所以做人肯定要脚踏实地,做事肯定要心安理得,不要被他人的巧语花言所迷惑,要认清糖衣裹着的往往是炮弹。赞也好,贬也罢,嘴巴是生在别人身上的,谁都有说话的权利,岂是谁能左右得了的? 孔子有这样的名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所不能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意思是说别人不了解你,嫉妒你、攻击你,你也不愤怒,而是时常反省自己,我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与其奢侈时间去反击别人的指责
45、,倒不如埋头做自己的事,不怨天,不尤人,努力充溢和完善自己。要坚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孔子曾说过,看一个射箭手技术的凹凸主要是看他是否射中了靶心,而没有必要非要到靶子后面去看看他是否射穿了靶子没有。看似简洁的一句话,其实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特别重要的道理:对他人不能太苛刻,宽容别人其实更是宽容自己。 人生在世,总是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也总会产生各种不快与摩擦,在处理问题上,有的人会三思而后行,而有的人却实行了极端的方式,害人又害己。有的时候我们宽容了别人,别人就会宽容我们,善待我们;而我们对别人苛刻,别人也会反过来以更加恶劣的看法来回击我们。让我们用宽容对待身边的人吧
46、,这不是消极或软弱的表现,而是真正的君子之度,是大家之风。 是论语使我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对工作燃起了新的激情,它教会我最多的就是宽容。人与人之间须要宽容、须要理解。宽容是催化剂,可以消退隔阂,化解冲突;宽容是润滑剂,可以调整关系,避开碰撞;宽容是清爽剂,会令人感到舒适,感到温馨,感到自信。宽容是一种豁达的风范,更是一种华蜜。它是一盏绿灯,帮助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通行。选择了宽容,便选择了财宝!读懂了论语,便读懂了人生! 论语心得篇八 作为一名老师已不是第一次与论语打交道了,论语在我看来像是一位变化莫测的挚友,每次接触都使我有不同的感想,更有新的发觉。这个假期在校领导的建议下,我再次走进论语,
47、与它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交给了我们许多处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知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讲原则,更应当把握原则里的分寸。我们今日总是在说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是好什么事是坏,其实有许多时候,一个事情的推断不单单是好坏之分,只是看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只要把握好这个尺度,就不会出现问题的。孔子的一个学生曾经问过他,有一个人说:以德报怨何如。以德报怨这个词我们并不生疏,我们常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无论别人怎样对不起他,他还是对别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当在孔子那里是得到赞许的,可没想到,孔子反问他了一句,“何以报德?”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埋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人家的恩德呢? 读到这,我迟疑了。在此之前我始终认为以德报怨是大度是豁达的表现,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里孔子又教会了我一个做人的道理:以直埋怨,以德报德。就是说一个人,假如他有负于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他,去处理这件事,但是你要留着你的恩德和你的慈善去回馈那些真正有恩于你的人! 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老师说明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身为一名老师,那么我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当是老师与学生的和谐,老师和学生在我看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 孔子教化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