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摘要: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农民工窘迫困境的根本途径,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羁绊、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及农民工自身素质的影响,农民工变市民的进程举步维艰。本文在对现阶段制约我国农民市民化的各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关键词:农民工 农民工市民化 政策变革农民工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而产生与壮大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户籍在农村,但又长时间生活在城市,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力量,是城乡融合的主要载体。然而,由于身份的差异,农民工的权益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他们不能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国民待遇。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农
2、民工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而且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隐患,成为和谐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我国在实施城市化战略,推进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与大力解决农民工权益保障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根本上说,农民变市民,即农民工市民化才是彻底扭转农民工困局的良策。一、农民工市民化的涵义界定从字面意思上看,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农民变市民的过程,它包括三个要件,即:(1)从制度上来说,农民工的户口由农村户籍转为城市户籍。这是农民工市民化的体制保障。(2)从事实上看,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并且经济来源相对较稳定同时他们能够公平地享受各种社会保障、公共教育、公共服务及其平等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3)农民工的风
3、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逐渐与城市市民趋同。因此,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外在推动与城乡比较利益的内在牵引下,本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其身份、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社会过程。从农民工市民化的概念上看,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农民变市民的过程,既然是一过程就不可能一劳永逸,因为它不仅涉及户口的变更,还有观念意识的转变、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其福利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教育政策等的配套改革,因而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必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做到循序渐进、有条不紊。(2)要逐步推动这一过程进行,需要党、政府、社
4、会、城市市民及其农民工自身的共同努力,但政策与制度上的保障发挥着尤为关键的作用。(3)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农民工市民化并非是当前解决现实困境与矛盾的一项权宜之计,而是我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步骤,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二、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性障碍与现实性障碍农民工变市民有利于解决农民工的窘迫境遇,也有利于国家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中还是难免遇到很多障碍,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一)制度性障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户籍制度逐渐出现松动,农民工市民化也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其进程很缓慢,归根结底,是因为我国现阶段还未形成一个有利于劳动者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环境。
5、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性障碍很多,主要有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其中,户籍制度又是制约其它制度的核心。换句话说,正是由于农民工与市民有着不同的户籍,使得他们与土地存在难以割舍的脐带关系, 离乡易离土难户籍制度的羁绊使得农民工就业屡屡遭受歧视,社会保障难以公平享受,子女教育方面更是困难重重。长期以来,户籍制度人为地把城乡人口划分为不平等的两大社会阶层。把农民禁锢于乡村土地之上,拒之于城市管理体制之外,享受不到市民的福利待遇,使其与生活在同一空间的城市市民存在着身份与地位上的巨大差别,难以融入主流社会。这样一来,一方面扩大了城乡在各个方面的差距,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另
6、一方面,也不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阻碍国家经济、城市经济水平再上新台阶。近年来,政府在改革户籍制度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农民工与市民的地理界限与之前比起来已模糊了很多,但这还达不到农民工市民化的要求。况且,“各地的改革中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对吸引较高素质的人或专业人才进城落户考虑多,对吸引一般农民进城,让农民变市民考虑少对实现本省、本市农民市民化考虑多,对流入本地城市的外省市籍农民考虑少对放开小城镇户籍考虑多,放开大中城市户籍考虑少。”1 各级政府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存在着政府错位、越位、缺位的情况,他们的行为逐渐变得以实际利益为目标指向,严重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同时也不利于国家、
7、社会的长远发展。土地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都是附庸在户籍制度这一根本制度之上的具体制度。只有户籍制度有了根本性的变革,其他各项制度才能逐渐完善,进而为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拆除道道樊篱。(二)现实性障碍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不仅有制度性的,还有许多现实性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1、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城市社会容纳能力有限。任何一项具体政策的实施都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农民工市民化当然也不例外,在面对这一问题的时候,我们无法避免一个成本问题。“按照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的测算,每转变一个农民成为城市居民,需支付社会总成本约 2.5 万元。”2 我国现在大致有 2 亿农
8、民工,要实现他们的市民化得需 5 万亿元。如此大的社会成本,肯定不能由工资已经很低的农民工来支付,那么重担自然落在国家及其各级政府的肩上。而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还不发达,财政支持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任何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公共设施、交通运输、就业范围等都有一个承载能力,超过一定限度,就会损害社会的长远发展,从而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这个原因使得我们在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上犹豫不决,农民工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农民工市民化在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会受到城市社会容纳能力的限制。2、思想认识上的障碍。其表现有:(1)农民工自身缺乏主人翁意识。长期以来,由于土地牵制
9、和户籍限制,大多数农民工将自己的未来局限于农村,加上城市中偏见与歧视的存在,促使农民工对城市缺乏“主人翁”意识。因而农民工对城市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缺少了其应有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容易滋生扰乱社会秩序、犯罪等越轨行为。市民对农民工根深蒂固的偏见,城市决策者趋利避害的心理。3、农民工自身素质较低,对城市文化、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差。由于农民工低下的文化水平、传统的生活观念、落后的政治意识、淡薄的法制观念使得他们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变得分外艰难,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社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会越来越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的偏低已经愈来愈成为农民工市民化的绊脚石。三、实现我国农
10、民工市民化的对策建议(一)进行制度创新,创造有利于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制度环境。改革一系列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宏观政策环境是解决农民工困境、推进市民化进程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已出现了很大程度的松动,“1984 年,国家政策允许农民进城,其政策的核心是:临时性、区域性(本地性)、体制外流动,国家既不提供就业的岗位,也不为流动承担责任,流动是盲目的风险极高的选择。但毕竟与以前不许流动的囚笼政策有所改变。1994年后,国家总的政策倾向是限制性的流动,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根据各自的情况,出台了一些歧视农民工的地方法规,对农民工的就业范围、工种作了特别规定。2000 年后,国家注意到城乡统筹
11、发展的问题,对人口流动基本放开,农民工的问题也日益引起党中央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流动进入到长期流动但不能顺利定居的时期。”4但这还远远不够,户籍制度仍然阻碍着生产要素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仍然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桎梏。在接下来的制度改革中,我们在保障农民工迁徙自由与居住自由的同时应该逐渐剥离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一系列特权,即实现户籍制度与就业、教育、医疗制度的脱钩,让农民工与市民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另外,我们还可以尝试性地建立起以常住地为户口登记地的机制,即只要农民工在城市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有固定的居住地就可申请当地户口。这样以来,农民工与市民间消除了制度障碍,更有利于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二)提高我
12、国经济发展水平,增加相关的资金投入,为农民工市民化的实施夯实经济基础。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需要强大的财政作为支撑,国家及各级政府必须为农民工转移的巨额成本买单,因而,它们必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城市集聚它们必须加大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投入力度,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以使城市有足够的能力消化农民工这个群体。(三)提高农民工思想认识与综合素质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户籍制度的改革只是让农民工在身份地位上改变他们“边缘群体”的情况,这个相对来说比改变农民工思想意识容易一些。农民工由于城市市民的歧视、城市决策者的排斥加之自身的卑微感,往往形成
13、一种过客心理,从而使他们在骨子里难以市民化,这就要求城市借助各种方式积极宣传他们的城市文化,社区积极为农民工提供各种便利市民和决策者改变对农民工的歧视,充分肯定农民工对社会建设的积极作用,自觉将农民工当成城市不可或缺的一员农民工自己也应积极参与城市社会文化活动,转变自身思想观念,加强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培养其“主人翁”意识。农民工的素质提高往往对市民化进程的速度具有决定性意义,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的改善是外部条件,农民工的市民化还有赖于他们自身素质的提高。目前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生活习惯、法制意识等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还很大,因而进城农民工必须尽快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术能力。第一,农民工要积极抓住继续教育的机会,通过自学或者参加成人教育的方式,充分利用城市的一切公益性的资源与设施等,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综合素质。第二,农民工要积极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环境,逐步提高在城市生活的综合能力。第三,农民工“要从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有目的有计划的参加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职业技术培训和劳动就业培训,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努力培养自身作为市场主体的必备基本素质,使自身的素质和技术能力能够适应多种工作的要求。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