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试题:语文(全国乙A卷)(全解全析).pdf
《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试题:语文(全国乙A卷)(全解全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试题:语文(全国乙A卷)(全解全析).pdf(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语文全解全析本卷满分1 5 0 分,考试时间1 5 0 分钟。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 6 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 3 题。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体现。加强中国典籍的对外传播,将优秀的中国
2、文明介绍给世界,对于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国典籍在海外的传播现状具有不平衡性。以四大名著为例,海外传播影响力最大的是 西游记,而 红楼梦则相对影响较小。西游记之所以影响最为深远,是因为它所弘扬的英雄主义、冒险主义精神,更易于为西方世界所接受,从而使中国文化精髓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尽管如此,美 版 西游记宣扬的思想仍以西方思想为主线,人物刻画与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也较为接近。而 对 于 红楼梦这样富含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来说,西方读者在接受上会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中国文化典籍的海外传播依然任重道远。首先,提升思想高度,实现全球化与民族差异化的有效结合。文化是文明的基
3、础,文明是文化的升华。文化有地域、国别特征,文明则可以超越国别与民族,具有普适性。我们应当认识到,中西文化相互分立的特性,构成了两者互补的前提,使文化互鉴更有价值,从而得以升华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以此来助益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因此,我们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应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立性。若一味迎合西方话语体系,显然不利于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典籍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象征,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新的生长点,寻求文化的内在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助推不同文化的共融交汇。其次,增强市场意识,挖掘完善传播渠道。目前我国文化典籍外译传播的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对国际市场需求的精准评估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国内
4、出版传播机构应把握“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增加沿线国家的多语种教育,从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中国文化典籍外译教育。加强与国外出版社的合作,在对海外受众认知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出版和市场化战略,实现融合海外中国文化市场培育和海外文化出版产业的有效循环和良性互动。最后,把握心理需求,打造中国典籍海外传播新平台。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目标读者的文化传统,调查他们的心理需求,设计适合其文化背景、思维模式和接受方式的故事,在对话交流中让中国文化典籍走向世界。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使故事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把中国典籍讲述出来。这样的表达方式更有助于他国听众的理解,更
5、能打动年轻人群体。当今世界,全球化不仅体现在经济利益方面,更体现在全人类和谐共生的共同精神价值需求。文化互鉴正是顺应时代需求,为国际社会和谐共处提供了价值基础,使东西方交流得以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仅是停留在国际舞台上发声,更重要的是让西方受众从本质上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接受,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文脉精髓。(摘编自李琳 以文化典籍传播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中国文化典籍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文化,加强中国典籍的海外传播,帮助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B.因 为 红楼梦中富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西方读者造成接受上的
6、困难,所以其海外传播影响力相对较小。C.中西方文化有着各自的地域和国别特征,二者交流互鉴形成互补,可使其得以升华成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D.充分利用新媒体来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讲述中国典籍,讲好中国故事,主要是为了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以中国典籍在海外的传播现状的不平衡性作为驳论前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B.文章从思想高度、市场意识和心理需求等方面层层递进地论述了如何加强中国典籍对外传播的问题。C.第二段论及 西游记的海外传播时,既论述了其成功之处,也指出了其局限性,体现了辩证的态度。D.文章最后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最重要
7、的是让西方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文脉精髓,收束有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在中国典籍传播过程中,我们不断去挖掘典籍中的生长点与文化内在普遍性,就能够助推不同文化的共融交汇。B.我们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应该毫无保留地迎合西方话语体系,实现全球化与民族差异化的有效结合。C.深入了解海外目标受众的文化传统和认知需求,确定相应的出版和市场化战略,将有助于发展海外文化出版产业。D.东西方顺应时代需求,加强文化互鉴,可为双方打下和谐共处的价值基础,进而使双方能在物质层面进行交流。【答案】1.A 2.C 3.C【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A.”
8、帮助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将优秀的中国文明介绍给世界,对于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是有助于构建,而不是已经构建完成。故选A。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驳论”错误,本文是立论,而不是驳论。B.“层层递进”错误,文章从思想高度、市场意识和心理需求等方面论述如何加强中国典籍对外传播的问题,这三个段落间形成的是并列式结构而非层进式结构。D.“最重要”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更重要的是让西方受众从本质上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接受,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文脉精髓”,表述程度错误。故选C。3.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观点的能力。A.“就”的表述过于绝对,根据原
9、文“典籍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象征,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新的生长点,寻求文化的内在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助推不同文化的共融交汇“可知,并非不断去挖掘典籍中的生长点与文化内在普遍性,就能够助推不同文化的共融交汇。该选项表述的条件关系与原文不相符。B.“应该毫无保留地迎合西方话语体系”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若一味迎合西方话语体系,显然不利于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不能一味迎合西方话语体系,应该保持中华文化独立性,不能为了传播而传播。D.“物质层面”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使东西方交流得以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应该是双方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进行交流。故选Co(-)实用类文本 阅 读(本题共3小题,12
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屋顶本是建筑上最实际必需的部分,中国则自古,不弹烦难的,使之尽善尽美。使切合于实际需求之外,又特具一种美术风格。屋顶最初即不止为屋之顶,因雨水和日光的切要实题,早就扩张出檐的部分。使檐突出并非难事,但是檐深则低,低则阻碍光线,且雨水顺势急流,檐下溅水问题因之发生。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发明飞檐,用双层瓦椽,使檐沿稍翻上去,微成曲线。又因美观关系,使屋南之檐加甚其仰翻曲度。这种前边成曲线,四角翘起的“飞檐”,在结构上有极自然又合理的布置,几乎可以说它便是结构法所促成的。如何是结构法所促成的呢?简单说:例如“虎殿”式的屋瓦,共有四坡五脊。正脊寻常称房脊,它的
11、骨架是脊桁。那四根斜脊,称“垂脊”,它们的骨架是从脊桁斜角,下伸至檐桁上的部分,称由饯及角梁。桁上所钉并排的橡子虽像全是平行的,但因偏左右的几根又要同这“角梁平行”,所以橡的部位,乃由真平行而渐斜,像裙裾的开展。这个曲线在结构上几乎不可信的简单和自然,而同时在美观方面不知增加多少神韵。飞檐的美,绝用不着考据家来指点的。不过注意那过当和极端的倾向常将本来自然合理的结构变成取巧与复杂。这过当的倾向,外表上自然也呈出脆弱、虚张的弱点,不为审美者所取。南方手艺灵活的地方,过甚的飞檐便是这种证例。外观上虽是浪漫的姿态,容易引诱赞美,但到底不及北方的庄重恰当,合于审美的最真纯条件。屋顶曲线不止限于挑檐,即
12、瓦坡的全部也不是一片直坡倾斜下来,屋顶坡的斜度是越往上越增加。这斜度之由来是依着梁架叠层的加高,这制度称做“举架法”。这举架的原则极其明显,举架的定例也极其简单,只是叠次将梁架上瓜柱增高,尤其是要脊瓜柱特别高。使檐沿作仰翻曲度的方法,在增加第二层檐椽,这层檐甚短,只驮在头檐椽上面,再出挑一节,这样则檐的出挑虽加远,而不低下阻蔽光线。总的说起来,历来被视为极特异神秘之屋顶曲线,并没有什么超出结构原则和不自然造作之处,同时在美观实用方面均是非常的成功。这屋顶坡的全部曲线,上部巍然高举,檐部如翼轻展,使本来极无趣、极笨拙的屋顶部,一跃而成为整个建筑的美丽冠冕。既讲到屋顶,我们当然还是注意到屋瓦上的种
13、种装饰物。上面已说过,雕饰必是设施于结构部分才有价值,那么我们屋瓦上的脊瓦吻兽又是如何?瓦上的脊吻和走兽,无疑的,本来也是结构上的部分。现时的龙头形“正吻”古称“鹤尾”,其所以为鸡尾者还带有一点象征意义,因有传说鸥鸟能吐水,拿它放在瓦脊上可制火灾。走兽最初必为一种大木钉,通过垂脊之瓦,至“由依 及“角梁 上,以防止斜脊上面瓦片的溜下,唐时已变成两座“宝珠”在今之 假,兽 及 仙人”地位上。后代鹉尾变成“龙吻”,宝珠变成“俄兽”及“仙人”,尚加增“饯兽”“仙人”之间一列“走兽”,也不过是雕饰上变化而已。南方屋瓦上多加增极复杂的花样,完全脱离结构上任务,纯粹的显示技巧,甚属无聊,不足称扬。这种曲线
14、屋顶已经从结构上分析了,又从雕饰设施原则上审察了,而其美观实用方面又显著明晰,不容否认。我们结论实可以简单地承认它艺术上的大成功。(摘 编 自 林 徽 因 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材料二: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的瓦面是弯曲的。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它的壮丽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而予以利用了。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除掉穹隆顶得到特别处理之外,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生硬无趣,甚至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但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在 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晕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诗
15、经开了端,两汉 以来许多诗词歌赋中就有更多叙述屋子顶部和它的各种装饰的词句。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之 一。4.下列图片中,属于“尻殿”式 屋 顶 的 一 项 是(3分)A.B.它的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万(摘 编 自 梁 思 成 中国建筑的特征)c.D.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中国建筑中“飞檐”的发明,很好地解决了屋檐低垂会阻碍光线、檐下溅水等实用性问题,同时也具备很强的美学特征。B.屋顶呈现上陡下缓的斜度,与“举架法”的使用是分不开的,其本质上是由梁架上瓜柱增高的幅度所决定的。C.屋瓦上的装饰
16、物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发生变化且呈现出不同的花样,但其显露基本结构的功能却始终存在。D.屋顶的发展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中华民族克服烦难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建筑样式,是中华民族骄傲的成就。6.两则材料在阐述中国建筑的屋顶这一核心对象时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 分)【答案】4.B 5.C6.答案材料一详细地阐释飞檐、瓦坡及装饰物三个要素及屋顶这一构造的原因,更侧重表达中国建筑实用性与审美性兼具的特征;材料二筒要描述屋顶的特征,更强调屋顶是长久以来中华民族建筑的骄傲成就。【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原文说“虎殿”式的屋瓦,共有四坡五脊,可排除CD:又因“那四根斜脊
17、,称,垂脊,它们的骨架是从脊桁斜角,下伸至檐桁上的部分“,可知四条垂脊一直伸至屋檐,故排除A。故选B。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但其显露基本结构的功能却始终存在”错误,材料一中说“南方屋瓦上多加增极复杂的花样,完全脱离结构上任务,纯粹的显示技巧,甚属无聊,不足称扬”。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材 料-,结合“屋顶本是建筑上最实际必需的部分,中国则自占,不弹烦难的,使之尽善尽美。使切合于实际需求之外,又特具一种美术风格”先总说屋顶的风格,“这种前边成曲线,四角翘起的 飞檐,在结构上有极自然又合理的布置,几乎可以说它便是结构法所促成的”“这个曲线在结
18、构上几乎不可信的简单和自然,而同时在美观方面不知增加多少神韵”“瓦坡的全部也不是一片直坡倾斜下来,屋顶坡的斜度是越往上越增加”“这屋顶坡的全部曲线,上部巍然高举,檐部如翼轻展,使本来极无趣、极笨拙的屋顶部,一跃而成为整个建筑的美丽冠冕”“瓦上的脊吻和走兽,无疑的,本来也是结构上的部分”“这种曲线屋顶已经从结构上分析了,又从雕饰设施原则上审察了,而其美观实用方面又显著明晰”然后详细地阐释飞檐、瓦坡及装饰物三个要素及屋顶这一构造的原因,更侧重表达中国建筑实用性与审美性兼具的特征。材料二,结合“它的瓦面是弯曲的。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
19、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简要描述屋顶的特征,更强调屋顶是长久以来中华民族建筑的骄傲成就。(三)文学类文本 阅 读(本题 共 3 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 7-9题.往事的酒杯苏童我父亲不喝酒,他爱抽烟。家里除了黄酒瓶子,我几乎没见过其他酒瓶。但我的两个舅舅爱喝酒,他们不抽烟。我们三家人住互相紧邻的房子里,各家的空气似乎总忙着竞争,我们家有烟味,但我的两个舅舅家经常飘出酒香来,酒香自然轻松胜出。这是我小时候便懂得的常识。我大舅家家境较为富裕,讲究吃,我大舅妈擅长做红烧肉,做了红烧肉我大舅必然要喝一盅。他们家的晚餐桌上酒杳与肉香齐飞,喧嚣着飞到我们家。我总是被肉香吸引,不能自己,便
20、穿过天井,到大舅家打开大门,往大街上看一眼,然后匆匆地往回走,算是投石问路。我小时候便有羞耻心,羞于开口向人索要,但我的目光无法伪装,总是火辣辣地投向那碗红烧肉。每逢这时,我大量便尴尬地微笑,他的目光看向我大男妈,似乎在征询她的意见,但无论她的表情是否活络,舅舅就是舅舅,一块红烧肉会被我大舅夹在筷子上,然后我会听见一个天籁般的声音:“来,吃一块。”我现在一直在回忆一件事:我大舅当年喝的是什么酒?可我怎么也记不起来了。我三舅家住在隔壁。他家也清贫,餐桌上的东西与我家的差不多,白菜、青菜、咸菜之类的,无甚风景,但他人穷志不短咧,爱喝几口酒,喝的是五加皮酒。我之所以对这记得很清楚,原因也简单,我对他
21、家的餐桌没兴趣,轻蔑地望过去,忽略一切,就记住了桌上的那个酒瓶子。我第一次喝酒是在北京上大学期间。有个黑龙江的同学来自体工队,爱吃朝鲜冷面,爱喝啤酒,冷的碰凉的。他带我们去府右街附近那家延吉冷面馆去吃冷面,饭馆就在当时的首都图书馆斜对面。一群大学生不进图书馆,一头扎进冷面馆,毫不汗颜。我们随同学点单,每次都各要一碗冷面,伴以一扎散装啤酒。当时习惯说一升。一 升 20世 纪 80年代的啤酒被装在大塑料杯里,泛着白色的泡沫。白色的啤酒泡沫一如虚荣的泡沫,要喝,喝下去太平无事,但就是没有实际意义,还肚子胀。我在回学校的公交车上一直想着教二楼的厕所,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离北师大的大门最近的厕所。我第一次
22、醉酒是在大四那年。春天的时候,学生们都下到河北山区植树劳动,大家天天觉得饿,吃了上顿惦记下顿。忘了是哪个同学饿得“揭竿而起”,提议大家抛下组织纪律,结伴去县城的饭馆打牙祭。我积极响应。我现在已经忘了在那个燕山山区的县城小饭馆里吃了什么,却记得席间的那瓶酒。那是当地小酒厂生产的粮食烧酒,名字竟然叫白兰地,极其洋气。我们都清楚那不是白兰地,但那烧酒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醇厚,颇有劲儿。恰逢我们的杨敏如老师刚刚在古典文学课堂上绐我们讲过李清照。她太爱李清照了,或许也是爱喝几口的人,讲起“薄醉”,怕学生不懂其意蕴,竟然言传身教,在讲台上摇摇摆摆地走了几步,强调说,薄醉是舒服的醉,走路就像踩在棉花上!我们
23、在小酒馆里谈论杨敏如老师与薄醉,大家都有点贪杯,要寻找薄醉的滋味。令人欣喜的是,走出小饭馆时,我脚下真的有踩棉花的感觉,头脑亢奋却清醒。我听见我的同学都在喊:“薄醉了,薄醉了!”学生时代结束,喝酒便名正言顺了。毕业参加工作之后,一桌巨大的社会大酒席召唤着你,一般来说,绕开它是很难的,何况你不一定想绕开它。“喝酒喝酒喝酒!干了干了干了!”无论走到哪里聚会、做客,那个声音都会像空气一样追随你,不同的人对那个声音有不同的好恶,要么觉得它像苍蝇,要么觉得它像福音。但我在青年时代其实怕酒。饮酒之事,在我看来更像一种刑罚,所谓薄醉的滋味,竟无法与之重逢。如果一个人想起酒来,想到的是酒臭与呕吐,不免令人沮丧
24、,这是酒的遗憾,也是人的过错。我不怨自己的酒量,下意识地将其归咎于酒桌上的“恐 怖 主 义 具 体 地 说,我认为很多地方的酒桌上没有李清照,只有“恐怖分子”。酒桌上的“恐怖分子”信奉酒文化。酒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细节是劝酒。各地的劝法不同,各有规矩方圆,但基本目标是一致的,劝到客人酩酊大醉,劝到客人烂醉如泥,只要不喝出人命,都称其为喝好了、尽兴了。我在杂志社做编辑时经常随团去苏北采风。有一次采风途经六县,六个接待方都对我们热情如火,我们在每地停留两天,每天必喝两场酒。此地劝酒文化极其灿烂,灿烂得过分。每顿饭至少举杯三次,不算多,但每次举杯必须连饮三杯。你若是尊重地主、讲究礼仪之人,每一顿至少要喝
25、九杯。九杯属于“多乎哉?不多也”的范畴,这不过是个基础。当地人的劝酒技术不会让一个小伙子只喝九杯了事。因此,同乡喝三杯,同龄喝三杯,属相一样喝三杯,姓氏一样喝三杯,最后是相同性别的要喝三杯。我记得当年我是多么友善,又是多么爱面子,明明已经被吓得不轻,却强充好汉,无奈酒量有限,十几杯二十几杯酒喝下去,只好摸着翻江倒海的胃冲去厕所,没有一醉方休的幸福,只有一吐方休的痛楚。我还记得那时候下苏北,总是这样一去一回,去的时候朝气蓬勃像张飞,回来的时候病歪歪的满腹怨言,真像李清照了。有一次,我坐汽车回南京,身边的朋友告诉我,我一直在睡觉,梦吃的声音很单调:“不喝了,不喝了。”往事不堪回首,其中有一部分往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高 第一次 模拟 试题 语文 全国 全解全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