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与教育培养研究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研究报告(经验交流).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与教育培养研究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研究报告(经验交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与教育培养研究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研究报告(经验交流).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与教育培养研究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研究报告(经验交流)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心理特点 教育对策 作者简介杜红英(1957- ),女,湖北荆门人,荆楚理工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湖北 荆门 448000) 1111G4411111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4-0088-03 当前,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和特困生的人数和比重呈增长趋势。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贫困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和高校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确保贫困生安心求学。但是,贫困生心理压力较大,有自卑倾向,所引发的各种问题日趋严重。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2、会”“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和谐是“创建和谐校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怎样帮助他们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而且具有完善的人格,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 在高校贫困生群体中,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正确看待贫困,自立自强,奋发向上。但也有部分学生因经济上的困难、学习上的压力等原因,导致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成为经济贫困、心理贫困的“双困生”,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性格、个人发展等方面都造成了很大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卑
3、感。自卑是高校贫困生中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和最重要的心理特征。自卑是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活动。自卑的表现是对自己能力评价过低,怀疑自己,对任何事情都没有信心,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担心得不到别人尊重的心理状态。自卑原因主要是因为贫困大学生上大学前教育条件相对薄弱,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在经济地位、知识技能、综合素质和学习等方面的条件不如其他同学,在物质上难以与同学攀比,平时,不敢穿戴漂亮的衣物饰品,不敢额外添置物品。而青春期对美的渴望与冲动在心理上的强烈冲突,觉得自尊难以维护,从而形成强烈自卑。有时同学之间不经意的一句玩笑或某种行为,都可能深深地刺伤他
4、们的心灵。特别是刚入校的贫困大学生,远离了中学时代因学业优秀而得到同学的崇拜、老师的赞扬,强烈的自尊心与脆弱的情绪情感交织,对自己的否定情感,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2.人际交往困难。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归属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融入集体,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维系着个体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大学校园里充满青春气息,充满火热激情的生活对贫困生是有吸引力的,他们渴望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展示自我、表现自我。但又往往担心自身能力不够,怕自己的表现不优秀,怕自己不被别人接纳,怕囊中羞涩被同学们瞧不起,总是找各种借口拒绝参与,把自己封闭起来,游离于
5、集体和群体生活之外。他们对身边的事情或他人的言行非常敏感多疑,自我封闭,人际交往困难,沉默寡言。少数贫困生如果自己不进行调适,外界不进行干预,就会走向心理封闭。 3.焦虑和抑郁。贫困生的精神经常处于焦虑状态。有的为学费、生活费焦虑;有的为家庭焦虑;有的为就业竞争压力焦虑;有的为迫切希望改变贫困生活而焦虑;有的为成绩欠佳,深感对不起父母而焦虑。这些焦虑加上物质生活上的匮乏使他们的身心受损,营养不良,如不及时疏导,久而久之会发展为抑郁症。 抑郁的典型表现是情绪低落,心境忧郁,对生活失去兴趣,缺乏活动愿望,丧失活动动力,包括失望、悲观、郁闷等其他感知以及躯体方面的问题。由于贫困生对家庭的担心、对未来
6、的迷茫、对贫富差距的不理解、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认识不够等,再加上现实生活中有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些都不停地咬噬着他们异常敏感的心灵。渐渐地他们在焦虑与忧郁冲突中一天天走向消沉,实际存在的经济压力和由于他们不能够正确认识而过分夸大的其他方面的困难,几乎压垮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忧郁心理使他们觉得生命中没有希望,许多贫困学生表现出情绪极不稳定甚至走向自杀的边缘行为。 4.愧疚和无奈。贫困大学生,大多有相似的家庭背景,或地处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滞后的贫困山区,或兄弟姐妹同时上学,家庭经济负担异常沉重,或父母积劳成疾、体弱多病挣钱困难,或家庭遭遇人力无法抗拒的灾害等。这些情况都使贫困大学生为
7、自己不能自立而苦恼,不能为父母、为家庭减轻压力而焦虑,他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而表现出无奈和失望,生活在自责、愧疚的心理状态中。 5.嫉妒和怨恨。有些贫困生容易针对经济条件以及其他方面优越的同学产生嫉妒心理。据分析,贫困生的嫉妒心理来自三个方面:首先,在与他人相比较时,认为自己不论是在学习、智力方面,还是在能力等方面自身条件都不落后于其他同学,只是因为家境贫寒,所以感到心理不平衡、不服气,由此产生“比较型嫉妒心理”;其次,由于贫困生面对丰富的物质诱惑而又不能享受,由羡慕而产生“羡慕型嫉妒”心理;最后,富裕学生表现出来的优越感和傲慢刺激了贫困生,使他们心生不满而产生“嫉恨型嫉妒”心理。嫉
8、妒给贫困生的心灵带来极大的痛苦,如果得不到及时缓解,容易走向极端,报复他人,伤害他人和社会。有的贫困生因此而怨天尤人,愤恨世道不公,感叹生不逢时,对社会持悲观否定的态度;有的怨恨家庭,怨恨父母无能。 6.虚荣心和依赖感。有的贫困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所面临的困难,采用各种手法伪装、掩饰自己的困难。少数贫困学生,用各种受助金进行其他物质消费,以满足虚荣、掩饰贫困。还有一些贫困生对各种资助产生了依赖心理,十分坦然地接受资助,将美好愿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有“等、靠、要”的消极心态。 7.问题行为较多。部分贫困生具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他们往往将自身的贫困归罪于社会、学校、父母,对社会的一些现象、学校的制度、老
9、师的教导、所学的专业反感,对社会改革产生悲观、否定、偏激看法,甚至是极端抵触。有的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不公平,周围的人都瞧不起自己,嘲笑自己,对学校、老师产生对抗情绪,表现为厌学,学习成绩差,酗酒,出走,旷课,偷窃,性格偏执,待人冷漠、敌意等,导致因学业不良或违反校规校纪而留级、退学,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个别贫困生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经济困难是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让贫困大学生为生活费、学费担心而产生焦虑心理。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拮据难以满足他们一些必要的物质要求,与富裕家庭学生随心所欲的花费形成强烈反差,
10、因此容易形成自卑、嫉妒、孤僻、愤懑等心理问题。 2.家庭环境的影响。贫困大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形成相应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心理定式,其思维方式封闭,对社会不公现象敏感、绝望。他们虽然进入了大学但仍带有家庭所属的社会身份特征,即贫困文化的“社会遗传”。学校里的一切活动并不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有所区别,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却必然会在这种社会身份特征中遭遇冲突,产生自卑等不和谐心理。家庭教育的不利会导致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不良。贫困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成就期望值过大,会加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从而使他们心理上产生不健康症状。此外,贫困家庭的父母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贫困而心理失衡,也会
11、影响到子女的心理健康。孤儿和单亲家庭的贫困大学生由于缺乏正常家庭的关爱,往往会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如冷漠、孤僻、自卑、多疑等。 3.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研究者都认同社会因素在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中的作用。由于市场经济的繁荣,社会大环境不断刺激学生的消费欲望,大学生中消费热点此起彼伏,这给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因而对“金钱至上”的社会文化表现出蔑视、敌视的态度。同时,社会上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竞争的残酷和就业的艰难,社会分配不公和贫富悬殊的现象,势利和冷漠的人际关系,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消极情绪,导致对社会、对家庭的抱怨,甚至有些人发展成为重度心理问题,表现为偏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贫困 大学生心理 问题 教育 培养 研究课题 论文 开题 中期 研究 报告 经验 交流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