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青岛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十二五”青岛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五”青岛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doc(6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青岛市“十二五”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规划(20112015年) 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前 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目标的重要基础,也是青岛加快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率先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2010年1月,青岛被国家批准为创建创新型城市试点,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科学制定具有战略性、导向性和系统性的“十二五”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对于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实现青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核心价值和深远意义。因此,按照科学规划青岛市“十二五”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要求,明确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任务、重点及措施,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
2、通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及青岛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等,编制本规划。目 录一、形势及基础条件1(一)发展形势1(二)基础条件31、经济规模迅速壮大32、创新能力稳步上升43、创新体系不断完善54、创新环境加快优化75、区位优势逐步显现8二、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9(一)指导思想9(二)基本原则101、突出特色,科学定位102、整体规划,系统创新103、产业优先,重点突破104、优化环境,合理布局105、对外交流,开放合作11(三)建设目标11三、主要任务1
3、3(一)加快体制机制创新141、完善政府创新服务机制142、完善企业创新动力机制143、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154、完善创新投融资机制155、完善创新激励保护机制15(二)加大科技创新161、增强基础研发能力162、推进关键技术突破163、构建科技服务平台174、提升产学研联合层次175、加强区域科技合作17(三)推进产业创新181、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182、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183、推动新兴服务业发展194、提升产业技术转化能力195、推进产业组织创新196、促进产业链接配套20(四)完善管理创新201、统筹创新布局202、优化管理方式213、强化社会服务214、推进“数字化”管理215、营
4、建宜居城区22(五)深化社会文化创新221、弘扬城市创新精神222、提高全民科学素质223、推进社会文化事业234、深化教育改革23四、建设工程与重点项目24(一)基础研发工程241、驻青高等院校242、大型科研机构243、重点实验室25(二)应用创新工程251、关键技术研发攻关252、工程技术应用平台273、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84、国际合作与研究基地28(三)服务平台工程291、孵化器和加速器292、工业技术研究院293、中介服务机构294、公共服务平台30(四)产业升级工程301、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302、培育创新型企业313、产业技术转化324、构筑产业链325、产业基地建设35(五)空
5、间拓展工程351、城市功能区建设352、城市改造建设353、“数字青岛”建设364、科技新城建设36(六)蓝色经济工程371、优化蓝色经济布局372、加快蓝色服务业发展373、壮大发展海洋优势产业384、实施海洋重大科技专项385、完善蓝色公共服务体系40(七)人才团队工程401、高层次人才聚集平台建设402、创新人才团队建设41(八)金融支撑工程421、创业投资平台建设422、创新融资平台建设433、金融机构建立引进434、科技金融聚集区建设43(九)创新文化工程441、城市品牌建设442、文化载体建设443、文化产业发展454、创意园区建设45(十)对外合作工程461、自由贸易港区建设46
6、2、合作先导区建设463、产品出口基地建设464、服务贸易示范区建设475、外向型创新基地建设47五、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47(一)加强组织协调471、成立创新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472、成立创新型城市建设专家委员会473、建立创新型城市建设考核机制484、建立创新型城市建设协调机制48(二)加大融资投入481、持续稳定增加财政投入482、落实鼓励创新的财税政策493、加大金融机构信贷支持494、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49(三)实施转化扶持501、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502、完善自主创新成果推广机制503、加大知识产权保护50(四)夯实人才基础511、落实引育创新人才政策512、加强创新人才的培
7、养培训523、健全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52(五)提供法规保障521、完善创新政策法规522、规范创新科学行为53附表:“十二五”青岛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指标541一、形势及基础条件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青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面临着重大的战略机遇、竞争和挑战。(一)发展形势全球加速创新驱动和发展方式转变,促使城市创新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青岛必须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战略目标,以创新驱动战略转型,改变以往拼规模、拼速度、拼资
8、源,凭借要素成本优势赢得发展的模式,缩小与发达国家或城市在经济与科技方面的差距,加快经济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的转变。我国确立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为中长期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目标的实现,加快城市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围绕这一发展目标,国家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科技重大计划和专项,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采取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增加科技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一系列措施,为青岛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平台和可靠保障,也提出了更高的建设标准和要求。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青岛突破传统发展方式的内在动力和决定性因素。随着青岛工业
9、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迅猛发展,人才等资源性约束日趋突出,投资密集导致土地、能源等价格迅速上升,城市土地资源急剧减少,工业生态及环境污染严重,能源供应日趋紧张,依靠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的传统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瓶颈和矛盾越来越突出,依托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关系到未来青岛在全球经济和城市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打造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对青岛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提出新的要求。按照国务院关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复,以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以青岛为龙头的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要求,依靠体制机制等创新驱动,突破区域发展、开放发展的战略禁锢,拓展城市发展
10、的产业空间,在新起点上谋划更高水平的创新发展布局,不断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青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成为区域布局重组和结构调整的趋势。作为全国首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国家支持青岛发展的重大举措,给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青岛必须把增强科技实力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把加强自主创新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结合起来;把攻关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通过搭建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环境、集聚高端人才、集中科技资源、发展高端产业、创新管理模式、完善创新体系,快速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加速实现产业价值链分工的高端延伸和结构升级
11、提供新的契机。(二)基础条件“十一五”期间,青岛市通过创新体系建设、关键技术攻关、产业化基地建设、创新人才团队引进、技术创新引导和科技创新环境优化等科技工程,自主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突破并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品牌经济的规模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为青岛创新型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1、经济规模迅速壮大青岛是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较快速度增长。与2005年相比,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666.2亿元,年均增长13.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452亿元,年均增长21%;全市经济总量稳居国内城市前10位,所辖5个县级市全部
12、保持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稳步增加。培植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达到国内一流水平。2010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5573亿元,同比增长22.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7.01%。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过亿元企业达到600家,其中过十亿元60家,过百亿元6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不断提升,初步形成了以机车汽车、海洋装备、数字家电、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
13、成效显著,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明显降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大幅提高。2、创新能力稳步上升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取得了“LED液晶电视”、“长大编组动车组”、“半导体照明关键设备”、“风力发电机组”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开发前景的科技成果,高速动车组、液晶背光模组、数字化橡胶轮胎装备等关键技术攻关实现突破,对外技术依存度逐步降低。2010年争取国家各类科技计划500余项,获经费支持超过9亿元,13项成果进入国家科技奖励公示范围,80项成果进入省科技奖励公示范围,获奖数量有望实现新的突破;共成交技术合同项目1985项,成交额15.4亿元;专利申请量10735件,同比增长20.
14、2%,其中发明专利2814件、同比增长28.1%;专利授权6796件,同比增长44.9%,其中发明专利授权680件,同比增长23.2%,成为全国首个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科技创新带动蓝色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共主持承担海洋领域课题总数近1500项,比“十五”期间翻一番。启动17个海洋领域国家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973”计划),有14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或主持单位在青岛。青岛市承担的“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计划、海洋局公益性行业专项等各类国家级项目总量超过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物理海洋、海洋腐蚀与防护等研究领域获得国家、
15、省部级科技奖励120余项。国家各类海洋科研经费落户青岛累计超过20亿元。海洋装备与海洋种苗、海洋产品深加工、海洋生物工程、海洋健康养殖产业等发展成效显著,2010年新兴海洋科技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中科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落户青岛,青岛国家海洋生物产业基地医药中试生产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国家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国家深海基地、青岛海洋科学技术国家实验室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等进展顺利。青岛在全国的海洋科研中心地位进一步确立。3、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青岛市全力推进实施创新平台建设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工程,国家工程(重点)实验
16、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和省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际合作研发中心、综合创新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均取得新突破。全面加强与中科院战略合作,中科院在青独立研发机构达到8家,较“十五”末增加7家,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产学研基地开工,市工业技术研究院启动建设。初步形成了以32所驻青高校和省级以上科研院所、 7个国家工程(重点)实验室、6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6个市级工程(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知识创新体系;以20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7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代表、20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组团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各类园区、孵化器、技术转
17、移服务平台、咨询、投融资服务机构等为代表的中介服务体系等三大体系为架构的城市创新体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在逆势中转型发展。金融危机对转型中的中国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青岛市部分资源出口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但海尔、海信、南车四方、青啤、金王、地恩地、海青机械、黄海制药、软控股份、海洋化工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加强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成功地抵御了金融风险的影响,呈现出逆势发展的强劲势头。4、创新环境加快优化科技投入稳步增长。2006年以来,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逐年增长,201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125亿元,约占全市全市生产总值的2.2,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
18、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通过建立健全科技投入的目标责任制,改革资金投入方式,切实提高了科技投入的效率。人才规模不断壮大。“十一五”期间,全市科技人才数量显著增长,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基本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社会化科普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全社会创新文化氛围。2010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55万人,科技活动人员总数近7万人,其中两院院士27人,外聘院士33人。通过实施“222引才工程”和“300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引进各类人才16万人,其中引进生物及高分子材料研发等创新团队10个,新增高端人才140名;海尔集团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有力推动了高水平研发队伍的建设。创
19、新政策不断完善。先后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关于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快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发挥税收扶持作用促进科技自主创新的意见,发布了青岛市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规划、青岛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等重要规划文件,出台了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创新型企业培育管理暂行办法、青岛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创新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创投融资体系趋于完备。青岛现有银行类机构39家,其中法人机构7家,外资商业银行11家。证券期货机构39家,其中法人证券公司1家,法人期货公司1家。保险类机构41家,其中分支公司35家,营
20、销服务部4家,代表处2家。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5%。青岛市先后成立了青岛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技术产权交易所、科技孵化器、创新驿站等多类创新服务机构;设立了市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实施创业投资计划,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创新领域;实施了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基金、千万元成果转化奖励资金、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直通车等多种创新服务,逐步搭建起系统的创新服务体系。5、区位优势逐步显现青岛位于黄海之滨,环拥胶州湾,地处华北经济区和华东经济区的结合地带,与东北经济区跨海相连,与东亚地区的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是中国五大外贸口岸之一。拥有国家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被批准可
21、以设立外资银行、合资开办大型商业零售企业。作为计划单列市,青岛一直把城市创新作为促进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城市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持续发展,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同时,还应看到,青岛市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仍然存在若干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政府部门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凝聚力、政策执行力、管理协同力缺少有效的统筹;创新要素集聚水平不够高,创新优势不够突出,源头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企业创新内生动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建设布局不合理,“面低点不高”,公共设施、服务功能等对城市创新的支撑不够;资本支撑能力较弱,用于创新的引导资金分散、结构单一,多元化投资
22、渠道尚未形成,创新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与先进城市还有较大差距;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创新型领军人才明显不足,人才团队建设滞后,人才政策不够灵活,创新人才调控机制不够健全;社会功能不够完备,资源环境支撑保障能力较弱,文化包容性与原创力不强,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差距明显。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青岛市必须加快抢占创新制高点、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使创新成为青岛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二、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一)指导思想围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实现“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目标,按照“突出特色、系统创新、重点突破、合理布局、开放合作”的原则,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以提
23、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基点,以产业创新为核心,以实施“五大任务、十大工程”为突破口,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推进青岛市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率先发展。(二)基本原则1、突出特色,科学定位。依据本土优势和禀赋资源,突出区位、品牌和人文特色,找准定位、明确分工,以区域创新资源、企业自主品牌、应用技术自主研发和先进技术自主应用为重点。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实行差别竞争,实施重点突破,建设具有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中心。2、整体规划,系统创新。实行城市创新整体规划,完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创新体系。通过体制机制、科技进步、产业发展、管理方式、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系统创新,统筹协调资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二 青岛市 创新 城市建设 规划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