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案(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颐和园》教案(6篇).docx(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颐和园教案(6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漂亮风光,培育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加学生的民族骄傲感。 2、能根据课文所记叙的巡游挨次,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屹立”和“隐模糊约”2个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巡游挨次给课文分段。教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加民族骄傲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三)练习按的巡游挨次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难点 (一)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2、 (二)练习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闻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日就让我们寻着的脚印,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熟悉颐和园的几个闻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熟悉。(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
3、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用声韵两拼法和三拼连续法读准字音。重点指导“栽、爽、葱、朱、赏”的读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用拆合法记“殿、昆、爽、葱、郁、堤、雕”的字形。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局部,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局部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煌、廊、葱”的字形。“阁”属于形状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煌”属于左形右声类,左边“火”形旁表意,右边“皇”表声。“葱”属于声占一部类,“匆”表声只占中间一局部。“廊”属于形状内声类。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
4、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精确地表示读音。如:“恍、晃”两个字就不能念成(gu1ng)。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用比拟法(依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分比照找出它们的一样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漆、朱”的字形。 突出强调“殿、廊、葱、爽、漆”的字形。“殿”字的左下角是个“共”字;“廊”字“广”的里面是“郎”字,右边是“阝”不要写成“卩”;“葱”字中间局
5、部是“匆”字不要少写一点写成“勿”;“爽”字的写法,笔顺应是“”要把字写美观;“漆”的右下角是“”不要写成“氽”。 记忆字形时,不肯定就是一个生字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可以几种方法并用。比方“雕”字,我们可以用形近字区分比照的比拟法来记字形;也可以用拆合法来记,把“雕”字拆成左右两局部左边是“周”,右边是“隹”(zhu9)。学生要能够依据汉字特点敏捷选择记忆字形的方法。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忙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育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力量。学生具备了这种力量将终生受益。 2、解释以下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糊涂,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特别华美,光荣夺目
6、。 姿势不一:样子各不一样。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外表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外形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艳丽、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美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盛。 介绍几种常用的解词方法: 1)、直观、演示法。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而又是学生没有把握的,可以用实物、标本、图片、幻灯等,让学生直接看到词所表示的详细事物形象,以获得清楚的印象。例如“琉璃瓦、横槛、画舫”这三个词语,教师就可以出示幻灯或图片指给学生看,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远眺”一词,教师可以让学生实际去
7、做,以理解词义。 2)、形象描绘法。有些形容词的词义可以用语言描绘形容词所表示的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以到达理解。例如:“金碧辉煌”、“葱郁”这两个词语就可以用形象描绘法来解释。 3)、讲解词素法。有些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素组成的,讲清学生不理解的词素,把各个词素的意思合在一起加工整理一下,学生就能理解词语的意思了。例如:“姿势不一”、“神清气爽”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4)、举例说明法。 5)、和同义词、反义词比拟法。 6)、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7)、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以上是常用的几种方法,讲解一个词时,不肯定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几种方法并用,会更便于学生精确地把握词义。 3、读读写写
8、以下词语。 宫殿 堤岸 掩映 雕刻 长廊 葱郁 杨柳 屹立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隐模糊约 4、听写词语,当堂检查识字效果。 宫殿 堤岸 雕刻 长廊 葱郁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五)齐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做到“讲其所当讲”。 (六)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思索: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位置相邻的自然段哪些联系比拟严密?(第3、4两个自然段的联系就很严密。第3自然段写的是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仰视看到的风光;第4自然段写的是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风光。我们可以把第3、第4自然
9、段合并为一段。这种分段方法叫自然段归并法。) (2)利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学生争论后,教师归纳订正,其分段结果是:一(第1自然段);二(第2自然段);三(第3、4自然段);四(第5自然段);五(第6自然段)。 2、根据的巡游挨次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看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风光?(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2)看书上的插图或出示风光图片从感性上领会颐和园几处景观的美景。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表达巡游挨次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出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对下望,颐和园的风光大
10、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晰地交代了的巡游挨次;(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忙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4)划分段落,标出起止。分段结果:同上。 3、两种分段方法进展比拟: 自然段归并法适用于任何一篇课文,应用范围广,在理解了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的根底上,才能运用自然段归并法比拟费时费劲;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适用于游记、参观访问记、写活动的文章,应用范围较窄,但具有便利、快捷的优点。 (七)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11、1、分段的方法步骤: (1)通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确定分段依据。 (2)细读每个自然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看课文有没有可帮忙我们给课文分段的标志。 (3)精读全文,根据分段的依据,正确标出段落的起止。 2、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挨次分段。 (2)按事情进展挨次分段。 (3)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 (4)按不同内容分段。 (5)按组织材料的规律关系分段。 总分式(包括总分段式;总分总段式;分总段式) 顺承段式 并列段式 因果段式 转折段式 递进段式 点面段式(先概括后详细的段式) 3、分段的标志: (1)以时间词语为分段标志。 (2)以地点词语为分段标志。 (3)以总起、总结的句段为分段
12、标志。 (4)以过渡句、段为分段标志。 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适时地教给学生的分段方法,培育学生的分段力量,不要急于求成。学生要擅长抓住课文的特点,找准分段的依据和标志快速精确地给课文分段,在练习中不断积存阅历,提高分段力量。 (八)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党( )郎( ) 载( )赏( )朗( ) 3、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4、思索课后思索练习中的1、2、3题。 其次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比,学习课文一至三段和第五段,理
13、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这几处景观的风光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加民族骄傲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索练习中的第1、2、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第2、4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详细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加民族骄傲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白颐和园是个漂亮的大公园。颐和园风光美丽;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有什么盼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盼望我们有时机去北京能亲
14、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由于颐和园处处都有漂亮的风光,说也说不尽,所以盼望我们有时机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巡游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想。)那好,就让我们根据的巡游挨次来巡游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明确的巡游挨次。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其次段。 1、指名朗读,思索争论,教师归纳明确: (1)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出名的长廊。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一眼望不到头”。)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是用详细精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是怎样
15、把长廊这处景观写详细的?(分层次写详细。重点段分层,这是把文章写详细的常用方法。) 2、根据提示给其次段分层。 (1)分层的提示是: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2)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其次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其次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其次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一样。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一样的。”这说明白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表达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
16、艺术的绚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才智。)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白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白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风光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白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1)教师在语气、语句轻重音、停顿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仿照。 (3)学生练习有感情地
17、朗读。 (4)指名朗读或齐读。 留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根底上练习背诵此段。 5、完成课后思索练习第1题中的第(1)小题。说出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1)明确要求:先说出长廊的整体特点“长”;再分层说出长廊的外部、内部和两旁各是什么样的,并以长廊的内部为主。 (2)学生练习。 (3)指名答复。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索、回答下列问题。 1、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
18、: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查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力量。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力量。 2、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对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向下望:颐和园的风光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渐渐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模糊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五)完成课后思索练习第1题中的第(2)小题:登上万寿山,呈现在眼前的是
19、怎样的风光? 1、提示说明:的观看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的观看视角(方向)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风光也就不同了。这与整篇课文“移步换景”的特点是有所不同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擅长发觉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局部。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比照,在这种比拟中更好地来学习,提高学习力量。 这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是根据方向变化的挨次来写的,学生可以根据书上的方向挨次来说,也可以变化一下方向挨次来说。 2、学生练习。 3、指名答复。 (六)完成课后思索练习第3题中的第(2)小题。 1、出示这段话,说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
20、舫在湖面渐渐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2、说说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 3、学生思索、答复,教师订正,归纳总结: 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安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详细、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方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安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特别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渐渐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特别安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出现出昆明湖安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4、
2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要边读边想象,想象出昆明湖安静的美来。 (七)学生对课文其次、三段这局部内容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解答。 (八)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2、思索课后思索练习中还没有讲的问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比,学习课文第四段,了解颐和园里昆明湖及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加民族骄傲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索练习中第1、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指导用“屹立”和“隐模糊约”两个词语造句。 (三)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详细的。 三、教学难点 凭
22、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加民族骄傲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会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日,我们再来观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索,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势不一,各不一样。)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势不一,这说明白什么?(狮子“姿势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才
23、智和才能。)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表达。 (2)学生仿照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3、完成课后思索练习第3题中的第(3)小题。 (1)出示句子,读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2)说说这个句子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这段话抓住了景物“多”的特点来写详细的。首先是十七孔桥的桥洞多有17个;其次是桥栏杆上的石柱多有上百根;第三是柱子上雕刻的小石狮子多。) (三)指导用“屹立、隐模糊约”两个词语造句。 1、找出词语在课文中的位置,读其所在的句子,明确课文
24、是怎样运用的。 2、弄懂词义: 屹立:高高地直立。 隐模糊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晰;感觉不很明显。 3、明确词语的使用范围。思索:词语常常在哪些方面?在什么状况下使用?可以和什么词语搭协作理使用? 4、学生能按指定的句式练习。(或者不给出固定的句式。) 例:_屹立在_。_隐模糊约可以观察远处的_。 5、造出的句子要饱满,可以填加一些修饰性成分。做到语法完整和语意完整。 例: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远眺远处的高楼大厦,由于有雾,所以只能隐模糊约地看到一个也许的轮廓。 6、读一读句子,检查一下有无写错的字;用错的标志;句子是否通顺、完整;能否使人明白;是否合情合理。 (四)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
25、的写作方法。 1、根据肯定的挨次写。(巡游挨次、观看挨次、方位变化挨次、季节变化挨次。)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巡游挨次。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详细。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五)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六)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第下一课。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熟悉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模糊约、堤岸、雕刻、狮子、姿势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局部。 3、感受颐和园漂亮的风光和课文美丽的语言
26、,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巡游挨次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漂亮风光,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才智和才能,激发民族骄傲感。 2、学习本课根据巡游的挨次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按巡游挨次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预备: 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和生字词的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去过那些地方旅游?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出颐和园)你知道关于颐和园的哪些事情?(学生汇报资料)师补充:她,构思奇妙,建筑精巧,全国各地出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
27、物馆”之称;她,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力象征”,是中国的“世界遗产”之一,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之中。她,就是北京的颐和园。今日,我们一起来细细游赏这个漂亮的大公园。 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读“颐”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索:都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风光? 2、再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快速读课文,圈诞生字生词,多读几遍。 3、指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索:是按什么挨次介绍颐和园的? 4、你能从课文中找出能够表达巡游挨次的句子吗?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先指读生字。 2、这些字按构造分,可分成几类。 3、重点指导。 四、小结。
28、 其次课时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会了生字、生词,你们学得很好。那谁来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师: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个拥山抱水风光秀美的地方,它以无与伦比的园林艺术的魅丽,倾倒了很多的中外游客,被人们赞誉为人间天堂。 3、谁能说说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详细描写颐和园的? 二、学习其次自然段 1、课文哪个自然段写长廊?长廊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点? 感觉到长廊的长,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 那么,你又从哪些句子体会到长廊的美? 长廊不仅又长又美,而且连它四周的环境也怎么样? 在这么美的长廊巡游,游人的心情怎样? 三、
29、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 1、接下来我们学习写万寿山的这局部内容,请大家默读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是按什么挨次来描写万寿山的风光的? 2、谁来读读描写佛香阁和描写排云殿的句子?其他同学想想佛香阁和排云殿有什么特点?指读,出示句子,自读谈体会。 3、谁再来带着感情读读这一自然段,让同学们通过你的朗读,体会到万寿山的宏伟壮美。 4、接下来我们看看登上了万寿山,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大家边读边划出描写颜色的词语,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 5、这段中还有哪些景物也写得很美?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描写了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宏伟壮美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
30、又来到了哪里? 、指读,思索:描写了哪些景点?重点描写了哪个景点? 、那么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呢?你能不能从文中的语句中体会出它的特点?(桥洞多,狮子姿势不一。) 五布置作业 观看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挨次把它写下来。 颐和园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漂亮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按巡游挨次有序观看,抓住景物特点精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预备: 学生课前借助拼音把课文多读几遍,借助课后思索题想想课文内容,借助课本上的资料袋对颐和园有一个初步了解。教师做好分析教材特点和了解学生年段特
31、点的预备,同时收集颐和园相关资料,形成课件及教学资源储藏。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 1、今日我们要学习第18课,请读课题。 2、颐和园是我国保持最完整,规模的皇家园林!该怎么读(课题)? 3、今日,颐和园早已成了中外游客竞相巡游的一个漂亮的大公园。你又想怎么读? 4、小结:颐和园真的会带给我们许多的感受,我们在学习中要试着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二、从巡游挨次入手,了解文章构造和课文内容。 从词入手,了解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点和巡游挨次。 1、按挨次听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词,并学习其中的生字“廊”。 2、思索:为什么要写这样三个词?为什么要按这样的挨次写?文中
32、又是哪些句子说明白巡游的挨次? 3、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文中表示巡游挨次的句子。 从句子入手,把握文章的构造,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表示巡游挨次的四句话,从中感受移步换景的巡游观看挨次。 2、给表示巡游挨次的四句话加上文章的首尾段,学生自读感受课文总分总的构造形式,并依据段落提纲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生共同依据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 这就是文章的段落提纲,它能帮忙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现在,我们就移步换景,依次游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去感受颐和园这个漂亮的大公园。 三、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从不同的观看角度观赏颐和园美景的不同特点,体会颐和园是一个漂亮的大公园
33、的同时,学习简洁精确的表达方式。 “游赏”长廊。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出名的长廊。出示课文相关文字,在原文中参加表示观看角度的短语,请学生读一读思索这些短语对我们“游”长廊有什么帮忙? (放眼一望)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抬头看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一样的。(边走边赏)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2、学生整体感受整个自然段,试着从不同观看角度去观赏长廊,发觉长廊的特点并试着用自己的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 3、依据
34、学生的自学状况,教师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填词练习,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读书方法理解“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这个句子,体会长廊所包含的中华文明,感受抓住特点简洁表达的写法。 4、由此及彼,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方法朗读学习整段内容。 5、再次出示表示观看角度的短语并协作由此看到的景象图片,学生练习分三层背诵本段句子,体会表达挨次,到达段的积存。 6、小结:移步换景,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景物不同的特点。让我们连续随着文字去感受。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这一次,又是从哪个角度去看万寿山?又赏出些什么呢?自己读一读吧。 “游赏”万寿山。 1、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抬头一看”、“屹立”、“金
35、碧辉煌”、“金光闪闪”等词想象仰视万寿山建筑群的感受,体会皇家园林的雄伟气概。 2、抓住重点词,通过朗读表达感受,体会用词精确 3、小结:这一次,我们跟着从抬头一看这个观看角度赏到了颐和园华美、雄伟的特点。 学生自读自悟,从不同角度“游赏”昆明湖景区,感受昆明湖的特点和的表达方式。 1、占颐和园总面积2/3的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又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观赏它呢?请学生跟随一组图片从不同的角度去直观地看看描写的不同风光。 2、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观看角度,练习边读边想象,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沟通共享朗读及感受。教师通过比照组词等语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滑”与“划”的意思差异,从而理解精确
36、的用词。通过和学生一起想象不同狮子的形象,读好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体会精湛的艺术和劳动人民的才智。 4、今日这堂课我们按巡游挨次,依次从不同的观看角度游赏了颐和园,你觉得移步换景毕竟有什么妙处?(这次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从不同角度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总结。 1、以“说不尽”引出颐和园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2、以“说不尽”引出选择重点内容写清晰的游记表达方式。 五、课后学习建议。 1、建议大家课后收集一些颐和园的资料,丰富自己对颐和园的熟悉; 2、把文中自己特殊喜爱的句段读一读,记一记,下堂课再沟通。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四 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根据巡游的挨次,移步换
37、景,用生动的语言、精确的词汇、恰当的比方、贴切的过渡,呈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风光,表达了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颐和园作为本组文的一篇精读课文,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漂亮的风光,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才智和才能;二是引导学生积存语言,学习根据巡游挨次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这是一篇培育学生语感,帮忙学生积存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加学生的民族骄傲感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颐和园的漂亮风光:万寿山、昆明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漂亮风光,学习根据观看挨次,抓住每
38、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加学生的民族骄傲感。 教学重点:感受颐和园漂亮的风光和课文美丽的语言,培育学生审美爱美的情趣,增加民族骄傲感。 教学难点:抓住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朗读、提问法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来到了漂亮的大公园颐和园,初读课文后,我们知道了的巡游挨次是:(先巡游长廊,然后来到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我们还领会了长廊的长而美(板书) 走完长廊后,就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好宏伟啊,究
39、竟看到什么呢?今日,我们就连续学习第18课颐和园,我们赶快翻开书第88页,自由读读第3自然段吧。 二、领会“佛香阁”壮丽美 1、抬头一看,我们看到了什么?(板书:佛香阁、排云殿) 2、佛香阁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能找出有关句子跟我们读一读? 3、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屹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指读再指读谁再来读一读(你读得真流利) 5、你能向我们介绍一下佛香阁的特点吗? 佛香阁: 八角宝塔形 三层建筑 很高的宝塔(屹立) 闪闪发光 6、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屹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带括号的词显示不同颜色) 从“屹立”一词,我们感
40、受到了佛香阁的壮丽,整个佛香阁是多么壮丽呀!(板书:屹立) 7、那排云殿是怎么样的? 幻灯片出示: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8、这排云殿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请自己再读读。 一排排,金碧辉煌。(板书:金碧辉煌) “一排排”,可见排云殿的占地面积之大。“金碧辉煌”可见排云殿是那么的华美,那么的光荣夺目。请带着你的感受,再把这句读一读。 9、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屹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它屹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是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 同学们
41、请看,这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书上那样写有什么好处?(让人产生悬念,很想知道是什么,感兴趣。也突出了佛香阁、排云殿的美。) 10、想象我们此刻正在万寿山脚下,让我们把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美读出来吧。(师生合作读) 三、对话文本,细品语言 佛香阁、排云殿可真美呀,那登上万寿山,又将会有什么样的美景呈现在眼前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教师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一起感受一下吧。 1、师配乐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 2、你看到了什么风光?把你看到的风光用“”画出来。 (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昆明湖、游船、画舫、城楼和白塔。) 3、从不同的角度望,看到了这么多的美景,你最喜爱哪一处的风光?重点品读第2、3、4句。 4、幻灯片出示:(1)、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1)、还有谁喜爱这句,请你读一读。 (2)、你觉得这句话美在哪里?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带括号的词显示不同颜色) (葱郁:说明树木茂密,很绿。有黄色、绿色的屋顶,朱红的宫墙,五彩缤纷,颜色斑斓,很美。) (3)、请带着你的感受,再把这句话读一读。 幻灯片出示: 师小结:要把句子读出美感来,我们应当在朗读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