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5篇.docx
《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5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5篇 教学目标: 1、能利用“一个加数增加,而另一个加数同时削减同样的数,和不变”和“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数,差不变”的规律进展巧算。 2、培育学生的计算策略。 3、鼓励学生去探究规律和神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培育学生敏捷巧算的力量。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小朋友们,请你认真观看这些题,你能发觉这几组题中的隐秘吗? 生:第一组,第一加数每次增加10,其次加数不变,和每次增加10。 其次组,第一加数每次削减1,其次加数每次增加1,和不变。 第三组,被减数每次削减1,减数每次削减1,差不变。 师:你们都发觉了这
2、些题的隐秘,真厉害! 我们今日就要来用这些小隐秘!看看能不能利用这些隐秘使我们的计算更加简便。 二、新授与探究 师:看,小胖他们看到一座漂亮的海岛,他们要解决栈道上的数学题,才能登上海岛去游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试一试吧! 探究一 出示:26+18=问:26加18怎样算可以简单一些呢? 学生争论,请你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尝试解答 师:认真观看这一组算式,你有什么发觉? 依据学生答复小结 一个加数增加1,另一个加数削减1,和不变。 一个加数增加2,另一个加数削减2,和不变。 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简单了。 师:对,做加法时,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简单了。这就是“巧算”。 (出示课题:巧算) 小结:在
3、两数相加时,我们可以把最接近整十数的那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另一个加数相应变化,这样进展计算会变得更简单。 探究三 1、哪一种方法更简单计算? 出示:82-67=-=师:小朋友们,这道题要怎么巧算呢? 生1:82-67=80-65生2:82-67=85-70师:这两种都正确,那么你们觉得那一种更简单计算呢? 生:其次种。(请同学们说说理由) 2、师:我们再来看看,这其次种方法是怎么巧算的。 师:你又发觉了什么? 小结 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与同时削减1,差不变。 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与同时削减3,差不变。 师:你们为什么觉得其次种方法简单计算呢? 生:由于第一种方法在计算的时候,我们还要考虑退位,
4、而其次种方法是不需要退位的,好算一点。 师:对呀。我们将减数变成整十数就简单了。 3、师:试一试 归纳规律 1、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或削减一样的数,差不变。 2、把减数变成整十数就简单多了。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已经把握了巧算的方法,我们现在就去海岛上看一看还有什么题目等着我们! 三、练习与稳固 1、师:请小朋友们用今日学到的巧算的方法,合理的运用,选择六道小题中的三题完成。 分组完成六道算式。 师:加法的巧算方法与减法的巧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加法: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简单了。 减法:将减数变成整十数就简单了。 2、师:这堂课小朋友们都学得很好,现在我们就来做个竞赛。 比一比,看谁先拿到
5、红旗。 请做的最快的四名学生汇报答案,并赐予小红旗。 师:你们都是小能手,请承受嘉奖。 四、课堂小结 加法: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简单了。 减法:将减数变成整十数就简单了。 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经受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比拟娴熟地计算十几减9。 2、在观看、操作中逐步进展探究、思索的意识和思维的敏捷性。 3、能应用学问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 能比拟娴熟地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讲到小猴子水
6、果店里的桃子可香甜了,你看(挂图出示)小白兔蹦蹦跳跳跑来了,它对小猴子说:我买9个。你们能看图提出哪些要解决的问题呢? 学生相互说图意。 全班沟通,提出:还剩多少个的问题。 应怎样计算呢? 依据答复板书:139= 二、自主探究,领悟算法。 1、实物操作。 叙述:假设用小棒来表示,你应当怎样摆、怎样算?(学生摆学具) 2、请大家先独立思索,再四人一组相互争论:13个怎样减去9个? 3、小组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4、结合学生的答复演示不同的算法。 方法一:10-9=1 1+3=4 方法二:13-3=10 10-6=4 方法三:9+( )=13 9+(4)=13 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精选篇3 熟悉米
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能依据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展一些直观的推断与思索。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仔细、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预备 教师预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胶带、标签纸等。 学生按小组预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标签纸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昨天教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沟通自己的身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同一个字“米”。今日我们就来熟悉米(板书课题)。量比拟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 二、初步
8、熟悉1米 1、估量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教师的身高是1米72厘米,你能估量一下,从地面到教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依据已有的阅历进展估量) 谈话:大家都想估量,那我们来做个嬉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渐渐地拉开,其他同学仔细观看拉开的绸带,假如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马上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拉开的绸带)这段绸带的长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能知道它究竟有多长?(可以用尺量一量) 说明:对于“米”,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肯定的感性熟悉。从身高谈起,再让学生大胆地进展估量,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找准了学问的生长点,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预备。 2、熟悉1米。 出示米尺。
9、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提问:看一看、数一数米尺上的刻度,你能发觉什么? 依据学生的答复,板书: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 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刚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 指名量出一根1米的绸带,再让每个小组照样子量出1米长的绸带。 提问:张教师想知道究竟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教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呢?同桌合作,相互量一量。 争论:标签离地面都是1米,为什么贴的位置各不一样呢? 说明:学生的年龄小,合作学习的阅历缺乏,适时进展合作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年级 学期 数学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