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汇总.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汇总10篇 一、班级状况分析 这一学期我担当一年级2班数学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在幼儿园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养成不够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生疏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剧烈的奇怪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要让每个学生顺当地完本钱学期的学习任务。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预备课:数一数,比多少;位置:上、下、前后、左右;1-5以内数的熟悉和加减法,熟悉图形(一);6-10各数的熟悉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熟悉 ;数学乐园;熟悉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2、教
2、材编写特点: (1)依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供应更丰富的学问。 (2)重视学生的阅历和体验,依据学生的己有阅历和学问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是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到达计算娴熟。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沟通,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教学表达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纳自己认为适宜的方法进展计算。 (6)直观熟悉立体和平面图形,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育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力量。 (8)安排实践活动,是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关系。 (9)表达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制造性,为
3、教师组织教学供应丰富的资源。 三 、教学目标 (一)学问方面。 1、娴熟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把握数的挨次和大小,把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各局部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拟娴熟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依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 4、熟悉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熟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展简洁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熟悉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
4、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9、仔细作业、书写干净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 三、教学措施 1、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仔细讨论教材仔细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依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纳的教学方法,要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准时间安排都具体的记录,仔细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备,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留意力的好玩的教具,课后准时对该课做出总结,力求精确把握难重点,难点。注意参阅各种杂志,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留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教案编写要仔细,
5、不断归纳总结提高教学水平 2、仔细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注意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加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在课堂上特殊留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沟通,充分表达学生学得简单,学得轻松,觉得开心,留意精神,培育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力量。注意综合力量的培育,有意识的培育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规律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养。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 3、仔细准时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准时,仔细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状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消失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展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状况准时改良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留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准时了解学生
6、的学习状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展辅导。 4、坚持听课,留意学习组里教师的教学阅历,努力探究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本学年平均每周听课二到三节,促进自己的教学 5、注意教育理论的学习,并留意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做到学有所用 6、做好课后辅导工作,留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展相应的辅导,以满意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学问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洁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一年级
7、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规划 篇8 一、学生状况分析及改良措施。 1、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年龄比拟小,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有肯定的生疏感,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奇怪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舞学生参加学习活动,鼓舞良好行为,让他们喜爱上课,喜爱数学。 2、刚入学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可能有些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把握一些简洁数学学问,教师依据班中学生的详细状况动身,适时调整教学进度,采纳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以实践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为动身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 教材从实际动身,供应了大量的观看、操作、试验及独立思索的时机,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动身和客观事实进展,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8、创设了良好的课程环境。 教材注意为题的探究性,例如:比拟、分类、等局部内容,重点在于经受探究,猎取有关学问的体验。 三、教学要求。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经受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挨次,并能认、读、会写0到10各数。在一一对应的活动中比拟物体数量的多少,熟悉“=”、“”、“”,能比拟10以内数的大小。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用一一对应等方法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下,开头学习仔细倾听、思索、表达、书写,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单元“比拟”。在详细情境中,能够比拟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体验并积存一些简
9、洁的比拟方法。经受“比一比”的过程,同时与他人沟通比拟的方法,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索过程。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养成认真观看、仔细思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经受自主探究算法并与同伴合作沟通计算方法的过程。在详细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究并把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洁实际问题。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养成认真观看、独立思索、仔细倾听、有条理地表达的良好习惯。 第四单元“分类”。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受分类的过程,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能按给定标准或自
10、己选定的标准进展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物品的习惯,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第五单元“位置与挨次”。结合详细情境,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比拟精确地确定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体会详细位置的相对性。逐步养成按肯定挨次进展观看的习惯,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初步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第六单元“熟悉图形”。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经受观看、想象和沟通的过程,积存熟悉几何体的数学活动阅历。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在分类、观看等学习活动中,形成对长方体、正
11、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熟悉,进展语言表达力量。感受数学与生活有亲密关系,培育探究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结合数数、操作直观模型等活动,熟悉11-20各数。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熟悉个位和十位,会比拟20以内数的大小。在教师指导下,能从日常生活中发觉和提出简洁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经受与同伴沟通算法的过程,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活动的兴趣。 第八单元“熟悉钟表”。在详细的生活情境中,经受熟悉钟表的过程,知道钟表可以用来计时。初步熟悉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在熟悉钟表和认读时间的过程中,初步学习观看、比拟的方法。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在与他人的沟通中,知道要珍
12、惜时间,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珍惜时间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 1、能用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挨次,并能认、读、会写0到20各数;能比拟20以内数的大小。 2、能够比拟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体验并积存一些简洁的比拟方法。 3、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究并把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洁实际问题。 4、能按给定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展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 5、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几何体。 6、在详细的生活情
13、境中,经受熟悉钟表的过程,知道钟表可以用来计时;初步熟悉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五、教学难点。 1、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用一一对应等方法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2、经受自主探究算法并与同伴合作沟通计算方法的过程。 3、能比拟精确地确定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体会详细位置的相对性。逐步养成按肯定挨次进展观看的习惯。 4、在教师指导下,能从日常生活中发觉和提出简洁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规划 篇9 一、教学内容 根据一年级刚入学儿童的学习水平,一年级上册教材详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
14、详细如下: (1)数与代数领域。学问与技能:熟悉20以内的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包括连加、连减);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熟悉钟面及钟面上整时。解决问题:联系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解决求和、求剩余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领域。学问与技能:比拟物体的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熟悉上、下、前、后、左、右。直观熟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解决问题:简洁几何体的分类。确定和描述物体所在的相对位置。 (3)统计与概率领域。学问与技能:物体的简洁分类。象形统计图。简易统计表。解决问题:对简洁事物进展分类、整理,用象形图或简易表格表示整理的结果。对统计结果进展简洁的说明。 (4)实践与综合应用。
15、好玩的拼搭(实践活动)。丰收的果园(综合应用学过的学问解决实际问题)。开心的周末(综合应用本册有关学问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与过去的第一册教材相比,不仅“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有很多变化,而且还大幅度增加了“空间与 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两个领域的内容,并加强了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以适应课程改革与学生进展的需求。 二、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方面。 (1)结合现实场景,经受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熟悉20以内各数;联系实际问题熟悉加法和减法,探究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展相应的加、减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洁的求和与求剩余(或
16、另一局部)的 实际问题。认、写20以内的数,读、会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20以内数的组成,把握 20以内数的挨次,初步知道几和第几,初步学会用数表示事物的挨次。熟悉数0,体会0的含义,知0在生活中的一些简洁应用。熟悉符号和=的含义,能够用符号或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正确娴熟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相应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初步感受简洁的估量方法。初步学会解决把两局部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或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还剩多少的单实际问题。熟悉钟面上的时针、分针,会正确说出钟面上整时的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能推断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轻重。能探
17、究一些简洁现象中隐含的规律。 (2)在详细的情境中熟悉长短、高矮;联系生活阅历初步熟悉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通过观看、比拟,直观熟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比拟简洁物体的长短和高矮。联系生活阅历,在详细的情境中初步熟悉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能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简洁的物体位置关系。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在日常生活中初步感知它们的根本特征。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外形的物体。 (3)联系详细情境,经受把物体进展分类和整理的过程,熟悉简洁的统计表和简洁的象形统计图,能依据统计结果回复一些简洁的问题。能依据物体的”用途、颜色、外形或其他的标准,对物
18、体进展分类整理。 初步体会收集、整理数据的根本方法,会用简洁的象形统计图和简洁的统计表表示分类整理后的数据。能依据简洁的象形统计图和简洁的统计表答复一些简洁问题。 2、数学思索方面。 (1)在认数的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进展初步的思维力量。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熟悉数的含义,学会用详细的数描述简洁的事物;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进展初步的抽象、概括力量;在比拟两种物体个数、比拟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体会初步的对应思想,把握简洁的比拟方法,具有用语言或符号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初步力量。 (2)在理解加、减法含义以及探究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展思维力量;通过分
19、析实际问题中的简洁数量关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展计算,初步学会有依据地思索;通过对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究、沟通,尝试解释自己的思索过程,初步感受思维活动的条理性;通过在多样化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体会思维过程的敏捷性。 (3)熟悉常见的几何形体的过程中,感知物体的外形、大小等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进展形象思维。 (4)在把不同的物体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培育初步的观看、比拟力量,初步体会统计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初步培育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 (5)在解决简洁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简洁的分析、推理,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际情境或问题,进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
20、理力量。 3、解决问题方面。 (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沟通生活中的简洁事物。 (2)初步学会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觉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联系已经把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一些不同方法。 (3)能与同学沟通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鼓舞和帮忙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情产生奇怪和兴趣,有喜爱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2)在数学探究活动中,体会数学思索方法的合理性,感受数学思索的价值。 (3)能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忙下,克制数学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获得一些胜利的体验,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念,初步具有独立思索并获
21、得数学学问的体验。 (4)在观看、操作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 与生活的联系,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三.教学重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局部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头,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根底。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根底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进展必备的根底学问和根本技能,必需让学生切实把握。 四、教学措施 1.把解决问题寓于认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内容的教学过程中。 2. 安排两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
22、觉、提出 并解决数学问题。 3.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 4.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洁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 类物体有一样的特性。 5.联系实际帮忙学生理解数的意义,较多的用实物、图形、 小棒、数字表示数的内容,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数描述身边的事情 并用数沟通信息。 6.通过沟通算法相互影响、相互汲取、相互评价,为学生 保存较大的探究算法、沟通算法、选用算法的空间。 五、课时安排: 一. 数一数1课时 二.比一比1课时 三. 分一分1课时 四. 认位置1课时 五.认数(一)10课时 六.熟悉物体2课时 七.分与合6课时 八.加法和减法21课时 九.统计1课时 十.认数(
23、二)5课时 十一.熟悉钟表1课时 十二.加法5 十三.期末复习4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规划 篇10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学生思维活泼,对学习数学有着肯定的兴趣,乐于参与各种数学学习活动,有肯定的学习习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拟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索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心情,也有一局部学生学习力量差,留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对数学有着肯定的求知欲,所以在本学期的数学课上,要培育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擅长思索,乐于思索,不怕错误,具有问题意识,熬炼他们的思维、口头表达的力量、动手操作的力量,培育学生欢乐学数学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
24、惯。 本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及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除了教学20以内的数和最根底的加、减法口算外,还适中选择常见的几何形体、等内容教学,详细内容如下: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熟悉10以内的数、熟悉图形 (一)、分与合、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认数(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另外还单独安排了两次实践活动。 数与代数领域。首先联系实际情境熟悉10以内的数,感受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在此根底上,熟悉1120各数,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并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除此之外,还安排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熟悉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二是把求和、求剩余的实
25、际问题与计算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感受数学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学习数学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图形与几何领域。一方面利用生活阅历,熟悉长短、高矮,初步建立长度观念;另一方面,通过实物、模型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感知这些几何体的根本特征;再一方面,结合详细情境,初步熟悉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 统计与概率领域。通过“分一分”初步学习把物体按某种标准分类。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教材留意结合上述三个领域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有关教学内容的体验,联系现实情境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并应用所学学问加以解决。全册教科书安排了两次实践活动:结合熟悉物体安排了好玩的拼搭,结合10以内数
26、的熟悉和计算安排了丰收的果园。教材以根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 在熟悉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物体的个数需要用数来描述,数和物体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洁的比拟方法;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洁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一样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熟悉简洁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数的分与合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分合思想。这里所表达的对应思想、比拟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是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探究加、减法计
27、算方法的重要根底,也是进一步学习数的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学问的重要思想方法。教材留意把各领域的内容穿插安排,同时留意各局部内容的有机融合。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学问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熟悉构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娴熟地把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悟“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4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 这些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头,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根底,是小学数学中最根底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进展必备的根底学问和根本技能,必需让学生切实把握。另外,常见几何
28、图形的直观熟悉,比拟长短、高矮、轻重,简洁的分类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学期教学目标(包括学问、智能、情意) 1学问与技能方面。 (1)结合现实场景,经受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熟悉20以内的数;联系实际问题熟悉加法和减法,探究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展相应的加、减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洁的求和与求剩余(或另一局部)的实际问题。(2)在详细的情境中熟悉长短、高矮;联系生活阅历初步熟悉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通过观看、比拟,直观熟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3)能依据物体的数量
29、、外形、颜色或其他标准,对熟识的物体进展简洁分类。 2数学思索方面。 (1)在认数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进展初步的思维力量。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熟悉数的含义,学会用详细的数描述简洁的事物;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进展初步的抽象、概括力量;在比拟两种物体个数、比拟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体会初步的对应思想,把握简洁的比拟方法,具有用语言或符号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初步力量。 (2)在理解加法和减法含义以及探究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展思维力量;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简洁数量关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展计算,初步学会有依据地思索;通过对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30、计算方法的探究、沟通,尝试解释自己的思索过程,初步感受思维活动的条理性;通过在多样化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体会思维过程的敏捷性。 (3)在熟悉常见几何形体的活动中,感知物体的外形、大小等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进展形象思维。 (4)在把不同物体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初步培育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 (5)在解决简洁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际情境和问题,初步感受数学抽象和简洁推理的意义。 3解决问题方面。 (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沟通生活中的简洁事物。 (2)初步学会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觉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联系已经把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一
31、些不同方法。 (3)能与同学沟通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帮忙与鼓舞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奇怪与兴趣,有喜爱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2)在数学探究活动中,体会数学思索方法的合理性,感受数学思索的价值。 (3)能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忙下,克制数学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获得一些胜利的体验,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念,初步具有独立思索并获得数学学问的体验。 (4)在观看、操作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教 学 措 施 1以学生的已有阅历为根底,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供应学生熟识的
32、详细情景,注意学生对学问的.体验,获得对学问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2努力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学习气氛,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敬重、爱惜每一位学生,因人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有收获,都能享受到胜利的愉悦。 3在教学中尽量表达学生学习数学的学问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受从生活中发觉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坚持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仔细作业,细心检验的学习习惯,养成整理错题集,在班级中成立“一帮一”的学习小组,每天进展“错题一扫清”的活动,帮忙后进生每天都在进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利用每周一课的数学思维可以及中午的午间悦读时间
33、,培育学生的数学阅读力量。对于学习力量较好的学生,鼓舞他们阅读小学生数学报、时代学习报等,拓宽学问面,爱护学生的数学学习热忱。 5. 表达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沟通与自主探究的气氛中学习。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数学学问的含义。 注意培育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问题的力量,从而进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力量。 6.在课堂教学中,留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当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看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7仔细钻研教材,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培育学生的自学力量。 8在教学中,留意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感觉学习不再枯燥无味,培育学生敏捷运用数学学问解决生活中的简洁问题的力量,优化作业设计,不搞题海战术,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9借助家校通这个平台,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多联系,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同时也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 10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学具、电教图片等教学手段,使学生脑、手、口、眼同时得到熬炼,培育学生的观看、思维、想象、表达等力量及创新意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