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有为戊戌变法以后的大同三世说.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论康有为戊戌变法以后的大同三世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康有为戊戌变法以后的大同三世说.doc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康有为戊戌变法以后的大同三世说论康有为戊戌变法以后的大同三世说 本文关键词:大同,戊戌变法,康有为论康有为戊戌变法以后的大同三世说 本文简介:摘要: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后的三世说有很大差别。戊戌变法以前,康有为的三世说基本上是春秋公羊学的传统之说,戊戌变法以后的三世说则是大同三世说。它成为康有为晚年用以构建新经学的基本思想形式。从总体上看,康有为的大同三世说与维新变法时期有很大的不同;以进化论言三世进化是大同三世说最显着的特点。值得留意的是论康有为戊戌变法以后的大同三世说 本文内容:摘要: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后的三世说有很大差别。戊戌变法以前,康有为的三世说基本上是春秋公羊学的传统之说,戊戌变法
2、以后的三世说则是大同三世说。它成为康有为晚年用以构建新经学的基本思想形式。从总体上看,康有为的大同三世说与维新变法时期有很大的不同;以进化论言三世进化是大同三世说最显着的特点。值得留意的是,康有为对进化论并不是无保留地接受,而是批判性地吸取;运用这一学说,康有为对中国与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富有近代意义的新解读。关键词:康有为; 戊戌变法;戊戌以后; 大同三世说;自与廖平羊城之会后,康有为在经学上就宗奉春秋公羊学,但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讲春秋公羊学重在孔子改制说,借孔子改制为自己的戊戌变法供应经学依据,而到戊戌维新以后,康有为讲春秋公羊学,则重在三世说,并借三世说的理论形式,建立起了具有近代气息的新
3、经学。不明戊戌变法以后康有为对三世说的发挥,就难以真正相识康有为的新经学。一、康有为戊戌变法以后的三世说三世说是春秋公羊学的渐进社会历史观,由何休在解诂公羊传时明确提出,从公羊传与董仲舒的三世异辞说发展而来。严格说来,何休虽然明确提出了三世说,却并没有对其作相关的具体论述,只是到刘逢禄归纳春秋公羊学的微言大义时,才对三世说作出了较为具体的理论说明。三世说的基本观念是承认社会历史是由乱到治的发展过程,但无论从理论形式还是内容而言,三世说都还不是近代的进化论。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期虽然已经对三世说有所重视,董氏春秋学甚至说三世说为春秋第一大义1,并在 孔子改制考中多次论及三世说,但在戊戌变法前后,三
4、世说在康有为的经学中不仅在内容上有很大不同,而且在其经学中的地位与意义也有较大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只是以三世说作为孔子改制的内容,即以三世说作为孔子改制的经学微言的组成部分之一,三世说是从属于孔子改制说的,孔子改制说才是康有为此时经学的最重要观念;戊戌变法以后,康有为名义上依旧以三世说作为孔子改制的内容,但三世说在其经学中的地位,已经超越了孔子改制说,成为康有为借助春秋公羊学建构新经学最重要的经学微言。也就是说,三世说在康有为戊戌变法前后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在维新变法时期,三世说居于孔子微言的从属地位,而戊戌变法以后则居于主导地位。康有为在礼运注的序中,曾
5、历数他的经学思想改变,并以最终相识到孔子三世说的无上价值为其归宿:既乃去古学之伪而求之今文学,凡齐、鲁、韩之诗,欧阳、大小夏侯之书,孟、焦、京之易,大小戴之礼,公羊、谷梁之春秋,而得易之阴阳之变、春秋三世之义,曰:孔子之道大,虽不行尽见,而庶几窥其藩矣,惜其弥深太漫,不得数言而赅大道之要也!乃尽舍传闻而求之经文。读至礼运,乃浩然而叹曰:孔子三世之变,大道之真在是矣。大同小康之道,发之明而别之精,古今进化之故,神悯世之深在是矣。相时而推施,并行而不悖,时圣之变通尽利在是矣。是书也,孔氏之微言真传,万国之无上宝典,而天下群生之起死神方哉!2三世说为孔子之道的真谛所在,只有懂得三世说才算是真正明白经
6、学微言的真传。这是戊戌变法以后,康有为对三世说在孔子微言地位的新相识,它将三世说提高到经学根本的地位。假如说上面这段话是康有为从正面对三世说在经学中地位的说明,那么,下面一段话则是从另一个方面对三世说价值的确定:自晋之后,伪古学大行。公、榖不得立学官,而大义乖;董、何无人传师说,而微言绝。甚至束阁三传,而抱究鲁史为遗经;废置于学,而嗤点春秋为断烂朝报,此又变中之变,而春秋扫地绝矣。于是三世之说不诵于人间。太平之种永绝于中国;公理不明,仁术不昌,文明不进,昧昧二千年,瞀焉惟笃守据乱世之法以治天下。病愈而仍服旧方,儿壮而仍衣襁褓。群盲相证,以为此名医所开之方,不敢不食;父母所遗之服,不敢不衣也。呜
7、呼!使我大地先开化之中国。五万万神明之种族,蒙然茶然,耗矣衰落,守旧不进,等消野蛮,岂不哀哉!3这里指责刘歆的新学对经学的最大危害,就在于对三世说的蒙蔽,由此造成的三世说不明,是中国政治、民智落后于西方的根本缘由。这两段话充分说明白戊戌变法以后三世说在康有为新经学中的地位。从刘逢禄以三科九旨为经学的根本,经过宋翔凤的重视孔子素王说,到廖平与康有为维新变法时期的重视孔子改制说,再到康有为戊戌变法以后的重三世说,折射出清代今文经学话语重心的转变,而这一转变也是经学适应时代改变,而作出的自身理论调整。其次,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的三世说的内容,基本上是春秋公羊学传统的三世说,并没有什么新意;戊戌变法以
8、后,康有为的三世说已经不同于传统的三世说,而是加入了近代的新内容。使原本只是古代渐进的社会历史观,转变为了以近代进化论为内容的社会历史观。以进化言三世说,是康有为戊戌变法以后经学的最大特点。康有为说:孔子之为春秋,张为三世:据乱则内其国而外诸夏,升平则内诸夏外夷狄,太平世则远近大小若一。盖推动化之理而为之4。春秋公羊学的三世说,是孔子推动化之理而制定的,也就是说,三世说不再是关于中国从据乱到太平的发展理论,而是一种进化学说。这完全是对三世说的近代诠释。没有西方进化论的传入,怎么可能从春秋公羊学的三世说中去发觉进化论呢?梁启超说:先生独独创春秋三世之义,以为文明世界,在于他日,日进而日盛。盖中国
9、自创意言进化学者,以此为嚆矢焉。先生于中国史学,用力最深,心得最多,故常以史学言进化之理。以为中国始开于夏禹,其所传尧舜文明事业,皆孔子所托以明义,悬一至善之鹄,以为太平世之倒影现象而已。又以为世界既进步之后,则断无复行退步之理,即有时为外界别种阻力之所遏,亦不过停顿不进耳,更无复返其初。5戊戌变法以后,尤其是在大同书中,康有为讲三世说,完全超越了以前春秋公羊学的说法,是用进化论的理论来言说的新经学。第三,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的三世说还只是孔子的微言之一,戊戌变法以后则是将其作为一种理论形式,用作构建其新经学的包装外壳。正是这一转变,康有为戊戌变法以后的三世说,成为他构建新道德进化论新经学最主
10、要的理论形式,古今中西的各种学说、中外宇宙的发展都被纳入到三世说的框架内。康有为戊戌变法以后的新经学,从其理论形式而言表现为三世说。戊戌变法时期,三世说虽然被视为孔子微言大义的重要内容,但康有为的经学并不是借助三世说建立起来的,而戊戌变法以后,三世说则成为康有为新经学建构的骨架,如何促进世界范围内的社会进步,如何相识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无不是以三世说的形式来论证的。梁启超在南海康先生传第六章宗教家之康南海中说,康有为复原孔教有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康有为的思想是以孔子改制说为主,着孔子改制考,以大畅斯旨6;其次个阶段,则论三世之义,着春秋三世义、大同学说等书,以独创孔子之真意7。这恰好说明康
11、有为戊戌变法前后经学观念重心的转变,确定康有为戊戌变法以后的经学是以三世说为中心。之所以如此,与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以后,已经主要从政治活动家转到思想家的身份改变有亲密关系。作为政治活动家,康有为关注现实社会的问题,要解决现实近代中国的社会问题,就特殊须要孔子改制说;以言改制,讲维新变法,孔子改制说就成为最适合的经学理论形式;而作为思想家,康有为建构的新经学,要为社会探寻发展的道路,这就不仅仅是一个政治问题,思想文化的精神层面是更为重要的内容,而在当时,进化论无疑是较为先进的社会科学理论,康有为的新经学立足于中国文化,而传统经学中春秋公羊学的三世说与进化论有契合之处,由此确定了三世说自然成为康有为
12、戊戌变法以后所要特殊接受的理论形式。戊戌变法以后,康有为讲孔子之道,总是借三世说来独创其新道德进化论。他关于中国、世界的进化的说明,关于大同世界的描绘,都是依据三世说的发挥来完成的。也就是说,康有为在维新变法时期是以孔子改制说为中心来讲今文经学,戊戌变法以后则是以三世说为中心来构建其近代经学体系。而以三世言进化最集中地体现在康有为的大同说中,故我们可以将戊戌变法以后的三世说以大同三世说来表述,以与维新变法时期的三世说相区分。康有为维新变法时期的三世说,是春秋公羊学的传统理论,戊戌变法以后的大同三世说,则是以进化论改造过的新学说。与春秋公羊学传统三世说相比较,康有为的大同三世说,也有诸多不同。主
13、要体现在:第一,传统三世说只是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学说,大同三世说是关于世界人道进化的理论。康有为说:人道进化皆有定位,自族制而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为立宪,由立宪而渐为共和。由独人而渐为夫妇,由夫妇而渐定父子,由父子而兼锡尔类,由锡尔类而渐为大同,于是复为独人。盖自据乱进为升平,升平进为太平,进化有渐,因革有因,验之万国,莫不同风。孔子之为春秋,张为三世盖推动化之理而为之。8春秋有三世,据乱、升平、太平,其运无所不包。今地球各国之理不能外,后此千一百零一年亦不能外也。9万国莫不同风,地球各国无能外,都是确定大同三世说是有关世界发展的理论
14、。所以,康有为在论述大同三世说时,总是既举中国的历史发展,也列世界各国的状况为说。所以,大同三世说是康有为关于世界进化的学说,超越了囿于中国为说的局限。其次,传统三世说只有据乱、升平、太平三个发展阶段,大同三世说则将其三世视为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他说:世有三重:有乱世中之升平、太平,有太平中之升平、据乱。故美国之进化,有红皮土番;中国之文明,亦有苗、瑶、僮、黎。一世之中可分为三世:三世可推为九世,九世可推为八十一世。八十一世可推为千万世,为无量世。太平大同之后,其进化尚多,其分等亦繁,岂止一百零一世哉?其理微妙,其事精深,子张欲知太平世后之事,孔子不欲尽言,但以三世推之,以为一百零一世可以知也
15、。一百零一世为三千年,于今近之。故曰一百零一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后儒泥于据乱之一世,尚未尽夏、殷、周之二统,而欲以断孔子之大道,此其割地偏安,岂止如东周君萧詧之云乎!嗟乎!孔子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为天下裂,岂可言哉!幸微言尚传,赖修明复原之。10这里将三世说的三世,以3的倍数相乘,而推出九世、八十一世,并进一步推出无量世,这就不仅将三世的发展视为一个由多数发展阶段构成的过程,也看到了三世的发展阶段,在同一地区与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康有为关于无量世的说法,明显受到佛教的影响。而他关于八十一世之说,则与纬书与郑玄的相关说法有关。春秋公羊传注疏在疏解三世说时说:郑氏云:九者,阳数之极,九九八
16、十一,是人命终矣。’故孝经援神契云:春秋三世,以九九八十一为限。’然则隐元年尽僖十八年为一世,自僖十九年尽襄十二年又为一世,自襄十三年尽哀十四年又为一世,所以不悉八十一年者,见人命参差不行一齐之义。11纬书以三世每一世的年数应为八十一年,郑玄以八十一为人的自然年命,虽然与康有为的八十一世说不同,但都是以八十一为说,在这一点上又是相同的。第三,大同三世说所说的进化是不能颠倒的按部就班的发展过程。康有为说:孔子先发大夫不世之义,故乱世去大夫,升平去诸侯,太平去天子,此进化次第之理。12凡世有进化,仁有轨道,世之仁有大小,即轨道大小,未至其时,不行强为。孔子非不欲在拨乱之世逮
17、行同等、大同、戒杀之义,而实不能强也。可行者乃谓之道,故立此三等以待世之进化焉。13盖自据乱进为升平,升平进为太平,进化有渐,因革有因,验之万国,莫不同风。孔子之为春秋,张为三世盖推动化之理而为之。14三世的进化是依照据乱、升平、太平的依次来进行的,康有为称之为次第。这一依次只能依次第来渐渐实现,而不能躐等。康有为的弟子在大同书序中评说大同三世说:其进化也以渐,不行躐等也。世界进化之公理,必始于据乱,进于升平,至太平而极矣。据乱之世,人民苦多而乐少;升平世人民之苦乐相等,至太平世则人民共乐,万物熙熙矣。15所以,孔子虽然以大同为志向,但在据乱世的时代,他只能行据乱之道,而不能提前实行升平世、太
18、平世的设想。康有为的这一观念,表明他的大同三世说还是一种渐变的历史观,传统三世说也是一种渐变的发展史观,二者并没有实质的差别。康有为反对革命,坚持君主立宪制,其思想根源就在于此。李泽厚在论康有为的哲学思想中指出:很清晰,这种进化之法就只能是点点滴滴乌龟爬行式的改良主义。所以,这个卑屈的发展观一起先就具有内在的深刻冲突,就包含着它的对立的否定方面,一方面它当然是宣扬了进化,但却同时反对了飞跃的进化,这样,在肯定条件下(在革命飞跃已出现的状况下)也就必定快速地转化到它的这个对立面,从否定飞跃而根本否定了发展、进化,而成为革命的阻碍。16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康有为的大同三世说所说的渐变,是以进化论为内
19、容的渐变,具有传统三世说所没有的近代内容,而与春秋公羊学传统的三世说有不同的时代内涵。二、大同三世说与进化论在康有为戊戌变法以后的新经学中,大同三世说与进化论原委是一种什么关系?在笔者看来,不过是一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即以大同三世说为其形式,以进化论为内容的一种经学体系。梁启超在南海康先生传中论及康有为的三世说:三世之义立,则以进化之理,释经世之志,遍读群书,而无所与阂,而导人以向后之希望、现在之义务。夫三世之义自何邵公以来久暗忽焉。南海之倡此在达尔文主义输入中国以前,不行谓非一大独创也。梁启超在这里正确地说明白康有为独创三世说的意义在于,使何休以来为人们所忽视不明的三世说得以说明,但是,从何
20、休到刘逢禄的三世说与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是中西不同的学说,也是古今、新旧两种不同的理论,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承认三世说与进化论的中西、时代差别,就不能说康有为的三世说就是一种言进化之理的学说。汤志钧也认为,康有为的社会进化思想,不是导源于西方进化论,而是来自儒家今文经学17,而他所说的儒家今文经学主要是指春秋公羊学的三世说。其实,儒家今文经学并没有进化论,康有为的进化思想是对西学的吸取,并将其纳入他的新经学体系,而不是由儒家今文经学而来。正如马洪林所说:今文经学和进化论分属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今文经学的微言大义’虽然有肯定的进步作用,但仍旧是去完成对封建蒙昧主义的自我批判,充其量不过是
21、传统儒学的自我完善;而康有为学习和吸取的西方进化论和社会学说,则是近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理论规范和社会制度。18假如儒家今文经学本有进化思想,康有为何须一再自道他对西方文化的钦佩与认可?所以,说康有为的社会进化思想来自 儒家今文经学,是没有依据的。中国在西方进化论传入以前,是没有进化论的。进化论是西方当时最有影响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理论,以致19世纪被称为进化论的世纪,一经传入就在很多先进的中国人中广泛传播,并成为他们的思想武器。康有为是什么时候接触到进化论的?1879 年,康有为所写 苏村卧病书怀,就出现世界开新逢进化19之语。这表明康有为不是在19世纪80年头,而是在73年头就已经接触到了进化
22、论。但我们在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董氏春秋学中还没有看到康有为明确讲进化论的材料,康有为大讲特讲进化论是在戊戌变法后晚年所着的几部经学着作中,尤其是大同书,康有为的大同三世说形成于戊戌变法以后,但康有为在礼运注的序中说:今者,中国已小康矣,而不求进化,泥守旧方,是失孔子之意而大悖其道也,甚非所以安天下,乐群生也;甚非所以崇孔子,同大地也。且孔之神圣,为人道之进化,岂止大同而已哉?庄子建德之国,列子甔甀之山,凡至人之所思,固不行测矣,而况孔子乎!圣人之治,如大医然,但因病而发药耳,病无穷而方亦无穷。大同小康,不过神人之一二方哉!窃哀今世之病,搜得孔子旧方,不揣愚妄,窃用独创,公诸天下,庶几中国有
23、瘳,而大地群生俱起乎,其诸好学高识之君子,有以正之。20康有为自己将此序的写作时间署为孔子二千四一百零一三十五年,即光绪十年甲申冬至日,光绪十年为1884年,照此来说,康有为在1884年就已经有了以进化论为内容的大同三世说。但依据钱穆、汤志钧等人的探讨,康有为的礼运注的序所说的时间是倒填日月。姜义华主编的康有为全集在礼运注的按语中也说:本书康有为自署作于1884年,显系倒填年月’。论者或谓撰于18101年,论据亦欠有力。21这是可信的。依据学术界已有的探讨成果,可以确定康有为的礼运注、大同书皆成书于戊戌变法以后。不能依据康有为的倒填日月,而认定在戊戌变法以前,康有为就有以进化论言三
24、世说的论说了。近代传入中国的西方进化学说,不仅有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还有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赫胥黎的社会伦理进化学说、柏格森的创建进化论等。在诸天讲中康有为就谈到斯宾塞、柏格森,表示他较为赞同柏格森的观点:吾人所用泛神论之义,与斯宾挪、歌德辈稍异。彼辈之意,以为神无往而不在,故谓泛神;吾人之意,重在其无本体而日在变迁,是为柏格森之言。柏格森以自由作肯定之非命解,以其谓上帝自身亦在变迁中也。他人以自由作根据本性之行动解,以其视上帝自身先有固定之本体也。22一些论着据此认为,康有为最终接受的是柏格森的创建进化论。诸天讲成书在1926年,初版于1930年,是康有为最晚成书的着作,这段话出自上帝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为 戊戌变法 以后 大同 三世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