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民营企业经济功能分析.docx
《2023年-民营企业经济功能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民营企业经济功能分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民营企业经济功能分析经过20多年的改革,民营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 部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民营经济在经济改革与经济发 展中的功能已充分认识清楚。加入世贸组织后,民营经济将成为 中国市场竞争中的主体经济。鉴此,深入分析民营经济的基本功 能,对提高认识、完善相关政策都是十分必要的。一、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法律地位民营经济,是指由民营企业运作和发展所形成的一种经济格 局。民营企业,是指自然人投资持股量达到控股程度以上的企业, 包括自然人独资企业。在中国,就政策角度来说,在1978年以 前的相当长时间内,民营企业从而民营经济是作为国有企业从而 国有经济的对立面而严加限制甚至禁止的。改革
2、开放以后,随着 对民营经济认识的逐步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相关法 律和政策逐渐放松。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 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 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 必要补充,必须实行适合于各种经济成分的具体管理制度和分配 制度。”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第11条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 质性改善。实践证明,国有资产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国 有资产的介入。通过将国有资产向非国有经济部门转让来实现国 有资产存量的盘活,通过非国有资本向国有企业的注入
3、来实现国 有企业的资本结构调整并补充国有企业资本金的不足,是国有资 产调整的必由之路。因此,在调整国有资产的过程中,不能不重 视发挥民营经济及其他经济成分的积极作用。其二,国有企业领导的调整主要涉及两个问题弱化行政 机制和企业家市场的形成。从弱化行政机制来说,在现有国有独 资范围内,要减弱行政机制对国企领导人的制约是极为困难的。 一个可选择的路径是,通过大量引入非国有资本,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改变国有独资格局,使企业从基础性财产关系上脱离行政 约束。从企业家市场形成来说,只有在非国有资产的基础上,企 业高级管理人员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遴选成长为真正的企业 家,企业家才可能在竞争中成长成熟。显然
4、,离开民营经济及其 他经济成分的充分发展,要实现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调整, 使他们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是相当困难的。其三,改革开放20多年来,职工下岗已成为国有企业的一 个普遍现象。虽然就个量而言,一个国有单位下岗的职工有可能 在另一个国有单位重新就业,但就总量而言,国有部门下岗的职 工不可能都在国有部门重新就业。因此,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 根本出路,是使这些下岗职工在非国有经济部门中再就业。事实 上,90年代以来,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主要不是靠国有部门 而是靠非国有经济部门解决的。国有企业正面临着大规模的改革 调整,在这一过程中,期待它们来解决大量职工下岗的再就业问 题是不切实际的。相比之
5、下,只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等非国有经 济才是基本的政策选择。其四,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发展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一一资 本金的充实和产业选择。对国有企业发展来说,要靠政府财政不 断投资来补充营运资本已陷入近乎无望的境地,由此,资本金的 充实不得不主要通过市场机制从非国有经济部门中取得。这一机 制决定了,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部门实际上已经成为国有企业发 展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继续发展必须有效解决其 产业定位问题,即国有企业应逐步从竞争性产业中撤出、向提供 公共产品的产业集中,这在客观上要求,民营经济等非国有经济 的发展应足以“填补”国有企业从竞争性产业撤出所留下的产业 “空位”,否则,国有经济
6、难从竞争性产业中撤出,国有企业在公 共品产业中的发展能量也将受到制约。综上所述,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既是推进体制改革的重要 经济力量,也是深化体制改革、市场机制形成的重要经济条件, 就完全竞争市场而言,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出路将是转变为民营 企业。三、民营经济与经济发展发展经济是各国经济活动的主题。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 家来说,加速经济发展更是紧迫。小平同志曾精辟指出:“发展 是硬道理”。经济发展在客观上受到资金供给、经济效率、经济 结构、经济秩序等诸多相互关联因素的制约。20多年来的实践 证明,与国有经济相比,民营经济的运行机制更有利于充分发挥 这些因素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更有利于推
7、进国民经济 的持续快速发展。第一,资金供给。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运行中的资 金供给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即由政府财政资金供给为主的格 局转变为由居民供给为主的格局。2001年6月,全国城乡居民 储蓄存款余额已达7. 1万亿元,持有的金融资产总量已达8. 5 万亿元以上。同时,由于城乡居民每年消费剩余的货币高达1万 亿元以上,所以,他们持有的金融资产总量还将继续大幅增加。 与此相比,政府财政收入虽大幅增加,但可用于投资的数量依然 相当有限。19982000年的3年间,在发行了建设国债的条件 下,“国家预算内资金”的数额突破了 1000亿元并在2000年达到 2000亿元左右,但占全社会固定
8、资产投资(3万亿元)的比重仍未 超过7%,在国有经济部门的1. 6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中,“国 家预算内资金”达到近1600亿元,也仅占10%左右。事实上, 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主要来自于金融机构的贷款,而金融机 构的贷款资金又主要来自于城乡居民存款和各类机构存款。城乡居民将大量资金存入金融机构并通过贷款而转化为投资资金,给 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严重隐患:从实体经济面来看,大量运用贷款资金从事经济活动,不仅 引致众多企业普遍存在资本性资金严重不足、资产负债率居高不 下的现象,而且,导致固定资产投资中大量运用贷款资金从而新 建项目一旦竣工,也只能在高负债条件下投入营运的情形频繁发 生。高负
9、债运作,在直接关系上,引致三方面情况发生:一是经 济行为进入短期化轨道。其内在机理是,贷款资金有着确定的还 本付息期限,这决定了企业只有在有限时间内通过经营运作获得 充分收益才能按期还款,由此,寻求短期见效的经营对象或投资 项目就成为企业营运的一个重要目标。企业运作的短期化极容易 扩展为经济运行的短期化,使国民经济发展落入短期化轨道。二 是经济活动中信用秩序难以保障。在市场经济中,资本金是企业 用以担保其商业信用的基本财产。债务人一旦不能偿还到期债务 且经协调无效就应进入破产程序,破产实际上“破”的是资本性财 产。在高负债条件下,企业的资本性资金数量已远不足以抵偿债 务性资产的偿还(事实上处于
10、无产可破的境地)。在缺乏资本性财 产基础的格局中,商业信用得不到应有的财产关系支持,违约者 难以受到财产约束的惩治,要维护和健全信用秩序是极其困难的。 三是经济运作缺乏后续资金的支持。资本性财产是企业获得债务 性资金的财产基础,高负债意味着企业已失去继续获得债务性资 金的资格。这样,在严格实行抵押贷款(或担保信贷)制度的条件下,企业要继续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资金(或通过发行债券从社 会获得债务性资金)就极为困难,由此,企业扩展的余地受到严 重限制,另一方面,在大量运用贷款资金进行项目建设中,一旦 项目竣工并投入营运,要通过从金融机构借款来解决公司营运中 的流动资金短缺或后期工程建设等都将遇到困难
11、。高负债,对企 业来说意味着企业发展资金已缺乏保障,对产业来说意味着产业 发展资金已缺乏保障,对国民经济来说则意味着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资金供给方面将难有充分保障。从金融面来看,城乡居民资金大量以存款方式汇集于银行并 通过贷款方式投入实体经济部门,给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运作造成 了三方面问题:其一,防范居民挤兑。1988年,在价格改革闯 关背景下,银行等金融机构曾面对严重的全国性挤兑风潮,因此, 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有着“笼中虎”一说。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 运行态势平稳,挤兑风潮没有发生,但居民存款余额从1988年 12月的3822亿元增力口至I 2001年底的7. 47亿元,无疑意味着 一旦经济社
12、会生活中发生不利于稳定的大事件,挤兑风险将更加 严重。鉴此,防范挤兑一直是各家银行忧心忡忡并着力采取措施 的一个重点。其二,贷款质量不高。各类工商企业存款数额较少 而贷款数额巨大,这一方面意味着银行等金融机构要通过往来资 金账户监控工商企业的信用能力从而继续发放贷款存在诸多困 难,另一方面意味着一旦工商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务,银行等金 融机构已放出的信贷资金就将转变为不良贷款。90年代以后,随着银行商业化进程的加速,巨额不良资产已成为银行等金融机 构深化改革和继续发展的沉重负担,因此,化解这些不良债权成 为金融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三,金融资金严重闲置。为了防 范信贷资金风险,1995年以后,在
13、实行贷款通则的背景下, 各家金融机构对工商企业实行抵押贷款、担保贷款制度,使相当 多高负债企业难以继续得到贷款资金,但同时在银行体系中也严 重发生了存差(存款大于贷款)现象。到2001年10月底,全国金 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0. 9万亿元、存款余额为14万亿元, 存差3. 1万亿元,这不仅意味着银行等金融机构一年利息损失 达到2000多亿元,而且意味着这些资金的使用效率受到明显制 约。要改变城乡居民将货币资金以存款方式汇集于金融机构,就 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机制将这些资金有效地转化为资本性投资 资金。城乡居民的货币资金转化为资本金的过程,本身就是民营 资本增长的过程和民营经济的增长过程,因此,
14、大力发展民营经 济是实现货币资金由贷款性供给向资本性供给转变的重要机制。第二,经济效率。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效率高低直接制 约着经济发展的快慢。90年代中期以前,非国有经济部门的资 金效率明显高于国有经济部门,固然有着商品供不应求的原因, 但也有着非国有经济部门资金运作机制优于国有经济部门的因 素。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尽管有一批非国 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落马”,也有一些非国有企业进入惨淡经营 行列,但就总体而言,非国有经济部门的经济效率依然明显高于 国有经济部门。从资金-产出角度看,1999年“乡镇企业贷款”、 “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和“三资企业贷款”余额为9666. 2亿
15、元, 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3734. 3亿元的比重仅为10.31 %; 2000 年上述三项贷款的余额为9764. 6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 9371.1亿元的比重降低为9. 83%。但在同期的工业总产值中, 非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从1999年的51. 18%上升为2000年的5 2. 66%。非国有经济部门用10%左右的资金提供了 50%以上 的工业总产值,这足以显示其经济效率的状况。1998-2000年的3年间,政府采取种种措施努力扭转国有 企业大幅亏损的局面,使国有企业的利润总量在2000年底达到 了 2100多亿元,相当多的国企扭亏为盈。但是,这种国企解困 是在全社会耗费了巨大成本的条
16、件下发生的:其一,减息。199 6年5月至1999年6月连续7次降息,1年期贷款利率从12% 下降到5. 85%,减少了 6. 15个百分点,按此计算,对国有工 业企业来说,2000年仅17019. 3亿元的“工业贷款”和27931. 2 亿元的“中长期贷款蹴减少利息支出2764. 45亿元,更不用说 1996年底国有工业企业盈利数额尚达600多亿元。这实际上意 味着在3年扭亏期内,国有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非但没有提高反 而继续呈下落走势。其二,冲账。从1996年起,国有商业银行 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一些中心城市的“优化资本结构”,冲减 国有企业的债务负担。其数额为1996年100亿元,此后每
17、年增 加100亿元,到2000年这笔资金的累计总额达到1500亿元, 银行实际上为国企承担了“1500亿元(1+利率)”的债务负担。其三, 发股。1998年起开始使用1997年度股票发行指标。为了支持 国企解困,政府主管部门明确规定,发股指标重点向国企倾斜, 由此,3年间国企通过a股发行融入了 4000亿元左右的资金, 而非国有企业发股上市受到严重限制。其四,剥离。1999年设 立了 4家资产管理公司,从国有商业银行中剥离出1. 4万亿元 的不良债权交给资产管理公司运作处理,由此,对应减少了国企 的债务负担(包括利息)。不论对国家来说还是对企业来说,经济效率的高低都既反映 了也决定着市场竞争力
18、的高低。国有经济部门的低效率决定了, 它难以担负入世后在中国市场中层开的国际竞争重任,为此,实 现国有经济从竞争性产业中退出,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已是 势在必行。在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产业过程中,对应的市场“空 位”将主要由民营经济来填补,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力发展民营 经济既是实现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民族经济 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机制。第三,经济结构。从产业角度来说,经济结构主要由产业部 门结构、产业区域结构、产业技术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等构成。 尽管目前主要的重化工业、交通通讯、金融等部门依然以国有经 济为主,但90年代中期以来的经济结构调整显示了如下几个重 要特点:一是重化
19、工业比较集中且实行国有体制的地区(如东北、 西北等)经济效益较低,企业亏损严重;二是为了解决发展所需 的资本金和市场机制,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包括航空、电信、石 化、钢铁等)通过在境内外发行股票,迈出了转向民营经济的第 一步;三是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势头较好、速度 较快,反之,民营经济不太发展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四 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设立和发展主要选择了民营方式,风险投资公 司也基本采取民营的运作方式;五是民营经济通过投资参股、企 业购并、资产重组等途径“入主”于国有企业,推进了这些国企的 体制改革。经济结构的调整离不开资本、技术和机制这三个基本因素作 用的发挥,而在国有经济内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民营企业 经济 功能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