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最新3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最新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最新3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最新3篇)数学一年级下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8、7。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 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8、7。 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挂图,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图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共有15把号,拿走8把,还剩多少把? 怎样列式? 根据回答板书: 158= 你想怎样计算呢?
2、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讲述:如果用小棒来表示,你应该怎样摆、怎样算?(学生摆学具) 小组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不同的算法。 方法一:15-5=1010-3=7 方法二:10-8=22+5=7 方法三:8+()=158+(7)=15 这么多种算法,小朋友觉得哪一种最容易算? 试一试。 书上P5试一试中也为你们准备了两道题,请你用这种最容易的方法来计算,好吗? 学生做完后,小组内互相检查,交流算法,指导做错的学生更正。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2)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再集体交流算法。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3、让学生先看图独立完成在书上,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出题目所表示的意思。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计算,再比较。使学生加深认识“想加算减”的方法。但不要求统一算法。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交流时可以根据学会的错误说说计算方法。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游戏“过独木桥”:同学们,如果你们算对了就可以过桥了,看谁先过桥。 (1)小组合作口算。 (2)比较十几减8和十几减7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师: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这些知识你是怎样学到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根据学生回答 ,板书:十几减8、7) 板书设计
4、:十几减8、7 15-8=7方法一:15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二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一年级3人,有一人住宿,男生2人,女生1人,有一名眼睛视力差,黑板上的字看不清。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能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中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情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乐趣中。学
5、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的去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学目标: (一)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1、第一单元加与减(一),是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降低了一年级上学期孩子们学习数学的难度,退位减法是一个难点,学生掌握比加慢,但同时也是今后竖式减法的重点所在,所以在介绍的数小棒、倒着数数,凑十法,看减法想加法,借助计数器这些方法中,孩子们喜欢用什么方法不统一,自己怎么快怎么算,但是要介绍这些方法。 2、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具体情况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
6、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中的密切联系。 3、第五单元加与减(三)在加与减的学习中,结合生活情境,学生将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包括不进位,不退位于进位、退位)和连加、连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关念。 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学生将经历从上学期立体图形到现在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年级 下册 数学 教学 设计 最新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