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之道》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教案【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 3、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重难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那古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连接自我、家族、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大儒韩愈特别关注学习的内容,而韩愈这一思想的源头是在礼记大学中,即使历经数千年,“大学”精神依旧闪耀着思想的光芒,今天,我们走进大学之道,学习“修身之道”。二、知人论世1.了解曾子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 ,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
3、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2.曾子轶事啮指痛心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侍奉母亲极其孝敬。(家贫,经常自己入山打柴)一次,曾参又进山砍柴去了,突然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不知所措,就站在门口望着大山希望曾子回来,许久不见归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里砍柴的曾参忽然觉得心口疼痛,便赶紧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母亲为什么召唤他。母亲说:“家
4、里突然来了不速之客,我咬手指是提醒你快回来。”3.了解曾子思想(1)修齐治平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2)人为贵曾子大孝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认为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
5、。小戴礼记礼运中说:“人者五行之秀气也。”荀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顺应自然,屈从于自然,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从天而倾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发现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4、关于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5、了解大学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
6、读物。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熹力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熹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列为“四书”之首,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
7、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 三、解题“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四、整体感知大学之道介绍了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
8、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三纲八目”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五、文本研读(一)研读第一段1、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彰明”,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亲近爱抚民众。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静:心不妄动安:性情安和虑:思虑精详得:处事合宜本末:“本”
9、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 ”指木之梢为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道:规律释义: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2、问题探究(1)概括内容及作用。明确: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下文引出“八目”做准备。(2)“三纲”具体如何解释?明确:“明明德”是发扬自
10、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3)分析本段的论证层次。明确: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二)研读第二段1、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致其知:获得知识。格物:推究事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