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教案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教案精选.docx(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测量教案精选测量教案。 一般来说,老师在给学生们上课之前就得提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这就需要他们自己抽时间来完成。而在上课时,老师需要按照教案课件的要求来进行授课。而本篇文章的测量教案则是我们从网络上收集和整理的,希望大家能够好好参考一下! 测量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3、同伴之间能相互合作,大胆的交流。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
2、)、笔、记录纸、黑板、摸箱、标记 【活动过程】 1、导入:将幼儿分成五组,进行跑步比赛。 师:你们知道刚才跑了有多远?有什么办法知道呢?(量一量) 2、提出测量要求:这里有许多材料,每组商量一下选一种材料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的工具和结果记录下来交给老师。 3、幼儿第一次尝试测量,教师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4、请测量方法正误的两组幼儿分别演示,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精确。老师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一次测量的结束处是第二次测量的开始,依次接着量)。 如幼儿测量的都正确,也请一位幼儿示范,教师加以解释。 5、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进行第二次测量验证第
3、一次的测量结果。 6、请每组推选一位幼儿介绍本组的测量结果。 7、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思考: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因为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长、有的短,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8、游戏:找宝藏。第三次尝试测量。 幼儿从摸箱里摸出一张画有宝藏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进行测量,找到宝藏。 9、结束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各种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大小、长短有关。除了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
4、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
5、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测量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实验测量的基础。尽管物理测量会涉及
6、各种不同的量和测量工具,但在技能和方法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例如,需知道测量工具的量程和分度值,观察示数的方法相似,需同时记录数值和单位等,通过测量活动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通过本节课,应使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技能,了解实验误差的初步知识。另外,本节内容体现了物理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体现物理学的时代性,要求学生用生活中的“尺”和“钟”估测距离和时间,了解计时工具的发展历程,也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
7、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4)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过程 (2)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体验探究长度间接测量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2)了解物理、生活紧密联系,感受生活中的物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认识常用的计时工具和长度测量工具。 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难点: 1、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 2、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问题引导
8、、激发兴趣、实验演示、指导归纳、积极评价 学法:从生活出发,受兴趣激发,在老师引导下思考、回答问题、做探究实验、交流讨论,并进行自我评价。 五、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没有接触过测量知识,要让学生先了解测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另外,学生也没有经历过科学的测量,所以必须让学生充分活动,充分体验测量的过程。间接长度和估测时间,对学生在知识运用和联系生活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有一点困难,应多举例和引导探究。 六、教学环境 物理实验室、多媒体教学 七、课前准备 两根木棒、演示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 八、教学过程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1、展示图片,运动的物体的
9、位置都在随时间而变化。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我们必须首先学会测量长度和时间。 2、观看图片,列举学生自己脑海中的运动情景。通过举例学生自己脑海中的运动情景,感受运动的精彩和测量的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测量和长度的单位 1、提问:不用尺,怎么比较两根木棍的长短? 2、测量就是将待测的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这个公认的标准量就称为单位。 3、长度的国际单位:米(m)。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 4、单位转换。 5、展示一些物体的长度。 1、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问题,并实际演示。 2、了解测量。 3、了解长度的国际单位
10、和常用单位。 4、了解单位换算。 5、感受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也可以亲身体会什么是测量;通过长度标尺,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物体的长度,感受物体的微小与庞大,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长度的测量 1、提问:我们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2、介绍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3、正确使用刻度尺: 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放正尺的位置。 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 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 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 4、读数时估读值有时候偏大,有时候偏小,这样就会产生误差。 5、介绍
11、长度的其它测量工具: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6、生活中的刻度尺选择。 7、长度的间接测量提问:如何测出一张纸的厚度?指导学生活动,并要求学生完成表格设计,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8、提问:每次测量结果一样吗?讲解:读数时产生误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减小这种误差。 9、展示有趣的人体尺度。 1、回答:刻度尺。 2、了解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3、了解使用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随堂做测量练习。 4、了解误差。 5、了解长度的其它测量工具。 6、思考并做练习,选择合适的测量长度工具。 7、回答:测出很多张纸的厚度,然后除以纸的张数。学生活动:完成表格设计,进行实验,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12、 8、回答:不一样。 9、了解有趣人体尺度。通过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多媒体介绍刻度尺,直观、简洁。每一步讲解完后立刻巩固、检验,使学生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充分交流。与生活紧密相联系,了解实际生活中的测量和测量工具,培养对生活和物理学的热爱。通过间接测量,拓展学生知识面和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会更多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学会处理和分析数据。通过了解有趣的人体尺度,激发学生探究精神,激励学生探索人类自己的奥秘。时间的单位研究物体的运动除了要学会长度的测量外还要学会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国际单位:秒(s)常用单位:分(min)、小时(h)。 2、单位
13、换算。 1、了解时间的单位。 2、进行单位换算。从长度的测量过渡到时间的测量。时间也是与生活密切相关,需要了解时间的单位和换算。时间的测量 1、介绍计时工具的历史。 2、展示实验室常用测量时间的工具:秒表。 3、提问: 大表盘一周量度的时间是多少?分度值是多少? 小表盘一周量度的时间是多少?分度值是多少? 4、介绍秒表上按钮功能。 5、展示秒表上的指针位置,提问:秒表上记录的时间是多少? 1、了解计时工具的历史。 2、观察秒表。 3、回答问题。 4、了解在秒表上的按钮的功能。 5、观察后回答问题。学生对于有些计时工具是非常感兴趣的,通过介绍计时工具的历史,使学生产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明白科技是
14、第一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实物展示,直观、简洁。小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谈收获,谈体会。通过及时总结、评价,巩固本堂课的学习成果。布置作业 1、测量一下你正常步行时一步走过的距离,并估测从校门到教室的距离。 2、利用你的“生物钟”估测从校门步行到教室所用的时间。(课后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完成作业。)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兴趣。 测量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内容。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测量型实验课,是对天平、量筒密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
15、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正确使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实验步骤; 过程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测量不规则的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5、教学难点:由实验原理设计出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格再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是本节的难点。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突破此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物质的密度,由于教材中又没有明确
16、的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这就需要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然后自己动手操作测出实验结果。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 四、说过程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景 1、复习密度公式引出新课测量物质的密度并板书课题 2、教师出示一个正方体铜块,要测量这个铜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3、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烧杯中的盐水,还能否用刻度尺来测小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呢?引出量筒的使用。
17、 教学环节二、量筒的使用 教师展示:量筒,学生观察:量筒 1、师生共同讨论量筒的单位、量程、分度值、读数时注意问题及用途。特别强调1ml=1cm3 然后让学生动手往量筒内倒水,练习读数 2学生讨论并口头回答:用量筒测石块的体积的方法。 教师稍后板书: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V=V2V1 教学环节三、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首先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各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实验步骤: (1)调节天平测出小石块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到达的刻度V1 (3)用细线拴住小石块,慢慢浸没到水中,读出水面上升到的刻度V2 (4)计算石块密度=m/(V2V1) 五、
18、板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 1、实验原理:=m/v 2、量筒的使用 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V=V2V1 3、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m,v1,V2 4、测量盐水的密度。 m1,v,m2 六、布置作业。 为了使学生对测量固体密度更全面更系统的掌握,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蜡块不能沉入水中,还能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测量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能正确选择和使用测量工具,在探索中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19、2、初步理解测量方法,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体验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2、选择适宜的户外活动场地。 3、测量用的木块、茶叶盒、泡沫垫、水管、橡皮筋、石头、吸管、积木、筷子等。 三、活动过程: (一)、引题:创设游戏情景,幼儿自主探索。 引导语:刚才我们在玩什么游戏呀?你们知道每块独木桥有多长吗?怎样才知道?那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东西,我们大家来来找找看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测量? (1)你是用什么工具量的?量了几次? (2)你呢,咦!那他们用的工具一样怎么结果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呀?你是怎么量的? (3)那我们应该怎么测量呢?
20、 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 小结:对了,我们要先找到起点,沿边测量,不要偏离,不能重叠,首尾相连,而且还要做好记号。 (二)、探索:测量并记录。 引导语:小朋友都说的很好,那老师又给你们准备了测量工具你们再来量一量独木桥有多长? (1)提供一样的测量工具幼儿来测量独木桥的长。 (2)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小结:小朋友刚才找到最起点开始量,量到了最后,还做好了记录,你们真能干。 (三)、二次探索,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引导语:那接下来我们用学到的测量方法来量一下我们滚过的海绵垫有多长?这次你们自己选择工具来量,
21、量好了把结果记录下来。 (1)将幼儿的测量结果展示在展板上,幼儿边看边交流。 提问:你用什么工具量的?结果是多少? 谁也是用这种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还有不同工具的吗?结果怎样? (2)说说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 小结:用长的工具测量的次数就少,用短的工具测量的次数就多。 (四)、幼儿再次测量 幼儿自主选择周围的物体测量,师重点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和记录。 你刚才量了什么?是怎么量的?它有多长? (五)活动延伸: 我们生活中还有好多东西都可以当成测量工具呢?教室里就有很多,回到教室小朋友可以找一样你喜欢的工具来量一量我们的桌子、椅子、床、窗户还能比一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课题组点评: 1、数学活动能
22、以游戏的情景让幼儿去体验去探索,激发了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活动中不仅能将幼儿的学习操作活动有趣自然化,而且还能提高幼儿利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2、在这次活动中教师让幼儿自己收集教室周围的东西来当测量工具,幼儿更能被自己所准备的工具所吸引,孩子玩的很投入。 待改进的问题: 1、在课的引入环节语言过于罗嗦,时间耗的太多。 2、在重难点上把握的不当,导致难点的突破受限,在小朋友探索时没有扑捉到孩子出现的问题,在讲解梳理时没有把握到重点,孩子对测量方法掌握的还是很模糊,导致后面的环节无法做到正确地操作。 测量教案 篇5 一、新课引入: 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
23、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 二、进行新课: 1、声音的发生 (1)演示课本图3-1, 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生时叉股在振动,物理教案测量。 (2)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3)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用手指摸着颈前喉头部分,同时发声。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2、声音的传播 (1)课本图3-2实验 问: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什么传给了左边的音叉?-(空气) (2)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声音,
24、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3)随堂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传播速度 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摄氏度的声速。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4、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 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
25、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 已知:v=340m/s ; t=1.5s 求:S 解:s=vt1=340m/s1/21.5s=255m 答:略 三、布置作业: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的发生: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物理教案物理教案测量。 2、声音传播: 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2、声速(15)340m/s 3、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体。 3、回声 :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m)2、利用回声测距离:s=1/2s总=1/2vt。 五、教
26、后札记: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传播物质无关,只取决于声源本身 B.在空气中声速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小 C.只有振动的物体才会发出声音 D.固体液体都能振动,所以都能发声,而气体不能振动,所以不会发声 2.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错误的是( ) A马蹄踏在土地上,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B.声音可以沿土地传播 C.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D.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的耳朵 3.工人用铁锤打击长铁管一端一次,在铁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击管声,这是因为( ) A声音沿铁管传播快,先听到,沿空气传播慢,后听到 B.第二次听到的是回声
27、 C.人耳的错觉 D.声音沿空气传播快,先听到,沿铁管传播慢,后听到 4下列现象中能不用通讯设备而能直接交谈的是( ) A.驾驶两架同向飞行飞机的两名飞行员 B.登上月球表面的宇航员 C.分别站在海拔1km高山的山顶和山脚的的两人 D.同时坐在一间漆黑的房间中的两个人 5人们一般对着山崖或高大建筑物喊一声,就可以听到回声,而在室内就常常听不到回声,这是因为( ) A.回声只有在山崖或高大建筑物周围才能产生 B.因为室内反射声波的障碍物离人较近,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无法区别 C.因为室外反射声波的障碍物山崖或高大建筑物离人较远,人听到回声和原声时间差在0.1秒以上,人就将回声和原声分开了,就可
28、以听到回声 D.以上说法都不对 6一辆汽车朝着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700m处鸣笛,汽车沿直线向前行驶40m后,司机刚好听到刚才鸣笛的回声,求汽车行驶的速度(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 测量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正确测量长度。 3、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时间。 4、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5、通过相关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过程,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
29、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重点】 1、知道什么是单位,以及引入单位概念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力图使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测量习惯、 【教学难点】 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正确读数,误差 【教学用具】 投影仪、钢直尺、钢卷尺、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等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说明 一、新课引入 师:要求同学们闭目凝神,当同学们听到老师说出“运动”一词时,呈现在脑海中的是什么情景? 师:这些运动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师: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得出机械运动的初步定义:所有运动物体的位置都在随时间而变化
30、,进而提出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首先必须学会测量长度和时间。 播放诗配画早发白帝城,分析诗句中哪些词句分别对应于物理学描述物体的运动所用的距离、时间 学生列举脑海中呈现的情景:飞奔的火车、骏马;飞流直下的瀑布;田径赛场上的运动员 学生列举运动物体的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教师纠错 再次关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二、长度测量及单位 师:请同学们目测一下课桌的长、宽、高,比较它们的长短 师:不用尺,如何证实自己的目测结果是否正确? 师:你能确切知道课桌的长比宽长多少吗? 投影:“方法”:测量就是将待测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这个公认的标准就称为单位。 投影:“
31、信息快递”:SI制中长度单位及常用单位了解:国际单位制(SI)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和纳米(nm)看课本“信息快递”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目测后交流目测结果 学生汇报目测结果是否正确的办法:用一张纸条(或一根线)、一拃或课本的宽度或三角板的一边长作为标准,测出课桌的长、宽、高各是选定标准的几倍,来比较课桌的长、宽、高的长短 学生讨论、交流后,会注意到大家的选取的标准五花八门,难以对不同课桌进行比较,即使对同一张课桌也不能方便的知道长比宽长多少,使他们体会到制定公认标准的必要性引出单位和测量。 学生阅读,并比
32、较微观粒子到宇宙尺度数量级的差别 由于学生使用的课桌、目测经验各异,目测的结果会呈现多样化,应鼓励学生自主地表达想法 要求学生完成以下练习: i用估测法对下列数值做出判断: (1)中学生走两步的距离大约是_m。 (2)你的手指食指的宽度大约是_cm。 ii一名男排运动员的身高大约是20xx_2.013_。 iii万里长城大约是6.7103_ 教师讲评 深化对长度单位一米的认识 师:上节课学习了长度测量及单位,那么什么是测量SI制中长度单位是什么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 师:这节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测量的问题、想一想,如何测出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与同学交流,决定自己的测量方案,把测量值填入表格
33、中。 学生作答 学生亲身实践、 1、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走进课堂,一下子就攫取了学生的心。 2、在学生的亲身实践中体会到必须运用间接测量“累积法”的思想才能测出一张纸的厚度。 二、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师: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每次的读数都一样吗与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教师引导后,让学生体会到:由于在测量时,要进行估读,不能保证每次读出的数据都完全相同,据此提出误差概念:物体真实长度只有一个,由于测量中估读值有时偏大,有时偏小,这样就会产生误差、 师:如何减小测量误差学生讨论、交流。 师:误差能绝对避免吗 误差和和错误一样吗 学生交流讨论,领悟到误差的存在、 学生讨论交流后
34、得出减小误差的举措: 1、纸的张数要尽可能多一些; 2、在测量时尽可能将纸压紧; 3、活动中应多测几次,然后求平均值,以减少测量误差、 测量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让孩子感受即使不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我们用身体也可以进行测量。初步学习用手、脚印测量的方法。 2.了解手尺的概念,基本掌握手尺的度量单位“拃”。 二、活动准备: 绘本课件、记录纸、笔、测量关联的物品。 三、活动过程 有个小朋友叫豆豆,今天我们就来听一个豆豆的故事。 看课件,引导孩子认识、使用身体尺。 环节一:认识手尺,学习用“拃”进行测量 1.妈妈是用什么尺子给豆豆量尺寸,做裙子的? 2.了解手尺概念,学习手尺测量方法。 3.请小
35、朋友也试试用自己的小手做一把手尺,学说手尺的度量单位“拃”,同伴之间相互比较手尺的大小。 4.操作:现在请你用手尺量一量自己的手臂吧! 5.讨论:(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测量柜子)为什么老师和小朋友用手尺量的柜子尺寸是不一样的呢? 6.小结:因为手尺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环节二:学习用脚印进行测量 1.谁能帮豆豆想想还可以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分量量大衣柜? 2.谁来说说怎样用脚印测量? 3.练兵:请你在自己的位置上练一练,用脚印测量的本领。 4.讨论:(老师和小朋友一起量柜子)为什么老师和小朋友用脚印量的柜子尺寸是不一样的呢? 5.集体 小结:因为脚印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四、
36、实践操作 1.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手尺和脚印进行测量,现在我们用新学到的本领量量自己的小椅子,然后记录在表格上。2.介绍记录表及记录表的填写方法。 五、发散引导 展示部分小朋友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在课后尝试用手尺和脚印测量其它物品。 测量教案 篇8 课题:1.1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能力目标: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教学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方法:讨论法
37、:引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提高学生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实践法: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学会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 教学准备:计时工具:电子表、石英表、机械表等。 测长度工具:直尺、皮卷尺、折尺、游标卡尺、千分尺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中,同学们一起讨论了运动的快慢,如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生通过比较运动物体的速度的大小,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师如何知道物体速度的大小呢? 生通过测量运动物体运动的时间和经过的路程来测量速度。 师时间和路程用什么测量,如何测量呢? 二、新课教学 生用表来测时间,用尺子来测
38、长度。 1、时间的测量 想想议议 师同学们了解的表都有哪些?你认为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方法一样吗? 生现在的表的种类很多,如钟表、手表、怀表、小闹钟等。 生也可将表分为石英表、机械表、电子表等。 师大家都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生他们的分类标准不一样,但是都可以。 生手表、钟表、闹钟都是平时生活中计时用的。还有一种表是在运动会上跑步计时时才用的。叫秒表或停表。 师按照使用人群的不同,我们还可以将表分成儿童用的卡通表、盲人用的盲人表和成人用的各种表:按照安装位置的不同,还能将表分成吊钟、座钟、落地钟等等。同学们说可以吗? 师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表实在是太多了,不论将它们分成多少种、划为多少
39、类,它们都是现代人的计时工具。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在古代还没有表的时候,人们是如何计时的呢? 生我认为是用太阳或影子计时的.。因为我见过老家农村的老奶奶决定干活或做饭都不看表,而是看“日头”或看院子里墙的影子。古代人没有表,可能和她们一样。 生古代人用“燃香”来计时,我听老人们说过“一炷香的功夫”,指的就是烧完一根香的时间。在古装电视剧里也看见过用“火”计时间。 生我认为古代人是用时辰来计时的。 生我在书上看到过古代有水钟。可以用流水来计时。 生网上说最早的计时工具是日晷,是埃及人最先使用的。 师同学们从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猜到的,说出了这么多种古代人可能的计时方法。不论对不对,你们都是最棒的
40、。请同学们看下面的资料片。 投影 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 师看了上面的内容,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吗? 生计时器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经过了许多人的努力。 生我们今天用的表也是从古至今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今天的计时器.“表”.大家都会用吗?想不想试一试呢? (教师将课前准备的闹钟、停表等发给同学,也可以让同学们使用自己的手表) 师请同学们用你们手上的表测量自己写10个字用多少时间,然后介绍你的测量方法。 生我是用自己的手表测量的。在写字前看看是几点了,写完后再看是几点几分,前后两次时间的差,就是我写10个字所用的时间。 生我用小闹钟测量时间,方法和前一位同学
41、相同。 师哪些同学是用停表测量的,会用吗?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呢? 生我知道怎么用。停表有两种,和书上图11.3-2中的一样,一种是机械停表,一种是电子停表。机械停表上有两个按钮,按下中间较大的按钮,表开始走,再按一下表停,表针停在某一位置上,再按下旁边的小按钮,指针就会回到零;大表盘上还有一个小表盘,大表盘上指针转一圈,小表盘上的指针就转过一小格,表示1分。使用前应让两个表针都指零。开始写字的同时按一下中间按钮,写完字的同时再按一下,从表中指引的位置就可以直接读出写10个字所用的时间了。 生电子停表的使用和机械停表的使用基本相同,但我认为电子停表读数更简单。使用机械停表时,如果测量的时间超过1m
42、in,则需要从小表盘上读出多少分钟,再从大表盘上读出多少秒。而使用电子停表时,直接读出显示的时间即可。 师大家认为他们讲得清楚吗?老师认为他们非常棒。现在请拿着停表的同学和拿着手表及闹钟的同学互相交换,将刚才写过的10个字按相同的速度再重写一次,测量经过的时间,和第一次测量的时间比较。 生我发现按相同的速度写同样的字用停表测出的时间比用手表测出的时间短。 生我觉得用停表测出的时间较准。用停表测量时可以用左手操作停表,和写字同时开始,同时结束。而用手表测时要先看了表再写字,写完后再看表,所以测出的时间长,并且手表不停走动,也不容易记准时间。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比较,一定已经明白了为什么径赛场上和实
43、验中测时间一般用停表的道理。 生使用停表测一段时间间隔操作方便也更准确。 师请同学们利用你们手中拿着的表再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课后放学或上学的路上用脉搏估算需要的时间并和用表测量出来的时间进行比较,看看相差多少,差得多不多。 (同学们认真测自己的脉搏,教室内非常安静) 师同学们刚才在测脉搏的时候,拿着钟表或机械停表的同学,一定听到了表的“滴答”声,是什么东西使钟表滴答响呢?请看下面内容。 投影 滴答响的时钟 师看了上面的内容,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也一定会做一个摆,怎么做呢? 生用一根细线,下端拴一个小重物就能做成一个摆。 (教师利用长约1米的塑料捆扎绳,下端系一把小锁头向同学们展示。教师将细线和另一端系在铁架上,拉开一个小角度,铁锁便摆动起来) 师类似这样的装置叫单摆。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表测量这个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看怎样才能测得更准确。 (学生进行测量,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 生如果单测一个来回,有时很大,有时很小,肯定不准确。可以多测几个来回然后求出摆动一个来回所用时间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