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5篇】_1.docx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5篇】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5篇】_1.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小伙伴们带来的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5篇】,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参考。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文题“故都的秋”包含了哪些信息? 2、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3、作者在文中是通过哪几幅图画来描绘“故都的秋”的?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秋景来表现秋味的? 4、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一
2、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5、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何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 6、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7、纵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为什么? 8、作者运用了散文的抒情手法,请问“形”与“神”在文中各指什么,两者的结合点是什么? 9、划分文章的结构。 三、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故都的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文题“故都的秋”包含了哪些信息? 2、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3、作者在文中是通过哪几幅图画来描绘“故都的秋”的?作
3、者是如何通过这些秋景来表现秋味的? 4、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5、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何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 6、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7、纵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为什么? 8、作者运用了散文的抒情手法,请问“形”与“神”在文中各指什么,两者的结合点是什么? 9、划分文章的结构。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 篇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我们来看几例:(出示咏秋名句)那么,现代作家郁达夫眼中的秋又是怎样的一番风味呢?今天这节课,我们
4、就共同来欣赏他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请大家打开书。 (出示课题) 二、简介作者郁达夫 (出示作者介绍) 三、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大家听课文录音,之后请大家来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整体感受。 (听课文朗读) 2、请学生谈感受。 四、学生活动 将你最喜欢的文段朗读出来并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 五、出示题目,集中解决。 1、文题“故都的秋”包含了哪些信息? 2、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3、作者在文中是通过哪几幅图画来描绘“故都的秋”的?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秋景来表现秋味的? 4、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5、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何不详写故
5、都秋天的著名风景? 6、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7、纵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为什么? 8、作者运用了散文的抒情手法,请问“形”与“神”在文中各指什么,两者的结合点是什么? 9、划分文章的结构。 逐一解决: 1、文题“故都的秋”包含了哪些信息?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2、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3、作者在文中是通过哪几幅图画来描绘“故都的秋”的?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秋景来表现秋味的? 明确:秋景图秋院静观:槐树落蕊:秋蝉残鸣:闲
6、话秋雨:秋日胜果: 景物的安排顺序是按照清、静、悲凉来排列的。非常对应。牵牛花突出的是清,槐蕊突出的是静,秋蝉、秋雨、秋枣突出的是悲凉。 4、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找出本段的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5、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何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 明确:(1)作者是从秋味这个角度来写故都的秋的,而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更能表现秋味,它们是
7、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选择它们更有典型性。作者想从平凡中写出不平凡的味道来,作者从自己身边普通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作者所提到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地方都是京都的名胜。这是历史留下来的外在的印痕,而外来人是最易注目的,那些渗透于骨髓里的传统神韵,却存在于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吵闹的、拥挤的。也就是说给人的感觉是暖的、热的。如果写这些地方,和本文的基调清、静、悲凉就不一致、不和谐了。 (3)那么,郁达夫为什么独衷情于清、静、悲凉呢?这当然与他的生活背景、个人情趣有关,我们来看一下郁达夫。
8、(教师屏幕展示有关资料)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再加上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就象一件心爱之物,传家瑰宝,即将面临着暴力地抢劫而自己又无力抵御一样,那种悲凉、那种无奈,自然要在文章中显现出来,由于心情使然,此时在作者看来,这种清、静、悲凉就是一种美,尽管是朦胧的,甚至基调有些灰暗,但正是这种清、静、悲凉让他难割难舍,这正是故都情结,家国
9、之思,也正是他几十年人生所体味出来的生命之味。所以说秋味就是生命之味。 6、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明确:北国秋清、静、悲凉 南国秋慢、润、淡 多次提南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点,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 (师补充:作者在这里不经意的用了对比和衬托,这样一来,使表达的主题更加突出、集中、精彩,大家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要借鉴这种方法。) 7、纵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为什么? 明确:颂秋。(师补充:结合文章结尾的一段话。秋色是这样的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10、”,不仅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虽然全文的基调是忧伤、悲凉的,但是作者通过对这些普通的花草和普通景象的信手勾勒,传达出作者心目中最美好的秋味,正如一曲悲凉的颂歌。如此写秋,看似平淡,实则秋味更足,意境更深。(师补充:学习了本文,同学们要把这种技巧活用到做文章中。) 8、作者运用了散文的抒情手法,请问“形”与“神”在文中各指什么,两者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 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师补充:从写作上来看,作
11、者表达的是自己对故都的依恋故都情结,作者把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的自然景物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他的家国之思。这也就是我们在写作上经常说的:以情驭景,用景显情,情景交融。那么在情景交融中谁是主要的?(生:情。)师:是的。也就是说,情和景的结合要以情为主,要选择适合情的景。秋天那么多的景物他没有选,单单按照清、静、悲凉来选择紫色的牵牛花,落地的槐蕊,哀愁的秋雨、秋蝉、秋枣。这些写作的技巧我们要慢慢的去领悟、实践、掌握。 9、划分文章的结构 一(12):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311):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描写古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12、 三(1213):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六、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记叙、描写:(形) 清1、秋院静观 静2、槐树落蕊眷恋 悲3、秋蝉残鸣向往 凉4、闲话秋凉之情 5、秋日胜果(神) 议论:足见有感触来的 七、结语设计 这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让我们大声朗读课文,再来感受这“一曲悲凉的颂歌”吧! 故都的秋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过程: 1、了解郁达夫及其创作风格。 2、分析并品味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 技能与方法: 领会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陶冶
13、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难点: 1、领会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分析并品味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 3、闻秋声,观秋色,品秋味。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归纳法423课堂模式 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不看不讲 一、走近作者。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
14、45年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二、写作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家吃点精制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引自郁达夫住所的话
15、)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很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间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杭州其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题目的含义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
16、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譬如()鲈鱼( )房檩()潭柘寺() 廿四桥()普陀寺()平平仄仄() 一椽破屋() 2、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用四个字概括每一景观的内容。 四、生成问题(理解下列重要句子的含义) 1、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2、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17、第二学习时间新知学习不议不讲 一、检查预习 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用四个字概括每一景观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 1、故都的秋有哪些特点?在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2、思考第12段的议论有无必要。 3、作者主要是写北国的秋,为什么还要写南国的秋? 三、拓展研究 马致远的秋思似乎随意拈来几种景物入曲,便做成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曲。而郁达夫写景、状物、抒情选取的景物多带有凄凉、破败、萧瑟的特点,和天净沙秋思的意境不正很相似吗?因此,我们现在就来模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曲牌,试用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景物入诗,写一首小诗。 示例:长草小院牵牛,槐蕊枣树驯鸽。残蝉风雨人声,故都景物,胜过南国许多。 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故都的秋 优秀5篇 故都 教学 设计方案 优秀 _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