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浙江“千万工程”对中国农村发展有五重启示【八篇】供参考.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浙江“千万工程”对中国农村发展有五重启示【八篇】供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浙江“千万工程”对中国农村发展有五重启示【八篇】供参考.docx(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千万工程”对中国农村发展有五重启示今年是浙江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 工程”)20周年。20年来,以其为总牵引,浙江造就了万千 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逐渐探索出一条加强农村人 居环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千万工程”给浙江带来巨大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对中国农村发展又有何种启示?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 院首席专家黄祖辉6月1日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围绕上述 问题作出解析。“改变的是人居环境,更是营商环境”2003年,为改变农村地区遇到的环境、发展问题,浙江 启动“千万工程” 一一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 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
2、小康示范村。 由此该省农村迎来一系列嬷变。谈及“千万工程”给浙江农村发展乃至省域发展带来的 作用,黄祖辉表示,“千万工程是不断迭代升级的,既 经历了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转型升级的过程, 又经历了从温饱型生存需求向小康型、共富型发展需求跃升 的过程。同时它不仅是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建设工程,也是 乡村的民心与民生工程、村庄的治理与发展工程、城乡协调 与融合的枢纽工程,对促进浙江发展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在其看来,20年来,“千万工程”在浙江产生了多个联 动与互动效应。“它首先改变的是乡村人居环境,人居环境 的改善与升级又带动了乡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事务的 发展,同时也调动了广大村民对乡村人
3、居环境设施管护的积 极性。其次,它改变的也是乡村的营商环境,使村庄同时成 为城市居民休闲生活所在地,让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成 为可能,促成乡村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这反 过来又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对乡村共富发展产生 了显著效应。”坚持“农民需求” “实干精神”后难,逐步延伸。从创建示范村、建设整治村,以点串线, 连线成片,再以星火燎原之势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路子,实现了从“千万工程”到美 丽乡村、再到美丽乡村升级版的跃迁。5、始终坚持系统治理,久久为功。浙江省坚持一张蓝图 绘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充分 发挥规划在引领发
4、展、指导建设、配置资源等方面的基础作 用,充分体现地方特点、文化特色,融田园风光、人文景观 和现代文明于一体。坚决克服短期行为,避免造成“前任政 绩、后任包袱:推进“千万工程”注重建管并重,将加强公共 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同步抓实抓好。坚持硬件 与软件建设同步进行,建设与管护同步考虑,通过村规民约、 家规家训”挂厅堂、进礼堂、驻心堂”,实现乡村文明提升 与环境整治互促互进。6、始终坚持真金白银投入,强化要素保障。浙江省建立 政府投入引导、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相结合、社会力量积极 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市级财政 配套补助、县级财政纳入年度预算,真金白银投入。据统计,
5、 15年来浙江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 资金超过1800亿元。积极整合农村水利、农村危房改造、农 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各类资金,下放项目审批、立项权,调动 基层政府积极性主动性。7、始终坚持强化政府引导作用,调动农民主体和市场主 体力量。浙江省坚持调动政府、农民和市场三方面积极性,建 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配合、社会资助、企业参与、 市场运作”的建设机制。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做好规划编制、 政策支持、试点示范等,解决单靠一家一户、一村一镇难以 解决的问题。注重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从“清洁庭院”鼓 励农户开展房前屋后庭院卫生清理、堆放整洁,到“美丽庭 院”绿化因地制宜鼓励农户种
6、植花草果木、提升庭院景观。 完善农民参与引导机制,通过“门前三包”、垃圾分类积分 制等,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发挥 基层党组织、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贴近农村、贴近农民优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市场主体参与。同时,通过宣 传、表彰等方式,调动引导社会各界和农村先富起来的群体 关心支持农村人居环境,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全社 会共同参与推动的大格局。2023赴浙江开展专题调研深入提炼总结“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工程) 的经验做法学习心得体会“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 时亲自谋划的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实施20年来深刻改变了浙 江农村的面貌。总结
7、推广“千万工程”的有益经验,对推动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具 有特殊重要意义。基层的年轻干部要善于学习“千万工程” 的经验,解锁山乡巨变的“三大密码”走好新时代赶考路。常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真心,真情实感、真心实意, 解锁“人民至上”的“民本密码”。浙江在实施“千万工程” 过程中,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 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始终从农民群众角度思 考问题,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服务人 民群众乃“国之大者”,基层的年轻干部也应始终心怀人民, 从“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出发,让 “呼声”在耳、“诉求”在
8、心、“愿望”在行,善于做群众 的“泥腿子”,让工作带有“泥土味”,在与群众面对面、 心贴心的交流中“察其言,观其色”,真抓实干、真情实感 去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用“人民至上”这 把“密钥”解锁山乡巨变的“民本密码”。常葆“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决心,循序渐进、真抓实干, 解锁“久久为功”的“实干密码”。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 期间指出,要不断丰富“千万工程”内涵。浙江坚持“一张 蓝图绘到底”,紧盯“千万工程”不动摇,每5年出台一个 行动计划,每个重要阶段出台1个实施意见,与时俱进、层 层递进。基层的年轻干部亦是如此,要发扬求真务实、注重 实效的优良作风,在细枝末节上见行动,在大事难事上
9、看担 当,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状态,一步一个脚印地实干。 要发扬不畏艰难、披荆斩棘的斗争精神,敢于跨越“雪山”“草地”,敢于征服“娄山关” “腊子口”,敢挑“最重担 子”、敢啃“最硬骨头”、敢接“最烫山芋”,用“久久为 功”这把“密钥”解锁山乡巨变的“实干密码”。常葆“深处种菱浅种稻”的细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解锁“量体裁衣”的“地域密码”。浙江在实施“千万工程” 过程中,立足山区、平原、丘陵、沿海、岛屿等不同地形地 貌,着眼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体现农村特点、注重乡土 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因地制宜地发展。基层工作亦要“因 地制宜“,年轻干部要学会“入乡随俗”讲群众喜闻乐见的 “百姓话”
10、,在讲方言、说土话、拉家常中打开群众的“话 匣子”,融入群众、融化冷漠、融通隔阂,用“接地气”收 获的“高人气”,“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作为“千条线” 下面的这“一根针”,将上级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政 策往通俗、简洁了说,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用“量体裁 衣”这把“密钥”解锁山乡巨变的“地域密码”。学习“千万工程”及“浦江经验”专题研讨发言心得“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 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浦江经验”是习近 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倡导并带头下访接访群众形成 的好经验好做法,鲜明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贯彻习近
11、平总书记两个重要批 示精神,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常学常新、常悟常进的 过程。要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坚持深学细悟,准确把握蕴 含其中的理论精髓、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更好武装头脑、 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刻领会“千万工程”和“浦江经验”的精神实质。要 站在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 深入学习领会“千万工程”经验和“浦江经验”中蕴含的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 不断地学习消化、思考领悟,将“千万工程”和“浦江经验” 好经验灵活运用到工作实践中,既跳出来“谋大势”,又钻 进去“谋要事”,学会在多目标平衡中找到“最优解”,不 断增强抓工作的系统性
12、、协调性和长效性。深入学习领会“千 万工程”经验和“浦江经验”中蕴含的新发展理念,“千万 工程”实施前后农村面貌的鲜明反差、推进落实带来生产生 活的巨大变化,根本上反映的是发展理念的变革、发展方式 的转变,观念一变天地宽,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 展理念,推进发展才能理清思路、把握方向、找准着力点。 深入学习领会“千万工程”经验和“浦江经验”中蕴含的大 抓基层导向,常态化推进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持续 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充分发挥 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带头 作用,不断完善党领导下的基层治理体系。深入学习领会“千 万工程”经验和“浦江经
13、验”中蕴含的务实作风,聚焦市委 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领导干部带头, 坚持“提品质、出精品、创经典“,坚持一年接着一年干、 一张蓝图绘到底,以跑马拉松的心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 久久为功,把见成效作为抓落实的检验,确保干一件成一件, 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循迹溯源“千万工程”和“浦江经验”的为民情怀。千 万工程”“浦江经验”历久弥新,我们要从中深刻感悟人民 领袖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循着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足迹, 切身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擘画的印记和牵挂的心迹,加大 研究、阐释、提炼力度,把好的经验做法提炼出来,好的成 果展示出来,为全国全省提供更多方案案例。我们要更
14、加自 觉站稳人民立场,强化宗旨意识,多去基层一线、矛盾集中 的地方倾听声音,多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拿出更多惠 民生、暖民心举措,真正把为民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不 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深入践行“千万工程”和“浦江经验”的实践要求。要 谋深谋细,全面对标落实,树牢“全市一盘棋”理念,在现 代化实践中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千万工程” “浦江经验” 的所蕴含的战略思维、系统思维、为民情怀、问题导向和务 实作风,加快完善统筹协调、督查考核、闭环落实的工作推 进机制,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以更实举措推 动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学习实践好“千万工程”经验方面, 要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统
15、一的整体系统考虑、统筹协 调的工作经验,强化系统观念,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公共 服务短板,推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要深入实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乡村产业兴旺、基础配套提 标改造、强村富民集成改革、乡村治理提能增效“五大行动”, 加快打造一批标志性成果,努力绘就乡村振兴、全域共富、 城乡和美的新画卷。学习好实践好“浦江经验”方面,要健 全完善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等工作制度机制,深化信访突出问 题攻坚化解,强化信访源头治理,扎扎实实做好“送上门来 的群众工作”。2023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学习体会和启 示录“一有阳光就灿烂,一有雨露就发芽:在很多人眼中,浙 江的另外一个名字是:
16、创新。浙江的创新如同一种空气,无处不在,从“八八战略” 的提出,到“生态文明建设”大幕的拉开,从“千万工程” 的波澜壮阔,再到“文化大省”、“活力浙江”、“平安浙 江”、“法治浙江”每一个理论创新背后的智慧力量,总能 穿越重重迷雾,指引前路。今天解读“浙江精神”,应该要有新的涵义,那就是学 会坚守,懂得久久为功,秉承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 任干的“钉钉子”精神。从表面看,坚守与创新,看似一对矛盾:有人说,伟大 是“熬”出来的,唯有坚守匠心,才能创造奇迹;也有人说, 创新是灵魂,唯有不断颠覆,才能走向成功。而用辩证唯物 主义的眼光予以审视,这其实是一对有机组合。浙江的实践 证明,成功的坚守需
17、要以创新为前提,伟大的创新需要以坚 守为内涵。去年9月,联合国将最高环境荣誉一一 “地球卫士奖”, 授予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表彰其卓越贡献。 这是中国再次为世界多样化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与“中 国方案:从2003年至今,这一工程仍然是浙江抓城乡统筹的 “牛鼻子”,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也让千万乡村 蝶变为美丽乡村,继而迸发出美丽经济的强劲活力。带着对 坚守与创新的思考,记者走进了浙江乡村,寻找思想的源泉, 成功的奥秘。从“单重奏”到“大合唱”浦阳镇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南端,这里因地处浦阳江畔而 得名,然而水质污染一度成为“老大难”。近几年,通过重 拳整治,绿水清波又重新回归。
18、借着这股东风,镇里发展沿 江、沿山和沿路资源,重金打造风情小镇,发展美丽经济。走进尖湖村的山坳里,梨花漫山遍野,景在村中,村融 景中。过去默默无闻的小村,如今成了 “网红村”,引来众 多游客,还有不少外国人。眼下,浦阳每个村都在创建美丽 乡村,更将迎来一场场蝶变。事实上,对于乡村环境整治这件事,浙江已持之以恒抓 了 16年之久。时光回转到本世纪初。改革开放后,浙江工业 经济高歌猛进,群众收入增加了,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水脏了、山秃了,特别是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尤为突出。 群众揶揄,走在浙江农村,要走过许多垃圾村才能找到一个 干净的村。2002年,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刚到任的118天里,
19、 他跑了 11个市、25个县,为了多看几个点,不断压缩吃坂时 间,匆匆扒拉几口,立刻赶往下一站。时任浙江省农办副主 任、被习近平同志称为“省级农民”的顾益康回忆说,有一 次陪同习近平同志下村调研,看到一个村环境很好。习近平 同志问,这样的村在浙江多不多?顾益康如实告知:不多。据省农办摸排,当时浙江仅有 4000个村庄环境较好,剩余的3万多个村庄环境普遍较差。差到啥程度?像经济最发达的杭州、绍兴等地,农民有 了钱,纷纷盖起小别墅,可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垃圾 靠风吹,污水靠蒸发,河里满是垃圾和黑水,农民连洗拖把 都嫌脏。当时,省里总结为“五个滞后”:村庄建设规划滞后、村庄环境建设滞后、村庄基础
20、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农 民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转变滞后、政府指导服务滞后。一 些到过浙江考察的人士,曾形象地概括为:“走了一村又一 村,村村像城镇;走了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习近平同志一路听,一路看,一路思考。2003年6月, 一项名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工程,在浙江拉开帷幕。 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全面整治1万个行政村,并把其中1000 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所要改变的就是农 村现状,以此来促进城乡一体化。“千万工程” 一经推出,就普遍受到欢迎。许多农民感 慨万分:政府不仅免了我们的税,还出钱帮我们修桥铺路搞 卫生呢!对此,顾益康同样深有感触:在浙江,改革开放以 来,
21、除了土地承包,还从来没有一项工作像“千万工程”这 样,让农民如此发自肺腑地认同;也从来没有一项工作像“千 万工程”这样,让政府投入那么大的精力、财力。时至今日,浙江每年召开一次有关“千万工程”的现场 会,省委书记每次都亲临现场视察、指导、讲话。与会的, 不仅有地方分管领导,还有主要领导,足显省里重视程度。“千万工程”不仅赢得了民心,也教育了广大干部,在 全省上上下下迅速形成了城乡统筹的氛围和合力。可以说,一项工程启动了浙江全省城乡统筹的大合唱! 浙江原来就有众多的农村“工程”,如交通部门的乡村康庄 工程,水利部门的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 林业部门的万里绿色通道工程、绿化示范村工
22、程;经贸部门 的千镇连锁万村放心店工程等,这些工程纷纷聚集到“千万 工程”旗下,按照“示范村建到哪儿,配套资金就跟到哪儿” 的要求,跟进配套。“千万工程”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局外人士”:省电 力部门主动提出要求,将“新农村电气化工程”纳入新农村 建设总体规划;一流学府浙江大学主动要求参与新农村建设, 与湖州市达成市校全面合作协议;众多脱胎于农村的乡镇企 业更是不甘落后,积极投身其中;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全 省共有L5万家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从此,浙江的城乡统筹 工作高潮迭起,终成浩荡之势,可以说,“千万工程”发挥 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成了浙江城乡统筹名副其实的“龙头 工程”。从“环境佳”到“生
23、活便”“下姜村,梦开始的地方。”走进淳安县的下姜村,这 句旅游宣传语赫然可见。今天的下姜村,“农家乐,民宿忙, 游人如织到下姜一个人口不到800人的小村庄,去年接待 游客超过40万。而在15年前,下姜村也有一句歌谣:“土 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说起总书记第一次来下姜村时的场景,老支书姜银祥还 有点不好意思。2003年4月2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如今的浙江乡村,在诸多数据上让人眼前一亮。如浙江 已建成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创成A级 景区村11531个;实现5G网络、光纤资源实现重点行政村全 覆盖;累计建成20511家农村文化礼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连续
24、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黄祖辉认为,“千万工程”能够为浙江农村带来巨大变 化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其体现了多个“坚持”。“首先,千万工程坚持了农民需求、人民至上和实践 需求、创新发展,体现了真理力量、实践伟力,具有历史性、 开拓性和引领性。其次,千万工程坚持了党领导广大农 民以及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建设的方针。第三,千万工程坚 持了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的信念, 和持之以恒的实干精神黄祖辉说。此外,在“方法论”上,黄祖辉表示,“千万工程”在 实践中还坚持了上下结合、长短结合、软硬结合、里外结合、 多方联动、城乡互动、统筹推进的方式方法,进而使浙江乡 村环境呈现了全域化、常态化、和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八篇 2023 浙江 千万 工程 中国农村 发展 有五重 启示 参考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