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_1.docx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_1.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七班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 一、几个教学内容的处理 1、章前图的处理应围绕章前言,作为课堂教育内容的好素材,不行任凭放弃;同时自然引入本章话题。例如,第一章从自然数到有理数是著名的珠穆朗玛峰顶峰雄姿和盛产葡萄的吐鲁番盆地。在同学欣赏照片,感受我国地大物博,激发同学爱国热忱,受到人文熏陶,关注西部风土人情的同时,引导同学把留意力关注到两地的气温顺海拔高度这两个因素上来。由于气温有零上、零下;海拔有高于海平面的高度和低于海平面的高度。为了精确的刻画这些量,就要引进新的数。这就是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 2、节前图、节前言的处理节前图其内容涉及自然、社会等方方面面,有利于开阔同学视野
2、,促进同学人文精神和数学素养的形成,同时也为本节教学供应了实际背景,是课堂教学中情境导入的最佳素材,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老师没有必要再另找情境导入题材。例如,第四章第一节用字母表示数节前图、节前言,用唱儿歌的形式引入,“一只青蛙二张嘴,二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让同学在快乐的吟唱中接受用字母表示数,并体验用字母表示数所带来的简捷明白。又如第三节求代数式的值节前图、节前言,从计算时差开头,利用同学对我国申奥成功的傲慢感,引出求代数式的值,过渡自然生动,渗透了对同学爱国主义教育,体现出课本内在的教育价值。 3、作业题的处理我们知道学习是终生要做的事,那就应成为生活中最欢快的事。故要敬重课标
3、的建议,明确作业题的要求,让同学更多地体验成功,不能挫伤同学的学习乐观性。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是“重视A组题,关注B组题,用好C组题”。同时把完成作业题的时间放到课外,但不减课堂容量,而是在设计教学过程中给同学更多的合作、沟通、评价等活动的时间,以期更好地培育同学的力气和思维品质。 二、必需达到的目标 1、突出问题解决的意义、过程、方法,让同学充分经受数学学问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这是指的是波利亚的解决问题模式,更广泛地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数学问题中去,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或者说当有问题需要解决时,同学会用这种方式去解决。 2、适度体现建构主义和活动(观看、试验、猜想、尝试、推理、沟通、反思
4、等)教学的思想。 (1)构建“问题情境数学活动抽象概括(建立模型)巩固、应用和拓展”课堂教学模式,切实转变“注入式”。 (2)鼓舞同学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相结合的课堂学习方式。 三、必需重视的几个问题 1、概念教学概念的形成与巩固两个方面。 2、同学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自我评价:获得成功,增进自信;相互评价:学会欣赏、学会鼓舞。 3、爱好的.激发阅读材料导学、双语尝试、计算机辅学等。 4、教材中的教育素材体现现代气息,如水资源、爱惜动物、人口、环境、纳米技术等。 5、在“合作学习”中,我们不仅仅只评价同学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同学合作的过程;不仅仅评价对每个同学的参与状况,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状况;
5、不仅仅评价发言同学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同学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同学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另外,老师在设计“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环节时,应结合教学内容实际、同学实际等因素,确保有效。 七班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 角的度量与表示一课是学习了线段、直线和射线后的一节课,是对前面学问的应用,也是后面学习平面几何学问的基础,是争论三角形、四边形重要的内容.这节课使同学通过实际生活中对角的熟识,建立起几何中角的概念,并能把握角的定义方法,使同学把握角的各种表示方法. 角的定义和角的表示法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6、.这是由于角的个数在查找时简洁出错,对角的表示由于有四种方法所以同学简洁混淆,要巩固几遍,并让同学对角的表示多练习,这也是后面必需把握的内容. 本节课我接受启发式教学.新课程要求同学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老师是主导,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老师主要是引导同学学习,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仆人,让他们进行学习活动,所以选择这种教学方法. 本节课课后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1.让同学了解这一章的总体学问结构,同学熟识到几何图形是由简洁到简洁的组合过程. 2. 加强数学的实践性,养成同学联系实际的好习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力气. 3.通过角的不同表示法,使同学看到解决一个问题有多种方法的好处,为培育
7、同学的发散性思维打下基础. 4.角的各种表示法要反复练习,尤其是从一个顶点动身的角有两个以上时,确定让同学写对,并告知同学在没有特殊要求的状况下,最好用数字表示角,这样既简便又清晰. 七班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3 做得较好的方面: 1、本课的学问要点是经受探究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会应公式进行简洁的计算,教学已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能突出重点,兼顾难点。 2、本节课上同学体会了数形结合及转化的数学思想,并知道猜想的结论必需要加以验证;授课思维流畅,学问发生进展过渡自然,同学简洁得到一些结论但在老师的引导下又使问题的探讨得以不断深化,同学思考乐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较好。 做得不足的
8、方面: 1、应当引导同学用文字概括公式的内容,从而培育同学抽象的数学思维力气和语言表达力气。 2、对需要关怀的同学进行针对性的个别指导较少。 3、对于同学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应让同学自己纠错,老师不应全权代劳。如利用两数和的公式计算(a+b)2环节,两位同学分别叙述自己的想法之后,老师应当让全体同学依据其方法进行计算,自主验证,即使有些同学写不出来,也会由于经过思考而印象深刻,假如为了节省时间老师自己代劳,那样就不能够充分体现同学的主体作用,而且效果也较前者差些。 七班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4 在同学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接受的五步变形方法以后,这节课重点探讨解下列方程的技巧方法, 如在解方程30
9、%x+70%(200-x)=20070%中,在去分母时,方程两边都乘以100,化去%得: 30x+70(200-x)=20070,有部分同学就提出疑问,为什么在200那里不乘以100?在(200-x)的里面又不乘以100呢?为了能让同学明白,我想是否要将原方程变形为,然后再各项乘以100,写成,最终化去分母。 又在解方程中,怎样去分母呢?最小公倍数是什么呢?同学是有怀疑的,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同学: 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如把方程中的前二项都分别分子分母同乘以10,则二项的.分母分别成为5和1,即原方程变形为 想方法将分母变为1,即把左边第一项分子、分母都乘以
10、2,右边第一项分子、分母都乘 10,则三项的分母都为1。原方程变形为2(4x-1.5)=10(1.2-x)+2 又如在解方程中,是先去括号呢,还是先去分母,怎样计算会简便些呢? 只要我们擅长引导同学认真观看,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 法。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接受五步变形灵敏应用,除此之外,据不同题型,运用一些技巧方法,就能快捷地求出其解。 七班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5 1、本节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够充分发挥同学的主观能性,调动学习乐观性,提高学习爱好。 2、 整节课时间紧凑,步骤清晰,有条理; 针对个别同学辅导到位。 3、整式的加减整式的加减是承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
11、运算,续整式方程的一系列运算,是同学从小进入学校含有字母运算的变化,认知上有新的突破。留意与学校相关内容的连接,在学校同学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简洁的列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简洁方程。这些学问是学习本章的直接基础。因此充分留意与这些内容的联系,使同学感受到式子中的字母表示数,让同学充分体会字母的真正含义,慢慢生疏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理解字母可以像数一样进行计算,为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打好基础。 4、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留意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一方面要让同学体会整式的概念与整式的加减运算来源于实际,是实际的需要,同时也可以让学业生看到整式及其加减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从实际问题抽象
12、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整式比数学更具一般性的道理。 不足之处表现在: 1、同学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能够灵敏运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进行运算,因此,充分留意数式联系与类比,依据数与式之间的联系,体现数学学问间具体与抽象的内在联系和数学的内在统一性。 2、抓住重点,加强练习,打好基础。整式的加减运算,合并用类项和去括号是进行整式加减的基础,整式的加减主要是通过合并同类项把整式化简,精确推断同类项,把握去括号要领,防止同学易出错地方,并进行确定的训练,才能有效的把握。 3、加大探究空间,进展思想力气 培育同学的探究力气和创新精神,力求使得教学结论的获得是通过同学思考,探究等活动而归纳得出,培
13、育同学初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充分信任同学,尽可能为学业生留出探究空间,发挥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和乐观性,培育同学的创新精神和自学意识。 七班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6 学校数学是一个整体。初二的难点最多,初三的考点最多。相对而言,初一数学学问点虽然很多,但都比较简洁。很多同学在学校里的学习中感受不到压力,慢慢积累了很多小问题,这些问题在进入初二,遇到困难(如学科的增加、难度的加深)后,就凸现出来。 现的初二同学中,有一部分同学就是对初一数学不够重视,在进入初二后,发觉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希望参加辅导班来弥补的。这个问题究其缘由,主要是对初一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我们这里先列举一
14、下在初一数学学习中经常消逝的几个问题: 1、对学问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力气;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确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 5、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学问点; 怎样才能打好初一的数学基础呢? (1)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状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视了“单个
15、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学问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假如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娴熟应用呢? (2)总结相像的类型题目 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我们的同学要学会自己做。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把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把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这个问题假如解决不好,在进入初二、初三以后,同学们会发觉,有一部分同学每天做题,可成果不升反
16、降。其缘由就是,他们每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像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由于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的一团糟。 (3)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同学们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学问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简洁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状况是,同学们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的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消逝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我们之所以建议大家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
17、和不会的题目,是由于,一旦你做了这件事,你就会发觉,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现在发觉原来就是这一个反复在消逝;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觉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 (4)就不懂的问题,乐观提问、争辩 发觉了不懂的问题,乐观向他人请教。争辩是一种特殊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争辩,你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留意的是,争辩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5)留意实战(考试)阅历的培育 考试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有些同学平常成果很好,上课老师一提问,什么都会。课下做题也都会。可一到考试,成果就不理想。消
18、逝这种状况,有两个主要缘由:一是,考试心态不不好,简洁紧急;二是,考试时间紧,总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心态不好,一方面要自己留意调整,但同时也需要经受大型考试来熬炼。每次考试,大家都要查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久而久之,逐步适应考试节奏。做题速度慢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在平常的做题中解决。自己平常做作业可以给自己限定时间,逐步提高效率。另外,在实际考试中,也要考虑每部分的完成时间,避开消逝不必要的慌乱。 七班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7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七上3.2.2章节的解一元一次方程,同学之前已经学习了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来解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程的特点是含x的项全部在左边,常数项全部在右边。
19、今日要学习的方程类型是两边都有x和常数项,通过移项的方法化归到合并同类项的方程类型。教学重点是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难点是移项法则的探究。 我是从复习旧学问开头,合并同类项一节解方程都是之前学过的学问,为本节课作铺垫,再引出课本上的“分书”问题,应用题本身对同学来说,理解上有点难度,讲解其中的数量关系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我避重就轻地给了同学分析提示,通过填空的形式,找出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 列出方程后,发觉方程两边都有x和常数项,这个方程怎么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怎样解此类方程。方程出示后,通过同学观看,怎样把它变为我们之前的方程,也就是含x的项全部要在左边,常数项在右边。同学回
20、答右边的4x要去掉,依据等式性质1,两边要同时减去4x才成立。左边常数项20用同样的方法去掉,通过方框图一步步演示方程的变化,最终成为3x-4x=-25-20,变为之前学过的方程类型。 通过原方程、新方程的比较(其中移项的数用不同颜色表示出来),发觉变形后相当于把4x从右边移到左边变为-4x,20从左边移到右边变为-20,进而揭示什么是移项,在移项中强调要变号,没有移动的项是不要变号的,再让同学思考移项的作用:把它变为我们学过的合并同类项的方程。 学习了原理之后,把例题做完,板示解题步骤,特别是每一步的依据,进而给同学总结出移项解方程的三步: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练习反馈环节,让同学
21、自己练习一道解方程,明确各步骤,下面分别是移项正误推断、解方程、应用题,分层次让同学把握移项法则以及解方程,最终再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对同学的实际状况了解不够,同学已经知道了移项变号的学问,那么怎样在熟识的基础上再来讲授该学问,我有点困惑,还是接同学的话,通过同学来挖掘“移项”的原理。 2、语言不够简练,老师分析得多,同学的参与争辩性不高,发表看法机会少,限制了同学的语言表达力气和数学思维的熬炼。 3、课堂同学练习环节有问题,其中男生板演了一道题,以为简洁就过了,实际在后面发觉错了,导致教学进入到应用题部分,再回过头来纠错,这是课堂教学中的大忌。点评作业时,应当让同学
22、多说是怎么做的,说出各步骤,使得同学真正把握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在教学媒体允许的状况下,应当使用实物投影对同学作业进行点评,可以清晰地呈现作业中的典型错误,从而更好地了解同学的把握状况。 “移项”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移项,同学此前已经学习了等式性质和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学问。 这一次的备课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在认真看完教参之后,花了一天的时间重新思考:这一课要讲的是什么内容?要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有了一个大致的框架之后,才开头动笔写教案,把教学目标定位七班级数学上册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2篇)/p 为:会运用移项把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理解移项的依据
23、;能尝试利用“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式子相等”来建立适当的方程。 课后,有这样几点感想: 1、对课中的问题(应用题)讲解比较粗浅,同学并没有达到理解、把握相应的方法的程度。 2、对移项的讲解不够深化,应当用不同的颜色来突出某一项移动前后的变化,而且,以后可以尝试用以下的方法关怀同学辨别是否进行了移项,是否需要变号,即,以等号(=)为界线,移项则相当于“越界”,凡是“越界”的都需要变号,没有“越界”的则不需要变号。 3x+20=4x-25 3x-4x=-25-20 界线 我觉得应当能找到一种效果更好的方法关怀同学理解移项。 3、课上呈现同学作业的机会太少了。这一点,毫无疑问是我课前预备不周到,原来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上册 数学 教学 反思 _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