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6篇.docx
《中国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6篇.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6篇中国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篇1) 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不过,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别。他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简洁发觉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着别人来“捉”他。看着看着,他就遗忘了别人,而别人也遗忘了他。 上学期间,陈景润酷爱数学。当老师讲解数学题时,他总是集中精神认真听讲。课后布置的习题他也认真去做。陈景润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无限乐趣。数学是心智的比试和较量。陈景润对于解题,始终不吝惜时间和精力。陈景润不懂就问,别看他平常缄默寡言,但向老师请教时却毫不羞怯和可怕。他的求教方式很特殊:看到老师外出或者老师从高中部到学校部去,他
2、就紧追上去,和老师一起走一段路,并且一边走,一边问问题。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倾听了清华高校沈元教授的课。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但他一诞生也没有证明出来,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圆满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长期以来,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并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个形象的比方,他把数学比方成自然科学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比方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
3、润。 许多年之后,陈景润最终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争论所。1966年,他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这在“哥德巴赫猜想”争论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感悟】 做学问要有陈景润那样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取得巨大的成就。青少年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困难,那么应当怎么去做呢?这里供应两种方法借鉴:1、鞭策法:让警官、好友监督自己,自己要尽量协作。2、自制法:为自己找一个奋斗的目标,这个目标必需是你最在乎最怕失去的。然后为了那个目标,让自己勤快起来
4、。并且可以在醒目的地方贴上自己的目标提示自己。 中国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篇2) 陶行知小时候特别聪慧。他常到邻村叶家玩,看到厅堂里的对联字画,就用竹条在泥地上描摹。他到了读书的年龄,家里却无力缴纳学费,幸好有位秀才在四周开馆教书,很宠爱聪慧好学的陶行知,情愿免费收他为同学。这样,6岁的陶行知就得到了接受启蒙教育的机会。9岁时,陶行知来到外婆家,外婆见他聪慧伶俐,就把他送到吴尔宽先生的学堂伴读,陶行知这才正式入学。在那里,陶行知练出了一手好书法。启蒙教育结束之后,他便进入学堂,读四书五经。 10岁时,因父亲失业,陶行知只得半工半读。他每天砍一担柴,挑到城里卖掉后再去上学,每天来回20里,就这样学
5、完了四书五经。这时的陶行知已深知读书对穷孩子来说是多么不简洁,因此学习更为刻苦自觉。他听说距黄潭源村15里的小南海航埠头曹家,有一位满腹经纶的前清贡生王老先生在主持学馆,便前去求学。王老先生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便免费让他伴读。 少年陶行知迫于生活的压力,不能一心读书,必需经常参加劳动。他有时替父亲挑瓜、挑柴进城出售,有时帮母亲挑水、洗菜。崇一堂校长见陶行知勤奋好学,便允许他免费入学。这样,15岁的陶行知进入了崇一学堂。由于基础扎实,他一入学就直接被编入二班级,毕业时,他的成果名列第一。在崇一学堂读书期间,陶行知既学现代科学学问,又没丢下古典文学。由于家境不好,他向崇一学堂的同学借来唐诗选本,在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名人 刻苦 读书 故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