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教案优秀7篇_2.docx





《中学生物教案优秀7篇_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物教案优秀7篇_2.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学生物教案优秀7篇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因其与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那么,学习的方法您都了解清楚了吗?下面是一秘范文整理的7篇中学生物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中学生物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一些生物与非生物,会比较它们的区别。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
2、感。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师生一起欣赏图片中碧蓝的天空、流动的白云、遍地开放的鲜花、绿草如茵的草原、悠闲取食的牛羊和精巧别致的毡房。 教师提出问题:图片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学生观察后,小组内交流展示观察的结果,最后达成共识:花草、树、牛羊是生物,白云、毡房不是生物。由所有生物的特征是否完全相同引入课题。 二、推进新课 板书课题: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学习目标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认识不少的生物,如果你要了解这些生物的主要特征就必然对
3、不同的生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那么在观察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尝试进行归纳和总结。 学生阅读后,归纳、总结,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展示,最后达成共识: 1、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能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2、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3、如果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 4、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热烈的讨论能让你迸发思想的火花。 学习目标二:生物的特征 多媒体展示图片: (在尼日尔南部城镇马拉迪的一个
4、治疗性给食中心,一位母亲背着她那因为营养不良而极度瘦弱的孩子。) 问:这2张图片说明了生物的生存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什么? 答: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讲: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肉食动物通过捕获草食动物获取食物,草食动物通过取食植物获得食物,民以食为天,人要每天从食物中获取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一旦食物匮乏,就可能出现图片中的状况。总之,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多媒体出展示图片: (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是什么动物?生活在哪里?你们看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它为什么要浮出水面呼气? (留足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 讲
5、:生活中的人每时每刻也都要进行呼吸,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2、生物能进行呼吸 多媒体出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该图片揭示了什么生命特征? (教师提示:注意季节气候、身体状态) 讲:人在运动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的汗液,是因为在运动中人体内产生了比平时更多的废物,这些废物要及时排出体外,排泄的途径除了排汗外,还可以通过排尿和呼气的形式排出。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多媒体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花朵,一朵花受到昆虫的刺激作出什么反应? (花瓣收拢起来了) 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叫应激性。 4、应激性 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哪些实例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 (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
6、追击;兔子发现天上的老鹰后向坡上猛窜;向日葵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动;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动时会自然下垂;一滴糖水会招来许多蚂蚁;我们吃饭时,会分泌许多唾液) 多媒体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图片,讨论交流生物具有什么特征? 讲:一粒种子可以萌发生长形成幼苗,一株幼苗可以长成一棵大树;一头小象可以长成一头大象这些都是生长。当生物体长到一定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讲:生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如蜻蜓点水等。 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 学生思考后回答: 除了鸡、鸭可以产卵之外,猫、狗可以产仔。 有的植物用种子繁殖,有的用根繁殖,有的用茎繁
7、殖,还有用叶繁殖的。 还有用细胞繁殖的。 讲:生物的繁殖方式有两种: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高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有性生殖,而低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无性生殖。 补充说明细菌可以进行_生殖,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等。 讲:以上都是生物具有的特征,你还能举出生物所具有的其他特征吗? (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生物现象,归纳出生物具有的其他特征。 问:蚯蚓只能生活在阴暗、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它能不能生活在沙漠中?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会使土壤变得怎样?这说明了什么? 答:生物只能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生物都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问: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你会发现,孩子一般和他们的
8、长辈相像,但又不完全相同,有着明显的差异,这说明了什么? 答:这说明了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 问:生物都能生长、繁殖,具有应激性,这些生理活动的完成,需要一定的结构基础,生物有没有共同的结构基础呢? 答:虽然各种生物形形色色,但它们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除病毒外)。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 多媒体展示图片: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的蘑菇、枯叶、钟乳石、机器狗,指出哪些属于生物?并说出理由。 学生讨论后回答:蘑菇属于生物,枯叶、钟乳石和机器狗不具有生长、繁殖、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动,属于非生物。 课后小
9、结 学完这节课后,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动:需要呼吸,需要营养,需要排泄废物,能够生长繁殖,具有应激性,可以适应环境,还可以影响环境 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生命,观察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留给学生课后去思考) 板书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生物的共同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
10、、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体内会不断产生多种废物,并且能够将废物排出体外。 4、生物能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的各种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能够由小长大。当生物长到一定大小的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中学生物的教学方法 篇二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每项工作都需要有计划的进行,才能取得梦想的效果。为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成绩,我根据八年级生物学科的特点,特制订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基础上,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在继承我国
11、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提高学生综合成绩为重点,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理解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 二、教学任务 1、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 2、在继续抓好“课改”实验的过程中,努力学习有关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对“课改”的认识,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使自我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3、继续探究试教过程中新的教学模式,进取吸取过去两年的教学经验,继续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固化“课改”教学新成果。 三、学生情景分析: 生物知识、
12、现象与人类密切相联,学生对生物现象产生疑问多,但学生经过一学年对生物学的学习,对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已具备必须的实验本事,大部分对本科的学习兴趣浓厚。 四、教学总目标要求 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八年级上册)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知识: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明白动物的行为大多是经过运动来完成的,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都与它们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 本事:1)增强动手本事和实验设计本事。 2)培养学生的实践本事:如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检测不一样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实践性较强
13、的活动。 五、主要措施: 1、重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倡导探究性学习 3、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 4、改善教法,加强课堂教学 (1)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 初中生物学课程目标涵盖的生物学知识、本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经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的。所以,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研究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研究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异常要注意本事和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要求。 (2)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 教材资料的呈现方式一改过去传统的注入式写法,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的发生和发
14、展,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本事,同时,教材安排了丰富多采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生活动。 (3)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 5、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生物学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本事,提高学生素养有很大作用。 应重视以下五种学习方法,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学学生学习。 (1)实验探究法:明确探究课题引导探究获得结论测试反馈 (2)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物学现象,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3)识图学习法: 新教材图文并茂,色彩鲜明,可读性强。它形
15、象、直观、不仅仅有利于教师把有关知识讲清楚,并且利于学生理解资料,便于记忆。 (4)比较、归纳学习法: 经过对知识的比较归纳,可找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使知识间的关系更明了。 (5)综合学习法: 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学科(如物理、化学)的知识来解决生物学问题 6、精心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对新教材进行培训。 7、精心组织和策划好课堂教案。 8、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做到课堂质量高效率。 9、进行课外辅导和写小论文及做小制作,提高学生的兴趣。 10、认真批改作业,从中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11、培养优生,转化后进生。 中学生物教案 篇三 一、活动背景 泡菜、果酒、果醋等是以发酵方式加工制成的浸制品,成本低廉
16、,营养卫生,风味可口,味道咸酸,口感脆嫩,色泽鲜亮,香味扑鼻,开胃提神,醒酒去腻,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二、活动目的 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校园生活,我校生物科组举行发酵食品的制作活动,促使学生学习生活更融洽和谐,进一步塑造良好的校园饮食文化,并提高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活动要求 1.以个人或小组名义参加活动; 2.参赛者可参考选修一专题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的相关知识和根据实际生活情况,进行制作美味的发酵食品; 3.请参赛者自备纸张详细填写:姓名、班别、作品名称、制作过程、生产日期; 4.制作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卫生和安全。 四活动评比时间 -5月4日(周一)下午第三节课 注:比赛将
17、评比出一、二、三等奖,奖品丰厚;请同学们积极参与,发挥最好的水平。 中学生物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说出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遗传试验的过程及结果,描述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的遗传现象。 2. 用基因控制性状遗传的观点,解释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的遗传现象,用测交法对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遗传关系加以论证并得出结论。 3. 概述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 1. 在尝试用基因观点解释两对相对性状遗传表现的过程中,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2. 结合对自由组合现象的理论解释,以及根据测交试验数据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孟德尔两
18、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进一步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体会孟德尔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不同性状出现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用测交法对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遗传关系加以论证并得出结论 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 教学难点: 1对不同性状出现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用测交法对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遗传关系加以论证并得出结论 【教学模式】 引导探究型 【教学流程】 【教学策略】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在基因分离定律基础上的发展、深化和运用,通过以基因分离定律为基础的导入、探究、深化的方法是学生知识构建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2对分析问题和科学研究的方法的指导实现由“繁”到“简
19、”的转变,使学生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并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导入 设疑探究 利用情境导入: 讲述大文豪萧伯纳和女演员的对话。 思考: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特定的规律? 思考、回答: F1全是圆粒和黄色显性性状,F2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3:1。 温故知新,为学习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作好铺垫。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观察实验,提出问题) 设疑:如果将两对相对性状同时研究,又将遵循什么规律?引出课题。 第二节自由组合定律 问题: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又是如何设计? 展示实验过程: P: 黄圆 绿皱 F
20、1: 黄圆 F2: 黄圆 黄皱 绿圆 绿皱 粒数: 315 101 108 32 比例: 9 3 3 1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提出问题。 尝试解释,预习思考题: 1.该实验研究几对相对性状? 显隐性如何? 指出: 亲本类型:黄圆、绿皱 重组类型:黄皱、绿圆 设问:F2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性状之间的重组现象? F2的性状分离比为什么是9:3:3:3:1呢? 让我们跟随孟德尔的脚步,一起来看一下孟德尔是如何解释分析这种现象的。 描述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及现象。 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 1. F1表现的性状都是显性吗? 2. F2 为什么呈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 3. F2为什么出
21、现新的性状表现-不同性状之间的重组现象? 师生互动,思考并作出回答: 1. 两对相对性状: 子叶的黄色与绿色; 种子的圆滑与皱缩。 根据概念推出: F1表现的性状都是显性即黄色圆粒。 2. 一对一对分别研究: F2 黄:绿=416:1403:1 圆:皱=423:1233:1 分析、发现性状组合的现象。 设置问题,引发思考 训练学生用专业术语描述实验过程。 由浅入深,强化基础,体验基因分离定律的适用性。 为后续用分离定律解题提供思想和方法依据。 由现象分析,发现问题,引发探究本质规律的欲望。 中学生物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学习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生物 教案 优秀 _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