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电大刑法学复习资料.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年电大刑法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电大刑法学复习资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刑法学(1)填空题1 .依据说明的效力不同,刑法说明可以分 为(立法说明)、(司法说明)和学理 说明)。2 .我国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行法定 原则)、( 运用刑法人人同答原则)和(罪 责刑相适应原则九3 .享有(处交蔽)和(豁免权)的外国 人的刑事贡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4 .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的问题的原则是 (从旧兼从轻)。5 .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作为) 和(不作为)。6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 罪,应当不负完全刑事责任:(年满16 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完全刑事责任。7 .犯罪的有意有两种类型,即(干脆有意) 和(间接有意)。8 .有期徒刑的期限,为(6
2、个月)以上(再 年)以下。9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鱼 除惩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惩罚)。10 .累犯分为(一般累犯)和(特殊累犯)。11 .刑法学的探讨对象是刑法及其所规定的 (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12 .犯罪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危害社会行 为)。13 .(同类客体)是刑法对犯罪行为进行科 学分类的基本依据。14 .又苦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丛 轻、减轻或者免除)惩罚。15 .依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 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惩 罚。16 .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教唆 者可以(从轻或者减轻惩罚)。17 .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的犯罪分
3、 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立 生)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 罚之罪的是累犯。18 .数罪并罚时,拘役最高不能超过(JJE)。19 .王某因有意杀人罪、盗窃罪,分别被判 处死刑和有期徒刑6年,判惩罚金5万 元。确定执行刑罚时,应当实行(汲型 原则和并科原则)。20 .犯罪行为又连续或接着状态的,追诉期 限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21 .依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刑罚的 轻重应当与(所犯罪行)和(担当刑事 责任)相适应。22 .我国刑法解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以,属 地原则)为基础,兼采(熟人原则)、(爱 护原则)和(普遍原则)的合理因素。23 .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
4、年龄 阶段为(已满段周岁,不满16周岁)。24 .以共同犯罪有意形成的时间为标准,共 同犯罪分为(事前有通谋)和(事前无 通谋25 .拘役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 以下。26 .对犯罪分子裁量刑罚时,必需遵循(以 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27 .对于(累犯)不适用缓刑和假释。28 .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 完毕的刑期)。29 .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平安机 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 案件)以后,躲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 受追诉期限的限制。30 .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 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工 这种状况属于 (立法说明)
5、。31 .某甲意图毒死某乙,误将白糖当作砒霜 拌入某乙所要吃的食物内,某乙吃后安 然无恙。在这种状况下,某甲的行为属 于(犯罪未遂)。32 . 一行为触犯数个刑法条文、数个罪名, 事实上只构成一罪的状况,在刑法理论 上称为(想象竞合犯)。33 .死刑不适用于(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 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34 .对于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 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35 .判惩罚金应当依据(犯罪性质)确定罚 金数额。36 .虽然犯罪分子不具有刑法规定的减轻惩 罚情节,但依据案件的特殊状况,判处 法定最低刑还是过重时,经(最高人民 法院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内判处刑 罚。37 .法定
6、最高刑为10年有期徒刑的犯罪,追 诉期限为(15年)。38 .在我国,有权对刑法规范的含义进行司 法说明的机关是(最高人民法院)和(量 高人民检察院)。39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 ,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40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 犯有意杀人罪、强奸、抢劫、放火 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41 . 响歇性)的精神病人在(间歇期)的 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42 .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 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或者(过失), 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绿由所引起的,因 而不认为是犯罪的状况,刑法理论上成 为意外事务。43 .防卫过当是指在实行正值防卫过程中 (
7、明显)造成不法侵害人(重大损失), 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44 .对于教唆犯,应当依据他(在共同犯罪 中所起的作用)惩罚:教唆不满18周岁 的人犯罪的应当(从篁)惩罚。45 .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包括(二般预 防)和(特殊预防)。46 .我国刑法对数罪并罚基本上是实行限制 加重原则,同时煎采(汲取原则)和(江 科原则)中的合理因素。47 .对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依据(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惩罚。48 .管制的最低期限是(3个月)。49 .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无期徒刑的条件是 (没有有意犯罪)。缓刑不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构成累犯)的犯 罪分子。名词说明:1 .刑法学:是探讨刑
8、法及其反规定的犯罪、 刑事贲任和刑罚的科学。2 .螃:是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 律。3 .刑法体系:指刑法的组成和结构。4 .刑法说明:指对刑法规范含义的阐明。5 .立法说明:是由立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 作的说明。6 .学理说明:是国家宣扬机构、社会组织、 教学科研单位或专家学者从学理上对刑 法含义所作的说明。7 .司法说明:是山司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说明。8 .罪刑法定原则:行为之定罪处刑,以行为 时法律有明文规定者为限。9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 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担当的刑事责任相 适应。10 .刑法空间效力:指刑法对地域和对人的效 力。11 .属地原则:以地域为
9、标准,凡是在本国领 域内犯罪,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都 适用本国刑法,反之,在本国领域犯罪, 都不适用本国刑法。12 .属人原则:以人的国籍为标准,凡是本国 人犯罪,不论是在本国领域内还是在本国 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13 .爱护原则:以爱护本国利益为标准,凡侵 害本国国家或公民利益的,不论犯罪人是 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在本国 内还是外,都适用。14 .普遍原则:以爱护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为 标准,凡发生国际条约所规定的侵害国际 社会共同利益的犯罪,不论犯罪人是本国 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在本国还是 外,都适用本国刑法。15 .刑法溯及力:指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 以前未经审判或
10、判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 适用的问题。16 .从旧原则:依据行为时的旧法处理,新法 没有溯及力。17 .从新原则:依据新法处理,新法有溯及力。18 .从新兼从轻原则:新法原则上有溯及力, 但旧法不认为是犯罪或处刑较轻的,则按 旧法处理。19 .从旧兼从轻原则:新法原则上没有溯及 力,但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处刑较轻的, 按新法处理。20 .犯罪构成:指刑法规定的确定某一详细行 为的社会危害性其程度,而为该待业构成 犯罪所必需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 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21 .犯罪客体:指我国刑法所爱护而为犯罪行 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是行为构成犯罪的 必备要件之一。22 . 一般客体:指我国刑法所爱
11、护的社会主义 社会制度下社会关系的整体。23 .同类客体:指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危害 的我国刑法所爱护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 分或某一方面。24 .干脆客体:指某一犯罪行为所T脆危害的 我因刑法所爱护的社会关系,即我国刑法 所爱护的某种详细的社会关系。25 .犯罪对象:指犯罪待业所干脆作用的详细 人或详细物。26 .犯罪客观方面: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 现。27 .危害行为:指表现人的意志或意识并且对 社会有害的行为。28 .作为:指犯罪人用主动的行为所实施的刑 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即刑法禁止做 而去做的状况。29 .不作为: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 施某种主动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30
12、.危害结果:有广义和狭义,广义指由被告 人的危害行为所引起的切对社会的损 害,包拈危害行为的干脆结果和间接结 果。狭义指用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也 就是对干脆客体所造成的损害。31 .犯罪主体: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 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32 .刑事责任实力: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担当 度有所不同,间接有意相识的程度较高: (2)对危害结果所持的看法不同。过于 自信过失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否定看法, 危害结果的发生,是违反行为人意愿的。 而间接有意的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 持放任看法,即危害结果的发生与不发 生,都不在乎。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 务的区分:应当预见。30 .行为人在法
13、律上和事实上相识的错误有 哪几种状况?这些状况对行为人刑事责 任的解决有何影响?答:在法律上相识的 错误:假想的犯罪。假想的不犯罪。 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罪名上和刑罚 轻重上的误会。在事实上相识的错误: 客体的错误。对象的错误。行为实际 性质的错误。工具的错误。因果关系 的错误。31 .什么是正值防卫?正值防卫的成立应当 具备哪些条件?答:正值防卫是指为使 国家、公共利益、木人或者他人的人身、 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 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 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正值防卫的成立应 具备的条件:正值防卫的起因条件正 值防卫的时间条件正值防卫的对象条 件正值防卫的主观条件正
14、值防卫的 限度条件。32 .什么是正值防卫的必要限度怎样划清正 值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答:所谓必 要限度应理解为防卫人的防卫行为足以 制止不法人的不法侵害行为而没有对其 造成不应有的危害.足以制止不法侵害与 没有造成不应有的危害作为正值防卫必 要限度条件是相辅相成,缺一不行.在 司法实践中划清正值防卫和防卫过当,必 需以是否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是否造 成了不应有损害两个方面进行衡量.只要 防卫行为的强度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 并且没有明显超过侵害行为的强度,防卫 行为对侵害者所造成的损害不是过分大 于侵害行为人可能造成的危害,就应当认 为没有超过必耍限度,是正值防R否则 便构成防卫过当;在
15、财产权益,价值高 的高于价值低的.33 .什么是紧急避险?成立紧急避险应当具 备哪些条件?如何理解紧急避险的必要 限度?答:概念:紧急避险是采纳损害一 种合法权益的方法以保全另一种合法权 益,因此,必普符合法定条件才能解除其 社会危害性,真正成为对社会有利的行 为。具备的条件:合法权面临现实危急 危急正在发生出T不得已而损害另 一合法权益具有避险意识没有超过 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限度:刑法 第21条第2款规定:“紧急避险超过必要 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 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惩罚。”在刑 法理论上,把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而造 成不应有的危害的行为,称为避险过当。 避险过当
16、不是一个罪名,在追究其刑事责 任时,应当在确定其罪过形式的基础上, 以其所触犯的我国刑法分则有关条文定 罪量刑。在避险过当的罪过形式中,大多 数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在少数或个别状况 下,可能由间接有意或过于自信的过失构 成避险过当。由于避险过当在主观上是出 于保全合法权益的动机和目的,在客观上 发生在紧迫的状况下。34 .正值防卫与紧急避险有何异同?两者 的相同点在于:目的相同。前提相同。 责任相同。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危害 的来源不同。行为的对象不同。行为 的限制不同。行为的限度不同。主体 的限定不同。35 .犯罪既遂形态有什么特征?既遂犯有哪 些类型?答:犯罪既遂即有意犯罪的完成 形态,是指行
17、为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已经 具备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一犯罪的全 部构成要件。犯罪既遂的类型包括四种, 即行为犯、举动犯、结果犯和危急犯。结 果犯:指不仅要有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 为,而且必需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才构 成既遂的犯罪,基本模式为:行为加结果。 如有意杀人罪,盗窃罪,诈骗罪等。行为 犯:指以法定的犯罪行为的完成作为既遂 标记的犯罪,基本模式为:行为达到肯定 程度。如强奸罪,诬告陷害罪等。危急犯: 指以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律规 定的发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危急状态作为 既遂标记的犯罪,基本模式为:行为加足 以发生危害结果。举动犯:是指依据法律 规定,行为人一着手犯罪实行行为即告犯 罪完成
18、从而构成既遂的犯罪,基本模式 为:特定行为。主要表现为参与黑社会性 质的犯罪和教唆煽动性犯罪两种。如组 织、领导、参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犯罪, 教唆煽动性质的犯罪。36 .犯罪预备形态有什么特征?犯罪预备与 犯意表示有什么区分?答:(一)犯罪预备 形态具有如卜.特征:客观特征:行 为人已经起先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他就 是为犯罪的实行和完成(创建便利条件) 的行为.行为人尚未着手犯罪的实行 行为,即犯罪活动在详细犯罪实行行为着 手以前停止下来.主观特征:行为 人进行犯罪预备活动的意图和目的,是为 了顺当地着手实施和完成犯罪.犯罪 在实行行为尚未着手时停下来,从主观上 来是违反行为人意志的,既是由于
19、行为人 意志以外的缘由所致.(二)与犯意表示 的主要区分在于:犯意表示仅仅是犯罪意 图的单纯流露,不具有任何犯罪行为的性 质,仍属于(思想)的范畴,依据我国刑法 主客观要件相统一的定罪原则,犯意表示 不能构成犯罪,而犯罪预备则是在犯罪意 图的支配下,已经实施了犯罪构成的条件, 因此是受惩处的犯罪行为。37 .怎样理解犯罪未遂形态的特征?犯罪未 遂形态与犯罪预备形态、中止形态、既遂 看法有什么区分?答:特征:行为人已 经着手实行犯罪,这是犯罪未遂与犯罪预 备相区分的标记。犯罪未得逞,这是犯 罪未遂与犯罪既遂相区分的标记。犯罪 未得逞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缘由,这 是犯罪未遂q犯罪中止相区分的标记
20、。区 分:u犯罪既遂的区分。犯罪既遂是有 意犯罪的完成形态、行为人全部意实行的 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 件。而犯罪中止形态是犯罪未完成形态, 未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同时犯 罪既遂的惩罚原则也与犯罪中止的惩罚 原则不同。与犯罪侦备的区分。犯罪预 备概念特征:是犯罪过程中未完成的种 停止形态,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起先 创建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 缘由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形 态的特征。A、客观方面不同,行为人已 经起先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行为人尚未 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而犯罪中止可.以发 生在行为的任何阶段。B、主观特征不同, 行为人进行犯罪预备活动的意图和目
21、的, 是为了顺当地着手实施和完成犯罪,犯罪 在实行行为尚未着手时停止下来,从主观 上看是违反了行为人的意志,即是由于行 为人意志以外的缘由所致。而犯罪中止行 为人停止行为是自动放弃,因此从主观上 看,并没有违反行为人的意志。与犯罪 未遂的区分。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 手实行详细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意 志以外的缘由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 罪停止形态。区分A客观方面不同犯罪未 遂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犯罪未完成 而停止下来:而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任何 阶段。B主观方面不同。犯罪未遂是由于 意志以外的缘由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 犯罪停止形态,因此犯罪行为的停止是违 反行为人的主观意志的:犯罪中止
22、,行为 人行为停止犯罪行为是出于其内心,即该 放弃行为是不违反其主观意志。犯罪中 止还包括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种 犯罪中止状态,其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有 效性是其区分于其他停止形态的又一个 特征。38 .怎样理解犯罪中止形态的特征?答:犯罪 中止形态有两种类型,其特征略有不同: (-)(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 有:(时空性).依据法律的规定,必需 是在犯罪处于运动过程,而尚未形成其他 任何停止形态的状况,这是犯罪中止的客 观特征(自动性).即指行为人彻底放弃 了原来的犯罪,自动性是指行为人出于自 己的意志而放弃了自认为当时本可接着 实施和完成犯罪.这是犯罪中止的本质特 征(彻底性)彻底
23、性指行为人彻底放弃 原来的犯罪.这一特征意味着,行为人在 主观上彻底打消原来的犯罪意图,在客 观上彻底放弃自认为本可接着进行的 犯罪行为.而且从主客观的统上行为人 也不准备以后接着实施此项犯 罪.(二),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的犯罪中止)的特征:所谓自动有效地防 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於指在某些 犯罪的某些特殊状况下,行为人已经着手 实行犯罪行为可能造成但未造成犯罪既 遂所要求的犯罪结果,而在这种状况下成 立的犯罪中止,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类型 或特殊状况下的犯罪中止.山丁这种类型 的犯罪中止所面对的犯罪已经实行到了 相当的程度,已经实施的行为有可能产生 既遂所要求的犯罪结果,从犯罪中止
24、形态 的立法目的动身,除应具备前述一般类型 的犯罪中止的三个特征之外,还要求具备 (有效性”)的特征,即行为人还必需有效 地防止了犯罪的法定犯罪结果的发生,使 犯罪未达既遂停止卜来.39 .试述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答:(D 共同犯罪足指二人以上共同有意犯罪。 条件主体条件,必需是两个以上达到刑 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实力的自然人, 或两个以上的单位,或有责任实力的自然 人与单位。客观要件:要求各个犯罪主 体必需具有共同犯罪的行为,共同犯罪行 为是指各共同犯罪人,为追求同一危害结 果而实施的相互联系,彼此协作的犯罪行 为,在发生结果时,其行为均与结果之间 存在因果关系。主观要件;要求各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电大 刑法学 复习资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