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齐桓晋文之事》检测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1.2《齐桓晋文之事》检测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齐桓晋文之事》检测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2齐桓晋文之事检测练习一、文言文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
2、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东凶亦然凶:荒年B鸡豚狗彘之畜畜:畜养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约束D王无罪岁罪:罪恶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移其粟于河内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弃甲曳兵而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C民之多于邻国
3、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斧斤以时入山林以致天下之士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B孟子的“王道”理想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等问题。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D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4、4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B孟子认为,君王不仅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还让他们吃得好穿得暖,就可以实现王道,这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C孟子认为,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D本文表面看来似散漫无序,实则逻辑清晰,层次井然。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解决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文言文学习有一个非常实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制作卡片。卡片既便于整理积累,又方便取阅、复习。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三张文言文学习卡片,每张卡片上都有一项知识有
5、误,请分别找出来。5卡片一:一词多义故()A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B本来:此物故非西产(促织)C特意:故遣将守关者(鸿门宴)D事故:盘庚不为怨者故而改其度(答司马谏议书6卡片二:文化常识()A冠者,即成年人。古代男女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并取“字”,如“君实”就是司马光行冠礼时所取之字。B古代乘车,尊者在左,驾车者在中。一人在右陪坐或担任警卫,叫做“参乘”,亦称“车右”。樊哙就做过刘邦的参乘。C三驱,古王者田猎之制,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田猎时三面驱赶猎物,让开一面,不过分捕杀,以显示有好生之德。D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官员。“以授之于
6、有司”中的“有司”,即可理解为“负有专责的官吏”。7卡片三:特殊句式及翻译()A原句: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句式:宾语前置句。翻译:我没有听说过这些事。B原句: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句式:状语后置句。翻译:能够在此地又见到将军。C原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句式:定语后置句。翻译:一个好事的少年在村中驯养着一只蟋蟀。D原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句式:被动句、省略句。翻译: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敌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齐桓晋文之事(节选)孟子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
7、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
8、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B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C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D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9、孟子,孟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著的儒家著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宋代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B王,即行王道以统一天下,是儒家所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是仁政理想的最终指向,孟子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与霸道相对。C衅钟,周朝的一种礼仪。在古代,“钟”被视为一种神器,“钟”这种重要器物制成时,人们一般就要宰杀牲口,取其血涂钟行祭。D觳觫,原形容恐惧战栗的样子,后常用来借指牛,如唐朝诗人皎然送顾处士歌中的诗句“门前便取觳觫乘,腰上还将鹿卢佩”。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齐宣王一见到孟子,就迫不及待地向他询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其目的在于想和孟子探讨
10、称霸天下的办法,说明齐宣王有称霸的企图。B孟子认为行王道以统一天下的关键在于统治者,统治者只要做到安养民众,称王于天下,就没有人可以抵御他,齐宣王对此也深表赞同。C孟子抓住“以牛易羊”行为造成的百姓误解,阐明齐宣王的“不忍”之心不是吝啬而是“仁术”,且这种“不忍”之心是“保民而王”的基础。D孟子以“以牛易羊”这种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事情说服齐宣王,不仅有故事性,使文章生动形象,而且也更有说服力,更易被齐宣王接受。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2)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12齐宣王问“霸道”之事,而孟子崇尚“王道”,就选
11、文部分分析孟子是如何诱导齐宣王进入自己要谈的话题的?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12、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
13、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跳过B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施加刑罚C欲辟土地,朝秦楚朝:使朝拜,名词用作使动词D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莅:临,这里指统治14下列句
14、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是()A不推恩无以保妻子B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C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D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15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以挟泰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生动的事例说明了不能做与不去做的根本区别。B孟子指出了齐宣王要想治理好国家,需要有善于推恩之心。C在上面的选段里,齐宣王的心里已经没有了以武力争霸的想法。D孟子不仅强调了经济的重要性,而且还强调了教化的重要性。1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7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阅读下面
15、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
16、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故民之从之也轻 鸡、豚、狗、彘之畜 然后从而刑之 然而不王者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而”字也相同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而”字不同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而”字也不同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而”字相同1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在文章的这个部分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C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
17、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D孟子的这一番话,充分体现了善于论辩、富有气势的特点。20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
18、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乙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19、,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21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C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
20、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2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古地区名。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黄河以南为河外。B豚、彘:古时农家所养禽畜。“豚”指小猪“,彘”指猪。C庠序:古代学校名称。孟子记载,商(殷)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D孝悌:孟子认为,孝顺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孝和悌是仁义的基础。23下列对甲、乙两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甲文孟子从梁惠王感兴趣的战争入手,提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策略,强调实施仁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B乙文侧重于谈物质文明的重要性,说明要对百姓实施礼义教化,必须先有满足其基本生存的固定产业。C两段的语言都气势
21、浩然,整散结合,纵横恣肆,前后联系紧密,逻辑严谨,读起来有一气呵成之感。D两段都针对仁政的具体内容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在论述中尽显情理之真,道理之实,体现了孟子的语言艺术。2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5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思想有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
22、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节选自齐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