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教案课件-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1.2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教案课件-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教案课件-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齐桓晋文之事学案【文本解读】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场问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 会理想。阅读时要注意把握文中的主要观点,梳理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素养目标】1 .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虚词、通假字等文言知识,了解并掌握状语后置这一特殊特殊 句式。2,理清整篇文章的思路,把握孟子层层深入、跌宕起伏的说理技巧。3 .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4 .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学习重难点】1 .从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2 .鉴赏孟子出色的论辩艺术,学习“迂回婉转”的表达技巧。【学习方法】点拨法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学习过
2、程】一、知人论世1, 了解孟子孟子(前372前289年),名,字,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 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 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 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2, 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3, 了解孟子孟子共七篇,是一部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王曰:“吾情(不明事理,糊涂)
3、,不能进于是(达到这一步)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 我。我虽不敏(愚钝),请尝试(试行)之。” 曰:“无恒产(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至于)民,则 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放纵)辟(不正)邪侈(过度),无不为己。及(等,等到)陷 于罪,然后从而(接着就)刑(处罚)之,是罔(同“网”,这里用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 害)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规定)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养活)妻子,乐岁(丰年)终身饱,凶年(荒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 之也轻(容易)。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
4、凶年不免 于死亡。此惟(只是)救死(摆脱死亡)而恐不赡(足),奚(何)暇(空闲)治(讲求)礼义哉?王欲 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种植)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穿)帛矣;鸡、豚(小猪)、 狗、彘(猪)之畜,无失其时(季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指适宜种植、 收获庄稼的时节),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慎重办理)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之教,申(申 诫,告诫)之以孝悌(敬爱兄长)之义,颁白(头发花白。“颁”同“斑”)者不负(背着东西) 戴(顶东西)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思考2】明确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
5、道,不是不 能,而是不为。第二部分(从“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 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第三部分(从“王曰:吾惜,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思考3】明确 中心论点是“保民而王”。文章围绕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全文如滔滔江河,一气呵成,顺理成章,理直气壮,气势磅礴,十分严密。【思考4】明确 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 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 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说服齐王的意图便绝难实现了。所以,他巧妙地回
6、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这样的话推掉了。这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 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一一后文便用“无以,则王乎”的问题,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 化被动为主动,引导着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思考5】明确齐宣王不得不承认自己所怀有的“大欲”,但还是不肯具体说出它的内容;孟子于是就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 衬托出宣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称霸天下的“大欲”;接着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邹与楚之战来比喻小不敌大,从而说明寡不敌众的道理, 使宣王死心塌地地暗中承认这种“大欲”是完全没有可能的。【思
7、考6】明确 “制民之产”。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使百姓有恒产, 足以饱身养家,改善人民生活,使人民甘愿为国家出全力。孟子非常重视人心的背向,只有 人和,才会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所以“人和”是施行王道的根本。“谨庠序之教”重视教育。让老百姓懂得礼仪,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特别注重教 化,注重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的思想品德修养。【思考7明确要看清文章的三个波折。第一个波折:概述: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理想蓝图,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齐宣王的怕难心理。 齐宣王认为王天下很难,而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他说“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若寡 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分析:针对齐宣
8、王的这一认识,孟子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地分析了 “以羊易牛” 的事,别具眼光地指出齐宣王不是吝啬,而是有不忍之心,而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 想基础。再说,孟子的这一番言说,也让人听得顺耳。所以,齐宣王说“他人有心,予忖度 之”心悦诚服地与孟子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来了。第二个波折:概述:齐宣王虽然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又怀疑自己的能力。他说:“此心之所以 合于王者,何也? ”意思就是说自己还是没有信心。分析:孟子针对这种思想上的疑难,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这就是“百 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 民而王,只是没有
9、认真去做罢了。这就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理想学说铺平了道路。 第三个波折:概述:在孟子发出了 “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 倒是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那么,他的“大欲”是什么呢?这是孟子必须认识到并扫清 的障碍,否则,王天下的大道理还是不能让齐宣王听到心里去的。所谓能破才能立,就是这 个道理。分析: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从两人一开始的谈话中就始终没有敢忘记齐宣王想霸天下的企 图,于是,他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彳爰快於心与? ” 一激,再故意提出 “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齐宣王的“大 欲”:“
10、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彻底击 碎了齐宣王的迷梦。总括:文章中的这三个波折,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特点,千回百折,摇曳生姿,有时故意避开 话题,有时故作顿挫,这都是由齐宣王认识上的曲折决定的,课文的这种准确的记录,正好 反映了文章高度的艺术水平,这是理解上的难点,更是理解上的乐点。【思考8】明确 本文使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如:“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 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缘木求鱼”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许多比喻一样, 已变成今天常用的成语,它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 是多么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
11、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 石,有千钧之力。排比的运用,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如:“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这一组排 比句,以不可辩驳的气势说明“不能”是有别于“不为”的。它的浅显易懂,还在于排比之 中兼用了比喻的手法,真正是以简驭繁地把难懂的道理轻松自然地讲得清楚明白。“为肥甘 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这一组排比句,则是不厌其烦地故意揣度,既扩充 了文章的内容,又使齐宣王为生活奢侈自感惭愧,并进而去检点自己,这包含了孟子“民贵 君轻”的思想,又迫使齐宣王朝着王天下的方向迈进。文章中还善于作适当的神态描写,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如孟子引导齐宣王说出 “大欲”时,齐宣
12、王“笑而不言”,这一笔写出齐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 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四、明确 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 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 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 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把 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 依据。4 .相关背景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 想也更加活
13、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 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 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 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本文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一次谈话的记录。它集中地阐述了孟子反霸道、 尊王道的政治主张,系统地提出了实现这一政治主张所应采取的措施和策略,是孟子书 中一篇重要的作品。5 .解题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与晋 文公并称“齐桓晋文”。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
14、度, 使齐国逐渐强盛。晋文,即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晋文公,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 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 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o二、初读感悟(-)预习检查1 .明确字音。) 彼恶()知之) 便嬖() ) 憎() 赡() 毂棘()胡敞( 褊()小忖度( 莅()商贾( 三、文本研究【思考1解释加点词语并疏通文意齐宣王问日:“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 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15、 ”H:“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 日:“可。” 日:“何由知吾可也? ” 曰:“臣闻之胡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毂棘(),若无罪而 就( )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 有诸()? ”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日:“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毂 解,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王若隐()其无罪而
16、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 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 )足以 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 日:“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 )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齐桓晋文之事 1.2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教案课件-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 教案 课件 高中语文 必修 下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