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学: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四题“.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中教学: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四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教学: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四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课前预习题主备人:孙伟峰上课日期:单元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相关文章、资料,开研讨会,写作文章、编辑刊物等学习不同领域学者们的创 新意识、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2 .学习知识性读物如复杂的说明文、科普读物、社会科学类通俗读物等的阅读方法,要注 意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 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还要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发展科 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3 .学习多角度观察社会生活,掌握当代社会常用的实用文本,善于学习并运用新的表达方 式。学习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比较复杂的
2、事物,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理。单元学习方式:掌握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方法,利用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提升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养成 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实践自己的创作灵感。一、梳理单元内容(-)通读本单元所有文章,积累字词句课文重要字词精彩语句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二、写出阅读初感自主阅读课文,用一两句话写出你初次阅读后的感受、认识,并提出一两个疑难问题。课文阅读初感疑难问题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 小步12、吴均答柳悻有“寒风扫高木”的诗句,为什么诗人在这里用“高木”而不用“高树”?参考答案:“高
3、树”饱满,是满树叶子的形象,而“高木”则空阔,是落叶的形象。作者在 “寒风扫高木”的诗句里用“高木”而不用“高树”,正是要借“高木”创造“落木千山” 这样一个空阔的艺术境界。3、曹植野田黄雀行有“高树多悲风”的诗句,为什么诗人在这里用“高树”而不用“高 木” ?参考答案:作者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叶子越多,感情才 越饱满。4、“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这个特征具体指什么?参考答案:空阔、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5、“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一句中的“艺术特征”指什么?参考答案:“木”具有暗示性。6、分条简述“木”的更为普遍的暗示。参考答案:暗示清秋气息暗示诗人
4、情感暗示人物性格形象7、你能否列举一些具有暗示性的意象?参考答案:例:鸟:“飞鸟相与还”(寓作者归隐情怀),“渚清沙白鸟飞回”(表达诗人孤 独形象),“鹰击长空”(表达词人远大志向)。【设题说明】梳理课文,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三、课后巩固与提升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自屈 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 取得鲜明的形象,例如吴均的“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而古诗中也有用“高树”10 的,如曹植的“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可是“高树多悲风”
5、并没有落叶的形象, 而“寒风担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 一般深厚的不平,叶子越多,感情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岂不 正有“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 “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是“木”的 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敏感 而有修养的诗人们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 又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半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 时,却正有着一般“木头
6、”“木料” “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 会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 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 呢?它具有繁茂的枝叶,与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这是“树”与“叶”的形象之 间十分一致的地方,也正因为此“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多带来些什么, 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 则全然不同,这里又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它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与 叶还是比较相近的;而
7、“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 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螫个疏朗的清秋 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窣窣 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 叶”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 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因为 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木叶”的干燥之感,也就缺少飘零之意。至于“落 木”呢,则比“木叶”更显空阔,它连“叶”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然
8、“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 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摘编自林庚说“木叶”L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和“高树多悲风的“树”的“饱满”形象不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的 “木”具备秋风落叶的形象,诗句意境更加空阔清冷。B.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能认识并交织组合语言形象中潜在的力量,形成丰富多彩的诗 歌语言,能够说明“木”何以具有暗示性的艺术特征。C.相较于“树”暗示的颜色而言,“木”就显得有些枯黄和干燥,于是,“木叶”就自 然而然也具有了这个特点,能给人带来疏朗的秋天的气息。D.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
9、“落叶”形象和“木叶”不同,它没有干燥、微 黄、疏朗的秋季的特点,它饱含着水分且较繁密。11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木”仿佛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疏朗的特点;而“树”则没有,它具有繁茂的 枝叶,与“叶”都带浓阴的联想。B. “木”的背后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是“木”的暗示性所在, 在此影响下,“木”很难让我们想到叶子。C.“木叶”的形象如此生动,是因为它带有较强的暗示性;视觉上,它是微黄的而不是 碧绿的;触觉上,它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D.无干燥之感的“黄叶”不具有飘零的意思,所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黄 叶”就没有“木叶”给人的疏朗
10、、飘零之感。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概括及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屈原把“木”准确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中,“木”似乎就带有一层浓厚的秋意,如 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就能传达出萧瑟、凄凉的秋意。B.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木”在中国古诗中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的主要原 因。除“木”字外,古诗中“月” “水” “柳”等也具有暗示性。C.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木叶”很常见,但少有“树叶”这个词汇,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树” “叶”二字意蕴较相一致,连用起来便使语言显得重复啰嗦。D. “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是疏朗与绵密交织而成的一个迢远情深的美丽形 象,就空阔疏朗之意的传达上,“落木
11、”远远不及“木叶”。参考答案:1.B(偷换概念。原文第二段首句“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中的“特征”是指 “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而不是“暗示性”。)2 . C(以偏概全。对“木叶”形象生动的原因概括不全面。)3 .D(曲解文意。原文是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 【设题说明】进一步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12部编教材语文必修下第二单元检测题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吴有训: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胡家尧1897年4月26日,吴有训出生在江西省高安市。在私塾求学期间,由于先生是一位 比较新派的人物,他受到了西学启蒙教育。1916年7月,他进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 学习。在这期间,他有幸
12、在物理学家胡刚复的引导下接触到与X射线有关的基础知识。1921 年,他赴美留学,进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习。芝加哥大学是美国历史悠久的著名学府之一。物理学家康普顿在这里任教,吴有训来 到芝加哥大学后拜康普顿为师,在他的指导下从事X射线问题的研究。康普顿提出的X射线量子散射理论,由于实验证据还不充分,没有立即获得物理学界 的广泛承认。当时着手进行这一实验的科学家很多,吴有训此时恰好在实验室跟随康普顿 进行研究工作,他用非凡的实验才能,设计出最佳实验配置后,陆续使用多达15种不同 的样品材料进行X射线的散射实验,结果无一不与康普顿的理论相符合,从而形成了对此 理论广泛适用性的强有力证明。他的工作得到
13、了康普顿本人的高度重视和评价,他把吴有 训所获得的15种物质X射线散射光谱与他自己的那张石墨散射谱,一并收入了他的专著 X射线与电子中,作为其量子散射理论的主要实验证据。吴有训对康普顿效应的另一项重要证明工作,就是用实验消除了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 著名X射线专家杜安尼及其助手克拉克对康普顿效应的两项质疑。此外,吴有训在发展康 普顿散射理论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贡献一一他用精确的实验解决了康普顿散射光谱中变 线与不变线之间的能量比率问题,第一个对这一比值进行严密的定量测量。1926年,吴有训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谢绝康普顿教授的挽留回国。1928年8 月,他受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叶企孙邀请到清华任教。
14、当时,我国的物理学科研究还处于 草创时期。1929年,吴有训在清华大学建立我国第一个近代物理学实验室,进行国内X射 线问题的研究,开创了中国物理研究的先河。但即便是具备当时国内最好研究条件的清华 大学物理系,仍然不能满足吴有训开展实验的要求,他只好改变研究方向,以物理理论研 究作为自己主要的研究方向。1930年10月,吴有训在美国著名的自然杂志发表了他 回国后的第一篇理论文章论单原子气体全散射X射线的强度,这是中国物理学家最早 在国际权威科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之一。以此为起点,吴有训对X射线经单原子气体、双 原子气体和晶体散射的强度、温度对散射的影响和散射系数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探 索,取得
15、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吴有训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自1926年起,吴有训 辗转任教于上海大同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前后长达20余年,不但为中 国培养了几代物理学家,而且他的教育实践也为后辈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吴有训虽然倡导学术独立,但他决不自我封闭,而是极力促进科学的交流。正是由于13 吴有训等中国老一代科学家的高水准研究工作,引起国际科学界同行的注目,促成了当时 许多国际大师级物理学家来华访问讲学。1935年7月,现代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诺贝 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狄拉克应邀来华;1937年初,国际物理学界哥本哈根学派领袖、丹麦物 理大师玻尔应邀赴清
16、华作了有关原子结构方面的报告。这些大师的演讲,使清华师生增长 了科学最前沿的知识,开阔了眼界。此外,吴有训亦重视国内校际及研究机构间的交流,他本人曾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 等外校兼课,也组织学生到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进行参观学习。这些活动和 措施,对清华物理系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产生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上世纪三十年代,他积极推动恢复研究院和留学考试,亲自参加研究院的教学指导, 并主持留美入学考试,大批优秀青年学子因此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其中汪德熙、胡宁、 吴仲华、黄家驷、杨振宁、洪朝生、何炳棣、李政道等后来成为著名科学家。(摘编自龚明俊感动中国的100位爱国科学家)1 .吴有训对康普顿效应
17、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设题说明】 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案】 设计最佳实验配置,使用多种样品进行散射实验,证实了效应的广泛适用性; 用实验消除了美国哈佛专家及其助手对康普顿效应的两项质疑;用精确的实验第一个 对康普顿散射光谱的相关能量比率进行了严密的定量测量,发展了康普顿散射理论。2 .吴有训因为哪几个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被称为“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设题说明】 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检索、筛选材料中重要信息及理解重要概念的能力。【答案】 实验研究方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近代物理实验室,开创了中国物理研究的 先河;理论研究方面:是中国最早在国际权威科学刊物上发表论
18、文的物理学家之一,对 诸多物理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探索;教育实践方面:为中国培养了几代物理学家,并 留下了许多可供借鉴的宝贵教育经验。3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吴有训在培养后辈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设题说明】 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对内容深度的理解、概括能力。【答案】 推动国际交流,使清华师生增长了科学最前沿的知识,开阔了眼界;推动 国内校际及研究机构间的交流,推进了清华物理系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推动恢复研究院 和留学考试,使优秀青年学子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一个悲情的殉道者:马克斯普朗克董理1858年4月,普朗克出生在德国基尔城的一家书香门第。
19、普朗克从小有音乐天赋,他 准备攻读音乐,但数学家米勒的启发引起了普朗克对数理的兴趣。从米勒那儿,普朗克学 到了能量守恒定律。然而当普朗克想去大学进修物理学时,米勒却劝他放弃物理学,因为14 这门学科中的一切都已经被研究了。“我并不期望发现新大陆,只希望理解已经存在的物 理学基础,或许能将其加深。”普朗克这样说。普朗克对物理学的执着造就了这位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同时为人类 开启了现代物理学的大门。他曾说:“外部世界是独立于我们的绝对存在,而探索这种绝对 存在所适用的规律,我认为就是最崇高的科学研究任务。” 一个青年能置著名数学家之劝 于不顾,说明了普朗克当时对科学的热爱。爱因斯坦在
20、1918年4月在柏林物理学会举办 的普朗克60岁生日庆祝会上发表演讲说:“在科学的庙堂里住着各式各样的人,有许多人 只是因为科学给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智力上的快感,另外还有许多人是纯粹功利的目的。如 果除去这两类人,那么仍然还有一些人留在里面,我们的普朗克就是其中之一,这也就是 我们所以爱戴他的原因。”他是一名物理学最虔诚的信徒。如果说19世纪的物理学大厦出自牛顿等人之手,那么震颤整个以经典物理学为根基 的大厦始于普朗克对黑体辐射的研究。黑体辐射的问题在于长波段和短波段,不同的波段 都采取近似值的方式分别用不同的公式表达,并没有人能一起推出符合整个波段的公式。 作为一名热力学家,普朗克最大的信念之
21、一就是能量守恒定律。然而当普朗克希望借助传 统热力学知识,通过一次一次实验解决黑体辐射问题时,万金油般的能量守恒定律没能帮 助他通向成功。他不得不转而求助于统计学观点。他引入量子,也就是一份份的能量,推 出了符合全波段的公式。在当时,科学家都相信能量是连续可变的,怎么可能是一份的量 子呢?这无疑令整座物理学大厦都开始动摇。哪怕是亲自得出这一公式的普朗克,也难以 相信这一结论。普朗克迷茫了,作为经典物理学的忠实信徒,他陷入了深深的困境。量子假说是物理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为现代物理学基本理论的建立奠定了新 的基础。尽管普朗克面对自己提出的量子假说时而彷徨时而迷茫,但作为一名伟大的物理 学家却
22、不失崇高的科学品质和精神。普朗克信奉科学,却并非迷信科学,就在提出量子假 说之后,他甚至预言了未来将会出现量子力学。在刚刚提出量子假说后,普朗克对他6岁 的孩子解释其中的意义时,说道:“今天,我做出了一个发现,它和牛顿的发现一样重要!” 然而,受过严格经典物理学训练的普朗克对他所提出的量子假说对经典物理学理论造成的 “破坏”,心中有说不出的难过,从而限制了他进一步超越经典物理学理论的界限。普朗克虽然在量子假说的提出上表现保守,却有独到的科学眼光和前瞻性。1905年6 月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当时在全世界只有少数几个人能真正理解相对论,而物理学 界支持相对论的第一位权威人士就是普朗克。普朗克还
23、给予爱因斯坦其他方面的帮助和爱 护。1913年夏,普朗克身赴伯尔尼聘请爱因斯坦到柏林成为科学院院士。没有德高望重的 普朗克的支持和宣传,爱因斯坦和他创立的相对论不会那样快就引起人们的重视并确立其 在现代物理学中的地位。一战开始,德国学者们发表臭名昭著的告文明世界宣言,为德国的罪恶战争辩解, 普朗克赫然在列。一战结束,德国败降,普朗克等众多学者公开为告文明世界宣言道 歉。不满十年,纳粹法西斯席卷德国,德国学者集体失忆,忘却前朝旧事再次紧跟“元首”。 当爱因斯坦挺身反击纳粹时一,许多科学家居然微词他“过激”。或许是普朗克盲目的爱国情 怀,致使他作为德国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却没有发出正确的声音。正如德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 教学 语文 必修 下册 第三 单元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