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论语今读.docx
《读后感论语今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后感论语今读.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此间必有名世者。1自尧舜禹之后五百年,商汤出世,伊 尹相之;再五百年,天降文武周公,其助上帝,宠之四方;前周三百年而亡,然道统不绝, 传于孔丘,仲尼厄而做春秋,开儒家大学之道。孔子气度恢弘,欲正人心、息邪说、距 波行、放淫辞、以承三圣2。他秉持浩然正气,以大手笔改造先代的思想,顺仁性一路, 由仁入心,以心论性,开出仁性之论,作成先秦思想史上不可撼动的高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主要贡献在于道德。道德的核心是价值判断,它的系词是应 该与不应该。那末它就应该是一个比较性与选择性的东西。西方哲学把人性二分,一 半感性,一半理性;感性为恶,理性为善;人一半野兽一半天使。这种人
2、性的二分法把感性 与理性作为二元对立来处理。但这种方法放在中国哲学特别是孟学领域,显然是不恰当的。 如我所说,道德是一个选择性的东西,那末不同层面的人性应当是不同价值取向的代表,他 们之间是地位上并列与层次上高低的关系。在阅读论语相关文献的时候,读者可以清晰 地发现,孔子虽然时常心性并谈,但实质上,不同的语境下,孔子所言的人性是有不同涵义 的。孔子的心性之学有三个不同层面,三者缺一不可,共同组成心性之学的结构。大体上可 以将其分为命性、假智、神性三层。1-1,命性就这个层面而言,许多相关方面的解读将其归结为人的生理需求与生理本能,并将其命 名为“欲性。但我认为这显然是受了西方哲学感性范畴的影响
3、,是不恰当的。原因有 两点。第一,欲字意指想要,指的是一种内在的需求和意愿。这种需求和意愿往往能够 内化为一种主体进行追求境界提升的动力。在孔子哲学中,欲的范围是很大的,暂且也 将它分为三层。孔子自身对这方面的表述不多,但后来的孟子对它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因此 我在查阅了一些孟子相关的文献后,做出如下区分。第一层就是口体之欲,即人的生理欲望,譬如食欲、色域、财欲皆是如此。我将这一层 欲望称为生之欲。在孟子书中,欲字有时就指这个意思。如养心莫善于寡欲3。 峥了这一层好单的欲,孟子同是出了此外两种欲。第二层:大欲。孟子梁惠王上 中记录了一段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日: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语。
4、日: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邑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 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王岂为是哉?日:否,吾不为是也。日: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4齐宣王的大欲”得到了孟子的认可,并且被认为是孟子以“仁政为核心的外王 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固然,第二层次的欲并不仅限于此。人在生理本能之外,依然存在着许 许多多的欲望。孟子说:人之患莫大于好为人师。好为人师这种欲就属于这一类。我 将之称为智欲。它是由人的生理本能之外的智力引起的。这种欲的种类繁多,其对道德 的影响也不一而足。但应当说,这一层面的欲,给孟子的外王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5、 如果人彻底摒弃了这一层次的欲望,那末天下就真的尽归于杨朱。第三层次的欲就是孔子所 说:吾欲仁,斯人至矣。这一层次的欲是最高的欲,是人对道德的渴求,直接关乎人在价 值判断中的取向。孔子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种情况的实质就是人对道德的欲 不够强烈。这一层次的欲,我称之为仁欲。依据对欲的分类,我认为欲是贯通人性三个 层次的东西,是人进行实践的根本动力。它本身无善无恶,关键在于对它的引导。放任生理 欲望,必然导致道德欲望不足,伤害到的本心,此是为恶。清心寡欲,凸显道德需求,则良 心彰显,此又是大善。如果简单地将欲等同于生理欲望,归于第一层,无疑是对孟子哲 学的一种误解。第二,孔子在多次谈话中早
6、已给定了第一层次的名称:命。这里的命又要细分两种。 第一种就西野欠望。孔子断言: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后来的告子持不同观点, 将生理本能当做人性,而与告子同时代的孟子予以反驳,认为人性应当是异于禽兽的几 希。而生理本能,孟子遵从孔子,将之称为命:考虑到孔子哲学中命”的涵义不仅限 于此,我姑且将之称为生命。生命之外的第二种命,我认为是天命。孟子的天命 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孔子的影响,体现在他在公孙丑下的一段话中:五百年必有王 者兴。此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此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5这里,孟子把乱世的平治
7、 归于天命。孟子没有直接给出天命的概念,但他引用过一段诗经里的话,我认为是对天命的 注解:唯日其助上帝,宠之四方。从这里看,天命主要包含两个内容。第一是上天安排给 圣人的任务(其助上帝),第二则是由这个任务所带来的时机、荣誉、权利等等(宠之四方)。 以上两种命虽然看来内涵分殊,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时孟子所说:求之有道,得 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6无论是生命还是天命,都是那个在外 者”,个人的追求并没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与孔子道德体系中的性是相对的。善性”是反求诸己”而得到的,是自身所内在的,并且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耳。综合以上两点,我认为将人性的第一层定义为命性是比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读后感 论语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