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_CI 072-2023 绿色低碳乡村建设及评价技术指南.docx
《T_CI 072-2023 绿色低碳乡村建设及评价技术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_CI 072-2023 绿色低碳乡村建设及评价技术指南.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ICS13.020.20CCSA12团体标准T/CI0722023绿色低碳乡村建设及评价技术指南Technicalguideforevaluationofgreenandlow-carbonruralconstruction2023-06-05发布2023-06-05实施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发布T/CI0722023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建设原则及要求.25建设规划.26建设内容.37建设技术.58评价及评级.79长效机制.10附录A(资料性)绿色低碳乡村建设评价报告编写提纲.12附录B(资料性)绿色低碳乡村建设评价报告格式.13附录C(资料性)乡村碳排放
2、测算方法.14参考文献.16IT/CI0722023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提出。本文件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质资源化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南开大学)、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公共安全标准化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邵超峰、战雪松、杨锋、李晓华、毛国柱、师荣光、鞠美庭、陈思含、刘金鹏。IIT/CI0722023绿色低碳乡村建设及评价技术指南1范围
3、本文件提供了绿色低碳乡村建设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建设规划、建设内容、建设技术、长效机制以及对绿色低碳乡村建设的评价及评级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绿色低碳乡村的规划建设与评价。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8596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T27774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通则GB/T32150
4、-2015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GB/T41152-2021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低碳发展水平评价导则GB/T51255-2017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乡村village城市建成区以外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包括乡镇和村庄等。3.2绿色低碳乡村greenandlow-carboncountryside在保证农业生产的稳步增长及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以清洁发展、低碳发展、高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调整乡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乡村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优
5、化能源资源的结构及循环利用,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及制度创新,完善乡村治理模式等途径,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发展型的乡村。3.3碳排放carbonemission在特定时段内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以质量单位计算)。来源:GB/T32150-2015,3.6,有修改3.4可再生能源renewableenergy一次能源的一类,在一定程度上,地球上此类能源可在自然过程中再生。注:此类能源包括例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和地热能等。来源:GB/T32910.4-2021,3.33.5绿色交通greentransportation满足交通
6、需求,提高交通效率,使交通通达有序、安全舒适、低能耗、低污染的交通体系。1T/CI0722023来源:GB/T51255-2017,2.0.5,有修改3.6绿色建筑greenbuilding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设施。来源:GB/T50378-2019,2.0.13.7绿色产品greenproduct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或者危害小、资源能源消耗少、品质高的产品。来源:GB/T33761-2017,3.13.8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
7、nt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4建设原则及要求4.1可持续发展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效推进,贯彻与落实,节省资源成本的使用,确保在合理利用的过程中有效推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未来的经济的快速发展。4.2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乡村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发展定位、产业基础等因素,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科学确定绿色低碳乡村建设目标,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内外兼修。4.3数字化绿色低碳乡村建设过程中可综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乡村管理的数字化。4.4参与式利益相关方宜积极、有效地参与绿色低碳乡村建设的决策、实施、管理和利益分享的全过程。4.5以人为本绿
8、色低碳乡村建设过程中将人放在核心位置,在追求资源环境保护与最小化碳排放的同时,为人的生活提供最优服务。4.6持续改进绿色低碳乡村建设过程中坚持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有机结合,在保持绿色低碳乡村建设策略长期执行的基础上,持续改进和优化,以确保乡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5建设规划5.1前期调研5.1.1开展乡村基本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包括查清社会、经济、技术、生产、资源、环境及乡村体制等方面的基本情况。5.1.2分析绿色低碳乡村建设阶段。评价分析绿色低碳乡村建设所处阶段,采取相应措施。5.2规划设计原则与方法5.2.1保护乡村资源和环境与乡村经济发展同步进行。保证乡村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9、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提高乡村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率。5.2.2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开发乡村资源。保证绿色低碳乡村发展速度与规模建立在经济实力与实际2T/CI0722023执行能力相匹配的基础之上。5.2.3突出重点、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保证绿色低碳乡村建设规划涉及全局,各部门做好专业细分规划,同时把握制约绿色低碳乡村建设发展的最大影响因素。5.2.4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同步提高。力争在少投入、不投入的情况下,科学设计、规划绿色低碳乡村建设路径。5.3规划内容5.3.1乡村布局规划。科学化的乡村布局规划应以乡村实际情况为基础,开展有效的空间规划设计,尽可能满足村民生活需求,同时
10、为后续绿色低碳乡村建设打好基础。5.3.2乡村产业规划。结合乡村实际发展情况,充分利用乡村资源开发绿色低碳产业,改善乡村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低碳经济,形成规模化的乡村主导经济产业,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乡村经济的双赢局面。5.3.3乡村低碳建设规划。以特定技术为依托,由所在地区政府部门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与低碳技术支持,对全新的低碳技术引进并广泛普及,全面建立一个系统、科学的低碳技术应用体系。5.3.4乡村生态规划。在严格依照自身原始生态标准衡量的基础上,进行乡村区域生态的保护与控制,增加乡村碳汇,同时对村域生态格局进行构建,主要涵盖乡村人居环境生态化改造、乡村自然生态环境规划、生态绿色
11、生活设施规划与生态产业发展模式规划四个方面。5.3.5乡村科技发展规划。重点围绕“三农”领域中心工作,在“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的引领下,突破农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提升农业领域原始创新能力,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提升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水平,增强乡村科技实力。5.3.6绿色低碳工程项目规划。建立健全低碳能源工程、低碳种植、养殖功能规划系统,开发绿色食品加工工程,同时创建低碳乡村科研基地和研究所,与相关大学或专家联盟,共同开发、启动并实施乡村各个绿色低碳工程项目。6建设内容6.1绿色低碳工作体系建设6.1.1发挥政府部门职责,以绿色低碳为目标,强化各级组织作用,
12、建立上下联动的工作体系,健全政府主导、群团带动、社会参与机制。6.1.2将“双碳”政策目标要求与乡村绿色低碳管理措施纳入到乡村基层党员定期培训学习工作体系。6.1.3政府部门积极带动乡村创业带头人落实可持续生产理念,树立榜样,让绿色低碳生产、生活的理念在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村庄建设发展中形成共识与认同。注:可持续生产指既要满足消费者对产品需求,又不危及子孙后代对资源和能源需求的生产,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环境生产相互适应、相互平衡的生产,其核心是对每一种产品的产品设计、材料选择、生产工艺、生产设施、市场销售以及废物产生和处置等都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的要求,都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6.
13、1.4引入“绿色低碳”技能型人才,开展对外对内的示范宣讲、沟通交流,提升乡村推进低碳发展理念实施与管理能力。6.1.5政府积极鼓励各种非政府组织及相关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到乡村绿色低碳建设工作当中。6.1.6立足于绿色低碳乡村建设的实际要求和预期成果构建碳排放量标准,以便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导向性作用。6.2农业绿色低碳发展6.2.1强化农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耕地质量建设,加强耕地资源保护;推行节水型灌溉技术等措施,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减排效果,为实现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奠定良好基础。6.2.2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实施化肥农药减施,强化减量增效;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实现废
14、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整治农业白色污染,提升农业包装废弃物多样化处理水平。6.2.3构建农业绿色供应链体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绿色转型、能源损耗减少和产品全值化利用;探索发展绿色低碳流通,引导绿色电商发展,降低流通成本和资源损耗;广泛宣传与普及低碳农产品理念,以销促产,实现低碳生产理念贯穿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的产业生产链与运输链整个过程。6.2.4推进绿色低碳产业融合发展。以绿色低碳为导向,推动农业、食品加工业等产业融合,建设一3T/CI0722023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绿色低碳农业产业园区,带动乡村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6.2.5深入挖掘乡村自然生态、民族风情和地域
15、特色等资源,大力发展旅游、服务及文化产业。6.2.6改善农业管理增加碳汇。通过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人工种草和草畜平衡等农业管理中常用的手段,提高农田和草地固碳增汇的能力。通过提升农田草地中有机质,增加吸收温室气体和固定二氧化碳能力,实现农田碳源到碳汇的转变,达到固碳增汇的效果。6.2.7加快农业碳交易产业发展。加快农业碳汇产品的研究研制和标准化体系创建,创新农业碳交易产品形式,在此基础上,推动农业碳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农业碳交易市场制度与法规体系。6.3乡村能源低碳转型6.3.1加快构建绿色、多元的乡村能源体系。逐步形成以电为中心、其他能源配合发展的能源供应与消费体系。6.3.
16、2推进农作物秸秆、林业废料、禽畜粪便等乡村生物质能源多元化利用。大力推广生物质燃料清洁取暖、生物质燃烧发电技术,推进生物质成型燃料、液化天然气、沼气利用。6.3.3加强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以绿色低碳、经济高效为基本原则,大力支持地热能、太阳能等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支撑乡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乡村电网的能级。6.4乡村绿色低碳生活打造6.4.1加强宣传引导,倡导可持续消费。鼓励引导村民自觉使用环保包装袋,自觉选用绿色建材、绿色设备、绿色产品,让绿色消费成为一项自觉行动。注:可持续消费是指提供服务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
17、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6.4.2建造绿色低碳建筑。充分利用既有保留建筑,以低碳方式进行乡村建筑设计与建设,减少对环境的破坏。6.4.3依靠科技实现乡村绿色低碳的生活新模式。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空气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乡村供气、供暖、供电等方面的应用。6.4.4推进乡村污水处理,合理确定排放标准,推动乡村生活污水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6.4.5推广低碳交通,倡导绿色出行。创新完善乡村公交网络,进一步在城乡融合中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鼓励村民采购新能源交通工具,增设充电桩,减少有害气体排放。6.5乡村生态环境建设6.5.1制定生态环境规
18、制措施。通过刚性约束,防止乡村建设无序发展,低端扩张。6.5.2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推动乡村产业生态化,乡村生态产业化,完善生态产品市场创建与运行,健全绿色价格机制等行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6.5.3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通过补偿激励村民采取环境友好型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态保护行为外部性的内部化。6.5.4提高生态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通过设置生态公益岗位安排村民参与生态管护、组建生态建设专业合作社吸收村民参与生态工程建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等形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乡村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水平。6.5.5引导农民践行生态环境友好行为。通过宣传教育、将环境卫生
19、、生态保护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等方式,激发村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5.6增强广大乡村地区草地山林及田野的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充分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生物的固碳作用。6.6数字乡村建设6.6.1健全完善多元协同机制。在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中推动绿色低碳乡村建设,结合各种信息技术成果,积极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基层党组织管理成效,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化、透明化。6.6.2完善碳交易体系。通过大数据技术运用在农业产业碳汇的核算研发和具体实施中,逐步推进广大乡村的碳汇进入碳交易体系。6.6.3合理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互联网等技术搭建多功能新型服务渠道。利用大数据时代
20、计算机4T/CI0722023技术减少固有公共服务方式下的人工数量,降低成本投入。6.6.4构建城乡协同发展的数字联动体系。为城乡之间在物流、商流以及信息流等方面的高质量连通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推动城市中的公共服务资源尽可能覆盖到乡村。6.6.5强化落实数字文化平台建设。在提升村民绿色低碳生产生活生态意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建立起文化自信。6.6.6完善绿色低碳乡村建设所需数据。针对各种数据资料展开更加深层次的挖掘以及分析工作,推动乡村决策的科学转变。6.7乡村科技创新引领6.7.1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取得新突破。积极与相关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力争在基因组学、作物杂交育种理论、预防兽医学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T_CI 072-2023 绿色低碳乡村建设及评价技术指南 072 2023 绿色 乡村 建设 评价 技术 指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