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旧房改造背景下的遗产保护与利用探讨.doc
《危旧房改造背景下的遗产保护与利用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旧房改造背景下的遗产保护与利用探讨.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危旧房改造背景下的遗产保护与利用探讨摘要:重庆市第三轮危旧房改造工作开始于2008年,在改造过程中,一些保存着丰富集中传统建筑、近现代建筑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地段,由于长期使用缺乏维护而被列为改造对象,甚至面临被拆除的危险。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李子坝、上清寺路及中山四路、归元寺、弹子石老街等危旧房改造片区的实践活动进行探讨,总结其城市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经验教训,以期引起人们对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旧城改造片区的重视,并为后续旧城改造中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借鉴。重庆是我国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巴渝文化、革命传统文化、陪都文化的集中体现者,至今仍保存着大量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历史街区和传统历史地段,
2、它们也成为了重庆城市历史发展的重要印记。但是,一些城市遗产保存丰富的历史街区和传统历史地段,由于长期使用而缺乏维护,从而被列为旧城中亟需改造的“危旧房”改造片区,有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地段在旧城改造过程中甚至被简单的拆除。因此,探讨重庆市危旧房改造中对于城市遗产所采取的实践活动,并总结其经验与教训,对于旧城改造中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是十分紧迫而必要的。1.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保护实践活动1.1概况李子坝片区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背靠浮图关,面临嘉陵江,抗战时期是国民党军统机要处驻地,因片区内的工厂、店铺、民房等大多因年久失修而破损严重,2007年该片区被列入危旧房改造项目。2008年5月,渝中区政府启
3、动李子坝片区危旧房改造项目,在拆迁过程中,发现片区内留存有李根固旧居、国民参议员旧址、交通银行学校旧址等抗战遗址,渝中区政府遂即停止施工,并听取专家意见,创造性的提出原地保护,并异地迁建高公馆和刘湘公馆,建成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1.2保护再利用模式及经验借鉴1.2.1整体改造,统一规划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的打造,是旧城改造片区开发利用的一个创新的模式。公园保留了原片区的历史建筑,又搬迁部分历史建筑,将这些建筑集中起来统一保护,形成了一个抗战遗址建筑群。整治工程在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和修复的同时,对片区危旧房采取了整体的改造,统一规划建设公园,改善片区的整体风貌。1.2.2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同城市环
4、境改善、文化发展有机结合李子坝在实施旧城改造的同时,妥善安置了原住居民,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同城市环境改善、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品位提升以及“森林重庆”、“宜居重庆”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抗战遗址的保护中,更是创造性地总体规划,集中保护,建设公园式的抗战遗址建筑群,为市民提供一个开放性的观景、怀旧、游览、亲水的空间,从而实现了遗产保护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1.2.3创造性提出了历史建筑不计入地块容积率的规划技术策略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是渝中区第一块“零容积率”的拆危、建绿、环境整治项目。按正常计算,李子坝公园的容积率已超过公园的正常容积率标准,但规划创造性地提出历史建筑不计入地块容积率计算的规划
5、技术策略,为旧城改造片区中历史建筑保护和开发再利用的实际操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上清寺路片区及中山四路保护再利用实践活动2.1概况上清寺路片区及中山四路位于渝中区曾家岩至上清寺转盘一线,是重庆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也是抗战文化遗迹分布最集中的地方之一。片区整治前,临街房屋多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住房。这些层高不过六七层的房屋不仅外立面破损严重,不少房屋还是危房,严重影响居民的居住安全。为此,渝中区政府作出决定,拆除沿街危房,对外立面进行整治,将中山四路打造成具有统一建筑风格的文化风貌区。2.2片区整治规划上清寺路片区及中山四路整治规划范围由人民小学开始至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曾家岩50号)结束。规
6、划主要针对以上范围的北面和西面街道界面,提出对规划范围内的保护建筑进行修复;对一般建筑进行分类整治;加强绿化及管线的整治,同时规划还运用相应城市设计手法,充分挖掘和重塑基地原有肌理,以期恢复传统的空间形态。2.3再利用模式2.3.1基于上清寺片区及中山四路的重要历史地位,确定片区为展现近代重庆陪都时期城市风貌的定位考虑到中山四路特殊的历史地位,以及现状仍为重庆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人民小学、人民路小学、求精中学的所在地,规划确定片区为重庆的文化街,展现近代重庆陪都时期城市风貌的定位。2.3.2针对不同对象提出保护与整治措施,达到街区整体风貌的统一根据片区的功能以及街道风貌特色的定位,整治工程采取分
7、类修复整治的方法,在对重点保护建筑进行修复的同时,又对街区内年久失修、整体风貌较差的一般建筑进行了整体的、大规模的整治与风貌引导,使整个片区的风貌能够与桂园、周公馆、戴公馆等保护建筑相协调。另外,整治工程又对部分原商铺进行了回迁,妥善安置了原住居民。2.3.3注重对交通及配套设施的组织完善规划对中山四路的交通流线进行了梳理,完善了基础配套设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整治后的中山四路,两侧建筑既沿袭了近代历史建筑的风格,又保持了现代街道的整齐、有序,使中山四路成为一处具有重庆抗战时期风貌特色的高品质的街道。3.归元寺片区实践活动剖析3.1区位归元寺片区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七星岗,为重庆市渝中区腹心位置,
8、距解放碑约2公里,泛指中山一路、捍卫路、华一路、业成支路合围的区域,地形东高西低,高差近40米,起伏多变。原有一古寺庙“归元寺”,故而得名。3.2现状特征及实践3.2.1山地城市特征明显,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归元寺片区的建筑大都修建于民国时期或解放后50、60年代,巴渝文化特色、近现代历史特色突出。此外,在抗战时期,归元寺一带还汇聚了大量的内迁民众,街巷格局中还出现了多幢联排的上海式里弄特征,是陪都文化的又一历史见证。3.2.2整体风貌特征较差,对都市形象的塑造存在较大影响归元寺片区建筑年代较为久远,并且年久失修,乱搭乱建的行为也比较普遍,建筑的完整度和成套率不高,虽能较好地体现重庆建筑依山
9、就势的山城特色,但物质空间环境破旧不堪,风貌形象较差,这与其地处重庆主城核心区的功能地位并不匹配,因此成为这次危旧改的重点整治对象。3.2.3社区活力不足,功能设施落后,不能较好地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归元寺片区以居住功能为主,但当地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居民大都已外迁。另外,由于片区房屋廉价、社区管理力量薄弱,导致大量外来人员(其中很多“三无”人员)聚集于此,人口成分较为复杂,社区缺乏活力。此外,归元寺片区的居住、交通、卫生等配套设施落后,供应不足,已经与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脱节,居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3.2.4危旧改推进速度过快,城市遗产保护价值认识不足尽管归元寺有近300年的历史,但由于传统建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房改 背景 遗产 保护 利用 探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