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区域定位一空间发展战略研究.docx
《城市区域定位一空间发展战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区域定位一空间发展战略研究.doc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XX市区域与空间战略研究目 录第一章XX发展现状分析21.1稳步发展的XX21.2面临挑战的XX31.3小结:忘掉辉煌,重新定位5第二章风暴前沿的XX解读XX城市发展的宏观背景52.1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加入WTO62.2中国宏观经济格局的变动62.3西部大开发与东西交流强化72.4日趋白热化的区域竞争72.5小结:正视变革,迎接竞争7第三章中心与边缘XX的区域空间格局对比分析73.1走在长江经济带的边缘83.2“巨人”身旁的XX:XX与长江三角洲103.3XX与南京:竞争中的新定位113.4一强多极:XX与省内城市143.5小结:找准位置,主动出击19第四章XX区域发展空间战略204.1XX城市
2、形成之历史分析204.2继往开来XX城市动力前瞻214.3空间发展战略234.4小结:内引外联,整体扩张27五、结论:继往开来,再创辉煌28XX城市区域定位与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引言XX位于XX中部,江淮之间,地处东经1164111753,北纬31303238,东连XX滁州、南与巢湖地区相望、西交六安地区、北接淮南市。由于XX接东引西、贯通南北的重要地理位置,在历史上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经过多年的发展,XX已经成为华东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同时也是XX省乃至华东地区一座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从我国当前的宏观区位来看,XX正处在东部沿海向中部、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过渡地带,
3、作为我国经济中心战略转移的支点,扮演着承东启西的重要角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XX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在自身发展和区域交流中不断壮大,谱写新的辉煌。第一章XX发展现状分析1.1稳步发展的XX1949年建国初期,XX是一个仅有6.06万人口的小城市,工业总产值只有163万元,规模甚至不及省内的蚌埠、芜湖等城市。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2000年底XX的市区总人口达到134.7万,城市人口规模增长了20多倍,同年市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35.2亿元,已经成为XX省内无可争议的首位城市,同时也是我国四大科研教育基地之一。建国以来城市发展阶段分析受到国家宏观政策和外部国际环境的影响,XX的城市发展可
4、以被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1.1.1第一阶段:“急速增长”1949年1960年:XX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建国之初,XX境内除蚌埠、芜湖外,安庆、XX等其它各市人口均在10万人以下。城市生产的恢复和“一五”计划的实施,使得XX的城市经济进入了飞速增长的快车道,城市人口总体规模由1949年的6.06万增加到1957年的21.6万,平均增长率达到17.06,工业生产总值由163万元增长到15929万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77。1.1.2第二阶段“停滞与调整”1961年1977年:自然灾害是XX城市发展放缓的开始,六七十年代,受到国际大气候变化和国内政局的影响,全国的城市化进程都陷入了低谷,XX
5、也不能例外,在经济方面,虽然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工业投资率,但是经济效益却十分低下。19621977年XX工业生产的平均增长率降到了10以下,城市人口规模在六十年代前半段甚至出现了下滑,成为了建国以来XX城市发展最为缓慢的一个时期。1.1.3第三阶段“稳步发展”1979年2001年:XX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改革开放以来,XX的各项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城市规模和城市实力也迅速增强,1992年进入了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名列26位。九十年代XX市区的平均GDP增长率达到了 22.11 根据当年价格计算,采用环比增长率,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率达到了3.1,从图上可以比较明显的看出,进入九十年代X
6、X的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已经进入城市经济稳步发展阶段。1.2面临挑战的XX1.2.1尴尬的XX区域位置XX引以自豪的“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目前似乎并没有让XX从中找到更多值得骄傲的理由。作为东西交流的中间结点,一方面接受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资金与产业扩散,另一方面可以聚集西部地区的各种资源,一直以来只不过是XX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东部地区一直处在强烈的极化集聚阶段,优越的区位经济条件,国家的宏观政策优势,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的聚集。这种情形之下,XX甚至全省与东部沿海地区在空间上的接近反而使得各种资源都不断的被东部沿海吸引而流失,更谈不上接受东部经济辐射带动和
7、产业扩散。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外向度不强,对外经济联系相对较少,加之我国东西向的交通干道建设相对滞后,因此东西向的经济联系一直不成气候。不仅如此,XX并不是我国目前东西交通的主要交通枢纽,小规模的东西向过境交通无法为XX城市发展提供动力。既不能承东又无法启西,XX的“过渡区位优势”陷入了纸上谈兵的尴尬境地。1.2.2失落的XX省会对比1.2.2.1增长速度略输一筹进入九十年代以后,XX已经走上了稳步增长的快车道,城市综合实力得到了明显增强。可是与东部乃至中部邻近省份的省会城市相比,XX同这些城市的相对位置不是上升了而是下降了。从1991年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的平均增
8、长速度来看,XX市增长了6.05倍,南京为5.22倍,武汉7.86倍,杭州6.89倍,济南6.34倍,南昌7.56倍,长沙7.13倍,郑州6.66倍。其他几座东部和中部省会城市的增长速度都远远高于XX,即便南京的增长速度低于XX,但是由于较大的经济基数,同XX之间的绝对差距还是在不断的扩大。从人均GDP来看,XX已经被南昌超越,在这几座省会城市中名列倒数第二,不仅如此。XX同发达城市之间的距离不断拉大,1991年XX人均GDP为杭州的52,而2000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了46.2。XX与其他省会城市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城市市区人口(万人)市区GDP(亿元)人均GDP(元)市区GDP三产比例19912
9、000199120001991200019912000XX102.4134.738.9235.23799 17461 4.0:62.4:33.6 1.9:56.5:41.6杭州135.0179.298.4677.97289 37829 2.6:55.4:41.9 2.1:46.3:51.6南京252.2289.5148.5775.65888 26791 2.2:61.5:36.3 0.9:48.1:50.9济南234.6264.5104.24661.44443 25006 5.7:56.4:37.9 2.8:44:53.2郑州173.2219.051.6343.52979 15685 2.8:
10、56.7:40.5 2:34.6:63.5武汉379.3749.2153.51207.04047 16111 4.4:57.6:38.0 6.7:44.2:49.2南昌137.1170.240.9309.42983 18179 2.7:53.7:43.6 1.5:52.9:45.6长沙132.7175.458.24415.34389 23677 3.0:54.7:42.3 2.1:38.6:59.31.2.2.2结构调整稍逊风骚纵观九十年代的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各个大中城市都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XX明显被其他城市甩在了身后。1991年各城市的二产比重都在50以上,处于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段,
11、其中XX和南京都在60以上,然而2000年大多数城市的三产比例都已经超过了二产比例,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的新阶段,只有XX第二产业仍高于第三产业15个百分点,尚未实现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的结构性矛盾不仅影响XX城市发展速度,制约了XX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不利于XX作为中心城市综合职能的完善与提高,同XX科教基地的城市地位也是不相符合的。不仅如此,与邻近的长三角城市相比,XX的差距也十分明显,面对兄弟城市的快速发展,XX似乎变成了一座“失落的城市”,在同周边省会城市的较量中处在下风。只有比其他城市更快的发展,更好的调整自己才能使自己在未来的城市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1.2.3无奈的XX省内
12、作为XX省唯一的大城市同时也是省会,XX因此也被视作XX经济理所当然的增长极,在省内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城市经济的增长速度上也是独占鳌头。2000年全市GDP增长了10.52 以全省地级市市域GDP增长率为基准,高出第二位的铜陵1.4个百分点。然而XX在全省经济中地位提升却显得举步维艰,1991年到2000年XX市GDP占全省的比例由6.36上升到10.72,上升了4.36个百分点,同处中部省份的郑州市由1991年的6.32上升到2000年的14.74,上升幅度远远超过XX。不仅如此,XX在产业结构方面的滞后也制约了XX作为中心城市的功能提升,目前许多XX的省际城市早已出现了区外联系增
13、长远远大过区内联系的现象,比如马鞍山在社会消费等方面已经同南京形成了密切的经济联系,这种联系强度远远超过了同XX的联系。省域周边其他大城市虎视眈眈,省内其他中心城市的上升,XX作为XX省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但是受到自身条件和经济力量的限制,只能无奈的接受自身带动辐射乏力,城市腹地不断缩小的现实。1.3小结:忘掉辉煌,重新定位可以说,经过几十年的增长,XX走过了一条辉煌的发展道路,已经由一个衰落的小城镇脱胎换骨成为XX省的中心城市,城市的首位度不断上升,在省级区域格局中的地位也逐步提高,达到了XX发展历史中的最高峰。但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XX在省际乃至区际中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竞争
14、压力,发展空间也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偏安一隅,意恐难为。面对这种情况,XX市必须采取积极的发展策略,主动参加到城市竞争中去,摒弃局限于XX省的地域观念,突破固步自封的想法,从更大的范围考虑XX市的定位和发展,提升XX的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第二章风暴前沿的XX解读XX城市发展的宏观背景2.1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加入WTO随着国际间交流的快速增长,国家之间的经济壁垒大大降低,金融资本、生产技术以及知识信息的全球化流动急剧加强,区域经济的外向性被空前的提升。区域甚至国家发展战略的全球化导向十分明显,一些地区通过成功的利用全球化保持了自身的发展活力,比如,新加坡、冰岛等;也有一部分发达地区由于全球化变成了
15、“问题区域”,为本地产业的空心化和举高不下的失业率而头痛不已,比如英格兰的北部地区;更多的不发达地区被孤立于全球化的过程以外,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些地区被称为“边缘地区”,比如非洲的许多国家。我国于去年正式加入了WTO,随着经济壁垒的逐渐降低,我国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将会大大加快,我国城市融入全球城市网络的步伐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动。我国的城市将会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应对更多的未知挑战和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区或城市原有的竞争优势资源可能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逐渐失去作用,在新的条件下一些潜在资源可能粉墨登场,如果能够加以充分的利用,就能够成为城市迅速崛起的动力。对XX来说,扬长
16、避短,顺应外部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变化,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将会有助于在纷纭复杂的区域经济格局和地域分工中找到城市发展的契机。2.2中国宏观经济格局的变动从我国经济产业发展的整体格局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重心有从珠江三角洲地区向长江三角洲转移的趋势,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明显增强,同我国另一个增长极珠江三角洲已经形成了遥相呼应、相互竞争之势。不仅如此,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区位条件,广阔的腹地依托,良好的工业协作和文化环境基础使得长三角有着更大的发展潜力。很多学者都认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长江三角洲的整体实力将会超越珠江三角洲,成为带动全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不仅如此,
17、在我国的“T”型开发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长江经济带也极有可能成为继沿海地区之后的又一个发达经济走廊,我国早在1996年的发展计划中就已经把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作为即将形成的中国七大经济区之首,提出要形成“一条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综合型经济带。”可以预见,随着长江三角洲的崛起以及长江黄金水道作用的充分发挥,再加上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的发展,长江经济带完全有可能成为又一个高密度城市经济走廊,发挥辐射带动全中国的作用。XX的位置正好处在这两个未来中国经济核心地带的边缘,充分利用这种临近的地缘关系可以为XX市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与机遇。2.3西部大开发与东西交流强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会成为另一个中国经济
18、区域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驱动因素。作为一个跨世纪的国家战略,虽然学术界对于它所带来的经济影响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同看法,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西部地区经济地位和战略意义的逐渐上升必然伴随着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对外包括东西部经济联系和交流的增强。我国传统的南北交流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格局将会发生转变,中部地区将会成为南北交流和东西交流的汇集之地,交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势必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这个意义来看,西部大开发不仅会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更会为中部地区的崛起提供难得的机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中部地区都可以借用东风,这种促进作用在南北和东西交通的枢纽地区应当会表现的更加明显。2.4日趋白热化的区域竞
19、争随着全球化和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经济中的作用逐渐削弱,区域越来越成为拥有独立利益和自主权的单个主体,不仅如此,随着区际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传统的区域经济界限也存在着突破重组的可能,区域间的协作与竞争将会成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题。这也意味着,由于资源和空间的有限性,为了在经济体系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获取更多经济利益,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谁先把握住机会,占据领先位置,谁就能获得较大的发展,谁在竞争中处于下风,就有可能成为其他区域经济上的附庸,失去主动权,可以说,这将是一场决定城市未来命运的竞赛,每座城市都必须全力以赴。2.5小结:正视变革,迎接竞争可以预见
20、,我国现在的区域经济格局在新的开放条件下还蕴含着剧烈变化的诱因,一场新的区域、城市竞争的风暴正在形成。XX正处在经济格局变动最激烈的长江三角洲边缘,XX在这一地区区域格局中的地位也面临着难以预料的变数,只有通过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城市功能的完善,才能在即将到来的风暴中趋利避害,在保持城市经济独立性的同时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第三章中心与边缘XX的区域空间格局对比分析不可否认,XX是XX省域的中心城市,然而从全国经济的格局来看,XX却又处在我国几个经济核心地带的边缘。首先,从经济区来看,XX是上海的二级经济影响区,同时也受到武汉经济区的影响,却又没有与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建立起足够密切
21、的经济联系;其次,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一部分,XX又不属于沿江产业轴带,在很大程度上被排斥在了沿江城市经济产业的联系之外;最后,随着XX周边大城市的发展,与XX之间腹地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这种趋势延续下去,最终XX也许就会成为几大城市经济圈边缘的次级区域中心城市。”大边缘,小中心”可以说是XX目前在经济格局中地位的真实写照。因此,对于XX来说,如何利用核心和边缘的这种矛盾关系,将边缘区位转化为边缘门户优势,反而有利于XX中心城市地位的保持与提高,因为边缘地区也是城市生长阻力最小的地方。3.1走在长江经济带的边缘3.1.1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除沿海开放地区以外,经济密度最高的经济地带,主要包括
22、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东起东方明珠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涉及七省二市,横跨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沟通海陆,辐射全国。目前,全区土地总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1999年末总人口数为2.0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5,全区GDP总值为22485.53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27.5,人均GDP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5倍3本处部分内容引自中国长江经济带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1。作为我国两个重要的战略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的整体经济优势并没有沿海经济带那么明显,长江经济带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但这也正说明长江经济带在经济方面有着更大的提升空间。根据有关的测算,到
23、2020年沿江七省二市的经济总量有可能超过沿海地区(不含沪苏浙)当年的水平。不仅如此,考虑到长江经济带沿岸城市良好的工业基础,以及在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各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如果可以通过经济和产业的横向联系将这些城市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长江经济带将会发挥沿海地区无法比拟的整体优势。注:杭州采用2000年行政区划调整前数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13.1.2长江经济带的“边缘次级中心城市”从整个长江流域来看,上海作为龙头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南京、武汉、重庆可以作为长江流域的不同地域的一级中心城市,苏州、无锡、XX、南昌等等则构成了次级的中心城市。整个经济带可以大致分为以上海为中心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 区域 定位 空间 发展战略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