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农化地区空间规划的实践探索.doc
《基于非农化地区空间规划的实践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非农化地区空间规划的实践探索.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基于非农化地区空间规划的实践探索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在珠三角等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出现了明显的非农化现象,其对于地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对此各地区纷纷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本文以佛山南海为例,对其正在实施的空间规划策略进行研究,分析其成效并提出完善建议,为其他非农化地区采取规划措施提供参考。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先行发展地区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发展迅猛,导致耕地大量减少,非农建设用地数量大幅增加且布局分散,农业产业所占比例越来越低,从事农业的人员也越来越少,出现了“户户点火,村村冒烟”的景象,留下大量工业化农村,空
2、间上也呈现出明显的非农特征。对此现象部分学者将其界定为“半城市化”,认为这些地区“已经初步具备城市的某些特点和功能,但尚未被划为城市的地区,在中国主要是城乡结合部、小镇、乡和非农产业发达的村”,主要是由于非农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投资在城郊和乡村而引发的。这些地区以非农化程度高、工业发展和土地开发极为分散、不稳定的外来人口为主体、“都市里的村庄”现象严重、各自为政的农村型管理体制等为主要特征,是从乡村到城市的过渡。笔者为体现其非农特征,反映城乡互动,强调其作用过程和整体的变化情况,将上述现象统称为“非农化”。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非农化现象已经由社会经济层面反映到空间形态等方面,对城乡规划提出了新的
3、课题,亟需引起业界的重视。本文以佛山南海为例,分析非农化地区发展现状,对其正在实施的空间规划策略进行研究,分析其成效,提出完善建议,为其他非农化地区采取规划措施提供参考。1.非农化地区发展现状与特征改革开放后,在我国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中,城市化亦在不断推进中,但却远远慢于工业化的进程,反而在珠三角等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出现了明显的非农化现象。如佛山南海,经过多年的农村工业化,南海的大部分农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是“无农村”,但是我们又不能称之为城市。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东莞、顺德等其他珠三角地区,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下面我们具体以佛山南海为例,简析非农化地区的发展现状,特征及其出现原因。1
4、.1南海非农化发展现状佛山南海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腹地,紧连广州。2003年撤市设区,现辖8个镇(街)、224个村民委员会、52个居民委员会。面积1073.82平方公里,2009年末南海区常住人口210.0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17.51万人,外来人口92.54万人。改革开放以来,南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县级地区之一(2005年名列全国百强县第五名)。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了1796.5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2.87亿元,占1.8%;第二产业1103.30亿元,占61.4%;第三产业660.41亿元,占36.8%。财政总收入256亿元,但从事第一产
5、业的劳动力仅占到6.7%ii,非农指标明显。同时佛山市南海区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06年末,全区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47027户,比1996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时减少61%;在农业生产经营户中,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占69.18%,比10年前减少11.7个百分点,以渔业收入为主的占26.23%,比10年前增加9.21个百分点。农业生产经营单位104个,比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时,减少93.9%。2006年末,全区农业从业人员7.44万人,相对于当年接近114万的本地户籍人口而言不足7%,说明大部分本地人员已不从事农业生产。1.2南海非农化现象特征从佛山南海的整体情况来看,非农化有着产业
6、结构非农化,用地比例失调,产业分布不均;空间形态一体化,土地利用粗放,城乡界线模糊;经济生活城市化,身份收益固化,环境改善滞后的显著特征。近年来,南海第一产业比例越来越低,第二产业比例则在50以上,第三产业呈现发展态势,显示出非农化程度非常高。在用地结构上,工业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的比例高达56.36%,远远超出15%30%的国标;在空间分布上,非农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与片区经济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存在分布不均的显著特性;在整体形态上,城乡用地不断扩展,带来城乡空间形态的一体化;在土地利用上,工业用地分散、集约程度不高,从而使得土地产出率不高,加上由于没有事前规划,产业基本是沿路布局,并与村庄、农田
7、混杂,城市与乡村的界限逐渐模糊化。截止至2009年末,南海区现状已建设的用地已占到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7.4%,人均城乡建设用地面积远远超出国家用地标准要求。同时随着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生活也逐步向城市形态靠拢,农业活动已不是主体。现实中南海农村的经济生活形态更多的是呈现城市特征,但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改善严重滞后于经济生活的需求。当地居民享受着集体分红和出租经济的红利,出于对既得利益的维系,愈发不乐意改变现有的农村体制和已有的农民身份,出现了对身份和收益固化的自然诉求,而对生活环境关注不多。他们中的很多人生活在城市,但仍保留着农民身份,在农村有着自己的物业,日常生活处在一个非农的环境
8、里,做着非农业性的工作。1.3非农化现象原因简析从上面的现状和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佛山南海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出现了一些显著的社会空间形态,非农产业占据地区发展的主体,非农用地遍布城乡,非农生活成为当地民众的普遍社会状态。刘盛和等人认为这是受外国资本涌入、大都市辐射与扩散、乡村工业化等推动及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阻碍等多因素的复合作用而出现的“似城非城”的过渡性地域类型,是我国农村地区向城市转变过程中出现的非纯粹,不完全的城市化过程。它的出现原因是珠三角地区快速工业化进程,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土地管理和城乡户籍的二元制度及城市供给的制约,导致了这些地区不可能跟经
9、济一样快速实现城市化,是受城乡供需关系、二元制度、工业化城市化不相适应等经济、制度、政策规划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非农化地区空间规划策略分析非农化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正在明显地改变着城乡发展环境,促进着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区域的统筹,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乡规划建设无序、环境污染恶化、空间资源浪费等负面影响。现实中,我们的非农化进程已经或将要面临着区域产业发展的分工与合作、区域中心城镇的缺失与确立、城乡空间资源的集约利用与改造提升、土地开发利益的基本保障与持续享有、城乡环境的保护与整治提升、城乡基础设施的共建与共享等众多的困境。对此,非农化典型地区佛山南海正积极应对这些发展中所面临的新问
10、题,针对其出现的原因,采取了行政区划调整、“村改居”、“政经分离”等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农村自治组织,建设农村资产交易平台等城乡治理新机制,同时在空间规划上也给出了如下应对策略。2.1重构区划,奠定整体空间格局区划重构基于对城乡空间科学分析,划定主体功能区,确定不同区域的准确定位,通过规划控制引导区域的统筹发展,是非农化地区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实现城乡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2010年,在“广佛同城”区域合作和发展形势下,南海立足未来十年,提出了“中枢两翼,核心驱动”的三大片区总体发展规划战略框架。从全局入手整合资源,突出各片区优势,通过片区主导功能的发挥,将“多”变“强”,体现区域性中心和规模集聚
11、作用,打造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竞争力。实践证明,当非农化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引入主体功能区概念,实施适当的空间区划重构而非不切实际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做到各有侧重,有的放矢,可为非农化地区重新奠定整体空间格局,优化产业和城镇布局,有效带动城乡发展。2.2合镇并村,加强资源整合统筹面对着愈来愈激烈的同质竞争,镇与镇,村与村自然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局面,非农化已不再局限于局部区域,在珠三角等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城乡不可避免迎来村镇的撤销兼并。首先合并可以实现用地的整合,进而可以在此基础上实现其他资源的统筹和集约利用。其次通过合镇并村让基础雄厚、区位优越的乡镇通过非农产业的再集聚逐步升格为小城市,走
12、土地高度集约化城市发展道路;不具备升为小城市资格的乡镇,努力向城市的居住社区方向发展。2005年,佛山南海就由过去各自为政的17个镇街整合为8个镇街,改变了由于过去镇域划分太细,空间有限,承载能力差,集聚效能弱,后劲不足等弊端,对南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有着深远意义,为接下来的再次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新狮山镇由原狮山街道、松岗镇、官窑镇、小塘镇整合而成,原狮山街道仅有76.42平方公里,人口2.3万人。四镇街合并后面积256.0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6.18万人,外来人口22.3万人。随着镇域范围的扩大,南海经济开发区的地位进一步确立,近年来陆续引入日本本田、爱信精机、旭硝子、奇美电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非农化 地区 空间规划 实践 探索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