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区域视角下的空间战略规划探讨.doc
《生态区域视角下的空间战略规划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区域视角下的空间战略规划探讨.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生态区域视角下的空间战略规划探讨摘要:在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空间战略规划在中国蓬勃发展,并随着科学发展观、新城乡规划法、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实践、生态低碳规划的兴起逐渐出现新的规划视角和范式,成为指导城乡空间发展的重要框架。本文基于构建生态区域的视角,结合西南生态敏感性较强的大理半小时经济圈战略规划研究,从生态服务价值、生态承载力分析和区域生态网络结构构建出发,通过空间供需的综合分析,综合确定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并在生态网络结构框架下,明确生态保护区类型与界线,作为统筹和协调各层次、类别规划的基础,同时强调空间分析技术在生态区域视角中的重要性。新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区域发展与规划理念的重塑与转
2、型,主要表现为科学发展观背景下地区发展多元价值取向共融的格局、新城乡规划法推进下城乡统筹发展与规划的革命、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实践的兴起以及国家空间发展战略向区域的转移。在全球性生态保护运动的氛围以及中国自身快速城市化和资源短缺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区域规划的变革也发生着向生态文明建设价值目标不断地融合。战略规划研究对于我国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扮演着越来越为重要的作用。从概念、渊源、内容、作用、理论到分析框架、技术路线和具体的分析手段,战略规划的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基于生态导向的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还存在对生态学的思想体系和规划理念仍然没有充分结合和内化、生
3、态或低碳城市规划停留于概念和愿景描述、多数生态规划重城市轻乡村等问题。从生态区域的视角出发,构建城乡空间发展战略的框架与模式,对于探索我国区域规划的创新方向和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的实践指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通过大理半小时经济圈战略规划为案例,探讨我国尤其是西部生态敏感地区战略规划的路径和方法。1.规划研究框架1.1生态区域视角从生态系统角度出发,作为物质能量消耗主要载体的城市,脱离乡村则难以建设成为理想中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城市生态系统必须依托乡村提供物质和能量的输送。乡村承载和分解城市生活、生产中所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将两者割裂开来,只谈生态城市或者生态乡村都与生态系统理论不相符和。生态区
4、域是在一定的城乡区域范围内,以生态完整性与功能性和人与自然的生态连接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分享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公平承载能力份额的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城乡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和人居环境。它强调具备城市空间、生产力发展与乡村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城乡生态的整体与协调性以及区域生态系统的复合与完整性。因此,生态区域强调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承载力供需关系和空间资源供需关系,其延伸出来的规划理念是倡导生态保护和发展相平衡、构建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提倡网络式交通结构以及在满足生态足迹需求的前提下进行空间资源的供需分析。1.2战略规划战略
5、规划始于西方,其作为一个公共部门导向的社会一空间过程,通过它能够产生各种形塑与设计,一个场所是什么并可能成为什么所需要的愿景、行动和手段。本文所研究的战略规划作为“一种思考框架”,沿用我国惯常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定义,即:“在更大的空间维度中,给城市建立独特的竞争力定位,对城市发展的空间经济路径作出明确的取舍,同时提出如何加强城市空间中各项功能活动之间的协调匹配(这其中包括各种功能空间的结构安排)。”空间战略规划是以战略性和空间性为核心,城市或区域在一段时期内发展的整体方向和指导当前行动的整体框架,是在适应城市和区域发展阶段的空间战略和结构方案,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发展的思路、策略与框架。1.3基
6、于生态区域视角的战略规划框架结合地区发展现状和目标需求,依据生态整体系统观、区域生态网络观和生态服务价值等理论基础,本研究将规划工作的基本思路归纳为:(1)多个空间层次分析区域发展总体态势、需求和问题,在研究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演化阶段特征基础上,分析地区发展的趋势和区域发展的总体态势,确立地区发展的总体定位与目标;(2)运用“生态服务价值生态承载力”的思路,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进行地区生态服务价值、生态系统因子和保护因素的叠加分析,研究地区区域生态系统结构的构成,确定相应的保护区分类、分级体系及其相应的规划控制对策;(3)在确定总体保护框架的前提下,通过空间供需条件综合分析,明确城乡空间结
7、构框架;(4)以空间资源为主线,通过控制分区来统筹协调各类相关规划。在此基础上,规划研究确立了以生态区域为核心、以空间资源为平台,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生态保护空间体系、城乡空间结构以及规划管制的逻辑框架和相应的技术路线。2.地区概况与基本问题2.1区域背景与地区概况滇西地区位于中国西南端,云南省西部,与缅甸、老挝、泰国、印度接壤,包括大理、迪庆、丽江、怒江、保山、德宏、临沧、普洱8个州市。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滇西地区一直是中国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之一,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它的发展影响着云南省总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构建滇西中心城市成为解决滇西地区发展诸多问题和瓶颈的有效空间战略。2003年,云南省人民
8、政府明确把大理建设成为滇西中心城市的战略决策,提出把大理建设成“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吸引力大的滇西中心城市。这是大理建设滇西中心城市的政策依据。滇西中心城市是由大理白族自治州所辖的1市6县中所构成,即由大理市、漾濞、祥云、宾川、弥渡、巍山和洱源县共同组成的半小时经济圈。从生态区域强调城乡系统角度出发,战略规划研究的范围为整个“1+6”行政区划范围。大理半小时经济圈总面积15348km2,2008年常住总人口为243.75,城市化水平32%。2.2基本问题: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大理市的国土面积为1815km2,其中山区面积占70%,水域面积占15%,坝区面积仅有285km2,人均坝区面积455.7
9、8m2,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5亩,空间发展资源十分稀缺。作为大理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大理市生态敏感性较为脆弱。苍山洱海、田园风光构成了大理独一无二的生态景观格局,是大理城市发展的根基与前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对环境保护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果洱海周边地区的开发强度过大,必然造成苍洱生境不可逆转的破坏。大理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环境容量和生态保护与大理滇西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之间形成矛盾。大理要建成“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吸引力大的滇西中心城市”,必然要求大理做大做强经济,推进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引导人口的规模集聚;另一方面生态敏感性极强的大理保护生态环境,重焕山水田园风貌,控制城市开发密度
10、和人口经济密度。发展空间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在城市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难以进行协调,土地资源的有限承载能力和苍洱保护的压力客观上要求城市的发展向外延扩展。3.规划核心内容与框架3.1总体定位与目标从面向国际、基于国内、立足云南、统筹州域多个空间尺度出发,将大理半小时经济圈定位为国际知名的旅游文化休闲胜地,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枢纽,云南省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白族文化与多元文化融合、山水生态宜居的文化生态走廊。3.2区域生态网络体系构建3.2.1生态服务价值以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生态价值核算理论、效用理论,核算大理半小时经济圈各县市的生态自然价值,主要由耕地、水域、湿地、林地、草地提供。大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态 区域 视角 空间 战略规划 探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