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规划技术视角的生态城市建设方向探索.doc
《基于规划技术视角的生态城市建设方向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规划技术视角的生态城市建设方向探索.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基于规划技术视角的生态城市建设方向探索摘要:生态城市是应对我国转型期城镇化困境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对已有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实践总结基础上,分析提出了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和类型;针对当前生态城市建设的不足,提出了今后的思路转变方向和新型规划技术,包括:整合基础设施和空间布局,进行一体化设计;建立“目标-要素-指标”引导的生态型规划控制体系;采取时间分层设计,提高空间使用效率;运用适用型、经济可行的生态技术;构建社区为主、双向互动的规划实施机制等。1.引言城市聚集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生产力和物质资源,但是也对地球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将是21世纪最为显著的人口和空间结构转变,根据世界
2、银行的最新预测,2000年-2030年发展中国家的全部城市建成面积将翻两番,如果发展中国家也像发达国家以前那样消耗资源,那么将至少需要4个地球的生态资源来维系这些国家的增长。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城镇化有力推动了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却也给城市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之列,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全面的转型期,城市发展模式也亟需由过去的粗放低效型增长转向集约高效型发展。中国的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模式既不能重复西方发达国家过去的高能耗模式,也不能停滞不发展,应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和生态发展模式,通过有效运用具有生态特征的技术手段和文化
3、模式,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国家政策正在积极引导城镇化向生态方向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战略,并明确将其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生态城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理应成为国家应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问题的重要选择。2.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与类型2.1内涵1984年,联合国在人与生物圈计划第57集报告中指出,“生态城市规划即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性和生产力,提供高水平的物质和生活方式”;同年,前苏联生态学家扬诺斯基提出生态城是一种理
4、想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1996年,美国生态学家瑞吉斯特将生态城市看作是追求人类和自然健康与活力的高质量的城市,并提出创建生态城市的十大原则;2002年,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通过的生态城市深圳宣言指出生态城市是指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应运用生态工程技术进行设计、规划和管理,建设高效的生态产业,创建和谐的生态文化和功能整合的生态景观,实现自然和人居环境的有机结合。19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生态城市的内涵、原则进行了研究。王如松等提出了建设天城合一的中国生
5、态城思想,认为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满足人类生态学的满意原则、经济生态学的高效原则、自然生态学的和谐原则;宋冬梅等认为生态城市可理解为是基于城市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建立的一个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人工系统相互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理想人居环境;姚士谋等提出现代生态城市的内涵包括社会总体发展的和谐性、城市社会生产活动的高效性、现代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三个方面;王发曾提出生态城市建设是通过人类活动,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改造和营建结构完善、功能明确的城市生态系统,该系统是以城市人群为主体,以城市地域空间、次生自然要素、自然资源和人工物质要素、精神要素为环境,并
6、与一定范围的区域保持密切联系的复杂的人类生态系统;李迅等提出低碳生态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态化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落实;沈清基等讨论了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和特征,包括关系和谐、低碳、循环、高效、紧凑、复合等;颜文涛等认为低碳生态城是面向未来生态文明的人类住区,体现人与自然的整合和谐、低碳经济、生态文化等。综合以上对生态城市内涵的研究,我们认为:生态城市是融入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充分融合技术与自然的理想城市模式,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以高效的生态产业、和谐的生态文化、多元的生态景观提供最佳的人类聚居地。2.2特征1990年代以来,国内外出现了大量的生态
7、城市实践,包括国外的伯克利、库里蒂巴、哈利法克斯、马斯达尔等,以及国内近年出现的东滩生态城、中新天津生态城、曹妃甸生态城等。总结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和案例,我们将生态城市的特征概括为8个方面:(1)绿色生态:提供沟通自然、绿色健康的生态基础设施(包括城市建成区域内的山体、河流、公园、草地、林地、绿色屋顶等),形成多层次、网络化的绿色空间。(2)循环经济:运用较少的资源投入,尽可能生产可重复利用的产品,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形成投入产出使用回收利用的闭合循环体系。(3)低碳节约:在水资源利用、废弃物处理、能源消费方面形成节约和循环利用机制,以可再生资源和能源为主。(4)绿色交通:减少长距离交通出
8、行需求,以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作为主要出行方式,减少小汽车使用。(5)紧凑集约:城市布局与交通可达性相协调,城市发展集中在公共交通枢纽地区,实施商务、办公、居住功能混合开发,尽可能减少钟摆式的通勤出行。(6)绿色建筑:建筑按照节能标准进行设计与施工,大量使用自然通风、节能材料、太阳能屋顶、雨水收集等新兴技术。(7)和谐宜居:建设可持续的宜居社区,为居民的健康和愉快生活提供多样化的设施和保障体系。(8)文化包容:文化上具有广泛的包容性,融合历史、现代与未来的多元文化形态,为各阶层人群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务和发展机会。2.3类型综合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根据区位、规模、主导功能不同,可将其划分为4
9、种类型生态社区型、综合新城型、更新改造型、技术创新型。由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多采用生态社区型、更新改造型、技术创新型,而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多采用综合新城型。3.当前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不足及思路转变3.1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不足2000年以来,我国出现了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浪潮,目前已有10多个城市在实施生态城市计划,并有20多个城市在着手开展生态卫星城规划。这些创新实践在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紧凑布局、绿色交通、生态技术、绿色建筑等方面均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仍然存在较大不足,主要表现在:(1)关注生态城市本身,缺乏区域和城乡统筹生态城市发展离不开区域环境和乡村地区的支持,因此应当
10、在区域大循环的背景下建设生态城市,而目前的生态城市建设仅专注于城市自身,没有将城市与周边区域、乡村地区整体考虑。(2)缺乏整合系统的方法生态城市建设涉及交通、市政、空间布局、生态基础设施等多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应当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而目前的生态城市建设专注于各个子系统的孤立建设,缺少整合系统的方法。(3)关注先进技术,忽视本地适宜技术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应当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原始生态文明理念,采用本地适宜型技术。当前很多生态城市强调先进生态技术,而忽视了这些技术的经济可行性和地方适应性。3.2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思路转变(1)地域:由城市向城市区域的转变生态城市规划首先需要建
11、立规模合适的规划空间单元,要涵盖城市功能的整个影响区域城市区域。一般来说,这个范围要远远大于城市建成区的范围,包括城市周边与城市功能联系紧密的乡村地区。因此,生态城市规划应关注城市与周边区域、乡村地区生态循环的一体化,在城市和区域间构筑有机、紧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联系。我们认为这至少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基于区域生态环境的优势与制约因素,构建城乡、区域共享的生态基础设施系统,提供食物、水、能源、氧气等自然生产功能,控制区域的生态足迹;二是构建城乡间物质、能量、信息自由流动的生态循环体系,以乡村的生态盈余弥补城市的生态赤字乡村地区为城市提供满足自身需求以外的农产品、水、能源,城市消费产生的有机废
12、弃物反馈到乡村地区作为农业肥料,并为乡村地区提供适用生态技术、公共服务。(2)方法:由孤立的多系统向整合的单系统方法的转变生态城市建设涉及到的生态基础设施、供应设施、交通、空间布局等子系统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应当建立整合的单系统方法。根据城市所处区域的自然生态特征,建立合理的空间布局模式和交通设施,空间布局和密度分布要与环境容量相协调,同时与交通设施一体化设计;城市供应设施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生产和自净能力,同时与人口密度分布相协调,减少设施的投资和运行成本;城市供应设施内部的水、能源、废弃物等子系统之间要建立起整合循环的模式。(3)技术:由先进技术向适宜技术的转变库里蒂巴、伯克利、曹妃甸等生态
13、城的建设经验表明,生态城市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新技术,但更取决于适宜技术。例如,对于改善交通环境,新能源汽车不及自行车和行人友好型路网;在家中安装绝缘材料或节水龙头,常常比很多新技术能节约更多开支;我国古代城镇建设提倡的古文化自然观、古建筑美学、城镇选址模式、城市空间结构、园林文化等也有很多值得继承的地方。因此,生态城市建设在选择特定技术前应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可行性等对该技术进行评估,综合判断该技术的本地适宜性。(4)设施:由增加供给向减少需求、高效供给的转变当前的生态城市建设思路主要是供给导向,基础设施一般根据预测的人口规模进行配置,而人口规模预测又往往偏大或偏小,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规划 技术 视角 生态 城市建设 方向 探索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