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态与结构专题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形态与结构专题研究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XX市城市形态与结构研究报告城市形态与结构研究报告前言:对于什么是城市的形态,凯文林奇在他的著作城市形态中阐述了有三种理论分支对它的研究。第一个分支是“规划理论”,也称“决策理论”,研究怎样制定或者应该怎样制定复杂的城市发展决策,这个理论分支研究的范畴远远超出了城市规划领域,而这个的概念也适用于复杂的政治和经济计划;第二个分支是“功能理论”,更侧重于城市本身,它试图解释城市为什么会有这种形态,以及这种形态是如何运转的;第三个分支,是“一般理论”,由于处理人的价值观与居住形态之间的一般性关联。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城市,在这里,我们从宏观的角度对XX的城市形态与结构进行研究时,更偏重于对应上面
2、所提到的第二个理论分支,同时对于其它两个理论分支也有所涉及。这三种理论分支在很多地方是内在关联的,并且相互支撑的,我们在使用其中的一个分支时,也会使当地引入其他两个理论分支的内容。比如,对于XX宏观的城市形态与结构,在关注其功能结构完善的同时,也会根据其独有的特点,比较多地考虑到山水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对于城市形态与结构的影响,以营造优良的山水城市形态。什么样是一个好的城市?对于一个特定的城市,比如XX,什么样才算是一个好的城市形态与结构?这是一开始我们就需要考虑的问题。对于XX,城市是如何形成的,它最初的形态是什么样的,这种形态又是怎样演变的?以及将来,城市形态结构会是什么样的,或者说,
3、我们应该引导它走向一个什么样的形态结构?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我们在这一阶段需要研究解决的。研究城市的起源、演变,研究它城市职能的变化、空间功能的发展,这些有助于预测城市未来的发展。因为有了各种自然限制条件(另一方面有些又是有利的环境),城市政策与资源分配,往哪里发展和如何建设等等,这些,都影响到城市整体的形态结构,我们试图通过以下的这些研究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对这样一个特定的城市XX的研究,在对历史演变、现状条件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寻找出一种适合于它,较为理想的城市形态结构模式,而不是将一种不切实际的个人的畅想强加于它。图1-1:XX三江口的景观形态1 城市历史沿革及格局演变研究11
4、 XX市历史沿革图1-2:XX城址变迁图古代(清末之前)军事重镇,动荡不安,发展缓慢公元前201年汉设置涪县,属广汉郡,“水陆四通,控扼西川”,直至清康熙31年(1692年)水毁州城,近1800年间,县城、州城均位于现在的开元场。东有芙蓉溪,西有涪江,成为两道拱卫城垣的天然壕堑,是理想的易守难攻之处,这也强化了历史上XX城在军事战略上的重要地位。三国两晋,XX始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东晋至隋朝建立的260多年间,XX先后为多个政权统治,因王朝更替、政局动荡,导致战乱连绵,地方糜烂。XX城因为处于重要的战略位置而屡屡成为战场,城市也遭到严重的破坏。唐朝建立以后,随着统一大局的长期形成,XX经济
5、才迎来了一个复苏阶段,越王楼也建于这一时期。在宋、元之交和明、清之际,由于四川多年的战乱,XX城多次化为瓦砾,几成废墟。直到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湖广填四川”时,各省居民迁入绵州,经济才开始复苏。 古代绵州位于两江交汇点上,虽有不可比拟的地理优势,却也多次遭到洪水的侵袭和破坏。清康熙31年涪江突发大水,洪流直冲州城北门、东门,河道东移近1公里从而改为现在河道。这次洪水对于绵州城的破坏是毁灭性的,数十年不能恢复元气。乾隆32年(1767年),涪江又发特大洪水,绵州城再次被淹,城垣被彻底冲毁,不得不将绵州州治暂时迁往罗江县城(XX西南)。原州治改称金山驿。 清嘉庆5年(1800年),白莲教进逼绵
6、州,罗江无险可守,于是在涪江西岸筑起了一座新绵州城。嘉庆7年(1802年)绵州州治从罗江迁回旧治,城址位于涪江西岸与安昌河交汇处的“半岛”上,此后100多年间,绵州城的中心一直在此并且很快繁荣起来。图1-3:1964年XX街区图近代(民国初年1970年代末)打破城墙,从缓慢发展到加速发展民国时期以来,拆城墙、开城门、修马路、扩街道,城区在逐步进行旧城改造的同时,逐渐向西扩展,1931年建成了县城公园川西北第一公园。 解放后50年代中、后期,国家为在XX发展工业,在XX城区及近郊兴建了部分大、中型国有企业;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国家又在城区西北部以跃进路为中心,筹建了长虹机器厂等“四厂两院”
7、;至70年代初,由于“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迁来XX城区或乡村,城区面积逐步向西北方向扩大,修建了东方红公路大桥、安昌公路大桥。图1-4:XX城市用地现状图现代(198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高速发展从60年代中期起延续到80年代的三线建设,已经在XX形成了国防科研、生产基地。1983年,国务院与中央军委对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进行布局调整,在XX市东郊五里堆建设了一个大规模的新型科研基地,即“科学城”;1985年XX建立省辖地级市,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XX的国防电子、科技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抓住机遇建设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
8、开发区(普明,城市中心区西面), 发展了以长虹为代表的现代企业。现在,XX正在向西部科技城的目标迈进,发展的步伐始终没有放慢过。目前,XX还有永兴、游仙、塘汛等工业园区,多还在建设当中,城市建设用地基本选择在河边到山地间的平坝上(园艺是位于高台上),具有趋水、近铁路、沿公路几个特点。12 城市格局及演变分析121 传统城市形态格局分析图1-5:白描古绵州幅员图城市选址与风水格局(总体格局)城市选址的依据一般是区位择优原则,我国西南地区传统山水城市大多是沿江河筑城,这样临近水源便于解决城市生活与生产用水,水运交通方便同外部的联系,农业、渔业、牧业等传统经济的沿江发展,也利于提供城市必要的物质基础
9、,传统山水城市与地形的关系还表现在依山筑城,选择适宜建屋的缓坡地形,沿等高线展开建设,可降低工程难度,既省时省力,又可以避开滑坡、崩塌、洪水等灾害影响范围,传统城市格局依山就势,街道曲折环绕,房屋绵延错落,也形成独特的传统城市风貌。选择利于军事防御的山地聚居,是传统山水城市选址的重要因素之一。关于这一点,在周礼夏宫中已早有所论及:“若造都邑,则治其固若有山川则因之”,即利用山川之险,建城立邑,以便防卫。几乎所有传统山地城市基址,山地地形都不同程度地起着防御作用,这一点在XX这样“控扼西川,推为要害”之处尤能体现。这也是为何古代绵州历经战乱破坏(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却能始终存在下去的理由。表1
10、-1:传统城市选址所需考量的内容 (陈玮)城市选址的影响因素显性因素水源临江建城,保证生活与生产用水交通水运是古代最重要的物资运送方式,马车次之经济发展农业需要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水源灾害避开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灾害,防止洪水气候水体可以在夏季降温、冬季保温,调节临水地区气候工程地势平缓,不需要大面积改变地形,工程难度低隐性因素政治建立行政管辖区,便于统治军事便于防御,扼守要道,抵抗入侵人文风水学与审美观的综合图1-6:中国理想风水格局与古绵州风水格局之比较在“天人合一”营建思想的指导下,传统城市选址及营建十分注意体现“务全其自然之势,以期无违于环护之身”的空间意念,在“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
11、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的城市聚居环境的营建过程,是决不允许“以人之意逆山水之意,以人之情逆山水之情”的情况出现的,这也是所谓的“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人文指导原则。图1-7:“十字街”格局演变XX的地貌周围是山,中间是坝,如同一块盆地。三水交汇,两江环流,XX就坐落在三江形成的冲积平原上。这种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基址,与中国传统中理想的风水格局相符。XX周围有4座山:东边是东山,因其高峻,山势似旗帜飘扬,故又称旗山,为其左肩左臂,旗山上原有九层宝塔一座,现已不存在,古诗里有“凌空双塔认绵州”之句;西边是鼓山,因其山顶平直,似鼓得名,为其右肩右臂;
12、南边是南山,又称蛇山,是其案山,南山上有南山塔;XX城北面有一山,山形似龟,称为龟山,是其主山、座山,龟山头伸向涪江,龟山后有天池山,如硕大的龟身向东北方向延伸。龟山和蛇山,隔涪江对峙,形成龟蛇锁大江之势。因此,XX风水格局一般也被概括为“东旗西鼓,南蛇北龟”。城市基本格局图1-8:今天的“十字街”中国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在一定规划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旧绵州城的格局,基本体现了中国城市通常采用的中心布局原则: 这种原则在XX这种地方性城市中,表现在以“十字街”为中心(南北向的北大街-上升街,东西向的小西街-西巷子-吉祥街-正东街,今天的红星街和警钟街),这就基本确立了城市的整体
13、构架。同时,衙署居中设置,这一方面是为了体现封建等级制度,另一方面也是维护安全,指挥方便的需要,尤其是古绵州这样的“蜀东北之要冲”。小结与启示中国古代风水与城市/建筑选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天看来,风水作为地理要素的环境内涵也有其科学的一面。按风水的观念,人要配合天、效法天才能兴盛发展。所以风水在选址与布建生活环境时,总是要把城市/村落/建筑等与天象结合起来。“法天象地”力求“天助、人助”。“万物兼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使人和周围环境、动植物、地形等达到协和、共进、互助的关系,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古绵州的营建所体现的这种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和谐共生的关系,正是
14、我们在今天的城市建设中所需要格外关注和借鉴的。122 城市形态演变分析 城市形态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它是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的空间物化表象,也是城市在历史进程中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变化的综合反映,存在着自身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影响城市形态演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传统城市格局,它确立了城市形态的基本雏形;其次是城市的职能,城市职能的完善与更迭促使城市在用地结构上做出调整,这是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因;最后是城市所处的地域环境,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影响着城市形态拓展的方向,除此以外还有政治、人文、风俗等因素。从古代的军事重镇到今天的科技新城,XX的城市结构形态也经历了一个质变的过程。
15、这个变化生长过程是由这两者来主导的:一是城市职能的变化,再就是城市空间功能发展的要求,而同时这两者也是相互作用和促进的。数千年以来,古绵州作为“剑门锁钥”、“蜀道咽喉”这样的一座军事重镇, 始终是在城垣限制之下,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对周边的影响也仅限于川西北一隅;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垣的所用不仅越来越弱化,而且给日益发展的商业贸易、交通运输和人民经济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于是近代的XX开始打破了城垣限制,开始向西、向北等地形条件较为优越的几个方向拓展;现代,尤其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以后,XX逐渐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XX从一个小城发展为四川省第二大城市
16、,城市结构形态也逐渐演变,XX中心城区以涪江、安昌河、芙蓉溪三江汇合处的老城区为中心,沿河两侧串联的平坝向外展开,形成组团式城市布局结构。有学者归纳出山水城市形态演变的几个阶段,如下:第阶段:传统山水城市被周围山脉、水域包围而呈相对孤立状态,人口和用地增长缓慢。城市规模较小,多被囿于固定的城垣范围内,城市形态呈“点聚”状。城市缺乏经济动力,周围地形因素的制约力较强,城市格局是在最低集聚状态下形成。城市形态由完整的城垣围绕,因周边的山水格局而变化。第阶段:由于近代工商业渐显活力,机械动力的运用改变城市交通状况,城市人口的集聚,使传统山地城市范围突破了城垣的限制,向周边地区伸展。但受到自然地形的影
17、响,城市形态有明确的中心与生长方向性,线性延伸趋势明显。图1-9:XX目前的发展已呈现“串珠”状特点第阶段;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人口的膨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的部分职能开始向周边地区疏散。由于受到城市经济辐射的带动,原来与城市隔江或隔山呼应的片区被纳入城市发展范围。城市扩展方式由单一的渐进式转化为渐进与跳跃共同作用,城市形态基本构成一种不均匀的“串珠状”。第阶段:山水城市形态由“点聚状”、“带状”至“串珠”,这时,如果城市经济发展动力作用减弱,城市土地使用达到饱和状态,城市空间的集聚与扩散作用趋于平衡,城市用地结构就趋向于内部的调整。如果城市经济活力更进一步推动城市用地拓展,山水城市形态的空
18、间演进就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城市用地将围绕地势较高的山岭或地势较低的洼地,形成“环状”的城市形态,如遵义市的“绿心城市”格局和巫山县城的“蓝心城市”格局;另一种是城市用地范围向上一级的高程发展,经济技术对空间的作用将克服较高地势所带来的诸多不利因素,形成“连片聚集状”城市形态,发展到后来将形成“山即是城,城即是山”的城市风貌,如重庆市涪陵区。表1-2:山水城市形态演变 (陈玮)阶段促成因素时代特征地形限制形态特征生长规律实证军事防御,政治控制,运输中转,地方经济集散崇尚自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建筑城垣围绕的城市,呈“点聚”状,其形态因山水格局而形变受自然力支配,多被限制于固定的城垣范围内,
19、是一种最低限度集散状态清代涪陵工商业的发展,机械动力的使用,人口开始向城市自然迁移商业贸易活跃,处于初级机器工业时代道路呈带状“一”或“L”形,布局从封闭走向开放,职能开始转变,城市中心范围扩大沿江伸展,城市形态生长有明确的中心与伸展轴,用地突破城垣限制,线性延伸趋势明显近代万县人口膨胀,城市职能增加,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用地向外扩散机器工业时代,开发自然资源能力加强,工业布局靠近资源布局结构呈“串珠”状,城市与周边地区形成在经济、职能、交通等密切联系城市中心与副中心职能开始分化,用地区位竞争状态向共生状态过渡,城市土地范围开发向地势较高地区拓展攀枝花,十堰,铜川自然地形约束力减弱,城市空间开始
20、趋向于向内调整,城市经济结构趋向于集约型发展后工业时代,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城市建设受生态理念的引导,趋向“山水化”发展规模呈“环状”,成组成群的性形态城是用地围绕地势较高的山岭或地势较低的洼地,并保持在一定高程范围内乐山,巫山,遵义“山即是城,城即是山”分散与集中的辩证,控制城市用地范围向更不适宜建设的地段蔓延重庆以上四阶段是在山水城市生长的动态过程中抽取的较有代表性的特征阶段,山水城市在未来演变进程中,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仍将对形态有着直接的作用,也正是由于这种制约因素的作用,造就了山水城市独特的形态发展格局。从XX的城市发展沿革来看,古代绵州、近代XX分别对应了以上山水城市形态演变的第和
21、第阶段的“点聚”状和带状;现代的XX,以三江汇合处的老城区为中心,沿河两侧串联向外展开,形成组团式城市布局结构,这样的城市结构形态,接近于以上所述第阶段“串珠”状,并且正处于完善和优化当中。图1-10:XX城市发展态势草图13 未来城市总体形态格局131 城市总体结构形态从传统山水城市演变成现代城市的生长和发展来看,其空间拓展是质变的过程,是用一种新的动力代替以前的传统动力、用新的空间模式更新旧的模式、用新的发展前景取代旧的已耗尽的发展可能的过程。从土地利用和结构演化的过程看,现代山水城市的生长不仅是撑破传统的空间框架,更是创造一种新的土地利用和空间结构,形成新的城市形态各要素的组合,并衍生出
22、城市持续发展的潜能。为此,现代山水城市空间生长动力不仅仅是用地总量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更是空间功能的质变。根据XX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最近一版总体规划的要求:XX是我国以新兴工业为主的科技城,四川省重要的区域中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人口规模为,2005年约65万人,2010年约80万人;用地规模为,城市建设总用地2010年80平方公里左右。城市在目前以至将来的发展状况适合于采用上一节所提到的山水城市形态演变第阶段的“串珠”状模式,也即是对总体规划提出的城市按“一区五园”的总体格局进行布局的强化和完善:以现状中心区(西至花园立交桥,北至平政桥,南至安
23、昌河、东至涪江)为核心,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主,建成全市的金融商贸中心;涪江以东的游仙片区为科技拓展园;北部青义组团为大学园;西北部园艺组团为科技创业园;花园立交桥以西部分是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园,普明组团以高科技电子产业园为主,永兴组团以应用技术改造、升级的传统工业园为主;南部石塘、塘汛、小枧一带为基础工业园。这各个方向的发展带即是“线”,带上相对独立的组团即是“珠”。这样形成组团式城市布局的结构形态,又充分接近山水自然环境,造就宜人的发展空间。132 城市设计中需要重视的几个要素图1-11:目前城市的伸展轴与交通通道密切关联如上所述,XX山水城市总体结构形态宜采用这种“带
24、状伸展,组团布局”的“串珠”状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设计中应当重视以下几个要素,以完善和强化这种形式。伸展轴:是城市空间的扩展方向,通常与城市对外交通通道密切关联,象XX这样的山水城市,其伸展轴往往还受到地形地势的制约。XX的城市伸展轴串联了城市的主要组团,有沿安昌河、涪江上游、芙蓉溪、涪江下游以及园艺这5个方向。组团中心:XX作为一座山水城市,城市各组团都应具有一定的积聚效应,有较为完整的形态和综合的功能,同时也应具有一定的景观效果,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景观、功能上都应体现出一定的独立、完整性。各个组团应具有各自的中心区域,整个城市的则以三江汇合之处的原老城区组团(涪城区)为中心,这里也是第
25、三产业结构的重点区域,是城市土地利用中最活跃、地价最高、更新最快的地段,它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还将更加突出,从而使城市中心功能不断增强,规模效益也得到强化。而同时,对于各组团的中心,在城市设计与建设中也应逐渐突出,形成城市次中心。地标: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参照物,它可以是自然物(山体、水体),也可以是人工构筑物。XX拥有极为优良的自然地理条件,各个城市组团多依山傍水,为自然地标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同时,XX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塔、楼、阁、亭等恰到好处的点缀,再加上城市中心区具有标志性的现代高层建筑,更是大大丰富了城市的景观和标识系统。在现代的城市设计和建设中,尤其要
26、注重对自然山水格局的保护,以及各种地标的建立和利用。边缘:是由城市实体(人工硬质界面)构成的城市空间与由山水自然地景构成的自然空间的交界处,也是体现山水城市独特风貌的地方。目前在XX,不少城市自然接合部较为混乱,空间形态离散无序。提高城市边缘的自然过程的连续性,突出山水城市“自然人工”边缘的复合性和交融性,是将来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2 城市形态比较研究21 城市形态模式研究 (参考:凯文林奇 城市形态中所总结的城市形态模式)这里罗列出城市的几种典型结构,主要是与XX目前或将来有可能出现的某些形态有相似之处,或者是对于将来XX总体形态结构有借鉴价值。图1-12:“星形”城市形态放射形,或“星形”
27、:这是最适宜大中型城市的发展形态。此种模式的城市有一个人口密集的多功能的核心区,由此核心向外发散四到八条运输骨干道,包括综合传输系统和主要公路。骨干道上间隔分布着次中心。繁华地带围绕次中心形成,或沿骨干道向外辐射。这样就在放射性发展的骨干道之间形成了较为偏僻的“V”形地带。几条环形公路围绕核心区建成,除与骨干道相交处,彼此并不发生联系,独立发展。这种模式的形成是以往高密度紧凑的城市沿着骨干道向外发展的结果。以这种模式发展的城市,其中心成为活跃、繁华的大都市,此中心和其他地区伴随发展。新建城区总是与核心区保持着紧密联系,并靠近骨干道之间的“v”形区域,这些“V”形区能把人们直接带到城市外围的郊区
28、,并为户外活动提供了场所。华盛顿和哥本哈根就是以此为理论依据的,莫斯科的城市建设也从中借鉴甚多。事实上,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放射形干道向外延伸,这种形态会产生各种问题。但是,特别是对于中型城市而言,这个形态还是具有不少优点。卫星城图1-13:卫星城形态这个观点要和行星联系起来:在聚中心城市一定距离之外分布着多个小城镇,就像围绕着行星的卫星一样。与放射模型相同,城市中心仍然保留,但是并不是沿着放射形干线辐射发展,而是在离开中心的地点建设新的定居点。卫星城与其母城被广袤的田野分隔开,且有绿色植物带环绕城外。与植物带对应的是放射模型里的“V”形区域。每个卫星城都有自己的中心、服务机构和生产活动。
29、这里的居民只需在城内往返便可。卫星城的最佳规模从2.5万到25万人不等。从历史经验看,这个数字有上升的趋势。霍华德的未来花园城市一书明确地阐述了这种观点。卫星城的思想也许是所有城市模式里影响最广的一个,它经常出现在不同城市的规划建议书里。北京市,以及国内许多大城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就深受这理论的影响。卫星城拔地而起,绿色植物带得以保护,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其对于绿色植物带和城间未利用空地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城市的迅猛发展带来的很可能是“摊大饼”式的无序蔓延。目前北京,以及国内许多大城市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图1-14:线形城市形态线形城市线形模型是建立在一条运输干线(或几条平行线)的基础上的,生产、
30、生活、商业、服务设施分布于主干线两侧。次要或者不便显露的设施建在主干线外侧的平行地带。离开主干线便是郊区。从这个特点看,线形模型就像放射形里无限延伸的骨干线一样。沿主干线生活的居民可以最大限度地享受便利:房前是交通要道,屋后是宁静的田野。同时线形城市能根据地形曲折变化,灵活发展,从而连接旧式的城市。无限延伸性使城市扩大成为可能。线形城市没有核心,所有居民平等地享受服务、工作和使用活动场地的机会。这个思想一直停留在理论阶段,除非有极特殊的地形限制城市形状,线形模式很少付诸实践。不过小规模的应用线形模式还是存在的,如某些商业区。这种模式在城市结构上存在着缺陷。由于所有人都住在主干线两侧,主干线上任
31、何一点的传输都不能中止,否则就会产生问题。另外,缺少核心也是线形模式的一个缺陷。人类活动会在非常接近的区域活跃起来,而且中心的存在对人们来说也是很重要的。线形模式的种种灵活性常常只能是幻想,当然,这种模式也可以在特殊的情况下,以一定的规模或方式为特定的目的服务。棋盘形城市与线形城市的情况相反,这种城市有无数实际应用的例子。其思想其实很简单:街道把城区分割成许多相同的长方形街区,可以向任何方向扩展。理论上这种城市模式不需要边界和中心。城市内部可以进行建设,也可以向外部寻求发展空间。标准化的土地规划为标准化的建设提供了条件。如果中心的规模不是很大,城市内还是可以出现中心的,而且不会打破整体布局。方
32、格形状的城市可以在周围任意限定边界。城内也可以发展主次分明的道路网,随地形变化曲折弯曲,但是并不破坏整个城市的规则性。古代中国和日本的城市大都是棋盘形状布局。虽受到山水条件的限制,古绵州的城市形状也大致如此。当然,棋盘形城市的规模实际上是受到限定的。城市不可能无限向外发展而丝毫不影响其中心区域的建设和城市布局。当城市中心出现时势必对平均发展的道路造成压力。如果所有街道都是均等修建,传输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并对所有街区都产生影响。如果没有对角线式的斜向道路,某些出行路径将会过长,而一旦有了这种斜向道路,又会与网格状道路系统产生太多的夹角。人们还常常批评城市的格状布局的低利用率,因为统一标准的街
33、道分割了土地,破坏其自然特征,而且在视觉上造成了单一性和分散性。图1-15:棋盘形城市形态以上这些缺点,在规模和具体操作上灵活处理也能克服。比如:分等级修建道路,避免斜向干线与次要街道交叉,允许街道在特殊情况下弯曲以适应地形变化,在城市重大活动场所合并简化道路,赋予主要街道不同的视觉特征和建筑物。如果有规整的地形,规划者把城市布局作为考虑的前提并清楚地知道该在哪里适当变化以适应特殊要求,那么棋盘形城市模式仍然是值得借鉴的。当然,城市的模式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其他格状模式,巴洛克轴线系统式,花边式城市,内敛式城市等等,以及其他一些想象中(甚至是科幻性质的)的城市形态模式。我们以上所提到的几种模式,
34、相比较XX各个时期的发展特点来看,都有或多或少的类似之处,对于其宏观城市形态的确定,也就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历史上来看,和大多数中国历史城市一样,古绵州的形态类似于棋盘形的城市。而XX以后的发展,比如沿水伸展,沿交通干道发展,这些又具有一些放射形、线形城市的特点;而一些跨越式的发展,如科学城的建设,与卫星城的特点类似;最近的新区或组团建设,尤其是一些科技产业园区的建设,棋盘形的形态又有所体现。我们很难将XX理想的城市形态概括为其中某一种,但是我们将试图从这些形态模式中寻找有利的因素,以及结合XX的山水环境特征,来确定适合XX的城市整体形态结构。22 城市布局模式借鉴221 国外实例图1-16:
35、分堂新城总体结构实例1:韩国汉城卫星城分堂新城简介:随着经济飞速发展,韩国首位城市汉城的规模也在短期内迅速膨胀,人口从1960年的245万人,增加到1990年的1000万人,集中的发展模式已经带来交通阻塞等严重的城市病。由于土地供应量严重不足,房价上涨迅猛,已经严重影响到城市各项建设目标的实现,城市发展要求补充大量新的廉价建设用地。不得不于1989年宣布开发分堂、一山等5座新城,以缓解主城区用地压力。这五座新城以居住为主,包括完备的市际交通系统、商店、市政设施、学校、运动与休闲设施、公园及其他设施,还有许多私营商店和公共机构要从汉城移到这里。 其中,分堂规模最大,位于汉江南面25公里,目前是一
36、个典型的郊区农业地带的小村落,现有1.2万居民,规划区用地70%是现状农田。未来规划人口39万,用地面积1894公顷。在基本是完全新建的情况下,采用了典型的带状组团发展模式。两条相距500米的主干道构成纵向道路骨架的“脊柱”,自北向南沿端川溪流贯穿全城,主干道串联起围绕居住组团的环形道路。城市组团之间有宽阔的绿地分割,这些绿带又通过端川“蓝道”串联起来,形成联系紧密的城市绿地系统,公园绿地占总用地面积的19.3%。布局特点:沿水系分布的带状组团式结构、绿色空间垂直于河流分布,分割城市组团并形成有机的自然空间系统。图1-17:多摩新城总体结构实例2:日本东京卫星城多摩新城简介:为了避免集中发展带
37、来的诸多弊端,东京将从单中心空间发展模式向工作场所与居住地区相均衡协调的“多中心”模式转化,其中建设距离东京市中心约30公里的多摩新城是其整个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城所在地区为东京1965年至1980年间人口增长最迅速的地区,人口的64%是1970年以后定居该区域的。计划开始前,该地区是典型的“睡觉用的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它被定位为整个多摩地区的中心城镇,将引入工业、商业、教育、文化、医疗等各种事业。新城规划人口30万,具有住职结合的完整城市功能,建成区沿通往东京市区的快速铁路呈带状布置,集中在约3公里的狭长地带发展,快速轨道交通保证了与东京的便捷联系,采用了“公交导向开发”的典型模
38、式,在三个轨道交通站点附近形成城市中心。1980年住宅用地288公顷,公园绿化用地41公顷,两项比例为7:1;到1990年将发展到住宅用地449公顷,公园绿化用地137公顷,两项比例为3.6:1。整个城市建成区中较为均匀的分布着1公顷到20公顷不等的斑块绿地。在开发过程中,强调土地的节制利用,提倡集中的开发方式,保护优质农田和开敞的自然景观。布局特点:土地集中开发,保护优质农田和自然开敞空间;沿交通主干(快速铁路)带状分布,绿地斑块状均匀分布,绿化率高,住宅用地:公园绿化用地为3.6:1。实例3:荷兰兰斯塔德地区简介:在国土规划中,荷兰采用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城市空间布局,并通过良好的区域交
39、通、通讯、给排水、供热、供电网络建设,保证居民获得极高水平的现代服务,同时避免由于过度拥挤带来的各种城市病。 最为突出的规划实例是兰斯塔德地区,这里集中了全国最大的四个城市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乌得勒支和一系列不同规模的中小城镇。在这里,城市建成区围绕一个巨大的公共绿心布置,相互之间以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保持密切联系,以实现现代城市的高效运转与乡村自然环境和谐共存。作为农业和休憩带,“绿心”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平衡功能,提供了开敞绿地,起到城市建成区之间的自然分割作用,是荷兰西北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耐,它是荷兰精细农业和精细畜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周围城市间的绿色缓冲区。随着城市发展对空间
40、需求的增加,开发“绿心”的压力越来越大,这里成为城市化过程中城乡用地矛盾最突出、空间争夺最激烈的地区,但由于其对大地景观的巨大贡献和不可估量的生态价值,荷兰政府仍然坚决的保留了这一块“净土”。图1-18:兰斯塔德地区大“绿心”示意布局特点:城市群围绕大“绿心”分布,“绿心”是荷兰精细农业、畜牧业最发达的地区,与城市外围自然地带融为一体;“大分散、小集中”的城市空间布局。222 国内实例实例4:中国 深圳图1-18:深圳市总体规划结构示意简介:深圳从1982年提出“组团式发展”模式,根据地形狭长的特点,1986年进一步明确为“带状组团式”空间结构。从西到东,依次发展布置了南头-蛇口、华侨城、福田
41、、罗湖-上步、沙头角-盐田五个组团,组团之间设置绿化隔离带与北部的山体、南部的水体融成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组团内部安排就业、居住和服务的独立结构,每个组团具有不同性质和不同特色。随着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各组团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用地布局体系日渐丰满。1996年新一轮总体规划为城市未来发展确立了“网状组团式”空间结构,以原有的“带状组团式”结构为核心,向西、中、东延伸出三条放射状发展轴,并和非建设用地形成“W”和“M”的契合关系,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确立了良好的空间形态框架。近二十年的发展显示,通过利用自然河川、山体、城市绿地,建立绿色廊道,强制实施对组团隔离绿地的保护,严格限制对其进行开发,才使开
42、阔的大地景观,良好的城市环境得以实现,并初步建立了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协调的生态网络。布局特点:组团发展模式,从带状组团到网状组团,充分利用了北部山体和南部的自然水域。实例5:中国 青岛图1-20:青岛市总体规划结构示意简介:青岛是在德国1897年强占胶州湾以后,在现代规划思想指导下从无到有建立的城市,虽几次易手,但都受制于统一的强权力量,城市规划建设相当完整。 德国人主持的1910年规划中,将港口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几乎是港城一体的格局。1935年规划采用了放射路网结构,以城市主要道路指向城市重要纪念物的巴洛克风格明显。日本人做的1941年规划中企图确立沿胶州湾东岸带状组团式布置的大青岛市格
43、局,放弃了原来的放射路网,这时的建成区已经远远超出港区范围,形成了4个城市组团。1950年确定5区组团,各组团间以2公里绿带隔离的格局。1984年实施的1978年规划仍然确定带状发展模式,然而变为更大规模的3区组团和独立的黄岛区共同承担主城功能的布置方式。1999年开始实施1994年规划确立以胶州湾东岸为主城,西岸为辅城,环胶州湾沿线发展组团,形成“两点一环”的两个集中发展区、六个分散发展区的发展模式。布局特点:组团发展模式,带状组团到用地规模扩大后围绕胶州湾的两点一环结构,组团间有宽阔的绿化间隔。223 小结与启示以上这些例子规模、尺度、发展和限制条件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些共同点给我们以启示:
44、 重视土地有效利用,重视生态环境地维护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绿化率高; 城市地区与周边自然环境有良好的结合,保护自然系统的完整性,城市组团或城市地区集中建设; 多利用山水空间等自然要素构成绿色廊道,分隔形成组团式布局结构。23 XX城市形态格局的选择231 城市组团现状分析 XX中心城区以涪江、安昌河、芙蓉溪三江汇合处的老城区为中心,沿河两侧串联的平坝向外展开,形成组团式城市布局结构,又充分接近山水自然环境,造就了宜人的发展空间。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目前园艺、塘汛、青义等处的建设已有一定规模。表1-3:组团现状分析列表:组团名称性质现状简述涪城区XX的商贸、办公中心,综合功能区规模较完善,现代城
45、市风貌较突出,高层建筑集中,开敞空间丰富,城市活动强度较大。已形成五一广场、滨江广场、人民公园及广场、商城等几处具代表性的片区。在长虹大道中段以北(尤其是一环路以北),沿干道向北、向东西两侧建设状况、城市风貌逐渐变差。科学城国家级的科技中心,规模较完善、独立的综合功能区位于高台之上,建设与山水结合较好,比较协调统一,片区特征较突出。环境清洁、整齐,绿化优良,公共空间宜人,城市活动比较丰富。普明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以长虹集团为主)中心区部分以火炬广场为代表形象特征突出但缺乏城市活动;片区边缘部分(山前)建筑风貌较差、密度过大,与中心区的肌理、色彩、形态有一定反差。游仙住、文教综合功能区,北部
46、正在建设省级工业开发区依山傍水,片区地形地势特征明显,建筑风貌较平淡,电视塔标志性较强,沿芙蓉溪公共空间有一定特色,在建博物馆地段有形成优良城市空间的潜力;北部工业区尚处于建设中,仅有基本路网。青义正在建设的城市科教园区西南科技大学的校园具有的科教建筑特色,片区风貌中占控制性地位,仍保存有部分村镇建筑,风貌平淡。沈家坝目前以居住功能为主,兼有少量办公、商业、旅游服务业背靠富乐山,紧邻三江口,建筑风貌较平淡,区内与山水(富乐山、三江口)的关系不突出。但从远景效果来看,片区轮廓线平缓,与山水景观较协调。石塘部分为工业区,以及近年来改造后新建的住宅区(多集中在滨江)工业区环境差、污染严重;居住区建筑
47、风貌平淡。建设侵蚀山体,滨水也缺乏积极的开敞空间,缺少人的活动,缺乏区域中心感。永兴省级工业开发区,以及城郊村镇还保留有部分传统建筑,老街也具有一定活力,但质量差;新建开发区则未形成规模、特色,风貌平淡,部分用地闲置,缺乏活力。整个区内缺少积极的开敞空间,滨水空间未有效开发利用。南山重要的精细化工基地,南山还是城市重要景观点背山面水,局部已形成现代工业区风貌,但工业建筑缺少与山水的协调,南山上有少量建设与山体较协调。片区南部尚在建设中。塘汛城市近郊乡镇,有少量工业、办公等用地主要建设沿绵州大道两侧,工业区部分路网已形成,但大多数用地仍为田地,江堤附近有大片湿地,但现已多被掩埋。有少量历史遗存(古塔、古牌坊)。小枧城市近郊村庄,主要为农业用地基本还未建设,背山面水,区内多为田地,靠近江堤有大片湿地,自然风貌品质较高。区内有零星的村庄建筑。园艺台地上的新建设区(建设中),已有少量文教用地路网已基本形成。自然地貌被平整,已建成区风貌较风貌较好;有零星农村建房,风貌差、密度大。迎宾大道外侧自然绿化、地貌良好。图1-21:城市用地敏感性分析(各因子分析)232 城市用地敏感性分析对于城市用地的选择,影响因素众多(如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所罗列的诸多因素),这里我们不能一一罗列,仅选择对于山水城市XX来说重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