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促进学生高质量学习与发展的课堂评价关键路径.docx
《新课标背景下:促进学生高质量学习与发展的课堂评价关键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背景下:促进学生高质量学习与发展的课堂评价关键路径.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课标背景下:促进学生高质量学习与发展的课堂评价关键路径2022年4月,教育部出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仍将更新教育评价观念、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提升考试评价质量三方面作为教育评价改革的着力点。这表明,我国教育评价改革方兴未艾,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正在持续深化与全面落实,各类教育评价改革已迈入攻坚阶段。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域,课堂评价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方式,对提高学生学业质量与引领学生发展具有明显的驱动作用。鉴于此,本文以课堂评价作为切入点,以多维度作为立足点,思考并寻求在评价理念、评价方法、评价功能、评价氛围等方面的改革可能和改进策略,以期强化课堂评价的主阵地作用,实
2、现学生的高质量学习与发展。由此出发,课堂评价改革既是从关键路径上对学生学习与发展进行批判反思,也是在促进价值回归的基础上把脉教育与评价改革的突破方向。一、树立“学为中心”的课堂评价理念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推进评价理念改革与更新摆在改进教育评价的第一位,正是因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评价理念引领着评价实施的价值取向与发展走向。在课堂评价中,学生是首要的评价对象,学生的学习活动则是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课堂评价的顶层设计与实践“落地”,都必须以“学为中心”的评价理念作为精神内核。(一)先决条件:从“教师中心”回归于“学生中心”纵观我国课堂评价全貌,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群体往往
3、占据着评价高地、掌握着评价主导权,而学生仅作为课堂评价的旁观者或形式上的参与者,学生在课堂评价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被置之度外。如此,课堂评价就成了外在于学生的压力与负担,也成了强加在学生身上的“紧箍咒”,从而使学生对评价产生了抵触心理和文过饰非的行为。然而,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来看,学生发展是多元、全面的,对学生评价方面的多元化也决定着评价主体不能仅限于教师自身。现代课堂评价应突破单向评价观念的限制,搭建交互性的评价理念,坚持多主体评价,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评价主体或角色的作用,形成多方共同激励的机制。学生不仅是课堂评价的主要对象,更应是课堂评价的第一主体。学生参与课堂评价的形式主要
4、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合作评价等。就学生而言,“学生中心”的课堂评价理念意义非凡,主要体现在学生主动性与核心素养上。从主动性来看,学生在课堂评价中被赋予了评价的权利,学生不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评价活动,也不再以被动的方式接受教师给予的既定评价,而是打破了教师主宰课堂评价的“垄断”地位与管理者、控制者的角色,转变了学生仅作为评价被动主体的地位。学生参与课堂评价不仅昭示着把评价的旗帜还给了学生,还意味着增加了学生收集信息、交流信息的方式与渠道,让学生看到自身表现与评价标准间的差距,促使学生把评价标准内化于自身努力的内在动力,并为之不断调节自身的行为和表现,最终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评价者、领导
5、者。另外,随着课堂评价实践活动的深入推进,学生的这种参与程度还会得到进一步的扩展,由原来的评价方式方法上的参与,扩展为全方位、全过程的参与。如此,课堂评价既成了能激发学生主动性和自觉意识的评价,也成了学生切身体悟和反躬自省的过程,还成了凸显学生主人翁地位的直接方式。从核心素养来看,学生参与课堂评价既是响应了“认知建构主义”的题中之意,也是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强调的“素养导向”的深入体认与全面落实。一方面,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参与课堂评价,不仅有利于发现学生知道什么,还有助于发现学生思考什么、做了什么;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评价中的参与度越高,他们的批判思维、反思能力、解决问
6、题的能力以及应用能力也就越高。因此,学生通过参与课堂评价活动,更能帮助其树立正确价值观、锻造必备品格、培养关键能力。(二)最终旨归:从“学生中心”回归于“学生学习中心”课堂评价理念在实现了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重心转移后,更应以“学生中心”评价理念为基础与依托,将评价理念落脚于“学生学习中心”,即实现促进学生学习的最终旨归。这一课堂评价理念的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历经漫长演进与完善后的课堂评价观念与取向的再回归。传统的课堂评价观念强调“教为中心”,课堂评价更多的是为教师的教学活动而服务。实际上,这样的课堂评价理念在如今已不合时宜,它不仅充满功利主义色彩,而且还颠倒了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7、,严重扭曲了评价系统生态关系。随着教育理念的迭代,要改变传统的课堂评价观,一个首要问题便是明晰教育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现代评价理念普遍认为:评价结果的获得仅仅是一次评价活动形式上的终结,它不是评价活动的最终目的。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课堂评价与教育共生,教育性是课堂评价的基本属性。课堂评价不是与教学脱节的活动,而是伴随教学过程所开展的评价、形成的“教-学-评”有机衔接体系;它也不是一个阶段性任务,而是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围绕于且辅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它更不是旨在对学生学习水平进行测量的工具性评价,而是更多强调为学生学习服务,并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建议和改进措施的增值性评价。
8、“学为中心”的课堂评价理念,不是将评价中心由教师转向学生的极端主义,而是建基于人本主义思想、破解课堂评价主体单一化与唯一化困境的有效良方。课堂评价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与个体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以师生为评价共同体的关系,生成“评为学而做,学以评为手段”的评价理念,筑建“教-学-评”一体化、“以评促学”的联动机制,实现“教-学-评”活动的一致性,顺应“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二、创建“多元+个性”的课堂评价方法受“力求定量化、力除主观性”评价导向的束缚和裹挟,量化评价与他人评价成为课堂评价最常用的评价方法。此举虽有其合理性,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堂评价方法的完整
9、性和多样性,抑制了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需求和个性的张扬。为此,课堂评价方法的选用与转向关乎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课堂评价中需要使用多把尺子,拓宽学生的成长空间,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更多路径。(一)协同共举: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在课堂评价方法的选用上,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呈现出二律背反的倾向。实际上,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各具益处与流弊,并在各自区间发挥其独特的效能。量化评价主要依赖数据测量的结果,关注学生从课堂中获得的知识量。但课堂不处于形而上学的静止状态,学生也不处在单一的平面,二者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课堂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与能力成就进行评价,它不仅包括能用纸笔测验评定的量化因素,还包括
10、那些不具数量关系或无法用数量表征的因素,如学习态度与心向、文化底蕴、思维敏捷度、道德品质等。因此,课堂评价还需依赖描述的、理论的、艺术的质性评价,如学生档案袋评价法、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等,以对上述那些不适用量化评价的因素进行评估与判断。质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记录与分析,是一种基于证据的评价方法,它不仅能廓清和明晰学生的真实面目,还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素养培育的诉求。当前,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有机融合是课堂评价方法的重要发展趋向。课堂评价需在保留量化评价合理成分的基础上融入质性评价,把质性评价作为量化评价的指导,同时把量化评价结果又作为质性结论的基础,以质性评价之长处补足量化评价之
11、短处。二者的综合运用不但可以增强客观标准与主体能动需求之间的张力,还可以搭建起条件保障与结果表征之间的桥梁,在保障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客观性和可视化的同时,兼顾学生发展的综合化与全面化。在课堂评价方法的实践中,他评经常僭越、取代自评。长期以来, 中外在开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 所选择的评价方式大都是他评,即使后来提出他评与自评两种评价方式,此时的自评,也常常是为他评服务的。虽然他评在课堂评价中有着独特优势且影响颇大,但自评也不应处于整体失声和失言的境地。具体来说,由教师、校长、家长等外部评价者构成的他评是一种更为周全、客观以及针对性更强的评价活动;由学生本人为主体的内部评价则更多的是一场自我审
12、视的反思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自评在课堂评价中发挥的作用和不可替代性实际上更强,他评产生的功用与效力远不能够且远不应该完全取代自评在课堂评价中的位置。为此,课堂评价应在他评的基础上进行自评,以保证评价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在自评的基础上开展他评,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并逐步建立起“他评自评相结合并以自评为主”的长效评价机制与评价原则。(二)凸显个性:突破评价方法标准化窠臼课堂评价与学生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时下的课堂评价较为注重对学生起到规范和管理作用,往往青睐于使用标准化的评价方法来衡量和规训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而标准化评价方法的运用必然依赖于一套细致的、具体的、统一的课堂评价指标,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 背景 促进 学生 质量 学习 发展 课堂 评价 关键 路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