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预测卷-语文试题【全国卷】.doc
《高考预测卷-语文试题【全国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预测卷-语文试题【全国卷】.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画法,在强调文人意趣时削弱了绘画艺匠中“绘”和“画”的成分,突出地表现了绘画作品的文化品性和精神气质,而淡化了其世俗的装饰性功能。机密启用前姓名准考证号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人画借书入画的用笔多以书法化线条的形式描写对象。文人画家借书入画,从根本上以书法的形式美法则充分体现画的表现性、抒情性、写意性。文人画是文人画家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宣泄,而书法是线的艺术,文人画家借节奏感和韵律感极强的书法艺术,使线成为抒发胸臆的最佳载体。所以以书入画成为中国文人画最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同时,书法还是画面布局上的有机构成,并成为文人画形式美的重要元素。此外,书法中字体的位置、长短、大小都随着
2、作品的不同题材和画面而被安排,以达到相映成趣的效果,并且与画面紧密联系成为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如石涛的蔬果册之荸荠图,左下角画几个荸荠,用墨之浓淡干湿变化极其高妙,右上角则以同样的墨色和用笔书诗句数行。左下角的荸荠与右上角的书法形成呼应,从而使画面更加完整、平衡,更加丰富、耐看。语文风向卷(二)(本卷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
3、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从“重色”向“重墨”转变,是以抒写性灵怀抱为最高目标的文人画的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那大小不同、朱红古艳的印章也不只是信物标记,而对浓淡干湿的墨色组成的画面起着衬托和提醒的作用,成为画面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朱、墨两色搭配是我国最古老、最完美的配色方式。作为文人画重要审美元素的印章,虽然面积小,但同样是创作者抒发胸臆,甚至寄托人生和政治理想的重要载体。文人画家往往自己制印,并赋予印文本身以含义。如,赵孟 常常在画作上压的“赵氏子孙”印,应当是作者作为前朝皇族后人在异族统治下的一声苦闷的低吟。中国典型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于一炉,极大地增加了美术作品的艺术性和文化含量,其诸
4、多艺术元素互相生发、相互辉映,形成了民族审美习惯的一大特色,并以此在世界美术之林中熠熠生辉。(摘编自潘克强浅谈文人画诗书画印结合的美学特征)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我国文人画的长处就在于不单纯追求表面的形似,而重于表现作者对自然的主观情感和印象,借以抒发作者的心灵和情趣。苏轼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艺术主张。在强大的文化影响下,文人把绘画变成文化的载体,要见才情、见学问、见人格、见风度。与此互为因果的便是越来越成熟地追求诗、书、画、印在画面上的有机构成。几种艺术样式融为一体,互相辉映,不仅能增
5、加画面形式的美感,而且能使画面的内涵容量无限增加,具有补充和阐发画面内容的作用。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这种美的法则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产物,是随着中国画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走上画坛并且逐渐替代职业画家居主流地位而产生的。苏东坡评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奠定了文人画的理论基础。A文人画家都是通过画作表现其对自然的主观情感和印象,借助画作抒发性情,而不是追求表面形似。B诗与画的结合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画上有题画诗,一种是画上无题画诗而有诗意。C由于画、诗和书是三种不同艺术形式,各有各的特征,文人画家在创作时都独具匠心。D书法具有
6、极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文人画家借鉴了书法作为线的艺术的特征,于画作中抒发自己的情感。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引用苏轼的艺术主张,意在表明这种美的法则是中华文化的独特产物。诗与画结合有两层意思,即画上无题诗、书款,而有诗意,可谓诗、画意境的结合;画上有题诗、书款,诗画相配,相得益彰,使有限的画面包含无限的寓意。画与诗尽管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从创作过程来看,在选材、艺术构思、表现方法等方面都有相似、相通之处。画中有诗,其内在意蕴和抒情色彩就能丰富并提高画的意境。从元代开始,画必题诗、书款,至明清更甚。王冕所绘墨梅图中梅枝遒劲盘郁,冷傲孤高而生机盎然,其题诗
7、云:“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经此诗一点,作者傲兀脱俗的气质以及生活理想和高尚情操跃然纸上,极大地拓展了作品的美学境界。B文章第 3 段以王冕为墨梅图题诗为例,论证了诗与画作的结合会拓展作品的美学境界。C文章第 6 段以石涛的蔬果册为例,论述文人画借书入画的用笔多以书法化线条为主。D文章第 7 段除了运用举例论证,还运用了比喻论证来论述从“重色”到“重墨”的转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文人画的书画结合也有两层意思:一是文人画家兼擅书法,追求以书入画;二是诗文题跋要与构图密切配合,以求书画结合的形式美。书、画本不同体,但是在中国
8、传统文人的手中却同出一法。随着书法艺术的全面繁荣,文人作画自觉不自觉地以书入画。文人画家极力张扬自身优势,大力提倡以书法入A文人画中诗、书、画、印的有机构成,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形式美感,而且丰富了画作的内容表现。B墨梅图题诗表现了作者的气质、理想和情操,若无题诗则无法拓展作品的美学境界。第 1 页 共 12 页第 2 页 共 12 页 C赵孟 常常在自己的画作上印“赵氏子孙”之章,可见印章是画家抒发胸臆的重要载体。D文人画家把抒写自己的性灵怀抱作为画作的最高目标,这使得画作从“重色”向“重墨”转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材料一:近年来,
9、气候“灰犀牛”正加速向人类走来,极端高温、极端干旱、极端低温、强降雨、冰雹、台风等各种极端天气事件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冲击脆弱的全球粮食体系。气候变化是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广发、强发和并发的根本原因。面对气候危机的挑战,世界各国需要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推动巴黎协定全面有效落实。应从“天人合一”的理念出发,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攫取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转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推动人类文明迈向全球生态文明新时代。面对全球性粮食危机的挑战,主要粮食生产和出口国要摒弃粮食贸易保护主义思想,释放自身出口潜力,减少贸易和技术壁垒,控制粮食能源化利用,纾
10、解市场供给紧张局面。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及各国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合作,减少高新科技交流限制。一些粮食不安全国家要尽可能立足自身,提高粮食自我保障能力,发达国家应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粮食生产、收储、减损的能力和韧性。目前,全球每年损失的粮食相当于 12.6亿人口一年的口粮。世界各国应该充分落实去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上达成的共识,采取实际有效行动避免粮食损失,这对于缓解世界粮食危机意义重大。材料四:8月 25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她分析称,预计至少到 2040年,气候系统的变暖仍将持续,全球高温热浪将趋于常态。人们在应对上,既需要有短期、应急措施
11、,更要有长期的规划。21世纪: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风险增加。面对这一新挑战,气象部门如何应对?巢清尘:气象部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目前已经建成了由近 7 万个地面自动气象站、224部雷达、6颗在轨业务运行风云气象卫星等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立了以自主知识产权数值预报模式为核心的无缝隙智能化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实现了从站点、落区预报到数字格点预报的跨越,建成了多部门共享共用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充分发挥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由“十二五”年均约 1 300 人下降到目前 800 人以下,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 0.6%下降到 0
12、.3%。我们正在朝着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的目标迈进,目前正在建设多尺度天气气候一体化数值预报模式,建立无缝隙全覆盖、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业务体系,防灾减灾的能力将进一步提升。(摘编自专访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预计全球气候变暖至少持续到 2040年,需积极应对极端气候事件)(摘编自刘慧警惕高温干旱冲击全球粮市)材料二:不论是科学家还是其他方面专家,在气候问题上最后都归结于呼吁全球快速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然而政府部门还应该同等地强调适应气候变化,这意味着亟需制定向前看的政策来保护人类、基础设施、生态系统与社会。片面强调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却忽视适应气候变化是一种误导,不管未来
13、30年间减排进行得如何,全球还是会越来越热。海洋几十年间吸收的热量会反过来加热地球。大气层中不断积累的温室气体会对气候产生滞后效应。虽然全世界似乎有能力实现巴黎协议设定的目标,但如果巴黎气候目标不能实现,气候变化将制造出更多的气候极端事件,世界各国政府不得不以极高的代价进行适应或者在管理上集体遭遇失败。但哪怕是实现了巴黎气候目标,也不代表就拿到了不用适应气候变化的通行证。巴黎气候目标的实现,会给全球争取到一些自由呼吸的空间,然而后续的升温还是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例如沿着全世界海岸线的大片范围内,洪灾出现的频率将上升 100倍。(摘编自迈克尔奥本海默适应气候变化的规则)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
14、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B.C.材料三:D.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极端气候下,面对全球粮食安全风险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世界各国只有加强合作,携手应对,才能从全球性粮食危机的泥沼中脱身。第 3 页 共 12 页第 4 页 共 12 页 B不断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造成地球温度升高,大量地表水蒸发,这直接导致了地球干旱面积持续增加,引发一系列的荒漠化及生态退化等生态问题。这问题,然而始终没有结论。油菜一日一日长高,绿色的血液在枝干和叶片间奔突,发出寂静的呼喊。蹲下拔草时,头发不会露出来了;再过些时日,油菜终于开花。黄灿灿的,一整块一整块,如同刚
15、刚用刀齐齐切下的蜜饼,明艳,清亮,香气四溢。蜜蜂嗡嗡着,蝴蝶翩跹着,它们自有忙活的事务,并不理会我的存在。我钻在油菜花底下,如大鱼潜入深水,倾听着来自水面的讯息。我知道,就在头顶,阳光底下,无数细弱的生命在辛劳奔波着,一幕幕生命的悲喜剧上演着。油菜花粉扑扑落在头发上脸上,也落在手上,凉冰冰的,透着清香。抬起头看,蝴蝶的翅膀,蜜蜂的翅膀,便在眼帘上投下淡漠的影子。越过它们,再往上看,山影淡淡,白云悠悠,青天汗漫。寂静,温暖,接近于无限透明。这一切是那么让年幼的我感动。C在科学家迈克尔奥本海默看来,不管未来 30 年间减排进行得如何,都无法阻止地球变得越来越热,这是人类目前无法改变的未来现实。D在
16、极端气候风险不断增加的局面下,中国气象部门坚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积极研发建立各项系统,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并已取得相应成效。6为更好地应对世界气候危机及粮食危机问题,世界、国家以及个人分别可以从哪些方面努力?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 分)_(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冬天过去,春天汹汹而至。油菜籽收回家,堆积于幽暗的耳房,油菜秆仍留在田里,日复一日,被太阳收尽了水分。我随父母来到田里时,天色已近黄昏。晚霞映照大地,地上遍布奇异的影子。我们搬了些油菜秆到推车上,决定把剩下的几堆油菜秆烧了,据说这样可以肥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17、大地会烧尽吗是父亲先点燃了第一堆。甫跃辉那让我后来在上海常常默想的场景出现了:先是浓黑的烟冒出,再后是牛血似的火苗蹿出,缓缓蚕食,吞噬,蔓延,最后,火光熊熊,黑烟腾腾。春末或深秋,一个人到野外去,漫步或站立,看“野旷天低树”,看四周的苍翠山峦稳坐,收获之后的大地袒露一颗赤裸的黑暗的心这是我到上海后,于清醒和睡眠的罅隙,时常默想的场景我的四周是孤静的,甚而有些压抑,沉闷如缺氧的海底。抬头看天,天上一棱一棱铺展开鱼鳞状的云,正随了太阳的坠落,无声地变幻着颜色,浅红,绯红,暗红,绛紫恰如一张浓墨重彩着喜怒哀乐的京剧脸谱。而它俯瞰着的大地呢?所有肆意泼洒的色泽早已收割殆尽,偶然遗落的种子如黄金,也已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卷 高考 预测 语文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