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教学研究:小学幼小衔接高质量过渡课程建设探究.docx
《幼小衔接教学研究:小学幼小衔接高质量过渡课程建设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小衔接教学研究:小学幼小衔接高质量过渡课程建设探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幼小衔接教学研究:小学幼小衔接高质量过渡课程建设探究幼小科学衔接不仅有助于儿童顺利、平稳地适应小学生活,而且有利于儿童的持续、健康发展。然而,受到传统观念、思维惯习、竞争压力、学段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幼小衔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幼儿园主动向小学衔接,这种单向衔接偏离了幼小衔接的初衷,在实践中容易加剧幼儿园小学化和小学超前教学,幼小衔接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治理的难点。为了做好幼小衔接,教育部在2021年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确定了双向衔接的基本原则,明确要求小学做好入学适应教育并制定了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目前,不少小学都尝试开展了一系
2、列入学适应教育活动,其中开设幼小衔接课程是普遍的做法,如设置专门的幼小衔接期、加强环境建设、与学科融合等。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儿童的入学焦虑、减缓学习坡度,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但是,这些做法在协同性、科学性、系统性方面还有所欠缺。指导意见要求在2022年秋季学期全面推行小学入学适应教育,做好小学幼小衔接课程建设显得尤为迫切。本文拟在分析小学幼小衔接课程建设现实诉求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实践中的误区,为建设真正有助于幼小科学衔接的课程提供思路和建议。一、小学幼小衔接课程建设的现实诉求从科学理念、国际比较、政策演变方面来看,加强小学幼小衔接课程建设必要且迫切,是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3、的强烈诉求。(一)科学理念指引:小学是幼小衔接的重要责任主体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的理念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前提和基础。幼儿园与小学教育有着显著差异,如在教育方式上,幼儿园是保教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小学则以课堂集体教学为主;在课程设置上,幼儿园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小学则以语文、数学等分科教学为主。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等的变化会导致他们在身体、心理、人际交往上不适应。为消除这些不适应,除了幼儿园要在大班下学期做好入学准备“送一程”之外,小学也需在一年级做好入学适应“接一站”。因此,幼小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二者缺一不可。受传统观念
4、影响,幼儿园容易走向“小学化”的误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小学的超前教学,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为打破这一恶性循环,使幼小衔接回归教育常态,要从小学做起,做到科学衔接。在这一意义上,小学做好幼小衔接也是解决幼儿园小学化、小学超前教学这一教育顽疾的有效方案。(二)国际经验参照:加强小学课程建设是教育发达国家幼小衔接的普遍做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发达国家普遍意识到幼小衔接对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设置专门的过渡期、做好课程衔接、加强教师培训等举措减缓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坡度,增进幼儿园与小学的融合程度。总体来看,教育发达国家或地区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幼小衔接课程建设。一是保证
5、幼小衔接课程的连续性和一致性。2017年,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了强势开端V:幼小衔接,尤为关注幼小衔接时期幼儿园与小学课程的连续性和一致性,而且这种连续性和一致性至少覆盖学前最后一年和小学第一年。根据OECD的调查,约有78%的国家在学前最后一年和小学第一年的课程是连贯的。二是小学低年级进行课程整合。在幼小衔接课程建设方面,芬兰将小学教育中传统的学科划分为学习领域,将所有课程纳入学习领域,在小学一、二年级遵循整体学习理念,以超越传统分科教学的形式减缓学习的坡度。日本为了做好幼小衔接,在小学一年级初期设立“开端课程”,以生活科为基础整合其他学科,或者以主题课程的方式强化课程内容与儿
6、童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小学分科教学。三是采用生活化、游戏化的课程实施方式。小学“课程游戏化”可以有效衔接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减少儿童在学习方式上的不适应。基于这一认识,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在小学低年级采用贴合儿童实际、提升儿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游戏化教学。(三)政策演变趋向:做好小学课程建设是幼小衔接政策的趋势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追求,幼小衔接逐渐成为教育政策研究的热点问题,关于幼小衔接的政策逐渐增多。总体来看,近十余年的幼小衔接政策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在目的上由发展学前教育到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很长一段时期,幼小衔接仅仅是学前教育领域关注的问题, 换言
7、之,幼小衔接主要是通过解决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来带动学前教育发展。而近几年,幼小衔接问题已经成为整个基础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做好幼小衔接成为推动和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二是在主体上更加凸显小学在幼小衔接中的重要作用。在以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的的时期,小学也成为幼小衔接的主体。在政策的表述中,“相互衔接”“科学衔接”“双向衔接”等屡屡出现,小学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三是在具体举措上,幼小衔接相关政策对小学的要求也更为具体、明确。从解决小学超前教学、坚持零起点教学到设置过渡性课程,再到设置入学适应期、实施入学适应教育、采用游戏化的课程实施方式,这一系列政策演变说明小学课程建设已成为做好
8、幼小衔接的重要突破口。从政策演变来看,做好小学课程建设是幼小衔接政策的导向,它不仅有助于落实“双减”政策,而且关乎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重要而又紧迫。不仅如此,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特别关注到幼小衔接,要求合理安排小学一、二年级课程内容,注重采用生活化、游戏化、综合化的学习设计。二、小学幼小衔接课程建设的价值意蕴小学幼小衔接课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小学幼小衔接课程是指设置专门的时间(最常见的是一周或两周)、开发专门的课程,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它是独立于学校原有课程之外的课程。广义的小学幼小衔接课程并不是在原有的课程之外“另起炉灶”,设置专门的、独立的幼小衔接
9、课程,而是通过调整、优化原有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进一步凸显衔接意识,以达到帮助儿童更为平稳地适应小学生活的课程。在实践中,狭义和广义两种课程都存在。在对小学幼小衔接课程的认识方面,本文倾向于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这是因为专门的幼小衔接课程虽然是必要的,可以帮助儿童在短时间内实现局部的适应,但是无法实现全面的适应。这就需要将幼小衔接融入、渗透到一年级的全部课程之中。基于上述认识,小学幼小衔接课程建设就是为了帮助儿童更好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内容和实施方式,优化或重构学校课程体系的过程。小学幼小衔接课程建设具有多元性、整体性、文化性、开放性的特征。多元性是针对课程建设的主体而言的
10、,小学幼小衔接课程建设需要幼儿园、小学、家庭共同参与、协同推进,三者缺一不可。整体性是指幼小衔接内容要融入、渗透到小学整体课程之中,而非在某一门课程、某一段时间之中。文化性是指小学幼小衔接课程建设不能将其他学校现成的模式照搬过来,而要结合学校自身特点进行探索,最终“生产”出个性化、能够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的“产品”,因此,文化性是其最突出的特征。开放性是指小学幼小衔接课程建设是一个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它并非按照一个封闭的模式走下去,而是动态调整的,实现高质量的过渡是其不懈追求。三、小学幼小衔接课程建设的误区尽管小学在幼小衔接课程建设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但从建设时间和成效来看,当前仍处
11、于起步探索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协同性、系统性、科学性不足的问题。(一)协同性不足:课程建设主体单一幼小科学衔接需要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共同努力实现。幼儿园可以通过介绍儿童在园期间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帮助小学更好地把握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儿童入学适应教育的很多内容也需要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协助实现,如儿童自理能力、时间观念、劳动意识、良好品德的培养等。很多小学在建设幼小衔接课程时往往忽视了和幼儿园、家庭的充分沟通与有效协作。小学通常摆出一副“高傲”的姿态要求幼儿园向其靠拢,却不想俯下身来看一看儿童在幼儿园是如何生活和学习的,许多小学教师根本不了解幼儿园的教学方式、不清楚儿童在幼儿园发展到什么水平和阶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幼小 衔接 教学研究 小学 质量 过渡 课程 建设 探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