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甲卷)真题及答案.docx
《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甲卷)真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甲卷)真题及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甲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随着中国考古学的飞速发展,考古资料得以大量积累,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各种专题研究广泛展开。“考古写史”在中国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获得诸多具有突破性和填补空白意义的成绩,尤其是在上古史构建方面展现了广阔前景。从考古发现来看,考古学提供了传统历史学不可想象的新发现、新材料,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古代物质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产生活状态以及各地的文明化进程等,以及象征王权、神权、军权和复杂礼制出现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从重构上古史体系角度看,20世纪
2、7080年代,夏鼐、苏秉琦等系统地构建了新石器与夏商周三代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时空框架体系。苏秉琦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基础上提出“满天星斗”“多元一体”和“古国一方国一帝国”等关于中国上古史的历史叙述体系。严文明提出“重瓣花朵”模式,强调中原文化区“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张光直认为各地区文化多元发展并通过彼此之间的密切交流而形成一个“中国相互作用圈”。从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到殷墟考古学文化、周代考古学文化,考古学不仅展现了不同于传统文献记载的这一时期文化、科技、礼制等众多方面从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脉络,而且填补了诸多传统历史学的空白,等等。这些成果证明考古学完全有能力担当重写中
3、国上古史的重任,并且已经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上古史叙述与解释体系,超越了传统的具有传说性质的三皇五帝体系和存在争议的夏商周三代古史体系,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学界一直存在着“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试图将考古学文化体系纳入三皇五帝的古史框架体系之中,似乎中国考古学如果没有发现并证明三皇五帝与夏商周,但研究实践告诉我们:这种传统治史思路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视野和思维方式,限制了考古学在重构中国上古史中的作用。比如,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在东亚地区的文明形成与发展中占据了关键性地位,奠定了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传统的基础,尽管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
4、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所在地,在学术界仍有争议。我们对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应该开展扎实的田野工作并展开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与阐释,并为此争论不休。(摘编自徐良高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A.考古学者对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更侧重发掘能体现古代物质文化面貌的大型遗址。B.考古发现可以为有文献记载的历史提供参考、印证和补充,让历史的内涵更丰富。C.考古证明,“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很难为中国上古史提供叙述与解释体系。D.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无关紧要,紧要的是开展更为扎实的研究。(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A.文章开宗明
5、义,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述中国考古学能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B.文章在展开论述时,注重将传统历史学作为参照,用以凸显考古学的独特价值。C.第二段和第四段列举诸多考古发现,是为了证明考古学具有延伸历史轴线的功能。D.第三段介绍多种学术观点,展示了考古学在上古史体系构建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A.出土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能为其所属时期的文明化进程提供佐证。B.中国考古学的众多研究成果证明,“三皇五帝”只是神话传说,而非实有其人。C.在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中,已经发现了有关中华文明礼乐文化的信息。D.“考古写史”立足于考古发现,与以文献为本位
6、的“证经补史”研究路径不同。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寻找细微的差别。(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
7、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解答】(1)A.“更侧重发掘能体现古代物质文化面貌的大型遗址”错误,曲解文意、大型公共建筑、水利设施,以及象征王权、军权和复杂礼制出现的精美玉器、漆器,只是说有这些考古发现。C.“很难为中国上古史提供叙述与解释体系”错误。D.“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无关紧要”错误,结合“尽管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所在地。我们对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应该开展扎实的田野工作并展开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与阐释,并为此争论不休”可知。故选B。(2)C.“是为了证明考古学具有延伸历史轴线的功能”错误,结合“随着中国考古学的
8、飞速发展,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各种专题研究广泛展开,获得诸多具有突破性和填补空白意义的成绩,尤其是在上古史构建方面展现了广阔前景”可知,要说证明也是这个。故选C。(3)B.“三皇五帝只是神话传说,而非实有其人”错误。结合“这些成果证明考古学完全有能力把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超越了传统的具有传说性质的三皇五帝体系和存在争议的夏商周三代古史体系”可知。故选B。答案:(1)B(2)C(3)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根据杜登德语辞典,“语言”是一种人类自我表达的能力。如此看来,只有我们人类可以说话,这不是很有趣吗?那么树木会如何“说
9、话”呢?我们当然不可能听得见,因为它们肯定是静悄悄的,以及轻风拂面时叶片婆娑的簌簌声,都是被动发出的。不过它们确实以另一种方式沟通:通过气味。在非洲大陆的莽原上,为了摆脱这种草食性的庞然大物,金合欢树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在叶子里散布毒素。长颈鹿便会转移到其他树木那里。是旁边的树吗?不。它们会避开邻近的树木,向邻近的同伴传递不速之客来袭的信息。所有得到警讯的树木会立即分泌毒素来回应。长颈鹿因为知道金合欢树的这个把戏,所以会走远一些,因为气味信息是顺着风向其他树木传送的。这样的防卫行为自然需要时间,所以早期预警阶段的工作如何协调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此,树木当然不能只依赖空气,其距离大过树冠宽度的两
10、倍,因此在地底下会与周遭树木的根交错而产生联系。但也有偶然情形,一点也不想与别人有任何瓜葛。所以有没有可能因为这些家伙的不合群,而导致警示信息被阻断呢?幸好不会。树木为了确保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其作用就像网络光纤那样,纤细的菌丝密布在土壤中,借助其网络,真菌可以把从某棵树得到的信号继续传递下去,可能森林里所有的植物都会以这种方式进行交流。但我们若踏入田野,就会发现所有的绿色植物都很沉默。这是因为人工栽培的植物在育种繁殖的过程中,因此特别容易成为昆虫的猎物。而这自然也是现代农业必须使用这么多农药的原因之一,或许今后育种专家应该要多多少少再从森林里“剽窃”一点野性基因虽然我一开始时说过树木是静悄悄的
11、,但这点从最新的发现来看却值得质疑。一些研究人员想测试地底下是不是可以听到什么声音,不过要想把树木带进实验室里有点不切实际,频率约220赫兹。而且有趣的是没有参与实验的幼苗对它也会起反应在播放着频率约220赫兹声响的环境里,这些幼苗的顶端总会往声源方向生长,或是干脆直接说“听到”这个频率。所以,植物可以通过声波来交换信息?我还没想过这可能代表着什么,那些林间传来的窸窣细响,说不定不只是因为风(摘编自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钟宝珍译)(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A.叶片婆娑的簌簌声以及谷物幼苗根部发出的轻响,都属于植物被动发出的声音,而并非是它们在通过声波交换信息。B.
12、当金合欢树被长颈鹿啃食时,它既会分泌出毒素进行自我防卫,也能够通过施放气体向邻近的其他树木发出警告。C.树木凭借流动的空气可以做到早期的预警,但是这种预警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气味“语言”一般作为一种辅助手段。D.森林中的独行侠由于失去了与其他植物进行沟通的能力,无法意识到步步逼近的灾难,因而终将沦为昆虫的大餐。(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A.作者认为,杜登德语辞典将“语言”定义为“一种人类自我表达的能力”并不全面,其实树木也可以通过特定的语言进行沟通。B.下面的发现可以作为证明第一段中心观点的材料:当昆虫啃噬橡树时,橡树为了自救会把苦涩且具有毒性的单宁酸导入树皮与叶子
13、中。C.第二段中的“多嘴”以及第三段中的“听到”,这两处使用的引号有表示特殊含义的作用,这种用法与第一段中的“语言”具有明显的不同。D.作者在介绍禾本科草类的科学实验和地下真菌网络时,都使用了打比方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使本文的内容更准确、更科学(3)与野生植物不同,人工栽培的植物要经常喷洒农药,这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说明方法,论据观点的分析判断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分析回扣原文,判断是否符合文中所表达的含义。(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
14、的应用和延伸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并结合生活经验作答。【解答】(1)A.偷换概念。根据原文第一段“那些强风刮过时枝丫摇摆的嘎嘎声,都是被动发出的”不能推知选项中“谷物幼苗根部发出的轻响,故A错误。B.正确。C.强加因果。原文第二段确实提及到“这样的防卫行为自然需要时间”,可从第二段“一棵树的根可以蔓延得很广,还与树木本身的结构有关。D.于文无据。原文第二段只涉及了“森林里也有独行侠。所以有没有可能因为这些家伙的不合群”,故D错误。故选:B。(2)A.正确。B.第一段的核心观点是树木以另一种方式沟通:通过气味。选项中“当昆虫啃噬橡树时,而没有论及“之间的沟通”。C.第
15、一段中的“语言”也是一种特殊含义,根据原文所谈及他们如何“说话”,是特殊含义。D.“都使用了打比方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错误。介绍禾本科草类的科学实验时举例说明了金合欢树,介绍地下真菌网络时“其作用就像网络光纤那样”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故D错误。故选:A。(3)结合原文第二段“树木为了确保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多数情况下都会以真菌为媒介”“但我们若踏入田野。这是因为人工栽培的植物在育种繁殖的过程中,难以交流,需要喷洒农药。结合原文第二段“或许今后育种专家应该要多多少少再从森林里剽窃一点野性基因,例如把多嘴这个属性加入谷物及马铃薯的品种里,育种专家应该选取优良基因导入人工品种。根据全文内容“虽然我一开
16、始时说过树木是静悄悄的,但这点从最新的发现来看却值得质疑”“因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等内容可知农业相关研究才刚刚开始,合理喷洒农药。答案:(1)B(2)A(3)人工栽培的植物缺乏交流的媒介,难以交流,需要喷洒农药。为防止人工栽培植物喷洒过多农药,育种专家应该选取优良基因导入人工品种。农业相关研究才刚刚开始,所以人们应当对大自然保持敬畏之心,遵循自然规律。(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5分)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巴金为了去看一个朋友,我做了一次新宁铁路上的旅客。三个朋友伴着我从会城到公益,我们在火车里大概坐了三个钟头。时间很长,但是我并不觉得寂寞。
17、南国的风物含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显出一种梦境般的美丽:那样茂盛的绿树,那样明亮的红土,那一块一块的稻田,还有明镜似的河水,高耸的碉楼,虽然这里面包含了不少的痛苦,但在表面上它们究竟是很平静到了潭江,火车停住了。车轮没有动,而外面的景物却开始在慢慢地移动。这不是什么奇迹。这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这里没有桥,就停留在那上面,让轮船载着它慢慢地渡过江去。我下了车,把脚踏在坚实的铁板上。船身并不小,甲板上铺着铁轨,左边有卖饮食的货摊,许多人围在那里谈笑。我一面走,到了右边。船上有不少工人,朋友告诉我在这船上做工的人数目在一百以上。我似乎没有看见这许多。有些工人在抬铁链,指挥轮船
18、向前进。看着这些站在机械旁边的工人的昂头自如的神情。我不禁从心底生出了感动。四周是平静的白水,远处有树有屋。江面很宽。在这样的背景里显出了管理机械的工人的雄姿。机械有规律地响着,火车趴在那里像一条被人制服了的猛蛇。我看着这一切,在我的心里开始发生了对于这些工人的羡慕。我感到了一种诗情。我仿佛读了一首真的诗。于是一种喜悦的、差不多使得我的心战抖的感情抓住了我。这机械的诗的动人的力量,比任何诗人的作品都要大得多。一般人以为只有“月夜”“花朝”“青山”“绿水”“爱情”一类的东西才是诗的材料,把诗人小方当作很sentimental(感伤的、多愁善感的)的人。其实他们完全不懂得诗。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
19、我不是诗人,但我却相信真正的诗人一定认识机械的力量,机械工作的灵妙,机械制造的完备。机械是创造的,生产的,有力的。只有机械的诗才能够给人以一种创造的喜悦。那些工人,那些管理机械、指挥轮船、把千百个人、把许多辆列车载过潭江的工人,当他们站在铁板上面,一面管理机械,一面望那白茫茫的江面,他们心里的感觉,如果有人能够真实地写出来我在上海常常看见一些大厦的建筑。打桩的时候,许多人都围在那里看。那有力的机械从高处把一根又高又粗的木桩打进土地里面去,一下,声音和动作都是有规律的。它们继续下去,很快地就把木桩完全打进去了。四周的旁观者的脸上都浮出了惊奇的微笑。土地是平的,给了每个人以一种喜悦。这种喜悦的感情
20、,也就是诗的感情。我每次看见工人建筑房屋一九三三,六月十日在广州(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A.作者在写南国的风物时,用了“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等,语言的节奏感符合火车行进时的动态感。B.作者认为车过潭江的部分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既在于这里风景的优美,更在于工程体现了机械的诗意。C.作者认为如果只把“月夜”“花朝”“青山”一类的东西当作写诗的材料,其实是不懂诗,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D.“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是作者对诗的认识,也是他认为机械具有诗意的一个重要前提。(2)本文在写“机械的诗
21、”时再写到工人,请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3)这篇随笔的最后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基本能力。考生应准确把握原文内容,遵从文段内容和所学知识综合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关键内容关系的能力。考生应抓住散文中的核心内容进行分析解释,然后从文本中找到相应关联,整理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行文思路和情节作用的能力。考生应结合散文的“神”,理解把握作者的思路。【解答】(1)ABD.正确。C.有误。原文说“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而作者并未否认这些传统意象缺乏生命力,机械运动的优雅。机械是
22、创造的,完美的。只有机械的诗才能够给人以一种创造的喜悦”这一观点。故选:C。(2)根据“车轮没有动,而外面的景物却开始在慢慢地移动。这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火车驶上了渡江的轮船,让轮船载着它慢慢地渡过江去,把脚踏在坚实的铁板上,甲板上铺着铁轨,左边有卖饮食的货摊,朋友告诉我在这船上做工的人数目在一百以上。有些工人在抬铁链。在每一副机械的旁边至少站得有一个穿香云纱衫裤的工人,指挥轮船向前进”这里的风景是富有机械的美感的,他们是紧密关联的。根据“在这样的背景里显出了管理机械的工人的雄姿”“在我的心里开始发生了对于这些工人的羡慕。我感到了一种诗情”得知作者认为机械的诗包含的就是这些工人的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全国 统一 高考 语文试卷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