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企业间债务与宏观经济波动.docx
《2023年-企业间债务与宏观经济波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企业间债务与宏观经济波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企业间债务与宏观经济波动中国经济近年来除受企业对银行负债率高的困扰之外(国有企业对银行的负债率平均在 79%),还受企业之间债务拖欠即所谓企业间“三角债”问题的困扰。1993年下半年以 来企业间拖欠问题又呈不断恶化的趋势。全国37万家国有工业企业应收帐款1994年比 1993年几乎翻了一番,达到6314.21亿元;到1995年5月末,达7193亿元,又比年初 增加877亿元;估计全年将达8000多亿元,比上一年又增加2000亿元(见文后表1 和表3有关近年来企业间债务的增长情况的统计分析)。许多企业受债务之累,已无法正 常运行;整个经济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了企业间拖欠问题的影响。一些企业界和
2、经 济界的人士说,企业间债务拖欠是目前中国经济中最严重的问题。本文的任务,就是要对企业拖欠”这一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它对微观经济活动和 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在经济波动中所起的作用等问题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并对处 理三角债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具体做法,进行较深入的探讨。本文所讨论的对象,是以企业财务报表当中的“人欠货款”为数量界限的企业间债务。 由于缺乏债务拖欠时间以及企业债务中拖欠部分比例的数据调查,我们主要通过对企业 间债务总量的分析来展开讨论。除中国统计年鉴中的资料之外,我们还利用了两个样本 数据,一个是国家统计局提供的“37万家乡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37万家)统计资料, 另一个是工商银
3、行搜集整理的4000家大中型企业(其中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以下简称 4000家)的统计资料。一以及企业间债务的一般原理1. 1企业间正常信用关系的经济基础:最终产品销售前景从基本理论层次上说,企业之间的债务,无论是怎样发生的,属于社会总流通手段中 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代经济中最经常使用也是最主要的交易手段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及由政府货币当 局发放的货币。但交易手段并非必然是由政府发行的,信用手段也不仅仅局限于政府信 用或国家信用。从历史上看,纸币的最初形态是私人之间的信用票据以? quot;银行券; 而另一方面,商业票据,也就是企业之间的债务凭证,至今仍然是中介企业之间交易活 动而广泛使用的一种
4、交易手段。在企业之间交易中,卖方根据对买方产品销售前景的信 任(这是信用的基础),对其实行一定时间内的“赊销”,买方则在一定时间之后再支付货 款,在市场经济下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信用关系。从个别企业的角度看,企业间债务取决于对债务方产品销售前景的预期与信任,而从 宏观经济的角度看,企业间债务的存在,取决于对最终产品(投资物品以及消费物品以 及出口产品)的销售前景的预期。在现实中,多数企业之间的交易所涉及的只? quot;中间物品多数企业生产的也并非最终产品,或者(如钢材)并不用作最终物品的0的, 而是中间物品(钢材并非用作投资的目的,建设厂房,而是用作原材料,加工出其他物 品);但是从经济活动的全
5、过程来看,只有最终产品的购买能够由货币实现,中间产品的 价值才能够以货币形式实现;假定最终产品的购买是必须用货币实现的,中间产品的 价值也就可以最终由货币来实现支付,实现只不过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因此,企业事 实上是以最终产品的销售前景为信用保证,赊? quot;中间产品“。压缩贷款规模,从支付手段上进行控制,减少投资支出。在传统的行政计划体制下,行政手段本身具有较大的权威性,能较为有效而迅速地压 缩投资规模。在这种情况下,宏观紧缩之后由于项目下马,不再发生新的购买行为,企 业债务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幅度超常增长的时间也不会很长。而在改革开放之后, 由于行政分权,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自主权扩
6、大,导致中央的宏观投资政策的有效性 大大减弱;在地方以及部门和企业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往往会对中央压缩投资规模的政 策采取抵制的态度。这一方面使中央政府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于货币政策即对信贷 规模的控制,另一方面,中央整个压缩投资政策的有效性会越来越弱,地方和企业会想 尽各种办法避开中央宏观政策的影响,使自己的投资项目以及地方增长计划继续进行下 去。所谓“各种办法”,归根到底就是在缺乏货币交易手段的情况下,用欠债以及赊账以 及不还旧帐等办法,得以继续获得投资物品,维持项目进行。正是对投资资金供给的压 缩和地方企业继续维持投资规模的各种办法,导致了企业间拖欠债务的增加。不仅如此,投资项目和投资物
7、品(主要是建筑材料以及机电产品以及车辆工具等)货 款拖欠造成的企业间债务,在中国经济中还是整个企业债务链的“源头”或“牛鼻子”(周 正庆,1991)。社会总产品可分为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两类;中间产品的需求取决于最终 产品的需求;而最终产品的需求又分成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其大小取决于消费品购买 力与投资品购买力。在宏观调控初期,消费购买力并不发生紧缩,相反,由于经济过热, 物价已开始上涨,通货膨胀预期加大,人们的消费需求会加大。而宏观紧缩政策的主要 作用方向就是压缩投资需求。投资品购买力因货币供给的紧缩而下降,与此同时投资项 目拖欠款增加,构成企业债务大量增加的初始点。投资项目拖欠,导致投资品生
8、产者“人欠款”增多,流动资金开始紧张,本身无力支付 购买原材料的款项,于是也开始“欠人: 即欠中间产品制造厂家的货款;接下去位居生 产流程“下游”的中间产品制造厂家因周转不灵,开始拖欠“中以及上游”中间产品制造者 的货款,于是企业拖欠一环环扩展开去,向整个经济蔓延。如果我们假定由于企业拖欠,使投资活动与其他生产活动的水平(增长速度)保持不 变,同时工资支出(用现金)与生产保持同步增长,那么消费需求也就可以保持不变。 这说明,理论上完全可以仅仅因为投资项目拖欠而造成整个经济中企业间债务的增加。 在现实中,1993年以来宏观调控期间,消费品需求基本上保持了过去的增长势头,消费 品生产经过前几年的结
9、构调整,供销衔接也基本上处于良好状态;企业债务的增长,主 要是由于投资项目拖欠和投资品需求缺乏资金保证所引发的。据在东北三省的调查,企 业欠人款总数的25%是投资项目欠款 而这25%的欠款 又直接引发“上游”产业的欠款, 加起来能占欠人款总额的75% (周正庆,1993)。关于湖北钢丝厂的案例研究表明,货运 汽车这一最终产品(投资品)生产厂家的拖欠,引起了“上游”一大片企业拖欠问题的愈 演愈烈。这一分析提醒我们充分注意“最终产品需求”这一重要环节。当然,宏观货币紧缩政策一般也会引起企业流动资金的普遍紧张,从而在一些中间产 品生产环节上加剧企业拖欠的发生。比如1995年山西流动资金贷款规模比上一
10、年少增加 2000万元,而同期工业生产增长了 17.1%,但是,无论如何,如果最终产品需求是有资 金保证的,一切中间产品的购买最终也会有支付手段与其相对应。在宏观经济理论中, 总需求说到底是对最终产品的需求 我们事实上可以将货币供给量减少引起的购买力(有 效需求)的减少,全部归结为最终产品购买力的减少。同时,还要注意到的一个事实是: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金不足,企业通常的一个对策就是“挪用”流动资金,这是造成所谓 流动资金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最近的二个实例是山西某化学工业集团1995年动用6000 万元流动资金投入到因资金不足而不能完工的投资项目上去;山西某液压件厂动用2000 万元流动资金投入
11、到投资项目上去,流动资金一下子减少2。%。总之,把握企业间债务的增加与最终需求减少的关系,对于理解企业间债务这一现象 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关系以及解决债务问题的有效手段等问题,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4. 4不同的宏观政策与不同的“债务链”传导过程虽然从基本经济关系上看企业间债务的突发性大幅度增长可以归结为最终需求的紧缩, 但债务增长过程中的“传导”过程,可以因宏观政策的不同以及操作方式的差别而有所不 同。这可以由19891990年和1993 1994年两次宏观调控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中看 出。1989年实行宏观调控时起主要作用的首先是压缩投资规模,减少投资贷款。这首先导 致投资项目欠款增长,然后,因
12、此为“源头、债务链一环一环的传导下去,整个经济发 生“市场疲软、并使企业间债务逐步增大;企业间债务的增长由最终需求规模缩减所决 定这一关系也就表现得较为明显。而1993年实行紧缩时首先起到决定作用的政策是“抽回贷款。也就是紧缩货币,而且 力度较大。因此,这时出现的情况是所有环节上都发生“资金紧张”,并导致所有环节以 及所有部门的企业间债务突然增大。然后,随着债务周转天数以及债务的进一步增加, 投资项目拖欠的决定性作用才逐步明显起来(由于缺乏不同部门的数据,因此无法在此 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定量分析,但以上的说明是对于我们个案调查与各方面情况反映 的概括4. 5企业间债务拖欠与宏观政策效果的减弱
13、企业间相互拖欠债务的突发性增加,是在紧缩货币供给,而企业又没有相应地缩减投 资与生产的条件下形成的,企业间债务的这种增长,其宏观效果就在于“抵消”或“瓦解” 了中央货币政策的效力。在宏观货币紧缩的背景下,大量增加的企业间债务相当于企业 用相互之间给予的信用,代替减少了的国家法定信用(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实现了产 品的购买,维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本文前面给出的公式(1)(见第一节)表明,在一定时期,若PT为一定(增长速度为 一定),V不变(假定),M减少或增长速度下降,必然是因为D,即企业间债务增量 增加。这一关系体现为企业间债务与贷款量(M)的比率,与工业总产值(PT)的比率 增加。19
14、93 1994年的经济紧缩时期,上述关系表现得特别明显。1993年7月之后货币供给 量的增幅速度下降,而企业间债务猛增。经济增长率以及工业增长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居高不下,GDP在30个月内仍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速度,企业间债务增加是其中一 个重要的原因。与此同时,企业间债务的增加还是通货膨胀率长期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当然不是唯 一原因,关于1993 1994年通货膨胀原因的分析,参见樊纲1994以及1995)。宏观调控 政策的首要目标是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来控制通货膨胀。但是,企业间用相互欠债 的方式来中介其投资物品和中间产品的交易,就使得有限的以及甚至是相对减少了的货 币量得以“节省出
15、来”用于其他物品特别是消费品的交易,使得工资性支出和消费品市场 上的购买力仍能持续增长,从而使得以消费物价指数表示的通货膨胀率(这是这些年来 中国政府与民众主要关注的指标)在实行货币紧缩政策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居高不 下,延缓了通货膨胀率下降的过程。这一关系在19931994年的宏观调控时期表现得最 为明显。5. 6产成品积压以及“资金占用”与企业债务在经济紧缩时期可以观察到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企业产成品库存增加,个别企业资金被占用或被套住”。由于这一现象往往与“资金紧张”和“企 业间债务增加”共同发生,于是经常听到人们说“库存积压引起资金紧张”,或者“企业债 务拖欠引起库存积压: 这些观念似是
16、而非。首先,是因为没有人买或人们买不起,即没有资金来购买产成品,才发生了库存积压。 如果以前在正常情况下产品卖得出去,现在因货币紧缩而发生库存增加,则说明是“资金 紧张”造成了库存积压而不是相反。从个别企业的角度看,当然可以说是产品卖不出去, 占用了资金,资金回不来,无钱买东西发工资,也不能还别人的债;但是,从全社会的 角度看,资金是流通的,不是在A的手中使用,就是在B的手中使用(当然流通速度会 发生变化);产成品积压是因为“别人资金缺乏不来买你的产品,而不是因为你的产品积 压而导致社会的“资金紧张”。其次,产品积压,没卖出去,说明就这些产品来说没有交易发生,即没有货币中介的 交易 也没发生由
17、企业间债务为中介的交易 也就根本没有引起什么企业间债务的增长。 “下游企业”在“最下游企业”拖欠债务而没有购买“上游企业”的产品,是由于“最下游企业” 缺乏购买手段,既没有货币,也无法再用制造企业间债务实现购买,总之是因为有人盲 目生产,又没发生企业间的债务,才形成了库存积压,而不是相反,是库存积压导致了 企业间债务。有的企业产品老化,没有市场,但又继续购入原材料进行生产,结果是产品积压,欠 的债还不上。这种“坏债”,当然是经济当中的一种微观的或结构性的隐患(只能用停产 以及破产以及改革等方式解决)。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中,我们也要分析一下:第一, 这些企业在经济高涨时期卖得出东西,而现在卖不
18、出去,这是因为宏观经济条件发生了 变化;第二,假设这些企? quot;改好了“,生产对路了,产品卖出去了,如果经济的总 体规模没有变,总需求还是那么大,那么人们买了这个企业的东西,一定少买了另一些 企业的东西,这个企业不欠帐了,另一些企业却会增加欠债。这说明,微观的”生产不对 路”问题以及市场竞争问题 与宏观的总需求缩减问题是不同的是可以分别加以分析的, 也是需要由不同的对策加以解决的。当库存积压发生,我们首先要问的是为什么没有人有钱来买东西“?就微观问题或结 构问题来说,是因为产品”不对路“或质量太差而没人要;就宏观问题来说,则是因为人 们缺乏购买手段,或是缺乏货币,或是无法继续增加企业间债
19、务(不能? quot;赊卖), 而不存在相反的因果关系。就宏观问题而言,是“资金紧张”(这件事的发生可以是因为 必要的紧缩政策)引起“库存积压”和“企业拖欠”这两个后果,而不是相反;同时,也不 是“库存积压”引起“企业拖欠工五以及各种“清欠”方式及其效果6. 1我们面临的特殊问题企业间债务不能无止境地扩大下去,问题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产生了如何解决的问 题。如果企业是“预算硬约束”的,自己的债务要由自己负责,还不上债要受到社会的制裁, 直至破产倒闭,由债权人对其进行清偿或强迫还债。那么,一方面,企业间债务的极限 会很快达到,另一方面,企业间自己会采取各种方式及时偿债,因而会在市场经济中存 在一
20、种企业间自己自动或被迫清债的机制。企业清债的措施包括:第一,减少自己本来 的资金储备? quot;闲置资金“;第二,出售或抵押一部分自有资产,包括拍卖一部分别 人欠它的债务或自己欠人的债务(这需要存在一个商业票据交易机制,而卖出债务的价 格显然要依当时的经济形势与企业的市场前景以及还债能力等所决定而打一折扣)。在较 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债务长期不还的最终后果便是破产,这当然是信用状况彻底恶化 的苦果。但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却是企业预算软约束,欠债可以一直拖下去不还,也不会受到 什么惩罚,至少不会破产。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企业间债务量会无限增长,另一方面 也不会? quot;自发的还帐机制 再加上
21、市场体制还不健全(比如说还不存在债务转让 或拍卖的市场),信用制度与法律体系(执法)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待和处理 企业间债务问题?7. 2 一些“清欠”措施的局限性解决企业间债务增长的根本性措施当然是要进行制度的改革,最终实现企业的预算硬 约束。但体制改革是一件长期的事情,不可能一时奏效,在此过程中债务还在增长。因 此,问题便归结为在中以及短期内,如何缓解这一问题?这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难题。以 往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主要有三:第一,银? quot;注资清欠“;第二,债务各方”多方磨 债“,即相互抵销一部分债务;第三,三不原则,主要就是不还旧债以及不付货款以及 不发新货,以此来逐步减少债务。
22、以往的经验已经证明用银行注资清欠的办法不能解决问题,反倒会前清后欠,越欠越 多。同时,由银行出面注入资金统一清欠的作法还是属于一种”一刀切”的计划经济作法, 而不能使市场的优胜劣汰选择机制发挥作用。企业与企业是不同的;不同企业欠下的债 务的性质与质量从而其债务的”市场价值“也是不同的;有的企业产品有销路,经营状况 也好,一时由于其他企业拖欠而欠下债务,从长远看是能够还上的,因而其市场价值就 高些;而有的企业属于该破产以及被淘汰之列,所欠债务本身就属于不良债务,不值什 么钱,银行帮它还债,实际是高估了其价值,使它占了好企业的便宜,并助长了不良企 业靠在国家与好企业身上而不思进取的恶习,因此,属?
23、 quot;劣币驱逐良币”的作法。 在向市场机制过渡过程中,这种作法应尽量减少与避免。企业间实行的所谓“磨债”,即多方债务人与债权人走到一起,将相互之间可以抵销的 债务冲抵掉,这种办法当然有助于削减一部分债务,但也有其局限性,难以普遍实行。 这是因为第一,根据理论分析与实例研究,由于企业债务? quot;源头“是投资资金和最 终需求增长速度下降,而在投资项目还未完成投产之前,债务链不会是“闭路“的,大量 债务无法通过企业磨债加以处理(无论是银行组织还是企业自己进行)。第二,在实物 偿债”的场合,这显然受到实物交换本身的限制,受到实物的”通用性”的局限。如果是象 能源以及基本原材料这种通用性较强
24、的部门欠债,情况会好些,但恰恰是这些处在生产 环节的最上游的部门企业被人欠最多(最下游的债务最终都会递推到这些最上游部门)。 这些部门的债至少是无法用磨债的方法解决。”三不原则“是在企业间拖欠问题发展到一定极限条件下不得不采取的较为严厉的措施, 也是有利于打消人们无限借债预期的较为有效的措施。事实上,1993年以来,出于宏观 调控以及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需要,中央货币当局自己一直在采取一种不妥协原 则,即一直不搞”注资清欠“。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产业已经被巨额拖欠首先逼到了“极限到了再没有现金收入就难以为继(发不出工资)的地步。于是我们看到了煤炭以及电 力以及冶金等“最上游部门最先搞起了“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企业间 债务 宏观经济 波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