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





《2023年-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区域经济学系(除以及部):公共管理学院教 研室:公共事业管理系云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1 .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 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 般规律的科学。2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 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包括: 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的基本理论;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 区际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开发与规划;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等。3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
2、历程:(1)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关系;(2)区位 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4 .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1)区域发展理论;(2)区际关系理论; (3)区域政策理论。5 .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1)新经济地理学派;(2)新制度学派; (3)区域管理学派。第二节经济区域L区域:泛指地球表面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6 .经济区域:是指便于组织以及计划以及协调以及控制经济活动而以整体加 以考虑的以及并考虑行政区划基础上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它具有组织区内经济活 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能力,常由一个以上以高级循环占重要比重的中心城市以及 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以及广大的农村组成
3、。7 .走出“经济区划”思想的局限8 .对“经济区域”研究的概括分析经济区域的特征:(1)必须具备经济功能;(2)必须具备行政功能;(3)必 须具备一定的地域结构;(4)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区域内部经济流。1 .我国行政区域的客观基础2 .我国条件下省级行政经济区的历史必然3 .我国省级经济区域存在的客观基础:(1)地域规模与资源供给;(2)经济 功能;(3)经济管理的功能,包括财权以及经济事权和人事权等;(4)经济核心 地;(5)网络与经济流。4 .我国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1)经济财富的运作与省级经济区; (2)经济财富的功能与省区产业结构的形成;(3)省级经济区的经济发展与对 外开放的
4、必然性。第四节我国省级经济区形式的未来发展1 .我国省级经济区形成发展的历史局限性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区形式的未来变化:(1)省级政府职 能的转变与省区边界的模糊趋势;(2)经济核心地系统的发展与省级区形式的演 变;(3)经济条带系统的发展与省级区形式的演变。五以及考试范围与题型(一)考试范1 .基本概念区域以及经济区域以及经济区划。2 .基本理论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经济区域的基本特征;我国经济区域存在的客 观基础;我国经济区域的未来发展趋势。(二)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以及多项选择题以及判断题以及名词解释以及简述题以及论述 题等六以及主要参考书1 .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
5、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4 .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 . 丁四保,王荣成,李秀敏等.区域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二章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的基本理论一以及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的三大基本理论,即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以及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和区域产业集聚理论,并熟悉三大理论 在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后面各章从事区 域分析和区域开发与规划的学
6、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要求:了解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以及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和区域产业集聚理论的 形成以及发展及其主要流派和主要思想。掌握三大理论的基本内涵,弄清三大理 论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通过三大理论的学习,理解我 国经济区域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二以及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概念:包括对劳动地域分工以及比较优势以及经济增长周期以及增长极以及 乘数原理以及技术创新以及产业集聚以及集聚经济以及网络化组织结构以及新 产业区以及开发区及生态产业群落等基本概念的掌握;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与测度;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产业组织演化规律;新产业区的形成与发展应用:
7、劳动地域分工与区域经济形成和发展;经济增长波动与区域周期;新 产业区的形成与我国“开发区”的实践(二)教学难点1 .对三大理论的理论“精髓”的真正掌握;2 .从众多理论流派的介绍中把握住经济区域形成与发展的“主线”;3 .正确运用三大理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三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授以及案例分析以及学生中心发言以及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以及教学内容第一节劳动地域分工理论1 .分工的概念:(1)自然分工:是指在早期的原始氏族社会阶段,人类以 性别以及年龄等为基础的原始分工;(2)社会分工:是指人类社会于自然分工之 后以产品或商品交换为基础的分工;(3)劳动地域分工: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按照
8、地域进行的分工,即是各个地域依据各自的条件与优势,着重发展有利的产业部 门,并与其他地域进行产品的交换,输出剩余产品,进口所需产品,这种一个地 区为另一个地区生产产品并通过交换活动互相满足所需的现象,即是劳动地域分 工。2 .西方古典经济学中的分工理论:(1)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2)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3)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4) 艾萨德的要素替代理论;(5)波斯勒的技术差距理论。3 .地域分工的客观基础:(1)要素的空间不平衡分布是地域分工的必要条 件;(2)劳动地域分工的直接动力是其经济利益。4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1)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2)扶持幼小
9、产业理 论;(3)协议分工学说;(4)新比较优势理论。5 .劳动地域分工程度的测度6 .分工与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1)分工与区域市场;(2)分工与区域 经济增长;(3)分工与区域经济一体化;(4)分工的“不平等”与区域发展问题。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理论1 .区域经济的周期波动:(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察的资本主义经济 周期;(2)现代经济增长周期理论2 .区域经济增长因素:(1)资源禀赋;(2)资源配置能力;(3)区位条件; (4)外部环境3 .区域经济增长机制:(1)区域增长极理论;(2)循环累积因果原理;(3) 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4 .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1)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
10、增长阶段理论; (2)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3)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5 .区域生命周期理论:(1)产品生命周期;(2)技术生命周期;(3)经济 增长波动周期6 .经济增长波动与区域周期:(1)技术创新与区域周期;(2)技术扩散与 区域成长第三节区域产业集聚理论1 .集聚机制:(1)区位指向;(2)产业联系2 .集聚经济:(1)集聚经济来源的“区位论”解释;(2)增长极机制与集 聚经济;(3)规模报酬递增与集聚经济;(4)交易成本节约与集聚经济3 .分工深化与产业组织演化:(1)福特制生产方式与企业组织;(2)技术 进步推动产业组织演进;(3)产业组织形式的新发展4 .企业网
11、络的空间结构:(1)企业组织形态的网络结构;(2)本地化网络 与全球化网络5 .产业区与新产业区:产业区是指专业化集聚的特定地区;新产业区是弹 性生产体系对应的产业空间形式,是中小企业在弹性专业化基础上实现的集聚。6 .规划产业区:(1)苏联“地域生产综合体”;(2)艾萨德的“产业综合体”; (3)我国的“开发区”;(4)生态产业群落五以及考试范围与题型(一)考试范1 .基本概念劳动地域分工;经济增长周期;增长极;技术创新;产业集聚;网络化组织 结构;新产业区;开发区2 .基本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与测度;劳动地域分工对区域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经济增长波动;罗斯托的经济增
12、长阶段理论;新产业区的形 成与发展;我国“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二)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以及多项选择题以及判断题以及名词解释以及简答题以及论述 题以及案例分析题等六以及主要参考书1 .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4 .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5 . 丁四保,王荣成,李秀敏等.区域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一一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第三章区域资源与地理
13、环境分析一以及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弄清区域资源和地理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 关系,掌握分析区域资源基础及组合状况的基本方法,善于运用区域资源组合与 地理环境约束的相关理论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及我国区域产业配置类型形成 和发展的原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区域规划与开发” 等内容奠定基础。要求:了解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资源观的演化及资源开发利 用方式的异同。掌握现代区域资源的概念以及类型及其特征,学会定性和定量分 析资源地域组合的基本方法,弄清资源地域组合的优劣对区域产业配置的影响, 深刻把握区域资源与地理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可能的制约。二以及教
14、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概念:包括对区域资源以及区位以及区位资源以及创新以及资源地域组合以 及区域的资源短缺和区域环境承载力等基本概念的掌握;理论:区域资源特征及其类型,资源地域组合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资源地域 组合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关系;区域资源与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应用:我国的资源短缺与浪费;我国的资源地域组合与产业配置类型(二)教学难点1 .准确理解“区域资源”的概念与范畴;2 .正确掌握和运用资源地域组合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3 .学会理性而全面地分析区域资源与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4 .善于运用相关理论科学分析资源地域组合与我国产业配置类型的关系。三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授以
15、及案例分析以及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以及教学内容第一节人类资源观的历史演变1 .资源:传统意义的资源是指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一切对人类有用的物质。 区域经济学中的资源则是指由自然资源以及经济资源以及人力资源以及文化资 源以及政治资源以及制度资源等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子资源构成的有机系 统,包括了所有支撑社会发展的价值要素。2.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与资源的开发利用:(1)采集渔猎时代;(2)农 业经济时代;(3)工业经济时代;(4)可持续发展阶段发展阶段经济发 展水平经济特征重点产 业部门主导产业能源动 力类型资源主体地域结构采集渔猎 时代低水平渔济于物 r经融食 集,动然中 采猎尚可链无无
16、人力可再生生 物资源无农业经济 时代初级自给自足 的简单再 生产农副产品 加工以及 冶炼以及 烧制等手 工业第一产业及及及及及简动 以以以以以等然 力力力能材炭天 风人畜水木木单力土地以及 水等农业 自然资 源,铜以 及锡以及 铁等金属 资源矿业区以 及农业原 料区出现 中心地以 及核心地工业经济时代初期中级商品经济 以及社会 化大生产重工业第二产业煤以及石 油以及天 然气等石 化能源以 及电能可耗竭的 矿产资源出现中心 城市以及 成熟的工 业区和农 业区以及 交通网络二战后高级市场经济 以及经济 区域化以 及全球化知识密集 型轻工业第三产业电能以及 核能矿产资源 以及区位 资源以及 科技资源
17、 以及经济 资源高等级核 心地的城 镇体系以 及现代化 的高速交 通通讯网可持续 发展阶段高级可持续发 展生态产业生态产业清洁与可 替代资源可持续发 展型资源含有创新 功能的大 都市体系 以及信息 高速公路第二节,资源地域组合与区域发展2 .区域资源的一般特征:(1)有用性;(2)稀缺性;(3)多用途性和可替 代性;(4)地域性(空间差异性);(5)整体性及综合性3 .区域资源的类型:(1)区位资源;(2)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3)经济 资源:人口与劳动力资源;资本资源;技术进步;创新;制度结构与 制度安排。4 .资源地域组合的定性与定量分析:(1)资源地域组合分析的原则;(2) 自然资源的定
18、量分析;(3)经济资源的定量分析;(4)社会资源的确定与衡量; (5)资源替代与资源互补。5 .区域的资源短缺:(1)资源短缺:概念:所谓区域的资源短缺是指由 于资源在部门间或地区间非均衡配置引起的经济现象,是在资源配置不均衡时, 引起的某些资源严重供不应求进而导致一部分地区或产业部门因某些资源不足 而停工以及停产待料的现象。性质;资源短缺与资源空间配置。(2)资源短 缺与资源浪费;(3)我国的资源短缺与浪费6 .我国的资源地域组合与产业配置类型:(1)加工类型区;(2)加工主导 类型区;(3)资源主导类型区;(4)资源加工混合类型区第三节区域资源与环境约束1 .资源向要素的转换及其约束:(1
19、)资源转换的一般过程;(2)资源转换 中的约束2 .区域资源流动:(1)区域资源流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2)资源流动的 障碍:自然条件的制约;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与制约;流动载体的阻碍; 行政区划的限制;体制以及政策以及法律等阻挠正常的物质流动。(3)资源 流动的方向:自然资源向经济资源要素的状态转换或空间位移;人力资源的 流动具有收入指向以及成就指向;资本资源的流动具有经济指向,以信息为载 体,引起感应运动和对应流3 .环境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约束:(1)地理环境的约束作用;(2)区域 环境“承载力”的约束区域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系统 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
20、,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资源 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五以及考试范围与题型(一)考试范围1 .基本概念区域资源,区位,资源地域组合,区域环境承载力。2 .基本理论区域资源特征及其类型,资源地域组合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区域的资源短缺, 区域资源流动的方向与流动障碍,区域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约束,资源地域组 合对我国产业配置类型的影响。(二)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以及多项选择题以及判断题以及名词解释以及简答题以及论述 题以及案例分析题等六以及主要参考书1 .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 .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
21、0.3 .马中.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 .张敦富,孙久文,胡铁成等.知识经济与区域经济.北京: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2000.5 . 丁四保,王荣成,李秀敏等.区域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美莱斯特R 布朗.生态经济一一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上海:东 方出版社,2002.编写说明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 区域决策的科学,它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为活跃 的领域之一。区域经济学是我院经济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限选课程,是该专业高 年级学生在修完数理统计与概率论以及线性代数以及西方经济学
22、以及财政学以 及统计学等学科基础课后继续从事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与实践所要求的必修课程。 对该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论功底,提高学 生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发展经济学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 相关专业课程的重要辅助。本课程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重介绍经济区域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经济 区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现存格局;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 法;第三部分是实践部分,以介绍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的基本知识及总结我国有 关区域经济实践的基本经验和规律为主要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 握“区域”以及“经济区域”以及“区域经济资源与环境”以及“区域
23、经济增长 和发展”以及“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以及“区际经济关系”以及“区域经 济发展战略”以及“区域经济规划与开发”以及“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等基本 概念以及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背景以及发展历程及未来 展望,熟悉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区 域经济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学会解决区域经济具体问题的方法,并能独立地进行 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方面的思考,且能较为科学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应注意以下问题:1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学习该门课程,不但要求学生注重理 论知识的学习,更应将理论学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区域 经济学 教学大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