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66社会心理学辅导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266社会心理学辅导讲义.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00266社会心理学辅导讲义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考核要求(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识记:社会心理学,是指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 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学科。(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既研究个体心理活动如何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受他人或团体影 响,同时也研究个体心理活动如何影响社会中的其他人或团体。1、社会心理学着重探讨社会与个体的相互作用。在人们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心理现象,就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2、社会心理学强调要探讨情境3社会心理学注重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特点一、识记:社会心理学的特点 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特
2、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理解。1、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2、社会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大支柱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注意的定向阶段(2)世俗水平好孩子或好公民的定向阶段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3)后世俗水平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 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阶段5、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这派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为代表,主要论点是认为道德 行为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也是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的。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 是环境,指社会文化、外部条件、榜样、强化等。第四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1、自我意识 就是对自己个人身心活动的觉察。2、自我形象,就是自己了解自己
3、的一切,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就像自己站在镜子面前看到自己的一切一样。3、柯里的自我意识形象的三要素包括:(1)关于被他人看到自己的姿态的自我觉察;(2)关于他人对自己所作的评价与判断的自我想象;(3)关于自己怀有的某种感情一一自卑或自尊。4、自我意识的作用:(1)自我意识对学习与工作的推动作用;(2)自我意识对态 度转变具有决定作用;(3)自我意识具有自我控制的能力。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1、自我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从生理的自我到社会的自我,最后发展到心理的自 我。2、生理的自我,是个人对自己身躯的认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3、社会的自我,(略)4、心理的自我(略)5、埃里柯逊的自我
4、意识形成的八阶段婴儿期 是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这个阶段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 感。童年期 是从18个月到三四岁,这个阶段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学前期 是从四到五岁,这阶段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学龄初期是从六岁到十一岁,这阶段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青春期,亦即青少年期,这个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与自我角色的形 成,主要是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成年早期是从18岁到30岁,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个结实是获得亲密感, 避免孤独感。成年期即中年期与壮年期,这是成家立业的阶段,这阶段是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成熟期即老年期,这阶段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
5、第三节对人关系中的自我表现1、相互关系中影响自我表现的其他因素:相互关系中对方本身的特点;当时的情 境;所属团体的参照。第四节自我评价1、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2自我评价形成的途径(1)根据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自己(2)通过与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3)通过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来实现自我评价。3、自我评价内容的多样性:第一,以自己理想的形象作为蓝本的自我评价意识;第二,以周围其他人作为标准的自我评价意识;第三,以自我评价的意识为基础的情绪方面的表现4、自我意识不同发展阶段,自我评价内容变化情况(略)第五章男女性别角色的心理差异第一节
6、男女性别角色的概述1、男女性别角色: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适当的位置,以及被该社会规定了的行为方式。2、男女性别角色的含义:以性别器官为标准划分的社会角色;以性别决定个体社 会化定向;社会为男女规定一套行为规范。3、男女性别角色的特点:多样性;相对稳定性。4、从以下方面领会男女性别角色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个体学习的内容具有社会性、地域性。第二节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影响因素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影响因素:生物因素(遗传、性激素、大脑);社会历史文化 因素;教育因素。第三节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理论柯尔伯格关于性别认同发展的三阶段:性别认同;性别分化;亲长认同。第四节男女性别角色差异面面
7、观成就动机方面的两性差异:一般的竞争环境中,男性的成就动机高于女性。其主 要原因是社会文化的刻板印象因素规定了人们的思想倾向与行为方式。第六章社会动机第一节社会动机的概述1、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2、动机的意义: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为个人行为提出目标;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体内平衡;使个人明确其行为意义。3、动机的作用:活动性;选择性。4、动机与需要的关系:动机由机体的需要激发;需要的情感成分与认知成分具有 动机作用。第二节社会动机的分类1、内部动机的内驱力:布鲁纳指出,内部动机有三种内驱力引起,一是好奇的内驱力,二是胜任的内驱力,三是互惠的内驱
8、力。2、外附激励:激励是外附的,如物质奖励、福利、晋升、表扬、批评、惩罚等。3、内滋激励:由于工作成功而获得的激励。4、社会性动机的种类:交往性动机和威信性动机两种。第三节彼得罗夫斯基的动机系统理论彼得罗夫斯基的动机系统理论:彼得罗夫斯基认为复杂的活动有几种同时起作用 和相互影响的动机所推动,这些动机由兴趣、信念、意图、意向等各成分构成“多 分支的动机系统”。第四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认为人的价值体系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需要。他们从低 到高依次排列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 的需要。个体的高一级需要是在低一级需要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马的理论符合
9、 系统论,他强调的自我实现需要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他过分强调人的价值, 忽视了社会生活对先天潜能的制约作用,太强调遗传的作用,导致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第七章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1、定义: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 过程。2、特征:认知的选择性;认知反应的显著性;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性。3、什么是第一印象:亦称初次印象,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 象。第二节社会认知的范I1、社会认知的范围很广,指对他人表情、性格、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知。2、表情的类型: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第三节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1、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认知对象本身
10、的特点;当时的情境;认知者本身的特点 (认知者的经验;性格;需要);社会刻板印象的作用;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2、社会刻板印象: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是一种概括 而笼统的看法。3、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认知者从已有的假设出发看待当前事物。即个体认知某 一对象时,不仅会观察对象本身,而且会结合其背景,把对象与背景联系起来加 以分析,才能认识其社会意义及价值。第四节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1、归因: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做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2、归因的参照点:根据他人行为的特殊性、连续性与一致性等原则进行归因;根
11、据他人的其他条件进行归因;根据认知者的切身利害关系对他人进行归因。3、自我知觉的归因:行为者对自己行为动机的归因。4、归因过程中的拟人化:社会生活中有些自然现象本来不具有社会意义,但人们也往往作拟人化归因的现象。第八章社会态度第一节社会态度的概述1、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2、奥尔波特提出的事物主要的六种价值:经济的价值;理论的价值;审美的价值;权利的价值;社会的价值;宗教的价值。3、态度的形成过程: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是从服从到同化到内化的过程等。4、偏见:是个人对他人或其他团体持有的缺乏充分事实依据的态度
12、。5、偏见的特征:偏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偏见的认知成分就 是刻板印象;偏见由于过度类化的倾向;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第二节社会态度的转变方法1、怎样进行说服宣传效果好/社会态度的转变方法:说服宣传要实事求是地提供 信息;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如果需要人们立即行动,宣传要能引起较强烈的恐 惧心理;如果要求人们可以延长一段时间,不必过分强调危险。);双方面宣传和 单方面宣传(一般说,对知识程度高的要做双方面宣传;对知识程度地的可以做 单方面的宣传);逐步提出要求(如果提出的要求和已有的态度差距过大,要逐步 提出要求,效果好);积极参加活动;团体规定(团体规定比个别劝说更有效)。第
13、三节社会态度转变的主客观因素1、社会态度转变的主客观因素:宣传者的威信;个人因素;对态度变化的心理上 的抵抗2、宣传者的威信:一般说来,宣传者的威信高低与其效果成正比。3、态度转变的个人因素:与个性特点有关(自尊心的强度;权威主义倾向的强度; 想象力的丰富性;性别;智力水平;当时的需要)4、逆反心理:宣传者进行宣传时,被宣传者的态度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或仍保持 原来的态度的现象。5、人们发生对态度变化心理上抵抗的主客观原因:客观原因(过分的禁止或言过其实都会适得其反);主观原因(宣传要实事求是,要引导人们自己去辨别好坏)第四节社会态度转变的理论1、海德的P-0-X理论:海德P是认知者,0是认知的
14、另一个人,P是与0双方建 立起一定的感情,X是第三者的人或物或事。海德认为,p-o-X三者的关系如相适当,则P-0-X的体系呈均衡状态,P的态度不需改变。否则,这种认知体系就需要 改变。2、纽卡姆的A-B-X模型:如果A、B两个人之间保持友好或敌对关系,则这两个 人对第三者X就发生相应的态度,A、B、X三者总会构成一个体系,若此体系内部 发生不平衡,那么为了求得平衡,必须在体系内发生变化,从不均衡转向均衡。3、菲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菲斯汀格认为,认知失调会使心理发生不愉快,人 们会设法减轻或解除这种不协调状态;当人们认知体系内呈协调状态时,就会设 法保持这种协调关系。认知失调强度越大,人们改
15、变或解除失调的动机愈强烈。第五节社会态度的测量1、自我评定法:是被试对一定项目的自我评定以测量自己态度的方法。2、自由反应法:是通过对有关问题的自由反应测定个体态度的方法,通常有问答 法、投射法、语句完成法等方法。3、行为观察法:通过观察人们的行为估计人们对某事物的态度的方法。4、生理反应法:是通过检查被测者的生理状况来测定其态度的一种方法。第九章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第一节模仿和流行1、模仿:是指个人受非控制的社会刺激引起的一种行为,其行为与社会上的其他 人相类似。2、如何理解模仿:一是引起模仿的社会刺激必须是一种非控制的傻呵呵刺激,它不是通过社会或团体的命令而发生,被人们模仿的对象具有榜样的
16、作用;二是模 仿者发生的行为是与榜样者的行为相似。3、流行:是社会上相当多的人在较短的时间内,由于追求某种行为方式,并使之 在整个社会中到处可见,从而使人们相互之间发生了连锁性感染。流行亦可称社 会风尚。4、流行的特征,一般表现为突然迅速的扩展与蔓延,又在较短的时间内消失。流 行也有循环的特点。流行不同于风俗习惯,也不同于法律。如果流行发生于权威 身上,速度更快。第二节社会舆论和谎言1、社会舆论:是公众的意见与看法,是社会全体成员或大多数人的共同信念,也 可以说是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2、社会舆论为什么容易被人接受与传播:首先是社会舆论代表了群众的倾向性意 见和综合观点,本身具有许多客观合理因
17、素。其次,群众在主观上早就有了心理 感受与准备,经舆论唤醒而转变为个人意见。3、流言:是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确切的依据,而人们相互传播的一种特定的信息。 4、流言与流传的三个条件:缺乏可靠信息;人们的不安和忧虑;社会处于危机状 态。5、流言与谣言的异同:异在于两者的动机不同;同在于都缺乏明确可靠的事实依 据。3、两种倾向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有向两个方向发展的趋势。一一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边缘性的学科。二、领会: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关系社会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和社会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1、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在理论与方法论方面,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它们都互相 倚
18、重对方的研究成果。2、在研究对象方面,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也有相同之处,只是双方的侧重点不同, 在分析某些社会事件的原因和情况方面,有不同的角度与出发点。3、在研究方法方面,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也有相同之处。现代社会心理学已经从社会学、普通心理学两门学科的孕育中脱胎而出,成为一 门具有独特观点及体系的独立学科。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识记: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室研究法;现场研究法(现场实验、现场调查、现场观察研究、模拟研究);历史档案分析法。6、流言传播速度:开始缓慢,然后不断加快,人人皆知时又开始缓慢,整个过程 呈S形。第三节暗示与竞赛1、暗示;在无对抗
19、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 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的 意志相符合。2、他人暗示与自我暗示:来自他人的暗示是他人暗示;来自自己的暗示是自我暗 不O3、影响暗示效果的主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人格倾向性,独立自主者不容易被暗 示;缺乏主见者易受暗示);客观因素(暗示者条件,如信心、体力、性别、知识、 权力等;多数人的共同行为等)第十章相符行为第一节从众1、从众:在社会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2、影响从众行为的主客观因素:团体的条件与特点;团体中个别人的反从众行为 是抵消从众行为的一个因素;个人的心
20、理特点与其从众行为有关;个人在团体中 的地位高低与从众行为有关。第二节众从1、众从:多数人听从少数人意见的行为。2、众从产生的条件:少数派成员内部的特征(一致性;独立性;权威性);多数 派成员内部的条件(多数派成员内部的意见分歧;多数派内部缺乏团体凝聚力; 多数派成员不明确所遇到问题的真实情况)。3、阻碍众从行为产生的因素:少数派内部意见的非一致性;多数派内部齐心协力。 第三节服从1、服从:个体按照社会要求、团体规范或别人意志而作出的行为,是因为来自外 界的影响而被迫发生的行为。2、不服从的表现形式:抗拒;消极抵制;自由主义的态度。3、服从与从众的异同:同,两者的行为都属于相符行为;异,服从是
21、被迫的,无 条件的,从众是对社会舆论压力的随从。4、米尔克拉姆服从实验的评价:缺点(缺乏科学道德,比如教师用电击惩罚学生,出示假目的乃是对被试的欺骗等;被试可能由于“钱”的原因,容易使被试产生 迎合心理。)优点(设计巧妙;指标客观;实验结果有一定的说服力)第十一章利他行为第一节利他行为概述1、利他行为: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也称亲社会行为、利社会行为、助人行为等。2、两种动机的利他行为:一种是明显的利己,一种是纯粹意义的利他主义。3、先天论:认为人们的利他行为是先天决定的。威尔逊指出,利他行为是遗传得 来的,在人类生存中起重要作用。4、动机论:斯陶布提出动机论解释利他行为。认
22、为利他行为的价值观是人们产生 利他行为的主要动机。这种价值观包括人类助人行为的积极评价,对他人福利的 关心和重视,对他人幸福的个人责任感。第二节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1、移情:是设身处地以他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需要和痛苦等心理感受,即所 谓的将心比心,从而产生助人行为。2、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个人因素(认知因素,如认知归因和公平动机等;移情 与内疚感;情绪因素;身份特点等)情境因素;被帮助者的特点;社会文化等。第三节紧急状态下的冷漠行为1、冷漠行为:指在紧急、情况下,个人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要得 到自己帮助时,却持坐视不救、袖手旁观的态度。2、冷漠行为的旁观者作用:旁观者起观众作用时
23、行为者有更多的顾虑;旁观者起 榜样作用时容易和榜样保持一致;旁观者起责任分散作用时,助人的可能性减小。 3、产生冷漠行为的主要原因:个人付出代价的权衡;个人对受害者的认识;个人 对受害者的认识;个人受当时情境的影响。第十二章侵犯行为第一节侵犯行为概述1、侵犯行为:故意对他人产生伤害结果的行为。2、侵犯行为按目的分为:工具性侵犯(以侵犯为手段以达到满足自己私利为目的 的侵犯行为)和敌意性侵犯(侵犯的目的是使别人不幸)。3、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个人需要没有被满足;已经形成的侵犯习惯;报复等。 第二节侵犯理论1、挫折一侵犯理论:1939年多拉德等人提出了挫折一侵犯的假设,认为侵犯是由 于个体遭受挫折
24、,挫折是指个体指向目标系列行为受阻产生的心理体验。这一假 设包含两个要点:一是侵犯的发生都以挫折为前提条件;另一是任何挫折事件都 会引发侵犯。2、制约侵犯行为强度三要素:与目的受阻的强度成正比关系;抑制侵犯的力量与 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的强度呈正比;挫折强度不变,预期惩罚越大,侵犯 发生的可能性越小。3、主要从以下方面领会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是班杜拉及其追随者,他们认为 侵犯行为是习得的。侵犯可以通过强化来培养;侵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 再学习过程可以减少侵犯。第三节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1、去个人化:是一种自我隐匿不显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的自我意识减弱, 不会顾虑他人的评价与职责
25、,故敢于作出自己平时所不敢做的事。是匿名的行为, 以逃避社会责任。2、从以下几点领会生理的唤起因素与侵犯行为:运动与侵犯;性与侵犯;酒精的作用等。3、从以下几点领会环境因素与侵犯行为:高温;拥挤等方面。4、从以下几点领会社会性因素与侵犯行为:大众媒介;去个人化的作用;受他人 的挑衅等。5、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生理唤起因素;环境因素;社会性因素;个人因素。第四节侵犯行为的控制社会对侵犯行为的控制有以下措施:社会公正可以减少人们的挫折感;惩罚能减少侵犯行为;说服教育是一种常用方法;恰当的宣泄;控制暴力电视培养成熟的个性等。第十三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心理
26、上的距离。2、从以下几方面领会人际关系的结构:在社会团体内,人与人之间建立的不同形 式和不同规模的联系就是人际关系结构。人际关系不是始终不变的;团体中富有 吸引力的成员后期的优势将会减小;三四个人的小群体较为常见;人际结构日渐 复杂;团体内总会有孤立者。3、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领会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空间因素;类似性因素;需要的 互补;能力与特长;仪表等。4、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领会阻碍人际吸引的个人特征:不尊重别人的人格,对他人缺乏感情;自我中心主义强的人;对人不真诚;过分服从与取悦与别人;过分依 赖他人而又丧失自尊心的人;嫉妒心强的人;怀有敌对的情绪与猜疑人格的人; 过分自卑,缺乏自信的人;不喜欢
27、与人交往的人;怀有偏见、固执的人;好高务 远的人。第二节人际沟通1、人际沟通:人们为了彼此传达思想、交换意见、表达感情、需要等目的、运用 语言符号而实现的交流称为人际沟通。2、人际沟通的功能:协调作用;保健作用。3、人际沟通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人际沟通中所使用的语言符号必须是双方共同 理解的;传出的信息尽量少受外界干扰;信息的接受着要有心理准备。4、阻碍人际沟通的主客观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团体因素;人格因素等。5、人际沟通的方式:个人、团体各层次沟通方式(个人内省;人与人;团体与个 人;多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单向与双向的沟通方式;下行(组织内高级管理 人员向低一级人员的沟通)、平行(同级组
28、织一团体之间的沟通活动)、上行(下 级向上级的沟通)的沟通方式;团体结构的沟通方式;师生之间的沟通形式。6、团体结构的沟通方式的三种形态:圆型轴型连锁型第三节人际关系的测量社会测量法:美国心理学家莫里诺首先采用,具体做法主要向团体成员提出问题, 让其回答,获得资料后整理。整理方法可以用矩阵式、人际关系图等方法。第十四章团体心理第一节团体概述1、团体:一群人在同一规范与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的组合。2、小小团体:在人数较多的小团体中,某些人的交往活动比较频繁,交往更加带 有密切的性质的团体。3、假设团体:名义上存在的人们的共同体。4、非正式团体:在心理动机上的方向一致一一同情、观点接近、信念一致、
29、承认 权威、个别威望的基础上产生的团体。5、团体的归属感:团体成员行为上协调,同一团体的成员一致对外,不发生矛盾, 彼此体会到同属于一个团体的体验。6、团体的认同感:团体内各成员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都保持共同的认识与 评价的体验。7、团体的支持力量:团体对符合规范、期待的行为的赞许与鼓励所表现出的力量。8、良好团体必须具备的心理学原则:目标整合原则;志趣相投原则;心理相容原 则;智能互补原则。第二节团体对成员行为的影响1、影响团体对个人活动发生积极或消极作用的因素:活动的性质;激发竞赛的动 机;产生被他人评价的意识;注意力不被干扰。2、团体人数对团体活动效率的影响原因:客观原因(如果活动组
30、织得好,团体人 数多则活动效率高,如果组织不好,则效率差);心理原因(如果团体人数过多, 对活动效率产生消极影响)3、团体决定中个人冒险倾向的理由:减少责任;熟悉情况;领导人的影响;被他 人评价的意识。第三节团体的领导人1、领导人发挥领导功能的先决条件:领导人要有决定权;领导人能受团体成员的 拥护,成员对其号召能积极响应。2、贝尔提出的领导功能的主要向度:工作取向;人情取向。3、团体领导人共同的心理品质:智力;主动;幽默、外向。4、强制性影响力及其基本形式:强制性影响力也称权利性影响力,它由社会赋予 个人的职务、地位、权力等条件构成的。强制性影响力的基本形式有 奖励和惩罚。5、领导方式的三种类
31、型:放任型;民主型;专制型。6、领导人影响力对被领导人产生的心理效果:服从感;敬畏感;敬重感;敬爱感; 敬佩感;信赖感;亲密感。2、现场实验:是在自然的情况下控制条件进行实验,对于由此发生的相应的 心理变化进行分析研究,作出结论的方法。3、模拟研究:是研究者设计的一种人为情境,是对真实社会情境的模拟,以 期探求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的心理活动的发生与变化的方法。(二)领会:1、实验室研究法:是在实验室条件下,控制一切估计会干扰实验结果的其他 因素,有目的、有组织地操纵某个因素,查明被实验者心理效果和影响的方法。2、现场研究法:是结合社会生活实际情况进行研究的方法。3、历史档案分析法:是收集历史
32、上所记载的某个团体或个人的心理活动的资 料,加以分析,从中寻找社会心理活动的规律的方法。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失机(一)识记:1、研究必须无损于被研究者的身心健康2、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某些技术问题不能视为欺骗行为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动向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一、识记:冯特于1879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才成为一门独 立的学科。二、领会:1、快乐说:古代希腊的哲学家们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快乐。著名的哲学家本瑟姆 提出,快乐是支配人类行为的原则,认为人们的行为总是趋利避害的,追求快乐 与幸福,逃避痛苦与不幸,因此苦乐的感受就成为人们行为的主要原因。可
33、以数 量化,可以从快乐与痛苦的持久性方面加以测定。2、自我说:自我说也称权利说,最早由17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提出。他认为 人的基本行为是权利的追求,因此人类的行为表现为自我的热情与自我的热情与 自我的力量。因为人们要获得快乐,其前提是必须自己有力量,有权利,于是人 们就不断地争取权利、追求权力,有了权力才能建立自我。3、同情说:同情说由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提出,他认为同情是人类 的本性,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心理基础。4、模仿说:模仿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塔尔特,他认为“社会就是模仿”, 因为他看见一切自然现象都有反复性,所以他在观察社会现象时认为,人们行为 的一致是最基本的,而要
34、行为一致,必须通过模仿,故模仿传播于整个社会之中。 5、暗示说:法国社会学家黎朋认为,集体行为总是带有集体神经质的感染因素, 即群众活动受集体气氛所感染,从而构成群众的共同意志与精神,个人在群众活 动中会失去理智,以致使群众行为带有冲动性与盲目性,缺乏思考。他认为由于 人们的情感、情绪容易受到一种暗示而被激发出来,当群众中一个人接受了暗示 者的主张和口号之后,就会对被暗示的人物与事物深信不疑,从而构成集体行为。6、本能说:麦独孤把他的社会心理学体系完全建立在本能概念的假设上,他认为 人的本能会影响个人对社会的认识、兴趣、情操、行为等,本能可以组成一连串 的社会心理特征。他还认为人的本能是其行为
35、和思想的动力。他认为一切行为都 以本能为基础。7、习惯说:这是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詹姆士,他认为习惯是本能的转移,本能 活动若经过多次重复就会变成习惯。8、态度说:杜马斯把社会心理学定义为“研究态度的科学”,也就是说,态度是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早期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态度是一种神经心理状 态,随时都能带动心理与生理活动,即态度会对心理与生理活动发生影响。后来 的社会心理学家索性把认知、判断、记忆、学习、思维等心理活动,都归结在态 度的范围内,并强调态度在上述因素中所占的地位,认为这些心理因素若得不到 态度的支持,则人的活动就会陷入混乱。态度对人们心理活动起一种准备作用。 一、实验社会心
36、理学建立与发展的客观条件1、自从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创设了心理实验室以来,许多心理学家将社会心理学有 关的各个因素带进实验室,逐渐发展了实验社会心理学,它对社会心理现象不作 权威性的思辨或纯理论的探讨与分析,而是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结论。2、由于社会心理学具有一种科学技术的“工具”价值,它可用于诊断与预测某些 社会事件的产生。3、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社会生活的的现代化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因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需要社会心理学家帮助统治者维护这会秩序并巩固其统治 地位。第三章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识记:(一)社会化的定义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 所公
37、认的行为方式,叫做社会化。(二)社会化的特点1、个人的社会化是以其生物的遗传因素为基础的2、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3、个体的社会化具有某种共性4、社会化是通过人的一生完成的二领会:勒温的国民性比较社会心理学家勒温认为,同一个国家的国民有相同的人格特征,并作了国民性分 析。勒温根据场的理论,提出了个人的生活空间概念,这个生活空间是由环境和 人组成。生活空间的个人、环境和人的行为全部是相互依存的,只要其中一方有 变化,其他方面就会发生相应变化。勒温还认为,作为一个整体的个人,其内部包括着相互依存的各个部分。个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与外 界环境接触的知觉运动领域。一部分是内部
38、的人格领域;而人格领域内又可以进 一步分为比较表面的外层和中心深层,这个中心深层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与各部分 机能相联系的不同区域。第二节社会化的因素与类别一识记:1、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的影响,即社会文化、学校与家庭 三方面因素的影响。2、社会化的类别:(1)政治社会化,就是使自然人变成政治人的过程。(2)民族 社会化,就是使自然人具有民族意识的人的过程;(3)法律社会化,就是使人们 按照法律制度来调节自己的行为;(4)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按照社会上规定的 男女性别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5)道德社会化,就是使人们按照道德 标准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二领会:鲍尔特温的父母对子
39、女教养态度分为四种类型:1、专制型2、溺爱型 3、放任型 4、民主型第三节社会角色的获得一识记:1、社会角色的概念:是某个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和团体中占有的适当的位置,被该社会和团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2、社会角色的学习,指两个方面的学习,一是学习角色的责任与特权(义务与权利),一是学习角色的态度与情感。3、社会角色学习的特殊性:(1)社会角色的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2)社会角色的学习是在相互作用着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3)社会角色的学习是 经常随着角色的改变而进行的。(4) 一般来说,小时侯学习角色不会哟扑很大的 变动,也并不复杂,但一旦长大成人,他将会同时扮演几个团体的角色。4、社会角
40、色的期待,是他人对自己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也必须领会他人对自己怀有的希望。5、社会角色的认知,根据他人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来认识对方的地位,称为社会角色的认知。6、社会角色的冲突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社会角色时,往往会发生内心的冲突与矛盾,着就称为社会角色的冲突。7、社会角色冲突的几种情况:(1)同一社会角色内心冲突;(2)当社会角色改变是,新旧角色之间会发生矛盾与冲突;(3) 一个人身兼几个角色时的内心冲突;(4) 社会角色规定的人格与其真实人格之间的矛盾。第四节道德社会化理论1、埃里克逊的新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逊是新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者,他的理论牢固地建立在弗洛伊
41、德的理论之上,他把弗洛伊德的著作称为“磐石”。但他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泛性生物学观点, 认为精神分析既要考虑生物学影响,又要注意社会文化影响,主要集中注意家庭、 学校和文化给予儿童的影响。埃里克逊批评弗洛伊德忽略了社会文化因素在人格 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但是他还强调了自我的作用。埃里克逊认为,人格的发展继 续到人的整个一生,也就是说社会化过程经历着整个一生。2、麦独孤的道德发展理论:他认为,人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是无所谓道德、比道 德的,他的行为是由本能冲动所制约。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的扩大,他逐渐发展了道德品质。这一过程有四个阶段:(1)行为决定于本能冲 动;(2)本能的冲动作用受到外界权威赏罚的影响而被纠正;(3)学会控制行为, 这是由于个人对社会赞许与社会惩罚的预期;(4)不管社会环境可能给予的处罚 或奖赏如何,个人行为完全根据他自己的原则。3、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道德品质中的认知成分 道德判断,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与智力发展是平行的,并且将道德发展分成 两个阶段。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表现如下:(1)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2) 道德判断从效果到动机;(3)对于错误行为的处理,从为惩罚而惩罚 采取哟扑 针对性的惩罚方式。4、柯尔堡的道德发展理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如下:(1)前世俗水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