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与痛风.docx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尿酸血症与痛风.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高尿酸血症与痛风 本文关键词:痛风,血症,高尿酸高尿酸血症与痛风 本文简介:第三十章高尿酸血症与痛风一、概论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是西方流行的最古老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主要有: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急性单关节炎,关节滑液中的白细胞内有尿酸钠晶体;痛风石(尿酸钠结晶的聚集物)主要沉积在关节内及关节四周,有时造成变形和残废;影响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组织和血管的痛风性肾实高尿酸血症与痛风 本文内容:第三十章高尿酸血症与痛风一、概论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是西方流行的最古老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主要有: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急性单关节炎,关节滑液中的白细胞内有尿酸钠晶体;痛风
2、石(尿酸钠结晶的聚集物)主要沉积在关节内及关节四周,有时造成变形和残废;影响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组织和血管的痛风性肾实质病变;尿路结石。这些表现可以不同的组合方式表现。对痛风的相识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Hippoc-rates时代。1948年,AlfredBaringGarrod发觉了痛风患者与高尿酸血症的关系;1961年,Mclary和Hollander发觉痛风关节渗液中的尿酸结晶,这些为痛风的诊断供应了帮助。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研的进一步深化,人们对尿酸的特性、嘌呤的代谢途径和高尿酸血症的诱因有了深刻的相识,尤其LeschNyhansyndrome的发觉,使人们了解了痛风和遗传
3、的相关,为将来开展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二、嘌呤的来源与代谢蛋白质和核酸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核酸可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两大类。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内;RNA则主要存在于细胞浆内。嘌呤(purine)是核酸中的RNA及DNA进一步分解代谢后的产物,它主要包括腺嘌呤(adenine,A)、鸟嘌呤(guanine,G)、次黄嘌呤(hypoxanthine,H)、黄嘌呤(xanthine,X)等,其中以腺嘌呤和鸟嘌呤为主。它们分别与核糖和去氧核糖构成核苷酸。在一些酶的催化下即转变为尿酸,而黄嘌呤为尿酸主要来源。尿酸是嘌呤的代谢产物,而嘌呤则来自细胞中的核酸。所以
4、,尿酸又可以说是细胞分解代谢的终末产物之一。体内嘌呤代谢紊乱,使血尿酸生成过多,或肾脏排泄尿酸削减,也可使体内血尿酸上升。在嘌呤代谢分解当中,嘌呤环氧化释放出氧化嘌呤,接着氧化成次黄嘌呤和黄嘌呤,二者再氧化成尿酸。三、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腺嘌呤、鸟嘌呤、次黄嘌呤、及黄嘌呤在体内通过一系列酶的作用均可产生尿酸。约80%的尿酸源于体内核苷酸或核蛋白的分解,20%的尿酸源于膳食中富含嘌呤的食物。l尿酸主要由肾脏(66%)和肠道(34%)排出体外。l已证明肠道尿酸排泄削减不是高尿酸血症的主要缘由。l尿酸的血中水平确定于尿酸产生和排泄之间的平衡。l正常男性血尿酸高限为417mol/L
5、。许多临床痛风患者,血尿酸417mol/L,而3%4%女性痛风患者,血尿酸介于357417mol/L。l尿酸的凹凸还受种族、膳食习惯、年龄、体质肥胖等因素影响。血尿酸浓度超过正常范围的上限时称为高尿酸血症。高嘌呤饮食、ATP降解增加、尿酸生成增多、细胞破坏所致的DNA分解增加,尿尿酸排泄削减等。可依据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高尿酸血症两大类。高尿酸血症引起的急性关节炎发作、痛风石形成以及关节和肾脏变更时,称为痛风。留意:仅有高尿酸血症,或高尿酸血症合并尿酸性肾石病,尚不属于痛风的范畴。但高尿酸血症的程度越重,持续时间越长,则引起痛风发作的机会越多。四、痛风的分类和发病机制(一)痛风的分类从病因上
6、痛风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1原发性痛风原发性者多由先天性嘌呤代谢紊乱引起,一部分遗传缺陷比较明确,一部分则病因不明,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或绝经期妇女,部分有家族史,属于常染色体多基因遗传。嘌呤合成途径中的有关酶,如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陷或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活性增加可致嘌呤生成增多,产生高尿酸血症。并常伴有肥胖、高脂血症、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但在发病机制上,并无证据表明彼此间关系。高嘌呤食物对于具有痛风素养者可成为发病的促进因素。2继发性痛风(1)继发(伴发)于其他先天性代谢紊乱性疾病:如糖原累积病1型,是因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而致病。可伴嘌呤合成增加,
7、尿酸生成过多和排泄削减而发生高尿酸血症。Lesch-Nyhan综合征,由于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完全(或几乎完全)缺陷致尿酸生成过多。这两种病都可以出现痛风的症状。(2)继发于其他疾病或药物:继发性痛风或高尿酸血症是继发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一种临床表现,也可以由于某些药物所致。如骨髓增生性疾病和淋巴增生性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恶性肿瘤及肿瘤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后,由于核酸转换增加,致尿酸生成增多。慢性肾功能不全、铅中毒性肾病,以及一些某些药物如速尿、噻嗪类利尿剂、乙胺丁醇、水杨酸类(阿司匹林、对胺基水杨酸)、乙醇及烟酸等,都可使尿酸排出削减
8、。此外,在饥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酒精性酮症、乳酸性中毒等,一些过多的有机酸如羟丁酸、游离脂肪酸、乳酸等,对肾小管分泌尿酸起竞争性抑制作用而使尿酸排泄削减。(二)痛风的发病机制痛风的干脆缘由是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可以是尿酸产生过多(75%),也可以是尿酸排泄过低(25%)。在高尿酸血症的发生中内源性代谢紊乱较外源性因素更为重要,高嘌呤膳食并非痛风的原发病因,但高嘌呤膳食可使血尿酸水平上升,甚至达到相当于痛风患者的水平。1尿酸生成过多型限制嘌呤膳食5天后,如每日尿酸排泄量超过600mg,或正常膳食状况下24小时尿尿酸大于800mg,可认为尿酸生成增多。痛风病人中由尿酸生成增多所致者仅占少数,一
9、般不超过10%。主要见于继发性高尿酸血症、腺苷三磷酸(ATP)分解加速状态(急性心肌梗死、一次大量吸烟、癫痫持续状态与体力不相称的猛烈运动,均可使ATP大量分解成尿酸)及极少数因酶缺陷的原发性高尿酸血症。有很多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由于核酸的分解代谢加快。多见于骨髓和淋巴结增生的疾病。诸如多发性骨髓瘤、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红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等。尤其在白血病淋巴瘤化疗和(或)放疗过程中,由于大量细胞破坏,核酸代谢加速,导致高尿酸血症及代偿性嘌呤合成增加。2尿酸排泄削减型24小时尿尿酸少于600mg/d。90%以上的高尿酸血症或痛风属此型。只有当血尿酸已显著上升时,尿酸排泄才达到正常范围。
10、凡是使肾小球滤过削减(慢性肾功能不全)、抑制肾小管分泌的因素,如体内有机酸增加:可竞争性抑制肾小球尿酸的分泌,引起高尿酸血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任何缘由的高乳酸血症、乳酸性酸中毒、感染、休克等)、增加肾小管对尿酸的重汲取(如脱水状态等)的因素均可引起高尿酸血症。多囊肾、铅中毒可使肾小管分泌降低引起尿排泄削减。利尿剂特殊是噻嗪类利尿剂可使血尿酸增高,约占服药者75%。由于利尿剂排钠,血容量削减,因而使肾小管对尿酸钠的重汲取增加,使分泌削减。如补充血容量即可避开高尿酸血症。其他药物如阿司匹林、吡嗪酰胺、乙胺丁醇、乙醇、烟酸等同样可致高尿酸血症。3混合型既有尿酸生成过多又有肾尿酸排泄削减,主要见于
11、长期饮酒和葡萄糖-6-磷酸酶缺陷者。酒类饮品本身即含高嘌呤物质,大量饮酒可促进肝脏内腺苷三磷酸(ATP)的降解,嘌呤分解加速,从而使尿酸生成增加;饮酒还可引起高乳酸血症,后者可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分泌,使尿酸排泄削减。五、痛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一)痛风的临床表现痛风主要表现为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在关节滑液的白细胞内可找到尿酸钠的结晶,痛风石形成,其严峻者可导致关节活动障碍和畸形,肾尿酸结石和(或)痛风性肾实质病变。1无症状期、仅有血尿酸持续性或波动性增高。从血尿酸增高至症状出现时间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有些可以终生不出现症状。但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痛风的比率增高,其症状出现的倾向与
12、高尿酸血症的水平和持续时间有关。高尿酸血症的上限男性为417mol/L,女性为357mol/L。儿童期血尿酸盐的均值是214mol/L,在青春期后男性起先增高,而女性尿酸增高主要在更年期后。无症状期仅有高尿酸血症,而无关节炎、痛风石、肾结石等临床表现。2急性关节炎期病人常在午夜突然发病,每因难受而惊醒,难受可猛烈似刀割样,略微活动难受加剧。有的病人尚出现局部皮肤感觉异样,如麻木、针刺感、灼热感及跳动感等。关节局部明显肿胀、充血,皮肤呈现桃红色,压之可褪色,并有压痛。局部皮肤温度上升,触之有发热感,所以大多数病人病变的关节局部怕热,不能盖被或热敷,而喜用冷敷。第一次发作多为单关节炎,以脚趾及第一
13、趾关节为多见,其次为其他趾关节和跗、踝、跟、膝、腕、指、肘等关节,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作,后期可发展为多关节炎。关节有红、肿、痛、热、静脉曲张和活动受限,触之剧痛,大关节受累时可有关节腔积液,至白天可主诉好转,但局部体征反而加剧。其次天凌晨重新加剧,局部皮肤由红色转为紫蓝色,有凹陷性水肿。病人可出现畏寒、发热全身难受不适、懦弱无力、头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有的病人只有稍微的全身不适,而主要以局部关节炎为突出表现。全身症状的有无与轻重除了与个体差异有关外,主要与关节炎的发作程度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关节炎发作时,假如红、肿、痛及活动障碍越明显,全身症状也就越重,反之则全身症状就越轻,甚至没有全身
14、症状。也有高达39以上,伴有寒战、全身不适、头痛易怒、心动过速、腹痛、肝硬化肿大、明显多尿,尤其在急性期发作后。尿酸在发作前数天降低,发作末期明显增高,发作停止后进一步上升,然后渐渐复原到正常的水平。发作期血沉增高,白细胞增高伴中性粒细胞增多。一般持续l2天或多至几周后,症状慢慢减轻,可自然缓解,关节功能复原,此时受累关节局部皮肤可出现皱纹、脱屑和瘙痒,为本病特有的征候,但不是常常出现。痛风性关节炎首次发作往往有比较明显的全身症状。随着病程的延长和发作次数的积累,全身症状可渐渐减轻,而主要以关节的红、肿、热、痛等局部症状为突出的表现。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时间长短不一。一般状况下,发作持续的时间约
15、为35日,最短的只有12日,关节炎症状即消退;最长的可持续两个月以上,关节炎症状才渐渐消退。当红、肿、热、痛现象消逝,发热及全身不适的症状也随之平静后,临床上即进入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缓解期。缓解期限短的只有几个月,长的则可达几年,多数病人在一年内出现再次发作。也有极少数病人在一次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过后,可以几十年不再发作,甚至终生不发作。在间歇期,病人可无任何全身症状。有些病人急性期症状稍微未被留意,待出现关节畸形后才发觉。促发因素如食物过敏或进食富含嘌呤的食物、饮酒、局部外伤、体力或脑力劳动过度、受冷潮湿、过度激烈、感染、外科手术及某些药物作用(如丙磺舒、利尿剂、可的松、汞剂、酒石酸麦角胺
16、)等。第一次发作较为突然,以后发作时,73%患者有前驱症状。3慢性关节炎期多由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发展而来,也可见于未经治疗或虽治疗而没有达到治疗目的的病人。表现为多关节受累,发作较频,间歇期缩短,难受渐渐加重,甚至发作后难受也不能完全缓解。严峻者还可累及肩、髓、脊柱、骨骼、胸锁、下颌关节和肋软骨,表现为肩背痛、胸痛、肋间神经痛及坐骨神经痛。胸部的难受有时酷似心绞痛。慢性期的主要表现为痛风石,痛风石是由于尿酸盐产生的速度超过尿酸盐沉积的速度,结果使尿酸盐沉积于软骨、滑液膜、肌腱和软组织等结缔组织处,渐渐形成痛风石。尿酸沉积于关节内和关节旁边,与尿酸浓度亲密相关。在皮下结缔组织处者,可形成黄白色赘
17、生物,一般以耳的耳轮、手指间和掌指、足趾、肘、膝、眼睑、鼻唇沟等处较常见。可因尿酸盐沉积的增多而增大,使关节结构及软组织受到破坏,纤维组织及骨质增生而导致关节强直、畸形、关节活动受限。关节畸形表现为以骨质缺损为中心的关节肿胀,无肯定形态且不对称。痛风石可以溃烂,经皮肤溃破处排出白色尿酸盐结晶,所形成的溃疡不易愈合,形成瘘管,化脓较罕见。痛风石出现的时间在发病后342年。平均出现时间为10年。少于5年有痛风石者少见。10年后约1/2患者有痛风石。以后渐渐增多,20年后只有28%无痛风石。下肢功能障碍达24%。有效的治疗可变更本病的自然发展规律,早期如能防治高尿酸血症,病人可以没有本期的表现。4肾
18、结石痛风病人肾尿酸结石的发病率为10%25%。形成尿酸结石的主要缘由是肾排泄尿酸增多。每日尿酸排出在1101mg或以上时,尿酸结石的发生率达50%。与血尿酸高有肯定关系,如血尿酸大于0.77mmol/L(13mg/dl),其发病率大约可达50%。病人可有肾绞痛、血尿等。因尿酸结石可透X线,需做肾盂造影才能证明。部分痛风病人是以肾尿酸结石为最先的临床表现。5肾病变尿酸盐性肾脏病变是痛风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占痛风患者的20%40%。是尿酸盐在肾间质组织沉积所致。如在集合管、肾盂或输尿管形成尿酸盐结晶使尿流阻断,可导致梗阻性肾病。病情为慢性经过,病人可出现间歇性蛋白尿、高血压、血尿素氮上升,晚期可发展
19、为肾脏功能不全。临床表现有两种类型:以肾小球病变为主,即所谓痛风性肾炎。这些患者的间质损害相对较轻,平均发病年龄55岁。在急性痛风发作后1525年多见,也可见于痛风发作前。早期的表现为间歇性微量蛋白尿。浓缩功能减退是肾功能损害的早期表现。1/3患者伴高血压,最终导致氮质血症、肾功能衰竭。第一次就诊有时难以确定痛风与肾炎之间的因果关系。但以前的痛风性关节炎病史能提示痛风属原发性。慢性炎罕见能引起痛风,但可加重原已存在的痛风。痛风者高尿酸对肾脏的损害已得到公认,但并非肾脏损害的唯一因素(甚至并非主要因素)。痛风病人中常见的共同存在的其他疾病(如高血压、慢性铅中毒、缺血性心脏病,原已存在的隐性肾脏病
20、变)可能在痛风性肾炎中比尿酸更起重要作用,尤其是是老年痛风患者。尿酸性肾脏病:也可分为急性尿酸性肾脏病和尿路结石。前者由于严峻高尿酸血症。一次大量的尿酸沉积于集合管和输尿管,引起尿闭,急性肾功能衰竭。这类病可见于痛风患者中嘌呤代谢明显增加者,猛烈运动和癫痫大发作后。但更见于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病人的核酸代谢加速,尤其同时进行化疗(细胞毒性药物)和放射治疗,加速了细胞破坏,更增加肾的尿酸负荷,使尿酸排泄增加35倍。在化疗过程中,病人因厌食、恶心、呕吐以致脱水,因而造成高浓缩低容量尿。同时因为有酸中毒,使尿酸镇静于集合管,而堵塞了管腔。该病的发生与尿尿酸(而非尿酸盐)排量相关。最终导致近端肾单位扩
21、张,小管上皮变性。动物试验证明白上述观点。临床表现和诊断:高尿酸血症患者,平均血尿酸盐为7342140mol/L。有少尿或无尿及氮质血症。如有尿,则在尿中可见结石或大量尿酸结晶,尿中尿酸肌酐大于1。而其他缘由肾衰则小于1。后者结石在痛风病人中比较常见。在一般人群中尿酸盐结石的发生率为0.01%,而在痛风病人中尿酸结石为10%25%。较健康人群大1010倍。在痛风病人,每年尿路结石的发生率1%。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则为0.2%,尿路结石的发生率与血尿酸浓度及尿尿酸排泄相关。血尿酸774mol/L,则尿路结石的发生率达50%。有40%病人尿路结石出现先于痛风。少数病人结石的发生先于痛风10年。结石的化
22、学分析证明73%80%为纯尿酸结石,其余为尿酸盐及草酸盐混合结石、纯草酸钙或磷酸钙结石。出现结石的平均年龄44岁,比初次痛风发作年龄迟2年。在继发性痛风尿路结石的发生率较高,如在骨髓增殖性疾病中统计可达42%。相反,铅中毒痛风患尿路结石罕见。(二)痛风的诊断标准目前采纳美国风湿病协会于11017年制定的痛风诊断标准,包括以下九点。1急性关节炎发作1次以上,在1日内即达到高峰。2急性关节炎局限于个别关节。3整个关节呈现暗红色。4第一跖趾关节肿痛。5单侧趾关节炎急性发作。6有痛风石。7高尿酸血症。8非对称性关节肿痛。9发作可自行中止。凡具备该标准三条以上,并可除外继发性痛风者,即可确诊。以上的标准
23、比较困难繁琐,难以记忆。在临床实践中常以下列三项作为诊断依据:1典型急性关节炎发作,可自行中止而进入无症状间歇期。同时证明有高尿酸血症。2关节腔积液中或白细胞内发觉有尿酸盐结晶。3痛风结节中有尿酸结晶发觉。具有上述三项之一者即可确诊。六、痛风与养分的关系痛风被认为是富贵病、现代文明病,尤其是在蛋白质膳食为主的西方国家高尿酸血症很常见。近30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膳食结构的变更,亚洲各国痛风患病率也不断上升。我国在20世纪80年头后期,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高蛋白及高嘌呤膳食、饮酒及高血压或心脏病患者长期服用利尿剂等因素,痛风患者日益增多。除痛风本身外,痛风伴随病如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尿酸 痛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