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育学重点归纳复习资料.docx
《2023年教育学重点归纳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教育学重点归纳复习资料.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教化与教化学【评价目标】1、了解教化的本质。2、理解学校教化的概念与特征。3、理解原始社会教化、古代学校教化、现代教化的特点;现代教化发展趋势。4、了解教化学的探讨对象任务。5、教化学的建立与变革第一节教化的发展一、教化的概念“教化”的词源最早将“教化”作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化之,三乐也。”(一)教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1 .动物界的“教化”与人类教化的三大区分;2 .教化的本质:教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化活动与动物所谓“教化” 活动的本质区分。(二)教化活动是培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1 .教化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在对象、目的、方式三个方面的特殊性表
2、现;2 .教化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三)学校教化是一种特地的培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1、学校教化:由特地人员担当的,在特地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 系统完善、支配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干脆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2、学校教化的特点:可控性、特地性、相对稳定性。(四)教化概念的扩展大教化观的形成1、终身教化的提出;2、“终身教化”概念以“生活、终身、教化”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一个学习化的 社会,带来了教化观念的变革。表现在时间上、空间上、方式上、教化性质上。二、教化的历史形态教化的形态:教化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教化形态的分类(-)按教
3、化的正规化程度:非形式化教化 形式化教化制度化教化非制度化教化(二)按实施教化的机构:学校教化、家庭教化、社会教化等1 .家庭教化的特点:具有启蒙性、具有随机性和阅历性、具有个别性。2 .社会教化的特点:社会教化具有对象的全民性。社会教化具有地点的广泛性。社会教化具有内容的好用性。社会教化具有时间的终身性。(四)素养教化是以培育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化探讨1、为什么说素养教化是促进学生特性发展的教化2、为什么说创新实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是一种人格特征,也是一种精神状态?3、能不能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实力是应试教化和素养教化的本质区分;重视创 新实力的培育,也是现代教化和传统教化的根本区分。第五
4、章老师与学生【评价目标】1、驾驭学生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地位。2、驾驭老师职业的性质和特点,理解老师的专业化条件。3、理解了解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第一节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1、具有主观能动性2、具有思想感情3、具有特性特征(二)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快速时期的人1、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与可塑性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具有获得成人教化关怀的须要(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化对象二、学生的社会地位(一)传统相识:(二)学生的社会地位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2、学生享有的合
5、法权利(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明誉权和荣誉权等(2)受教化权,最主要的权利。3、学生的义务其次节老师一、老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一)老师职业的性质1、是一种特地性职业,老师是专业人员;2、老师是教化者,老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3、老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二)、老师职业的特点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传递者、工程师、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挚友、探讨者。二、老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老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一)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技术性学问和技能;2、了解所教学科相关学问;3、了解学科发展脉络;4、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二)教化专业素养
6、:1、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化实力;3、具有肯定的探讨实力。(三)老师的人格特征1、主动乐观的心情;2、豁达开朗的心胸;3、坚韧不拔的毅力;4、广泛的爱好。(四)老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1、忠诚于人民的教化事业;2、酷爱学生;3、团结协作精神;4、良好的道德修养。第三节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一、师生关系的含义及发展(-)师生关系的内涵1、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老师在教化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 作用和相互对待的看法。2、师生关系是教化活动中的最基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化教学活动取得胜利的 必要保证。(二)师生关系的发展赫尔巴特:老师中心说杜威:学生中心说前苏联、我国
7、:主导主体说二、学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师生在教化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二)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同等关系;(三)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三、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第六章课程【评价目标】1、理解课程定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课程的主要形式等基本学问的;2、驾驭课程目标与课程设计;3、明确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4、如何针对课程上的问题进行课程的改革。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一般概念1、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2、把课程用于教化科学的特地术语,始于英国教化家斯宾塞。二、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依据课程制定者或管
8、理层次)1、国家课程:一级课程2、地方课程:二级课程3、学校课程(二)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讨性课程(依据课程任务)1 .基础性课程:留意学生基础实力的培育(基本学问、基本技能)共同的、必修的2 .拓展性课程:留意拓展学生学问与实力,开阔学生的学问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 的特殊实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3 .探讨性课程:留意培育学生的探究看法与实力。培育探讨实力与创新精神。三者关系:1 .基础性课程的教学是拓展性、探讨性课程的学习基础2 .拓展性课程的教学是探讨性课程的学习基础3 .拓展性、探讨性课程的学习对基础性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增益促效的作用 (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依据课
9、程的组织核心)1 .学科课程亦称“分科课程”。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辑的课程。如: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2 .活动课程又称“阅历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o代表人:杜威和克伯屈3 .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它是为了克服学科课程的封闭性和活动课程的随意性而通过合 并相邻领域学科的方法,把若干门教材组织在一门学科中综合而成的。(四)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从课程的表现形式)4 .显性课程亦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为为实现肯定的教化目标 而以干脆的、明显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课程。5 .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藏课程、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
10、、对学生的发展起 潜移默化影响的教化因素。首次由贾克森提出。“学校和班级的情境”包括物质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 内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三、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社会、学问、儿童是影响、制约课程的关键因素。其次节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化目的、培育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以目标的概括性程度角度分,包括四种不同目标1、教化目的(肯定社会培育人的总要求)2、培育目标(对各级各类学校的详细培育要求)3、课程目标(时限性、详细性、预料性、操作性)4、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进一步详细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
11、基本依据。是师 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1 .对学生的探讨2 .对社会的探讨3 .对学科的探讨(三)我国新一轮基础教化课程改革所确立的课程目标1、“学问-技能”目标2、”过程-方法”目标3、“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二、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概念与意义1、是一个有目的、有支配、有结构地产生教学支配、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 动。2、课程设计的意义:(1) .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 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2) .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 以更清楚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
12、联系起来。(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1 .合目的性。2 .合科学性。3 .合发展性。(三)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泰勒原理”,1949,(美)泰勒1 .学校应当达到哪些教化目标?(确定教化目标)2 .供应哪些教化阅历才能实现这些目标?(选择阅历)3 .如何有效组织这些教化阅历?(组织阅历)4 .如何确定这些教化目标是否实现?(评价结果)(四)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1、教学支配(1)概念:是国家教化行政部门依据肯定的教化目的和培育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 教学和教化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我国义务教化教学支配应具备的特点: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2)教学支配的构成(内容):指导思想、培育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
13、、课时支配、 课程开设依次和时间安排、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设计教学支配的留意事项:第一.分析学校的教化教学目标,考虑中小学教化的性质及任务对课程的要求;其次.探讨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三.调查了解现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探讨社会对人的素养的客观 要求,并就将来社会对人的质量、规格的要求作出预料;第四.分析比较探讨国外相关教学支配,总结历史上我们曾有的教学支配的得失,从中 吸取有用阅历教训,避开走弯路;2、课程标准(1)概念,又称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依据课程支配,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2)构成(内容)说明部分:本学科开设的意义、目的、任务、指
14、导思想、选编教材的原则及教学法的建 议。正文部分:系统章节及要点和时数,并附有练习、实习、试验、参观等实践活动的要求 等。3、教科书(1)教材与教科书(2)教科书的作用:(3)教科书编制原则第四节 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一、课程实施(一)课程实施的概念课程实施:是把课程支配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二)课程实施的结构1、支配课程表(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和生理相宜原则);2、分析教学任务(认知、情感和技能);3、探讨学生的学习特点(独立性、稳定性、发展性、敏捷性);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三)影响课程
15、实施的因素1 .课程支配本身的特点;2 .老师的特征(参与、看法、实力和沟通合作);3 .学校特点(领导与行政部门的看法与工作、支持系统、环境,学生的学习);4 .校外环境(政府机构、社会各界)二、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接着向前发展的起点。(-)课程评价的概念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化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 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二)课程评价的目的和功能1、课程评价的目的:改进课程、改进教学。2、课程评价的功能:诊断、修正、决策。(三)课程评价的方法1、视察法;2、调查与访谈;3、纸笔测试;4、表现评估;(四)新一
16、轮基础教化课程评价改革的要点1、建立促进学生素养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2、建立促进老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3、建立促进课程发的评价体系;4、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第五节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一、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1、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2、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3、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二、近年来我国中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一)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的主要弊端L课程管理僵化2.课程结构不合理3、课程内容陈旧、落后(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化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1.课程功能转变2 .课程结构改革3 .课程内容改革4.课程实施改革5.课程评价改革6.课程管理改革三、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课程体委三级管理;(
17、二)课程综合化;(三)稳定并加强基础教化;(四)课程特性化和多样化;(五)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第七章教学(上)【评价目标】1、理解教学的概念、意义、任务;2、理解教学过程的特点与结;3、理解主要的教学原则并驾驭其实施的要求;4、驾驭教学环节的操作方法和主耍的教学方法。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在教化目的规范下,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以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二、教学的意义地位:教学是学校教化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校整个教化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意义:1、教学是社会阅历再生产的
18、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供应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学校教化工作的主体。三、教学的任务(或说一般学校教学任务有哪些?)1、引导学生驾驭科学文化基础学问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建才能3、培育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特性和谐发展其次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概念:教学过程是老师依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 的、有支配地驾驭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学问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体力,形成科学世 界观及培育道德品质、发展特性的过程。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的统一过程
19、夸美纽斯:从对事物的感知动身绽开教学赫尔巴特:“四阶段”、“五段教学法”杜威:“从做中学”、“五步教学法”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相识过程。本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相识过程(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相识过程。1、间接性2、引导性3、简捷性4、交往性二、教学过程的特点(一)间接阅历和干脆阅历相结合1、学生以学习间接阅历为主;2、学习间接阅历必需以干脆阅历为基础;(二)驾驭学问与发展智力相统一1、驾驭学问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驾驭学问的重要条件;3、驾驭学问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三)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四)老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1、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
20、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2、学生是教学教程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同等的师生交往关系;三、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动力);2、领悟学问(中心环节);3、巩固学问(复习);4、运用学问(通过教学性实践活动);5、检查学问。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一、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概述概念:是依据肯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相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 则。它既指导老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和始终。(二)中学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按部就班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 原则。1、
21、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视察活动,或运用形象化语言,帮助学生形成所学事 物及其过程的清楚表象,获得感性学问,正确理解书本学问,发展相识实力。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充分运用语言直观。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老师要以学生是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 立思索,主动探究,自觉驾驭科学学问,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索,发展学生的思维实力;(3)让学生动手,培育独立解决问题的实力;(4)发扬教学民主。孔子
22、提出的“不愤不启,不俳不发”;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 达”;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均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坚固地驾驭学问和技能,许久地保持记忆,并 能在须要时刚好再现出来。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学问;(2)重视组织复习巩固;(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学问中主动巩固。如何组织学生复习? P124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支配好复习的时间,留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指导学 生驾驭记忆方法,学会通过整理编排学问、写成提纲、口诀帮助记忆。4、按部就班原则按部就班原则是指教学要依据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相识发展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教育学 重点 归纳 复习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