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第十四讲:现代史学的旨趣.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中历史教学:第十四讲:现代史学的旨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教学:第十四讲:现代史学的旨趣.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十四讲现代史学的旨趣以年鉴学派为例一、年鉴学派的思想之源年鉴学派有几个重要的观点,首先是追求总体的历史,即历史著述不应象传统史学那样 仅仅涉及政治史、军事史,它还耍叙述经济贸易、社会状况、法律制度、思想意识、风俗习 惯、文化交往等等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且这些方面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二是注重地理 环境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例如年鉴学派第二代领导人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极为重视地理环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经济往来及思想方式等方面的约束,认为地 理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其三是重视社会心态和精神面貌的研究。 他们试图透过对精神状态史的研究为社会行为找到合
2、理的解释。总体史伏尔泰在自己的两部重要著作中尝试性地体现了总体史的蕴涵。它们是路易十四时代 (Le Sciecle de Louis XIV)和论各民族的精神与风俗(Essai sur les Moeurs et T Esprit des Nations,以下简称风俗论)。伏尔泰为了表现路易十四时代人类精神的巨大进步与 理性的已臻成熟,描述了当时法国的政治、军事、司法、商业、财政、科学、文学、艺术、 宗教等等。风俗论一开始就以简短的文字介绍了地球的变迁,并概略地讲述各地的人种、 风俗,以此作为全书的导言。随后伏尔泰依次详细描述了中国、印度、阿拉伯、罗马、教会 及中世纪欧洲各国、各时代的风俗与习
3、惯。风俗论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不啻为百科全 书式的著作。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认为米什莱奠定了年鉴学派的基础。世界史导论 (Introduction to Universal History)是米什莱最优秀的作品。在其中,作者认为近代欧 洲是一个有机体,把其中一部分单独抽出而不同其余部分地理环境16世纪法国史学家博丹在史学易知法(Method for the Easy Comprehension of History)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并据此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博丹认识到, 按照地理范围而言,人类历史即具有统一性,也存在多样性,为此,博丹决意要找到造成这
4、 种现象的原因。最后,博丹将这一切归因于自然地理环境。并且认为,只有先了解各民族所 处的自然环境,才能理解这些民族的风俗习惯、心理特征、机构制度、宗教法律。博丹将赤道以北的地区依次分为南、中、北三个区域。由于气候的差异,造成人们在体 格特征、生活习性、处事态度等方面的不同。以气温为例,这三个区域显然是由热至冷,太 阳的照射使人们的肤色从南到北表现为由深变浅。这样便解释了肤色的区别。博丹认为北方 人性情急躁、富有侵略性;南方人善于思辨、精明狡诈;中部人的特征则是将南北特征的调 和。如此种种,造就了不同地区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除气候以外,山区与平原、海滨与城 市、河流与湖泊等等都对各民族的特性有着
5、深刻影响。由此可见,正是地理这种自然环境在 人类发展早期印上的烙印决定了以后人文环境的各种特征。另一位重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法国学者是十八世纪的政治哲学家孟德斯鸠 (Montesquieu) o他在代表作论法的精神(De VEsprit des Lois)中系统阐述了法律、 制度与气候、土壤的关系。例如在论述法律和气候之间的关系时,孟德斯鸠首先确定了一个 前提:“如果精神的气质和内心的感情真正因不同的气候而有极端差别的话,法律就应当和这 些感情的差别以及这些气质的差别有一定的关系。”孟德斯鸠认为,寒冷的空气将我们身体的外部纤维的末端紧缩起来,并且减少这些纤维 的长度,因而增加它们的力量。
6、相反,炎热的空气则使纤维伸长,减少了它们的力量和弹力。 因而生活在寒冷气候下的人有充沛的精力,从而带来自信、勇气;生活在炎热国家的人民生 性怯懦。也因为如此,北方人器官强劲,南方人器官纤弱。东方民族因为生活的纬度较低, 属于是南方人之列,孟德斯鸠这样评论东方国家的宗教、风俗、习惯和法律持久不变的原因:“器官的纤弱使东方的人民从外界接受最为强烈的印象。身体的懒惰自然地产生精神的 懒惰。身体的懒惰使精神不能有任何行动,任何努力,任何斗争。如果在器官的纤弱上面再 加上精神的懒惰,你便容易知道,这个心灵一旦接受了某种印象,就不再能加以改变了。所 以,东方今天的法律、风俗、习惯,甚至那些看来无关紧要的习
7、惯,如衣服的式样,和一千 年前的相同。”(论法的精神)米什莱的观点与博丹、孟德斯鸠不同,他的认识更为理性。米什莱在法国史第二卷 中认为,法国的行政分区与自然分区基本符合;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特殊作用。他详细描 述了各省的地貌、气候、居民、特征及它们对民族生活的贡献。这些研究应该说是法国第一 次真正的历史地理研究。我们在费弗尔与布罗代尔的著作中到处都能看到米什莱的影子。布 罗代尔讨论地中海山区、平原等地形特征对人们生活与交往方式的影响,讨论法兰西地理特 征造成的各省地方特权,这些当代历史研究习以为常的内容如果有十九世纪找不到几个读者 的话,它至少会得到米什莱的认同与赞赏。法国地理学家拉布拉什(La
8、 Blache)是年鉴学派历史学家地理学方面的直接导师。他代 表着法国人文地理学派。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拉布拉什致力于考察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 的复杂关系,其结论证明人类生活方式是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历史条件、心理意识等因 素相互作用的产物。这种观点显然否定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将这方面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 高度。拉布拉什的观点对年鉴学派历史地理研究的作用为学者们所公认。它们有助于布罗代 尔发现地理环境因其变化缓慢而处在一种长时段中,因而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作用不易被 善于关注短时段的人们所发觉。这些想法最终构成了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精神状态与心理状态地理环境作为一种持久不变的因素与人类生活的关
9、系受到法国学者们的重视,同时,还 有另一种被认为是长期稳定的因素时刻影响着人类生活,那就是精神状态或者说心理状态。 年鉴学派对此十分强调。就当代心理学所取得的进展而言,它们对年鉴学派的影响不可估量, 然而,这是稍后的事,对费弗尔与布洛赫(Bloch)来说,他们开创的心态史学更多地受到法 国传统史学中包含的精神状态成分的影响。关于民族心态与集体精神的历史研究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开始。启蒙时代,神学化的 法国历史学家博修埃(Bossuet)开始强调历史中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然而,正如意大利 历史哲学家克罗齐(Croce)所言,这种精神是模糊不清的,它被设想成在不同的时期与不同 的民族中有着不同的
10、精神状态,因而精神的发展史也就是民族的发展史。博修埃将精神归结 为神,神的旨意决定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对此伏尔泰不以为然。他认为只有三样东西 不停地影响人类精神,它们是气候、政体和宗教,而不是什么神意。可见,精神是自然环 境与社会环境的产物。众所周知,启蒙运动倡导按照理性的原则改造社会,因而理性精神必须得到传播。作为 理性主义史学家,伏尔泰是不会在其著作中忘记宣扬理性精神的。这样,关于人类的精神状 态便成了伏尔泰的最根本的研究对象。对气候、政体、宗教的研究都是为了说明人类精神的 不断变化,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世界历史的奥秘。伏尔泰认为人类精神在不断地进 步,为此他要给他的同时代人与后人
11、树立一个榜样。路易十四时代重点在于反映该时代 精神面貌的日臻完美,而风俗论正如其书名所揭示的,以说明世界各民族的精神状态为 已任。因此可以说,伏尔泰是历史上第一位有意识地进行人类精神状态研究的历史学家,他 创立的模式被后人广泛地效仿。费弗尔撰写拉伯雷的宗教:16世纪的不信神问题(Le Probleme de F Incroyance au 16e Siecle: La Religion de Rabelais,下文中简称拉 伯雷的宗教)与伏尔泰有着许多近似的方面,这不能不说自伏尔泰以来的传统正对他起着 潜移默化的作用。不过,研究精神状态的传统还经过诸多法国史学家的传承与丰富。精神在历史学家的眼
12、中往往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伏尔泰在总体史方面的一切成就最 终归于阐释精神生活,米什莱的研究也是如此。米什莱在总体史与地理环境影响历史方面 的成果只不过是他毕生探索法国人民精神风貌的某些表现。米什莱要在研究中理解法国人 民的精神状态,更重要的是还要将它们阐发出来。古奇称赞米什莱的世界史导论是一篇 对法国作为自由戏剧主角的荣耀的赞美诗。(6)而他的法国史则力图要写出法兰西的灵 魂。总的来说,对时代精神的重视意味着存在一种历史主义的观点。因为强调某种精神的时 代特征往往给它增添了一个时间的变量。托克维尔这位具有历史主义思想的历史学家在旧 制度与大革命中也忙于寻找时代精神。他要发现大革命时期的时代精神
13、是如何形成、诞生 和壮大的,他要揭示大革命的性格与特点,而这些都反映在十八世纪的知名或不知名的著作 中,反映在法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与托克维尔不同,基佐从另一个角度考察精神状态,他 发现一个时代精神和心态的改变将预示着社会结构将随之改变。在历史学中关于精神状态的进一步研究到二十世纪初期得到了专业心理学家的理论支 持。布隆代尔(Blondel)致力于研究集体心理学,并以此对人类群体的精神状态进行深入考 察。年鉴学者从他那儿得到了系统的专业指导。二、年鉴二祖1929年1月,费弗尔与布洛赫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共同创办了经济与社会史年鉴(下文中 简称年鉴),开始了他们建立新史学的历程。在创刊号上,两位年鉴
14、学派第一代的领导 人发表了一篇简短的宣言,它写道:“我们都是历史学家,都有共同的体验,并得出了共同的结论,我们都为长期的、从传 统分裂状态中产生的弊病而苦恼。目前的状况是,一方面,历史学家在研究过去的文献材料 时,使用着陈旧的方法;另一方面,从事社会、近代经济研究的人,正在日渐增加。这两个 方面的研究者,互不理解,互不通气。现在,在历史学家之间,在从事其他研究的专家之间, 存在一种不相往来的闭塞状况。当然,各行的研究家,都致力于自己的专业,在自己的庭院 中辛勤劳动,如果他们再能关心一下邻居的工作,就十全十美了。可是却被高墙堵住了。我 们之所以站出来大声疾呼,就是针对这种可怕的分裂的。”两位历史
15、学家都受过地理学、 社会学、心理学等其它社会科学的训练,深知这些相邻学科相互之间具有互补性。宣言中包 含着两位历史学家的雄心壮志,他们要改变历史学家之间或其他专家之间自立门户,至老死 不相往来的状态。这种雄心在持久的追求和信念中将变成现实,成为整个年鉴学派的目标, 并由此而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年鉴运动。年鉴杂志自创刊以来,一共用过四个名字,它在1929年至1939年期间称为经济 与社会史年鉴(Annales dHistoire Economique et Sociale),在 1939 年至 1942 年及 1945年称为社会史年鉴(Annales d,Histoire Sociale), 19
16、42至1944年称为社会史 交融(Melanges d,Histoire Sociale), 1946年改名为经济、社会、文明年鉴(Annales: Economies, Societes, Civilisations)。布洛赫布洛赫一生著述丰富,而且所著中精品颇多。他的主要著作除博士论文以外,还有国 王的奇迹(Les Rois Thaumaturges, 1924)、法国农村史的基本特性(Les Caracteres Originaux de r Histoire Rurale Francaise, 1931) 封建社会(La Societe Feodale, 1939-40) 奇怪的溃败(
17、1/ Etrange Defaite, 1946) 为历史学辩护(Apologie pour r Histoire, 1949,英译本译为The Historian,s Craft,即历史学家的技艺)封建社会是布洛赫最有影响的著作。它分为两卷,分别于1939年和1940年出版, 讨论了十世纪到十四世纪之间四百年的欧洲史。由于布洛赫在此以前的研究很多都涉及这一 时段的问题,这次的研究可谓轻车熟驾,也可说是他一生研究的缩影。封建社会中,布 洛赫一改往常研究中只关注人们的精神状态的做法,而同时将影响历史发展的物质因素列入 研究的范围,从而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布洛赫将封建社会视为一个整体,准备研究
18、 整个的封建文化。布洛赫认为,封建社会是指一种总体的社会环境,因而研究封建社会不能仅仅以对采邑、 社会等级、战争和国家的研究来代替,主要的研究对象应是“情感和思想的模式(facons de sentir et de penser) o布洛赫对研究这个内容的那部分花了很大力气,它也被学者们认为 是最具独创性的部分。如布洛赫的研究表明,中世纪人们对时间、精确计量漠不关心,这些 都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正是在这一部分中,“集体的”又出现了。布洛赫不断 使用着涂尔干社会学派使用着的“集体意识”(conscience collective). “集体记忆” (memoire collective)和
19、“集体表象”,而且涂尔干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社会内聚力” (cohesion sociale)也是布洛赫讨论的重点。于是伯克(Peter Burke)称封建社会是一 部涂尔干式的著作。这种内聚力或依赖关系的特殊形式被布洛赫解释成是为适应特殊环境的 需要而形成的。这种特殊环境准确地说就是指三次对欧洲的入侵,即维京人(Vikings)、穆 斯林(Muslims)和马札尔人(Magyars)的冲击波。很明显,这完全是一种功能主义的解释。为历史学辩护是一部未完成的遗稿,布洛赫本来设想写七章,依次为:历史认识: 过去与现在;历史的考察;历史的分析;时间与历史;历史的经验;历史的解释;历史的预 见。最后布
20、洛赫只完成了四章,第五章写了一小部分,它们依次是:历史、人、时间;历史 的考察;历史的考证;历史的分析;历史的因果。尽管如此,这本不到十万字的小册子却包 含了无数的宝藏。我们不可能在此尽数将布洛赫生命的精华展现,而只能撷取一个片断。布洛赫将这本小书题献给费弗尔,在献辞中,他说道:“长期以来,我们曾共同致力于 拓宽历史学的领域,为了使历史学更富有人性而并肩努力。”这句话,道出了布洛赫一生的 追求:使历史学更富有人性。这是一个艰难的任务,它首先要回答的是“历史有什么用”(这 里的历史还包含着历史学的意思)。布洛赫认为:“历史的魅力首先是触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继而激励人们有所作为,它的作用始终 是至
21、高无尚的。历史学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姿百 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我们要警惕,不要让历史 学家失去诗意。”费弗尔1933年,费弗尔离开斯特拉斯堡大学,就任法兰西学院教授。尔后,他在其位置上大 力宣扬学科的综合,批评狭隘的经验主义和研究的过度专门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布 洛赫重返军营,而费弗尔已经超过了服役年龄,留在他的小农庄里。拉伯雷的宗教便是 这一时期的产物。虽说拉伯雷的宗教是费弗尔晚年写成的,但它的影响远胜于费弗尔的其它著作。表 面上看,这部书象似在讨论拉伯雷是不是个基督徒的问题,其实远非如此。全书以一种分析 哲学的方式开始,首
22、先考证一个词“atheist”。在现代,这个词指的是无神论者。之所以 要考证这个词,是因为在勒弗朗克(Lefranc)在他编的拉伯雷小说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 (Gargantua et Pantagruel)版中声称拉伯雷是无神论者,而且他的许多同时代人也揭发了 拉伯雷。费弗尔对此表示怀疑。经常从1530年左右的拉丁文诗歌中进行的语言学考证,费 弗尔发现“atheist”并不具有现代语言中无神论者的那种意思,在十六世纪,它是指污辱 性的词,即只要想诽谤任何一个人都能用这个词。随后,费弗尔便分析了小说中拉伯雷写的 一些笑话,指出这些笑话与中世纪教士们常常乐于篡改圣事的玩笑并无两样,据此而称拉伯 雷
23、是理性主义者显然证据不足。最后费弗尔的结论是,拉伯雷表面上是一位基督教的批评者, 而内心实际上是一位真正的信徒。关于拉伯雷的个人信仰问题结束了,但真正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在有关拉伯雷的引言 之下,费弗尔开始涉及十六世纪是否可能有无神论者的问题。其结论是否定的,于是研究 又深入到为什么十六世纪的群众从来不怀疑上帝的存在。他论证了这个时期的“配套的精 神”(outiHage mental),及其中的概念工具,最后认为,这个时期缺乏某些关键词,如绝 对(absolute)与相对(relative) 抽象(abstract)与具体(concrete) 因果性(causality) 规律性(regular
24、ity)等等。没有这些词,人们的思想又怎么能获得一种真正哲学的活力、 稳定性和明晰性呢?费弗尔对语言学有着终生的兴趣,其中包含着梅耶对他的深刻影响。而且,二三十年代 以来,正是哲学中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盛行的时代,这些哲学家们认为,一 切的问题与争论都是因为语言概念的含糊不清造成的,只要将语言明晰化,问题就自然而然 地解决了。费弗尔的研究显然借鉴了逻辑实证主义的思路。在拉伯雷的宗教中,费弗尔 将他的爱好发挥得淋漓尽致,从一个无神论者的问题引申到十六世纪人们整个的精神状态与 世界观的问题,并获得了巨大成功。从此,费弗尔要慎重提醒研究者,不要以现代概念体 系中的含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教学 第十四 现代 史学 旨趣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