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测评(B)(含解析)语文版必修.docx
《2022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测评(B)(含解析)语文版必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测评(B)(含解析)语文版必修.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测评(B)(含解析)语文版必修2022_2022学年中学语文其次单元测评(B)(含解析)语文版必修 本文关键词:学年,必修,测评,单元,中学语文2022_2022学年中学语文其次单元测评(B)(含解析)语文版必修 本文简介:其次单元测评(B)(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第卷阅读题(共4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发达之后,情感仍旧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烈,其中2022_2022学年中学语文其次单元测评(
2、B)(含解析)语文版必修 本文内容:其次单元测评(B)(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第卷阅读题(共4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发达之后,情感仍旧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烈,其中有很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特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改变的;特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改变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改变;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改变之中有不改变者存在。
3、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特性的分别,它在改变之中也有不改变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改变,而格律则为改变中的不改变者。改变就是创建,不改变就是因袭。把不改变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原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须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特性,只有整齐而无改变,只有因袭而无创建,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者遗忘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假如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假如不是诗人,有
4、格律他的诗当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改变。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当然单调;一味改变,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改变易,由改变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建的本能和特殊情境的须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改变以避开单调。从改变入手,则改变之上不能再有改变,原来是求新颖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改变。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似乎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到处按部就班。姜白石
5、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孔夫子自道修养阅历说:“七十三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建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冲突。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1.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改变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须要。但只有整齐而无改变,只有因袭而无创建,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
6、格律本身的罪过,而是人不能活用它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C.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之作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格律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即使他遵循了格律,诗歌也仍旧腐滥。D.古今大艺术家的创建活动都从格律入手,但后来都达到了脱化格律的境界;是创建的本能和特殊情境的须要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改变,避开了单调。解析:D项,“都从格律入手”错误,应是“大半都从格律入手”。答案:D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发达之后,它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B.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也有群性和特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改变,但由整齐到改
7、变易,由改变到整齐难。C.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体现的是形式的改变,但它们在音节上都讲究格律,体现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D.“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一对冲突,艺术家要打破这个冲突,做到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这是特别不简单的。解析:A项,“它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错误,应当是“它仍旧是理智的驱遣者”。答案:A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烈,它一方面有群性,另一方面也有特性。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改变;特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改变。B.作者认为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时,就可以超越格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创
8、作境界。C.作者认为一味改变也还是单调,所以他不主见从改变入手,认为改变之上不能再有改变,原来是求新颖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D.“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与艺术经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解析:D项,“道德与艺术经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在文中找不到依据。答案:D二、古代诗文阅读(31分)(一)文言文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人。咸丰三年进士,选庶吉士。母丧里居,遵义杨隆喜反,斥家财募壮士八一百零一捍乡里。服阕,会苗、教蜂起,巡抚蒋霨远奏留军,
9、特旨授编修,增募至四千人,复平越、独山诸城。十年,除知岳州府,始罢遣所募兵。亏饷巨万,乃陈五一百零一金案上,语众曰:“与诸君共事久,今库馈诎,徒手归,奈何?”众泣曰:“公毁家纾难,我等敢他求乎?”遂去。同治二年,擢山东按察使。会僧格林沁治兵鲁、豫间,令击河北宋景诗。旋劾其擅议招抚,部议降三级。又明年,迁布政使。僧格林沁战殁曹州,坐法再干议,皆得恩旨留任,于是言者复摭他款弹之,事下曾国藩,国藩白其无罪。巡抚阎敬铭夙高其能,至是乞休,举以自代,遂拜巡抚之命。时捻趋海澨,李鸿章建议筑墙胶莱河,宝桢会军蹙之。六年,东捻走潍河,东军王心安筑垒方成,而堤墙未竣,捻长驱渡河,宝桢以闻。上怒,鸿章交部议,宝桢
10、亦褫职留任。先是东军守潍河,本皖将潘鼎新汛地。皖军甫南移,而北路遽失。诏斩心安,宝桢抗辩,乃宥心安而责鸿章;宝桢复屡疏相诋,于是上益责鸿章忌刻纵寇矣。明年,西捻趋定州,近畿振动。宝桢闻警,即驰至东昌,率骑旅千、精卒三千,赍五日粮,倍道北援,捻遂南溃。是役也,朝廷遣宿卫之旅出国门备寇,统兵诸将帅皆获谴让,而上独以宝桢一军猝出寇前,转战雄、任、深、祁、高、肃间,复饶阳,功最盛,数降敕褒嘉,加太子少保。而其诛安得海事尤著人口。安得海者,以奄人侍慈禧太后,颇用事。八年秋,乘楼船缘运输河南下,旗缯殊异,称有密遣。所过招纳权贿,无敢发者。至泰安,宝桢先已入告,使骑捕而守之。安得海犹大言,谓:“汝辈自速辜耳
11、!”传送济南,宝桢曰:“宦竖私出,非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奏上,遂正法。光绪二年,代吴棠署四川总督。成都将军恒训覈覆堤工,亦摭及盐运病商民、流弊大,宝桢抗辩。上虑宝桢惑浮言,敕勿易初念。寻予实授。宝桢弥自警勖,益兴积谷,严督捕。治蜀凡十年,初莅事时,郭内月有盗劫,至是诛匪几尽,声为道不拾遗。十一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文诚,予山东、四川、贵州建祠。宝桢严刚有威。其初至山东也,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敬铭闻之,大称异,至之日,亲迓于郊。自是事无大小,皆咨宝桢而后行。至今言吏治者,常与沈葆桢并称,尤励清操。丧归,僚
12、属集赙,始克成行云。子五人,体常尤闻名,官广东布政使。(选自清史稿列传二一百零一三十四,有删改)注:捻:“捻”即“捻军”,是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夫起义军。褫:剥夺。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诸君共事久,今库馈诎诎:穷尽,匮乏。B.坐法再干议干:干预,干涉。C.宝桢会军蹙之蹙:逼迫,靠近。D.而其诛安得海事尤著人口著:登录,登记。解析:D项,“著”,显扬。答案:D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B.僧格林沁方蹙捻/淄
13、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C.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D.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解析:解答此题,可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是丁宝桢对僧格林沁不卑不亢,文段先写僧格林沁的倨傲,接着写丁宝桢的傲骨铮铮。可据此理解断句。答案:C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丁宝桢散尽家财招募壮士拱卫乡里,在遣散壮士时,他直言亏钱
14、的饷银无法偿付,大家有感于丁宝桢毁家纾难的无私付出,纷纷放弃饷银离开。B.丁宝桢早年宦海浮沉,多次被贬,曾因与捻军长期对垒时修筑防卫工事不利,被革职留任,因为直言上谏,爱护了王心安,却使皇帝错误惩罚了李鸿章。C.同治七年,西路捻军进攻到京城旁边,丁宝桢率领一千骑兵,三千步卒,火速北上,转战数地,收复失地,得到皇帝的屡次褒奖,加官为太子太保。D.丁宝桢性情刚正严明有威历,不屈服于权贵,磨砺自己清廉的节操,家无余财,后世说起官吏的作风和治绩,常常把他和沈葆桢放在一起来赞扬。解析:B项,惩罚李鸿章一事称不上是错误惩罚,文中无据。答案:B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小题4分)(1)
15、巡抚阎敬铭夙高其能,至是乞休,举以自代,遂拜巡抚之命。(2)上虑宝桢惑浮言,敕勿易初念。寻予实授。宝桢弥自警勖,益兴积谷,严督捕。参考答案:(1)山东巡抚阎敬铭一直推崇丁宝桢的才能,到这时就恳求退休,举荐丁宝桢来代替自己,于是朝廷就任命他做山东巡抚。(2)皇帝担忧丁宝桢被流言困惑,亲自下令告知丁宝桢不要变更当时的想法。不久就正式授予他实职。丁宝桢更加自我警惕勉励,更加注意储存粮食,严厉进行督责搜捕。参考译文:丁宝桢,字稚璜,是贵州平远人。咸丰三年考中进士,被选作庶吉士。因母亲去世在乡间居住,恰逢遵义的杨隆喜造反,丁宝桢倾尽家财招募了八一百零一壮士捍卫家乡。服丧终了,恰逢苗民教匪叛乱蜂拥而起,巡
16、抚蒋霨远上奏朝廷,申请让丁宝桢部留在平乱军中,皇帝特殊下令授予他编修一职。丁宝桢又增加招募,士兵总数到了四千人,收复了平越、独山等诸多城池。咸丰十年,被授予岳州知府,才遣散了招募的军队。亏欠的饷银特别之多,就把五一百零一两银子放在桌案上,对大家说:“我和各位在一起共事很久了,现在府库的钱粮短缺,你们空着手回家,怎么办?”大家流着泪说:“您不惜捐献全部家产,解救国难,我们怎么能有另外的恳求?”于是纷纷离开。同治二年,擢升山东按察使,恰逢僧格林沁在鲁、豫两地统率军队,吩咐丁宝桢攻击河北宋景诗。不久丁宝桢被弹劾擅自倡议招抚,兵部审议确定将其降职三级。又到了其次年升迁做布政使。僧格林沁在曹州战死,因犯
17、了干预朝议而犯法,都得到皇上的恩典赦免留任原职,于是谏官们又搜集罗织了其他的罪名来弹劾他,此事投送到曾国藩处,曾国藩向皇帝禀告说他无罪。山东巡抚阎敬铭一直推崇丁宝桢的才能,到这时就恳求退休,举荐丁宝桢来代替自己,于是朝廷就任命他做山东巡抚。当时捻军靠近了海澨,李鸿章建议在胶莱河修筑长墙防卫,丁宝桢会合军队迫近警戒。同治六年,东路捻军逃到潍河,东路军王心安刚刚筑成营垒,但是堤墙尚未完成,捻军长驱直入渡过了潍河,丁宝桢把这件事禀告给皇帝。皇帝大怒,将李鸿章交付兵部审议,丁宝桢也革去职务短暂留任。这之前东路军镇守潍河,本是安徽将领潘鼎新驻防地段。安徽军刚刚南移,而北路就马上失利。皇帝下令将王心安斩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_2022 学年 高中语文 第二 单元 测评 解析 语文版 必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