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古诗三首》说课稿.docx
《《9 古诗三首》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 古诗三首》说课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诗三首说课稿元日说课稿第一部分说教材解读和教学价值元日是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中的一首古 诗,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全 诗叙事与写景结合,表现了欢乐祥和、万象更新的新年气象,呈现了 “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的春节传统行为文化。同时,元日 是王安石拜相实施变革、推进新法之初写的,是诗人借新年新气象来 表达自己对变革充满喜悦和自信。这首诗历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 我想,人们传诵的是一种美好生活,春节过大年的欢乐祥和的美好生 活;传诵的是一种民俗文化,中华民族过年的种种行为文化;传诵的 是一种人生追求,王安石为国为民实施改革的人生追求。第三单元的主题是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我把感受节日 欢乐氛围,理解节日文化习俗,体会诗人内心作为元日的核心教 学价值。第二部分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把课文等同于教学内 容。有了以上对教材的解读,我把本诗教学设定为“三个一”:一首 古诗,一种文化,一个诗人。即,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节文化, 体会诗人情感。与“三个一”的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屠、苏、”2个生字,会写“旧、符”2个生字,能正确、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后交流读懂的内容;其次实行师生交流,介绍清明这个传统节日。再 次请学生说说诗中作者描绘的春雨的特点,学生应该能很快找到答案 是“纷纷”,我将引
3、导学生理解纷纷二字的用意,体会春雨绵绵的意 境。并再次向学生提出质疑,“欲断魂”是什么意思,从“欲断魂” 能够看出作者当时在路上行走是怎样的心情?由讨论,建议同桌互说 互评。学生会结合当时情境可能会说作者是没有灵魂怀着悲伤寂寥惆 怅苦闷的心情走在路上。自然后我会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重新读 读这个句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比较一下,看看 是不是和第一次读这里有很大的区别。从而指导学生在品读古诗时, 自己也要融入其中,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紧接着品读第三、 四句诗:想想作者为何要找酒家?仅仅为了喝酒吗?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喝酒又是为了什么。学生有可能反馈说
4、是为了 借酒消愁。我会根据学生的答案加以引申。就这样,通过学生自学诗 歌,培养他们的理解鉴赏水平,使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快乐学习。 最后,我会设计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如齐读、分小组读、男女交替读 来使学生对全诗加深印象,悟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接下来进入下一环 节。第四环节:总结拓展,升华情感结合诗歌内容,我会设计这个的 导语:清明时节,人们都会在这个天,给死去的亲人扫墓,以寄托自 己的哀思。路上行人匆匆,天上落下的纷纷小雨更是让诗人平添一份 愁绪。请学生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全诗。接着我会让学生说说自己 在以往清明节时期的所见所闻,并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这样,便真正 做到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相结合,能
5、够行之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作文水 平。最后我来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 是课文最精华的体现,所以我根据课文内容,这样设计,力求更贴近 文本,让学生能够有所得,有所悟,还能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上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将 从文本解读、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方面作以阐述。阐述如下: 一、文本解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 家乡的亲人而作。诗人写的是自一个异乡人士生活的狐独凄然;在这 样的生活史时时坯乡思人,在熏阳节的时候,思念更比以前浓烈了。 读人因此想到了远东家乡的兄弟:此刻自的兄弟们一定在凳亭怀念
6、自 己。全诗字句简单,但是却含蓄深沉,朴素自然。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成为游子思念家乡的待名诗,令无数游子诉尽思乡之情。1、教学目标结合曼滩小学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以往学生的古诗学习经历及本 诗的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A、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B、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 诵课文。C、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2、教学重点我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作为教学本诗的一个 重点;同时由于三年级学生对古诗已不再生疏,对学习古诗的方法也 有初步的了解,所以我认为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3、教学难点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强烈的
7、感情,而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 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体会诗人的情感, 理解诗的意境是教学本诗的难点。二、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已有一定的基础。在以往 的串讲串问,效果不理想。所以我打算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习,运用多媒体,动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 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句的意境美。2、授之于渔,教会学法。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 学生学习,寓学法指导于教学的全过程。三、说教学程序根据这首诗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学习古诗的基础,我按以下几个 教学环节进行教学:1、回首,读诗,说作者。古诗课开始,我承接 上一首古诗,先回顾一下
8、上一首古诗,然后出示该首古诗,这样就显 的有有头有尾,不是突儿而来。接下来是说一说作者。通过对诗人的 了解有助于对本诗的写作视角有所熟悉,以便感悟本诗,让学生明确 这是一首思乡诗。2学生自学古诗。这部分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学生自学,讨论。具体实现的方式是: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 诗怎么学习。自学要求:a、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 具书理解词义。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 的疑惑。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 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第二步是学习交流,解决疑难。1.每组读 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
9、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第三步 是有感情朗读,展开想象。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 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 吗? 3.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3、熟读古诗,理解内容。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 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只有在朗 读(或吟诵)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 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 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
10、重视反复 朗读。4、感受字词之美,触摸诗人心。在诵读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走 近诗人,走进古诗,让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自主感受诗意。从“独”、“异乡”、“异客”中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从“每逢”、“倍”体 会诗人的思乡思亲。通过描绘意境小结第一句诗,让学生对读诗句, 加深了学生对千古名句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想像王维和兄弟互相牵挂 对方,更深层地体会作者思乡的伤感。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师生通 过韵译、诗文的反复对读,充分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5、课外拓展。为了巩固古诗我要求学生想一想自己还读过哪些 描写秋景的诗,可以背给同学听听。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 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
11、生了怎样的思想感 情。2、能借助注释、图片理解“爆竹、屠苏、桃符”等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感受春节文化。3、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感情。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合作学子中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以读 悟情。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 诗中春节习俗、文化所包含的诗人情感。第三部分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如何 有效地让学生走进古诗的世界,我打破过去一句一句讲解的方法,把 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诗,自己去解决诗中的生字, 自己去找诗的节奏,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提出质疑,围 绕学生的质疑展开教学。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9 古诗三首 9 古诗三首说课稿 古诗 说课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