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饮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饮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饮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内容摘要:本篇文章主要描述饮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概括如下:1.透过饮食可以研究中国的历史2.中国的“八大菜系”反映了地区文化3.中国饮食文化将中国的文化传到世界各国4.饮食文化对中国节日的深远影响5.饮食文化为中国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文化收入6.饮食文化是种艺术象征。关键词:饮食 文化 影响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饮食文化大国,饮食一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很早就牢固地树立了“礼乐文化“始民于以食食”为天”等概念,食是人之大欲。鉴于此,中国自古就十分注重饮食文化的研究。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发现关于饮食的书籍数不胜数:我们国家在春秋时期的诗歌
2、总集诗经早有对中国的饮食的记录,周时期的周公旦所著早期礼制全书周礼中也有这方面的记载,到了楚国我们著名的伟大诗人屈原和他的弟子们著写的作品总集楚辞中有很多是歌颂楚国酒和食品的。秦汉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走上了历史新台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繁荣时期,在此时期的著作是及其丰富和广大的。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一股“文化热”在全国普遍兴起,90年代初,由于中国的饮食丰富和多样,被人们所喜爱,激起了不同地区的人们对于中国其他地区饮食极大兴趣,“旅游热”成为当时的焦点,并且兴盛至今,这些也要归功于当时的著作,经记载在1990-1996年发表的论文有300余篇,相关著作有近410册,其中仅1
3、993一年内就有著作100多册,论文62篇。这些著作成为了我们今天十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不仅使我们了解了我们国家的饮食文化,还通过这种种对饮食的细微描述使我们明白了中国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因为中国的文化是涵盖很多内容的,并且透过此处我们看到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有了这些才使得我们的文化遍布全国乃至全世界。说到中国的饮食,当然要首推闻名于世的中国“八大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相菜和徽菜。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菜系呢,这与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和地大物博及其中国有着五干年的悠久历史是分不开的。由于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有着不同的文化和饮食习惯,这就会产生不同的饮食文化,并且
4、中国的国土面积辽阔,地形的奇特,饮食文化也会受到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和资源特产的影响。有人曾把中国的“八大菜系”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川湘菜就像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这样的生动形象的比喻无不显示出我们中国各个地区的饮食本土化,还反映了每个地区的文化气氛和文化情趣。中国的饮食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它是中华各民族人民在一百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想了解中国的文化,我
5、认为,要先了解我国的饮食文化,因为我国是个注重吃的国家,与世界各国的烹饪相比,中国的烹饪技术有许多独特之处:风味多样四季有别讲究菜肴的美感注重情趣医食结合等。例如前几天的端午节,各家都会包粽子吃,通过此,我们知道了屈原: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始终不能实现,终于被削职流放出去,后来楚国灭亡,屈原便投石自尽于汨罗江,人们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爱国诗人政治家便纷纷向河中投粽子,希望龙王能不食屈原。表现了人民对屈原的无比崇敬。这证明了饮食的存在会让我们记住中国的文化,记住中国的历史。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或者说是甚多的,有八月十五中秋节合家赏月吃月饼;腊月二十三吃糖瓜粘,说是“二十三,糖瓜粘,灶王老爷要上天。
6、”还有我们北方人的俗语记载“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又有正月十五吃元宵庆祝合家团圆;二月二吃焖子;细细品位,这些都是古时就传下来的俗语和习俗,把我们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拉近了很多。并进一步表明,这是我们中国所独有的饮食文化。因此,中国的饮食文化影响到了像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这样的周边国家,成为了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其实,在很遥远的古时,我们的国家由于国家的繁荣,国力的强盛,早就与世界各国互通有无,把我国独特的饮食文化传到了各个可以传到的角落,例如著名的张骞通使西域,中日交流等,这也可印证我们国家当时的强大实力以及文化的影射力。到了更晚一些,我国的饮食文化还间接影响到欧洲,非
7、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走在美国的土地上,我们可以看到那里到处是中国的餐馆,据了解,光是粤菜这一种在美国就有数干家,我们的饮食文化在被传往世界各个角落,中国的饮食文化带着我们中国文化也随之传到了世界各个角落,使世界的人们了解了我们中国的文化。所以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及其深远和广大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了十分普遍的现象,每到一个地区,人们首先做的一定是尝遍当地的小吃和特色菜,在品尝中,导游也会给我们讲述各种食品的来源,了解当地的文化。可以说,吃把我们联系到了一起。当然,我要说的重点不仅仅是这个,更重要的
8、是,中国的饮食文化每年都会吸引许多外国游者来到中国,也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契机,增加了我国的国民收入。饮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只是这些,因为中国的文化就是包罗万象的,我又怎能用一篇文章说得清楚呢?又有人说,中国的饮食是具有一种神秘的美感,也是一种艺术的象征,我想这话不无道理,中国的饮食不仅讲求味美,还讲究色美,把二者容到一起就是一件艺术品。还有人说,饮食是没有国界的,的确,饮食不像语言那样受地区和国界的限制,是饮食把我们国人的心连到了一起,把国与国的界限变得模糊,使各国得到了相互间的了解。总之,中国的饮食文化是极其深邃的,需要我们慢慢地品位其中的奥妙。它将一直影响中国的文化,引领中国文化到
9、达更高的地位,并把这种影响力覆盖整个世界。参考文献:参考文献:食经中国八大菜系名菜烹饪800例中国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浅谈中国饮食文化 摘要: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谓举世闻名。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用纪录片的形式展现中华美食,将最新鲜灵动的视听元素融合,让观众通过片子大饱眼福、耳福和口福,令人叹为观止。关键词:中国 饮食 文化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特点,可以借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每集一个主题
10、,透过原料、主食、贮藏、烹饪、生态等窗口展现食物在人们生活中的差异性。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的地域性、季节性,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1.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北方人在片中不仅看到熟悉的小麦,还看到广东的河粉,江浙的年糕,广西的米粉;南方人不仅看到常吃的稻米,还看到陕西的糜子,山西的哨子面,兰州的拉面。而在新疆,清真的餐饮是新疆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他以流传已久的风味小吃和别
11、具一格的特色菜而引人入胜,做法上展现了伊斯兰教教众独特地智慧,口味上充斥着清新豪爽的新疆民俗风情。2.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3.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4.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
12、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舌尖上的中国当观众看到家乡的清蒸狮子头,看到扬州的大煮干丝,简直不能忍受。食欲与怀乡病诡异地结合在一起,让人很难分清楚怀念的究竟是那个味道,还是那个味道里的家乡味儿。5.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
13、治的目的。”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精致,饮食作为一种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精致”。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悦目,体现了饮食
14、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坠情,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
15、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礼数,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种礼仪与礼数也渗透到了饮食当中。而饮食讲究“礼数”,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数”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礼数”。我们谈“礼数”,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
16、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三、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1.饮食观念的差异。中国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俗语云:“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西方饮食观念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吃的是营养,他们很少或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2.饮食结构的差异。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 600 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而西
17、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是从动物身上取料炼制而成的。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3.制作方法的差异。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以味多、味广、味厚、味道多变而著称。而西方饮食,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
18、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4.营养保健的差异。中国人以谷物为主,注重饮食保健。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中国人很注重饮食的营养保健,主张营养成份合理搭配,平衡饮食,通过调配食用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气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补精益气、养身健体的目的。而西方人也注重饮食科学,讲究食物制作严格按科学规范行事
19、,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把厨房弄得像个化学实验室,而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别无二致。悠悠历史长河中,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造就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华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西方饮食精巧专维、自成体系。自古以来,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中西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当然,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今天,享受东西方各具特色的饮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法式大餐、麦当劳、肯德基等西方的饮食,而中国菜馆也开遍了全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正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充当全球经济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带”。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日益增强的文化影响力,正发挥着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单一力量大得多的作用,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全世界。参考文献:1 姚伟钧.中国饮食文化探源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2 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简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1.3 杜莉,姚辉.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4 易艳萍、马寅初.西方文化背景知识选讲.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 徐旺生.民以食为天中华美食文化.海南出版社,199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