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识记领会.docx
《2023年-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识记领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识记领会.docx(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大纲第一章总论(一)统计的意义1 .识记:(1)统计的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2)统计的特点:1数量性一基本特点,2总体性。(3)统计的作用:因为统计具有认识事物数量性的特点,并且能够从大量的现象中发现其存在 的规律性,所以,统计不论是从宏观管理上还是微观分析决策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来看,反映 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宏观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2,从微观上看,统计是 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3,日常生活中,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4,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 重要方法。2 .领会:对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关系的认识:统计资料是统计
2、工作的成果,统计学 和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可见,统计工作是基础,若没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就无从谈起, 统计学也就不能形成和发展。(二)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1.领会: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1政治算术一社会经济统计(1、17世纪中叶,英国的威廉 配第政治算术,约翰 格朗特对死亡表的自然观察和政治观察2、19世纪中叶以后恩格尔法则 3、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普查)2概率论一数理统计(三)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其它哲学的关系;1.领会:(1)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哲学的关系:哲学对统计发挥认识工具的作用,具有极为中国要 的指导意义。(2)社会经济统计学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后者对其有指导作用。(3
3、)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数学、数理统计学的关系:离开数量就不成为统计,没有相应的数学基 础知识,难以消化。(四)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1 .识记:国民经济的概念:由各行各业构成的,是各部门的总和。2 .领会:(1)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全部国民经济活动,包括生产统计、流通统计、分配 统计、使用统计、劳动力资源统计、国民财富统计和国民经济综合分析统计等。(2)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特点:1范围的广泛性2探讨问题,超重从宏观角度出发。(五)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1 .识记:(1)统计总体概念: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 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总体单位的概念:构成
4、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2)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分类: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对分组法的应用 和分析必要)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分类: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3)统计指标的概念:是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分类:1,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 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两类;2,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第四章时间数列(-)时间数列的概念、种类和编制原则识记:(1)时间数列的概念:又称动态数列,是指某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一系列统计指 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后形成的数列。(2)时间数列的种类及特点:按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1总量指标(绝对数)时间数
5、列。A.时期数列,特点:1,数列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连续不断 统计的结果;2,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3,数列中各个指标值的大小与所包括的 B时点数 列特点:1,数列指标不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2.数列中个个指标值不具有可加性;3,数列中美格 指标值的大小与其时间间隔长短没有直接联系。2相对指标时间数列特点:数列中个个指标值不具有可加性,相加的结果没有实际意义。3平均指标时间数列特点:数列中个个指标值不具有可加性,相加的结果没有实际意义。(3)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编制时间数列的目的在于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变化过程及其规律性。各项 指标是否可以相互比较,即是否具有可比性,是编制时间数列的基本原则
6、。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注意时间单位(年、季、月等)的选择,时间的长短应一致;第 二,指标的经济内容应统一;第三,注意空间范围的变化。空间范围的变化,会急剧改变观察值的水 平;第四,计量单位要统一;第五,计算方法要相同;第六,缺失资料要尽可能弥补。2 .领会:(1)各类时间数列的特点:见上(2)时间数列编制原则及提出的理由。见上3 .应用:根据实际资料和研究目的,能编制出符合编制原则的时间数列。(二)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1 .识记:(1)发展水平的概念:又称发展量,反映客观现象发展变化在各个不同时间上所达到的状态、 规模或水平。平均发展水平的概念:将不同时间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到的平均数
7、叫做平均发展水平,在统计上 将这种平均数叫做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2)增长量: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动态分析指标,又称增长水平,它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相减 的差额,用以反映现象在这段时期内发展水平提高或降低的绝对量。平均增长量的概念:某种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期增长的数量,是增长量的序时平均数。2领会:(1)平均发展水平的意义:1概括地反映现象的一半发展水平2.消除现象在短时间内波动 的影响3.用来解决同一现象在不同发展时期的比较问题。平均发展水平计算方法:A.总量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方法:L时间数列平均发展水平b)不逐日登记:工,a =2 .时点数列平均发展水平:1)连续时点数列
8、:a)逐日登记: 1多+他+砧+A+* +寸2)不连续时间点数列:a)时点数列间隔相等:二i-空力+空力+A+坐加 a =nb)时点数列间隔不相等:I(2)增长量意义:用以反映现象在这段时期内发展水平提高或降低的绝对量。平均增长量的意义:增长量计算方法:增长量=报告水平-基期水平1 .逐期增长量=报告期水平一基期水平(ai- aO, a2- al, . an- an-1)2 .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一前一期水平(ai- aO, a2- aO, . an- aO) 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的关系: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相应时期的累计增长量。用符号表示为:(ai - a0) + (a2- ai) + (
9、an一an-i)= an-a0(2)相邻两期累计增长量之差也等于相应的逐期增长量。用符号表示为:(Hi - Ho) ( a,n-10)=Hi Hi-1平均增长量计算方法:平均增长量二逐期增长量之和/逐期增长量个数二累计增长量/(时间数列项数一 1)2,应用:根据实际资料,正确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增长量。(三)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1 .识记:(1)发展速度概念: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区别;(2)增长速度的概念,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的区 别;(3)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的概念及区别。2 .领会:(1)定基、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环比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及相互关系;(2)平均发展
10、 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的意义;(3)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几何平均法、方程法;(4)平均增长速 度的计算方法。3 .应用:根据实际资料正确计算各种速度指标,说明现象发展速度。(四)时间数列的变动分析1 .识记:(1)影响时间数列变动趋势的各因素的概念;(2)长期趋势分析的任务和测定方法;(3) 季节变动分析的任务和测定方法。2 .领会: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中的长期趋势及季节变动的意义和作用。3 .应用:对时间数列的长期趋势和季节变动进行分析。第五章指数一、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一)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理解统计指数的概念、涵义、作用与种类。掌握综合指数的编制原则与方法; 掌握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
11、掌握平均指标的指数分析方法等。对指数体系及因素分析方法不仅要弄懂 弄通它们的涵义,并能加以运用。(二)重点内容狭义指数的概念,指数的种类;综合指数的概念,编制综合指数需注意的两个要点;编制数量指 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一般原则;平均指数的计算;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概念、种类;指数因素分析 法的步骤与应用;平均指标变动因素分析的意义和分析方法。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指数的概念和种类一、指数的概念 广义的指数概念。狭义的指数概念。二、指数种类个体指数与总指数;数量指标指数与质量指标指数;动态指数与静态指数。三、指数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第二节综合指数一、综合指数计算的一般原理综合指数的概念。编制综合指数需要注
12、意的两个要点。二、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三、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四、综合指数的其他编制方法拉氏指数与派氏指数。第三节平均指数一、平均指数的概念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加权调和平均指数的概念和计算。二、固定权数的平均指数三、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关系第四节 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法一、指数体系的概念广义的指数体系与狭义的指数体系。二、指数体系的作用三、指数因素分析法四、指数因素分析法的种类简单现象因素分析与复杂现象因素分析;总量指标变动因素分析与平均指标、相对指标变动因素 分析;两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五、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步骤与方法六、因素分析法的应用第五节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一、平均指
13、标变动因素分析的意义二、平均指标变动因素分析的方法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第六节几种常用的价格指数一、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二、股票价格指数二、考核知识点(一)指数的概念和种类(二)综合指数(三)平均指数(四)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法(五)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四、考核要求(一)指数的概念与种类1 .识记:(1)广义的指数概念:凡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都是指数。狭义的指数概念: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2)指数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第一,分析复杂经济现泵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第二,分析经济 发展变化中各种因素影响的
14、大小指数因素分析法.2 .领会:指数的种类:第一,指数按其反映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第二,指数按其所表 明的经济指标性质的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第三,按编制指数时的对比场合不同,统计指数可 分为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二)综合指数1 .识记:(1)综合指数的概念:是总指数的综合形式,反映复杂总体的综合变动情况。(2)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采用基期质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3)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采用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4)拉氏才旨数:主张不论是数量指标指数还是质量指标指数都采用基期同度量因素的指数。力史氏才旨数:主张不论是数量指标指
15、数还是质量指标指数都采用报告期同度量因素的指数。2 .领会:(1)编制综合指数要掌握的两个要点:1引进同度量对复杂总体进行综合;2将同度量因 素固定,消除度量因素变动的影响。(2)拉氏指数与派氏指数的区别:在于同度量因素将如何固定的 问题。拉氏主张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都采用基期同度量因素进行编制,而派氏指数恰好相 反,主张采用报告期同度量因素编制这两大指数。3 .应用:(1)能应用实际资料编制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质标指数;(2)能根据资料编制拉氏指数 与派氏指数。(三)平均指数4 .识记:(1)平均指数的概念;(2)综合指数变形的平均指数;(3)固定权数的平均指数。5 .领会:(1)平均
16、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区别与联系;(2)综合指数变形的平均指数的计算方法。6 .应用:利用实际资料编制综合指数变形的平均指数。(四)指数体系及因素分析法1 .识记:(1)指数体系的概念;(2)指数体系的作用;(3)因素分析的定义。2 .领会:(1)因素分析的种类;(2)因素分析的步骤与方法,并能解释因素分析中每一步分析的 经济含义。3 .应用:能利用已知资料进行总量指标变动的两因素分析。(五)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1 .识记:(1)平均指标变动分析的意义;(2)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的概 念。2 .领会:平均指标变动因素分析的具体方法。3 .应用:要能应用实际资料如平均工资、平均单
17、位产品成本劳动生产率等指标,进行平均指标变 动的因素分析。第六章抽样推断一、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对抽样推断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特点及方法有正确的理解。掌握抽样推断的 抽样平均误差、极限误差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能运用抽样推断的一般原理,推断总体的指标数 值。掌握各种抽样组织形式的特点及抽样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二)重点内容抽样推断中的基本概念;抽样误差和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极限误差的概 念与计算;抽样估计方法:区间估计;每种抽样组织形式的概念、特点,类型抽样、整群抽样的抽样 平均误差计算;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及必要样本容量的计算。二、课程内容第一
18、节抽样推断的一般问题一、抽样推断的概念二、抽样推断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总体和样本;总体参数和统计量(抽样指标);重置抽样和不重置抽样。三、抽样推断的特点第二节抽样误差一、抽样误差的概念 抽样误差的概念。抽样调查中的误差种类。二、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和计算 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影响抽样平均误差大小的因素。三、抽样极限误差抽样极限误差的概念。抽样极限误差的计算。第三节抽样估计一、抽样估计抽样估计的概念。抽样估计的方法:点估计,区间估计。二、总体总量指标的推算-直接换算法第四节 抽样的组织形式及抽样方案设计一、抽样的组织形式通常采用的抽样调查组织方式有:简单随机抽样、类型抽样、等距抽样
19、、整群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估计方法及特点。等距抽样的概念和分类。类型抽样的概念、特点和抽样平均误差计算。整群抽样的概念、特点和抽样平均误差计算。二、抽样方案设计抽样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必要样本容量的计算。计算必要样本容量应注意的问题。三、考核知识点(一)抽样推断的一般问题(二)抽样误差(三)抽样估计(四)抽样的组织形式及抽样方案设计四、考核要求(一)抽样推断的一般问题1 .识记:(1)抽样推断的概念;(2)总体与样本的概念;(3)总体参数与统计量(样本指标)的 概念;(4)重置抽样与不重置抽样的概念。2 .领会:抽样推断的特点。(二)抽样误差1 .
20、识记:(1)抽样误差的概念;(2)抽样调查中的误差种类;(3)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4)抽 样平均误差的计算公式;(5)极限误差的概念;(6)极限误差的计算公式。2 .领会:(1)影响抽样平均误差的因素;(2)概率保证程度与概率度;(3)概率保证程度与极限 误差的关系。3 .应用:根据已知条件计算抽样平均误差和极限误差。(三)抽样估计1 .识记:(1)抽样估计的概念;(2)点估计的概念和估计方法;(3)区间估计的概念和估计方法; (4)总体总量指标的推断。2 .领会:区间估计的范围与推断可靠程度的关系。3 .应用:(1)如何根据样本指标(平均数与成数)和抽样平均误差对总体指标进行区间估计;(2
21、) 如何根据样本指标对总体总量指标进行推算。(四)抽样的组织形式及抽样方案设计1 .识记:(1)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2)等距抽样的概念;(3)类型抽样的概念与抽样平均误差 的计算方法;(4)整群抽样的概念与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方法;(5)必要样本容量的计算方法。2 .领会:(1)各种抽样组织形式的区别及特点;(2)抽样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3)影响样本容 量的因素;(4)计算必要样本容量应注意的问题。3 .应用:(1)如何在类型抽样和整群抽样形式下由样本指标推算总体指标;(2)如何推算必要的 样本容量。第七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一、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一)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对客观现象之间
22、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加以分析,分析它们之间 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并且用一定的数量表现出来。要掌握这种分析方法并能应 用于实际。要掌握回归分析的概念及一元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二)重点内容相关关系的概念;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判断标准及计算;回归分析的概念,回归分析与相关分 析的区别与联系;配合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条件及方法,最小平方法的涵义;估计标准误差的概念、 计算方法。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相关分析的意义和种类一、相关关系的概念和特点相关关系的概念。相关关系的特点。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区别。二、相关关系的种类三、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第二节相关关系的判断一、相关关系的判断
23、直观判断法:表格法(相关表);图示法(相关图)。二、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概念。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及判断标准。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积差法与简捷法。第三节回归分析与一元线性回归一、回归分析的概念与相关分析的区别和联系 回归分析的概念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区别与联系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一元线性回归的概念。配合最佳的回归直线模型的条件。用未分组资料配合回归直线模型与用分组资料配合回归直线模型。三、估计标准误差估计标准误差的概念。估计标准误差的计算方法。四、在回归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三、考核知识点(一)相关分析的意义和种类(二)相关关系的判断(三)回归分析与一元线性回归四、考核要求(一)相关分析的意义和种类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自考 国民经济 统计 概论 识记 领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