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_1.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六班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 圆的周长其次课时的教学是在第一课时同学已经把握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学习已知圆的周长求直径的实际问题。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课始首先对旧学问进行了复习,进而呈现本节课学习的新学问。 (问题呈现后,我首先引导同学依据圆的周长公式列方程解答。选择列方程解答这样的问题,主要有两个缘由:一是思路比较顺畅。由于已经圆的周长,所以同学很自然就会想到圆的周长公式,列方程的思路顺理成章。二是有利于同学体会数学学问和方法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应用数学学问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力气。考虑到有的.同学还会想到其他不同的解决方法,我询问同学“你还能怎样求出
2、花坛的直径”,鼓舞同学大胆发言。很多同学能够不接受列方程的方法,而是直接依据除法的意义,直接用除法求出直径,同学也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课堂中的习题,我接受“试一试”,这一题是类似于例题的一个题目,是依据圆的周长求半径的实际问题,通过尝试练习,同学进一步加深了对于相关计算方法的理解。 巩固练习部分,接受课本“练一练”,这一题型全部是依据周长求各圆的直径。在计算时首先要求同学先估量圆的直径是多少,再依据圆的周长求出它的直径或半径,这样有利于同学通过估量把我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六班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 教学内容:教材第2021页例2、第21页“做一做”及第23页练习五第47题。 教学目标
3、: 1、使同学能依据方向和距离,在示意图中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 2、使同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育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力气。 3、在问题情境中感受依据距离和方向确定位置的价值。 教学重点:正确标出物体的精确位置。 教学难点:把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绘图工具:直尺、铅笔、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确定物体位置,必需要哪些条件? 2观看下图,说一说。(课件出示)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问题,开放问题探讨。 师:同学们,台风登陆后方向发生了转变,正向B市移动,C市也将有大到暴雨。如何利用A市这一观测点,很快画出B市和C市的位置图呢? 生:要知道两座城市的方向
4、和距离,才能画出精确位置。 2出示下列文字: B市位于A市北偏西30方向、距离A市200 km。C市在A市正北方,距离A市300 km。请你在例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位置。 3老师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确定位置。 标出B市和C市的位置。 (1)师:那物体位置平面图该怎么画呢?我们应当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又该留意些什么呢?请小组同学相互说说。 (2)沟通汇报。 生:绘制平面图的方法:找准参照点(中心点),了解B市和C市在参照点的哪个方向和它们之间的距离,还要确定每厘米格子表示的距离。老师进行引导:你们预备怎样在图上表示出B市距离A市200千米,C市距离A市300千米? 生:由于图上
5、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0千米,所以只需要在图上画出B市距离A市2厘米,C市距离A市3厘米就可以了。 (3)动手绘制B市和C市位置平面图。 (4)呈现各位同学绘制的平面图,沟通绘图体会,点评绘图效果。 (5)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假如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当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沟通:你们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留意什么?怎样确定? 这里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以谁为参照点?北偏西30是以哪条边为起始边?向哪个方向旋转?旋转多少度?如何表示“距A市200 km”?鼓舞同学用自己宠爱的.方式表示。 (6)老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7)说说你在绘图过程
6、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又是怎么克服的。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 2选一选:课件呈现题目。 3课件呈现题目。 四、课堂小结 在绘图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确定物体位置的两个条件:方向和距离 方法步骤 1、确定方向; 2、量出角度; 3、选好单位长度; 4、确定距离; 5、画出物体的位置; 6、标出名称。 【教学反思】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每一次课堂教学设计时,我总是想方设法以创设一系列生活情境为手段来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本课我从同学感爱好的探险入手,通过对已知方向的推断和理解,使同学熟识到精确的方向,培育了同学的空间观念,进展了同学自主探究的力气和思维。 六
7、班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3 六班级数学上册分数乘小数教学反思这节课之前,同学已经学过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分数乘法。因此,这节课,同学完全可以利用已有学问,自己来探究新知。 一、同学自己,随机出题,三道如下: 0.42/30.52/31.22/3(同学随机出题,优势是同学爱好高,但劣势同样明显。这在后面就会突显。) 二、独立探究新知,得出算法同学独立完成 第一道:0.42/3全班消逝三种做法,如下: 0.42/3=0.8/3 0.42/3=4/102/3=8/30=4/15 1.22/3=2/52/3=4/15 (没有消逝“化成小数计算”与“先约分再计算”两种方法,缘由在随机出题上。0.42/3导致
8、结果不会消逝这两种方法。而书本的例题2.43/4就超群得多了,具备消逝各种算法的优势。这也提示我,书本上的例题是精选的结果,确定要先想清楚编者的意图,然后才可以自己修改例题,不能轻意换例题。) 三、争辩结果如下: 第种方法,补充如下:0.42/3=0.8/3=8/30=4/15(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转化)。第种方法相同,只是第3种更简便。同学都表示:宠爱第3种。 四、教学反思: 同学推断方法的好的标准是步骤少,灵敏选择方法的意识不强。因此,我认为,该把“灵敏选择方法”当作一个重点,而不是像中低段时,作为一笔带过的“口号”而已。这是不是也是高段计算的一个特点呢? 六班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4 一、课堂
9、关注的是同学已有的学问与阅历。 对于现在六班级同学来说,他们对生活中百分数并不生疏,他们看到百分数,会说出这是百分数,知道生活中经常有%的存在。因此这节课学问生长点是建立在同学完整把握分数意义、倍比概念以及在生活中对百分数已经有一个模糊不清的感知熟识基础上,通过同学认知冲突使同学产生猛烈学习欲望: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有什么好处,百分数的用途等等,这些都将成为同学的爱好点。关注同学已有的学问与阅历,我打破了原有教材的编排,不从百分数的产生入手,而是由同学沟通信息提出问题入手。而事实证明通过相互的沟通,同学提出了很多值得探究的问题,而这些也就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二、课堂关注的是数学与生活的亲热联
10、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只有让同学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同学才能产生学习它的欲望。所以在备课时,我特别留意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同学体验百分数的价值让同学体会百分数与人类社会的紧密联系,了解百分数的价值,增进对百分数的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在引入课题时,还是在百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都紧密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使同学熟识到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此外,本课还支配了课前让同学在实际生活中去收集百分数的活动,有利于培育同学的实践力气例如让同学依据三种酒的酒精度提出建议,这也是同同学活中的事。 三、课堂关注的是同学收集信息,应用信
11、息力气的培育。 21世纪的受教育者已不再满足于是一个只会吸纳大量事实信息的人,而应当是一个知道如何在大量纷繁简洁的信息中进行检查、评价和应用所用信息的人。如我在引导同学解决什么是百分数这个问题时,让同学从自己收集的信息中选出自己最宠爱的一条,说出具体含义。 四、课堂关注的是同学的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 课堂上同学自我评价不仅表现在双基把握上,还留意情感评价。如:举出了奥运会的例子,让同学体会到运动员们获得优秀成果的来之不易,同学们要想成功也要付出努力才行。还奇异利用含有百分数的激励性名人名言。我想这些对于同学的进展来说应当是终身受益的,体现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教学技艺,取得双赢效果。三维目标的
12、有机结合、协调进展在课堂上一览无遗。 六班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5 回顾本节教学,我感到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重视了同学的爱好,在整节课中我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既为新知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也让同学在不知不觉间做好情感上的预备。例题的选择、练习的设计都和生活实际相关,同学自始至终保持深厚的爱好,也体现了课堂教学整体结构的美。 2、本节课的教学中特别强调了线段图的作用,线段图的教学从三班级就开头了,但在平常的解题过程中同学没有利用线段图关怀分析理解题意的意识和习惯,究其缘由是同学没有体会到线段图的作用,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本节课这么强调
13、线段图就是想让同学明白线段图能让你更清楚地找到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能帮你找到与众不同的解法,能让你更精确地把握住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等等,只有让同学真正的明白其作用,才能有用的意识,从而形成用的习惯。 不足之处: 1。本节课,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同学说不同的思考方法、思考过程,对于哪些学困生来说是不是有必要,由于他们只能听懂其中的某一些解法,在别人“说”的时候,他们在确定的时间段里成了“观众”和“听众”,如何更好地面对每一位同学是以后努力的方向。 2。反馈形式比较单调,缺乏激励性的语言和形式,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同学学习的乐观性,应实行多种形式如让同学间搞个小竞赛等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同学学习的爱好。
14、六班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6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同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究和富有共性的过程。”同学的学习不再是授予的学问的被动接受,而是同学以自身已有的学问和阅历为基础的主动争论的构建活动。也就是说,同学学习数学并非单纯的依靠仿照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上是同学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究过程。同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仆人,课堂的仆人。作为一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同学的学习力气我始终“不放心”。如在教学圆的周长的教学时,同学的精彩的课堂表现才让我觉得我对同学的担忧是多余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的是让同学动动手探究新学问;在试验中去发觉规律
15、、验证规律,找到求圆的周长的方法。我觉的目标实现了。 教学片断如下: 测量圆的周长。师:同学们请用直尺量出圆的周长。 生:(动手量,发觉)不能量。 师:为什么?说出你的理由。 生:直尺是直的,而圆是曲线的。 师:那就没方法知道圆的周长了吗?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拿出你们预备好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争辩一下如何求圆的周长。 (每个小组分别拿出自己预备好的学具开头了乐观地小组活动,对于同学的问题赐予指导) 小组汇报: 组1:我们组测量的是胶带的周长,我们用绳子绕胶带圆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测出绳子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组2:我们将圆放在直尺的零刻度上滚动一周登记最终的刻度就算出了圆的周长。 组
16、3:我们组测的是圆形纸片的周长,用这根线绕它一周,然后开放测量线的长度即可。 组4:拿的圆形铁丝的周长,只要把它开放就能测出周长。 师:同学们通过合作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同学们在听小组汇报的时候有没有发觉大家的方法中是否有相像之处? 生1:大家在测量的时候都没有直接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把圆转化成了线段来量。 生2:老师我发觉都是把圆这个曲线图形变成直线图形来求。 生3:我把他的这种方法叫“变曲线为直线”! 师:同意吗? 师:那我们就把这种方法叫“化曲为直”,可以吗? 生:(同意) (我拿一根绳子拴着一枝粉笔在讲桌上,将它旋转几周,指出物体旋转的轨迹是一个圆,) 师:你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
17、测量出圆的周长吗? 生:(不能)(我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师:你还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吗? 生:(不能) 我指出:化曲为直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存在确定局限性,(即:绳测法和滚圆法)。必需要查找一种普遍的方法来计算圆周长的方法。应当用什么方法呢?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与小组的同学进行再次的争论。通过试验验证得到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找到原的周长和直径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这个固定不变的数就是圆周率。所以圆的周长应当怎么计算呢?同学很快就知道如何计算圆的周长了。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
18、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制造,也就是由同学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觉或制造出来;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关怀同学去进行这种再制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学问灌输给同学”。“假如学习者不进行再制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的理解,更谈不上灵敏应用了”。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本节学问的特点和同学实际,制定教学目标,这样老师要在同学学习新学问的过程中去引导和关怀,在学问点的关键处时应不断设置思维障碍,不断引起同学的认知冲突,在同学现有的学问范围内,让同学去跳起来摘果子,去进行这种“再制造”,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老师还要信任同学,要信任同学能行,鼓舞同学信任自己行,使同学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成为最活跃的、最精
19、彩的一员。 六班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学问目标是熟识弧、圆心角以及他们间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熟识扇形,并能精确推断圆心角和扇形。理解扇形概念知道圆心角的大小准备扇形大小。 我对本节课作如下反思 1、本课内容简洁比较好理解,属于概念教学, 我设置的自探提示是让同学直接看书,并总结出什么是弧,什么是圆心角以及什么是扇形。但是在课堂上的效果以及同学的感爱好程度中看出我这么设置自探提示其实并不适合,应当换一种方式,让同学独自探究并总结出什么是弧、圆心角、扇形。这样让同学独自经受探究与发觉的过程,印象会更加深刻。 2、为了让同学加深印象,应当接受画一画、剪一剪等方式激发同学学习的爱好,点燃他们
20、学习的热忱,在一些课堂中,尤其是数学课堂,必要的数学活动是能够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3、在讲解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大小的关系时,我只是让同学在黑板的圆形里画一个不同的扇形,只对这两个扇形进行比较,不能将这一部分学问演绎的特别充分。我可以制作一个简洁的教具,或者拿一把折扇,边演示边讲解在同一圆内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圆心角越大扇形越大,圆心角越小扇形越小。我想效果会更好。 4、在讲解弧的定义时,我应当强调在圆上两点间的曲线叫做弧,而不是圆上两点间的距离,假如是距离就成了两点之间的线段了,就不是弧了。 总之,这节课过后,我深深体会到了数学课上,老师的语言必需要严谨,否则会让同学产生误会,对
21、学问把握的就不会很结实。本节课的不足还有很多,说明我的数学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会连续努力的。 六班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8 1、如何使用好教材,使之发挥其特长和优势,是我们应当认真反思的问题,比的化简教学反思。 教材中虽没有提及分数比的形式,但是在一个化简比的例题中消逝了分数比,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时要渗透分数比的学问,并留意强调分数比在读法上的不同。 2、在教学中发觉不少同学对化简比与求比值区分不清。针对这一状况,老师在备课时要预设问题,课堂上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讲解,让同学去发觉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分,这样同学对化简比和求比值就有了一个更清晰的熟识。 3、什么是最简整数比?化简比有什么标准?这
22、些问题困扰着不少同学,教材中也没有明确化简比的要求,我以为在教学时,我们应当把这个学问点明确出来,让同学明白:当比的前项和后项为互质数时,这个比植是最简整数比, 4、在教学中发觉当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小数位不一样时,同学使用商不变性质就比较简洁出错。如:0.60.05在这方面老师要多赐予同学准时的关怀,并多举这方面的例子让同学加以巩固。 5、比的化简这一内容,教材里是跟比的基本性质一起教学的,但同学知道了比的基本性质,却不知道如何运用它来化简,还和求比值混淆在一起,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把比的化简洁作一块内容来进行教学。由于比的化简是在同学已经学习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
23、习的,所以我先通过复习这部分学问有利于新课的认知。在同学初步理解了比的化简的方法基础上让同学练习三种不怜悯况的化简比,加深同学对比的化简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依据思考题中的个问题开放,让同学逐一说一说,任务明确、思路清晰,同学忙而有序,能充分调动同学的学习主动性、乐观性。 经过这节课的专项训练,从同学作业来看,同学对比的基本性质的运用和化成最简整数比,把握得比较好。 六班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9 一、从同学感爱好的事情入手,调动同学学习的爱好。 我以同学生疏并宠爱的人物姚明在NBA中的罚球命中率的有关统计数据引入课题,在本班同学活动的比一比谁投篮水平高的过程中引出了百分数,此时,同学已经模糊之中感悟到
24、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是为了比较大小而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这既体现了学问的连贯性,也让同学初步感悟了百分数的含义,及比较数据时使用百分数的好处 二、亲热联系生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是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学问,同学虽未正式熟识百分数,但对百分数却并非一无所知。因此,我在上课之前让同学调查生活中的百分数,可以让同学从中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熟识到学问对于个人的意义,对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节课中,我直接把同学调查到的数据和问题作为学习和争论的对象,同学是在理解和解释自己及同学调查得来的数据的过程中熟识百分数的。 三、关注同
25、学学问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理念强调,重视学问的形成过程,不能只关注结果。我在百分数的熟识这节课中,教学内容无论是素材的选取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让同学体会和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没有直接告知同学学习百分数有有什么作用,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而是努力为同学创设数学沟通、活动环境的素材,让同学感悟在生活中搜集到的具体的例子,让同学在探究学习中悟出一些百分数的意思,从而总结出百分数的意义,然后再解决应用到实际生活例子中。 上完这一节课后,我觉得同学对这一节内容把握得还是不错的,但也存在以下的不足:1、应当多给同学一些写百分数的机会。整节课同学缺少写百分数的机会,只是强调了一下百分数的写法,或许同学的
26、印象不会太深刻。2、由于我都是利用自己预备的素材贯穿了整节课,先是熟识百分数、把握读写法、然后依据生活素材具体说明每个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而引出百分数的意义,课本的主题图和例子就没有充分的时间在本节课内完成,但假如不讲解,让同学自己领悟,可能效果不够明显,是一句带过还是重新讲一次呢?该怎样处理这种状况,我总觉得还需要思考和探讨。但我始终信任要以学定教,不是以教定学,要做到学海无涯,教无定法。 六班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 这节课是学校六班级的一节概念新授课,是在同学学过了线段图形的熟识后对一种新的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的熟识。作为曲线围成的平面几何图形,它既是一节起始课,同时也是后继学习内容圆周长、
27、圆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圆在生活中是特殊普遍的,同学对圆也有了确定的熟识,假如不上这节课,多数同学也能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圆,那么本课的教学目的是将同学原有的、粗浅的对于圆的熟识进行组织与提升,使之逐步形成完整的学问体系,而非单纯地了解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我恰当地处理教材,把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当同学自学完教材,学习就进入了呈现学问技能的阶段,在巡堂中,我(问过同学),发觉,其实同学自学完所呈现的圆的学问信息是带有复述的状况,并没有真正去理解和把握,所以我通过让同学折一折全班沟通课件形象演示辨一辨等多种方式让同学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以及体会圆上、圆内、圆外、任意这些词语的含义。 让他们精确
28、理解数学概念,较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重点。让同学探究圆的特征,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利用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同学进一步探讨圆的特征,在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同学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学问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同学的分析、归纳力气也得到了进一步培育,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课堂是一门圆满的艺术,假如在时间的把握上还更紧凑,课堂语言再简洁先,可以在课堂上给同学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再多些,更有利于同学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六班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1 一、教学设计力图体现让同学经受在探究中发觉并理解数学学问的数学教学思想。 这节课上的一个主要教学环节就是让同学依据例题情景,理解分
29、数除法和减法的混合算式中由于要先求一共能做多少朵花,再求剩下多少朵花,所以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然后再联系整数混合运算的已有学问发觉分数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是一样的,最终进一步理解分数混合运算中包含小括号、中括号的各种形式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整个过程都是在同学的思考、沟通中完成的,体现了让同学经受学问的主动建构过程这样一个本节课的主导设计理念。我想通过这样的一种设计,同学有了更多自主体验的时间和空间,长远看是对同学数学学习力气的培育。 二、充分利用了课本供应的例题情景,使同学从中抽象出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在我们以往的教材中涉及到各种混合运算的教学内容,大
30、多是以文字性的计算方法说明来呈现教学内容。而这套教材则为这种单纯的计算教学供应了确定的生活情景,也就是我们这道例题。我想这样的“情景”呈现形式,应当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乐观把握并且充分利用的有效资源。这也是新课标中提倡的让同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并用学过的数学学问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一种教学思想的体现。基于这样的考虑,课上我充分利用了教材中供应的情景,引导同学先谈自己的解题思路,列式,然后再结合具体例题情景理解除法、减法的分数混合算式中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我想这样做即是对抽象的计算学问的一种具体化,也是对同学认知特点的一种敬重。通过课堂教学效果看还是不错的。 三、同学课上的沟通都建立在他们的独
31、立思考基础上。 本节课上我设计了象小组沟通、同桌沟通等形式的沟通活动。比犹如学沟通解题思路,沟通自己结合例题情景理解为什么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每次沟通前我都给同学创设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然后再组织同学各种形式的沟通。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避开在沟通的过程中用优等生的想法代替学困生甚至是中等生的想法,同时也是为了使每个同学都经受一个从建立数学模型,到解开模型,最终巩固应用的学问主动建构过程。在同学的沟通过程中感觉老师的评价性语言假如能在针对性和鼓舞性上增加一些的话会对促进同学的乐观发言,调动同学的参与热忱更有关怀。 六班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接受对比熟识方法,沟通新旧学问间的联系,为学
32、习新知做铺垫,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留意教学理念,向同学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让同学在已有学问的基础上,进行类推和学问迁移,在本课中有鲜亮的体现,是同学学习新知的很好方法。教给同学解题思路是值得借鉴的,本课中,“在已知条件中,首先找单位“1”的量,接着想数量关系式;最终列式。”的教学环节,使同学们同学开放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进行新旧学问的对比与沟通,是完善思维过程的一个体现。我在本课教学中,细心供应思维材料,引导同学开放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进行新旧学问的对比与沟通,完善思维过程。 一、成功之处 (一)本课是百分数单元最终一课,既有新知的学习(要求单位“1”),又有旧知的.
33、综合应用,由于之前同学已经学过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对要求单位“1”的数量关系已有把握和了解,再有,很多同学已经学过这部分学问,所以本课设计比较大胆一些,直接让同学提出并解决问题,然后逐步汇报,而不是带着同学一个一个解决,我给同学供应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同学真正思考了,体验了,也就收获了,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仆人,老师只是引导着、组织者与合作者。 (二)引导同学自主学习时,目标更明确了,同学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避开了流于形式的放任自流现象。 (三)在同学汇报自主学习成果时,能做到有效调控,对重点、难点问题放慢节奏,对同学新的发觉赐予鼓舞,并能总结、提升,这是构建自主学习课堂很重要的一
34、环,老师要反复钻研教材,分析学情,还要有充分的预设,才有可能达成。本课教学,我比以往有了进步,但还不够,需不断学习和钻研。 二、不足之处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二)对一些后进生疏于照看。 (三)教学语言缺少启发性和刺激性,不能让同学完全投入到学习状态中。 三、再设计 教学目标要明确,汇报时,主要争论列方程解决要求单位“1”的百分数应用题,应在此处加重笔墨,引导同学找准等量关系,说清等量关系,训练同学的顺向思维,然后沟通其它算法,也鼓舞算术法,但要说清数量关系,最终在一起解决其它问题,这样才能突出重点。 六班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3 本单元教学的成功之处与存在的问题 在教授圆的熟识一部分内
35、容时,同学对圆规比较感爱好,我便利用同学的爱好鼓舞他们做了很多个大小不同的圆的平面图形,并在课堂上通过折叠、比较等方法使同学明确了圆中各部分的名称。并引导同学自己总结出半径和直径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圆的周长这一部分的学问内容引进了圆周率的内容,我在课堂上和同学一起测量手中圆形物体的周长,并对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列表比较,使同学在比较观看过程中发觉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总是3倍多一点。在此状况下我告知同学,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就叫做圆周率。并针对圆周率的取值对同学进行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对同学来说可能意味着一堆混乱不清的字母,尤其是在引入了圆的面积这部分学问后,在对圆进行剪切
36、、拼接长方形的过程中,我不断的强调圆的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两个长,半径相当于长方形的宽。但是同学照旧在对公式的计算上存在着误差。在计算过程中时常把半径的平方写成半径乘以二。鉴于这种状况,我课下经过对个别同学的提问才发觉,全部同学都知道一个r的平方等于r r,但是一遇到具体的计算,同学们往往忽视了平方,而用r 2来计算。在计算元的周长和面积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同学对以往学问把握不扎实的状况,更严峻的是同学把学问学死了,不会用来解决实际遇到的数学问题。部分同学计算力气的薄弱也为解决实际问题带来很大的障碍,由于在计算圆周长和圆面积时,圆周率取近似值3.14,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不断消逝某数与
37、三位数相乘,除数消逝三位数的除法。遇到这样的状况时,部分同学就表现出计算力气的薄弱,往往一道题目的计算要经过反复的订正才能正确,大大影响到解决问题的效率。 改进措施: 1、针对同学实际状况,解决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从他们理解的角度动身,还要通过外力手段强化他们的记忆,通过比较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学问。 2、加强对同学进行计算训练,提高同学计算技能。如口算训练,熟记29 的结果等等训练。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学缺乏回顾反思的学习习惯。因此,对于自己解题的思路是否正确,解题的结果是否符合事实都不在乎,只有等老师反问时才会恍然大悟。今后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同学反思力气的培育。 六班级上册数学教学反
38、思14 策略的学习关键在于“悟”。也就是说对于策略的教学更强调让同学感悟和体验,只有真正地充分地感悟和体验,才能实现对于策略的“悟”。本课,我带领同学从提出问题到争论问题到解决问题到归纳总结,较充分地经受了体验与感悟的过程。 1重视提前渗透。 假设策略的本质是对于一个新问题通过对其答案进行假设,然后通过调整逐步靠近正确答案,最终把答案给“找”出来,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它体现了一种逐步靠近的思想。也就是对于假设的策略来说,假设只是一个引子,其根本应当是调整,是通过调整来“找”出答案。因此,对于假设策略的体验与感悟应当以调整为重点。而对于调整,同学在以前的学习与生活接触较少,没有什么感性阅历,假如
39、直接提出问题让同学来尝试解决,不仅耗费时间和精力,而且也会挫伤同学学习的乐观性。因此,本课对于调整,设置了比较多的渗透,以关怀同学体验调整的策略。 2强调过程体验。 对策略的体验要经受过程,只有在过程中同学的体验才丰富深刻。本课,在提出问题后,先是让同学自主解决,然后重点让同学呈现不同的思考过程。或是从都是大船想起,或是从都是小船想起,或是从一部是大船一部分是小船想起,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想起,都让同学充分呈现调整的过程。重点让同学结合直观图感受为什么要把大船换成小船,为什么要把小船换成大船,以及由于“换”带来的人数的变化等。充分开放这个过程,可以使同学比较深刻地感受到调整的目标,调整的方向,调整
40、的意义,进而形成策略。 3准时归纳提炼。 虽然策略的学习关键在悟,要多让同学体验和感悟,但这并不因此就否定或减弱总结与概括的作用。事实上,必要的总结、归纳与提炼对于同学形成对策略的清晰的熟识,建立策略模型起到特殊重要的作用。本课,当同学经受了铺垫渗透,探究感悟两个环节后,对假设的策略已经有了确定的熟识,这时就适时引导同学进行归纳提炼。重点让同学明确两个方面:一是假设策略的基本结构,就是假设调整检验;二是运用假设策略的留意事项,就是无论是假设、调整还是检验,都要符合题目中的条件。通过这样的归纳与提炼,同学对假设的策略就有了整体的熟识,从而可以在解决问题中实际正确地运用假设的策略。 虽然通过本课的
41、教学,同学理解并把握了假设策略的运用方法,能够正确地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但这并不愿定就代表着同学都真正把握了假设策略的精髓。假设策略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不仅仅是“鸡兔同笼”类的问题,而教材中供应的练习几乎都是同一类型的问题,在课堂上解决类似的问题,同学就算不甚理解也可以依样画葫芦,假照实际问题存在的情境略微简洁一些,同学是否还能够选择假设的策略并正确运用?同学是否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正确运用假设的策略?同学是否能主动地自觉地使用假设的策略?这些,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争论与探讨。 总之,数学的学习,对同学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学问,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是更重要的.我想这或许是解决问
42、题的策略的教学目的所在吧。 六班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 本单元是对分数除法这一单元所学学问,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通过整理和复习,把前面分散学习的学问加以梳理,整出头绪,加以归纳,提出要点。 成功之处: 1.在复习概念方面,主要复习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比的意义。通过式子b3/4=a,明确b的3/4等于a,由b3/4=a得出a3/4= b; ab=3/4,a与b的比是3:4,使同学更清晰地感悟乘法与除法,分数与比之间的内在联系。 2.在复习计算方面,先让同学说一说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使同学明确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不管被除数、除数是整数(0除外)还是分数,都可以把除转化为乘,即除以一个数(
43、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在复习比的化简方面,通过让同学说出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化简比的依据,然后完成第3题,结合题目对常用化简方法加以概括总结。 前后项同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分数比 前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整数比 最简洁整数比 小数比 前后项的小数点右移动相同位数 重点强调了化简比和比值的区分:化简比是以比的形式消逝,而比值是一个数。 4.在复习比的应用方面,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变换条件让同学感受到分数乘除法形变神不变的内涵。 六班级有男生60人,( ),女生有多少人? (1)女生人数是男生的2/3 (2)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 (3)男生人数比女生多2/3 (4)男生人数比女生少2/3 (5)女生人数比男生多2/3 (6)女生人数比男生少2/3 通过不同形式的变式练习,使同学体会到只要把握住数量关系,就能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1.复习中只留意了基本的练习,但是题型千变万化,同学灵敏解题力气欠缺。 2.对于实际数量和分率的区分,同学简洁消逝混淆。 再教设计: 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中夯实数量关系的分析,用“单位1”已知和未知来进行乘除法的检验和验证。2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