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docx
《2023年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docx(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安排1接近期末,我希望对一学期以来的教学内容进行一次梳理并有针对性地赐予同学指导与评价,特制定本学科期末复习安排:首先,须要明确本学期原委学习了哪些内容,才能给同学进行有效的整理与复习,争取用两节课的时间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同学整理,以便有安排的复习。品德与社会课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传授学问,它重在情感体验、道德相识和正确的合乎社会规范的言行。所以,思想品德教化成功与否关键看同学的言行。在复习阶段,我将采纳联系实际的方法,切忌空谈大道理,将学校生活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通过讲解并描述以和同学的再现等形式出现于复习课上,组织他们绽开探讨与评价
2、,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学会道德推断。这学期,我们还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期末复习阶段,将通过回顾这些有意义的.活动,加深同学的相识。在回顾这些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同学谈自身的切身体会,从而生发成各单元的道德要求,以激发情感、指导言行。接近期末,必需做到专时专用,努力上好每一节复习课,力争使我的思品课成为小挚友们乐于上并且有益于他们健康生长的课。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安排2一、班级状况分析: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相识,养成了肯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相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须要。
3、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主动参加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他们但缺少社会经验。二、教材分析:教材采纳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五上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显明的教化主题,本册教化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三、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走进家庭深处,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2、引导儿童进入公共生活,探究中国公民教化的范式。3、呈现历史的“人化”,引导儿童走进历史。4、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5、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
4、生型的人格。6、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四、教材重点难点重点:“我们的民主生活”和“我爱祖国山和水”这一教化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对祖国山河了解,对学生进行酷爱祖国的教化,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五、教学措施:1、力求突破学问单一的传统模式,注意促进学生的情感、看法、价值观、实力、学问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2.依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化的针对性、实效性。3.
5、 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探讨,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化。培育学生明辨是非的实力。4. 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5、为了使学生真正体会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化目标,就力求尽可能供应学生参加、亲身体验的机会。六、课时支配:一周一课,其间也可支配一些劳动、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安排3一、指导思想1、贯彻国家基础教化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详细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课程目标。2、教材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有机融合各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主动探究综合课教材编写的体系、途径
6、和方法。教材内容的选材和呈现方式有助于启发老师的思维,引导老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化资源,进而帮助老师创建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3、教材编写的内容和形式力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纳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加多种学习活动、驾驭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策略。此外,教材编写还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城乡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教化资源,体现出范例式教材的特点。二、学生状况分析本年级六(2)班有学生29人,大多数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很感爱好,学生对社会学问有了初步的相识,对社会常识和社会生活实力有了肯定的了解。通过“体验”、“尝试”、“调查”、“探讨”等方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
7、学习,促进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发展。三、教材的基本特色1、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习爱好、实际接受实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习内容,力求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习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殊关注社会的发展改变,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务以及社会共同关切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学习活动的联系。3、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习单元主题设计贯彻面对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
8、学习需求的原则,尽量选择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从学生熟识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问题。4、新奇独特的呈现方式本套教材的编排方式新奇,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致的插图,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化,避开了枯燥、空洞的说教,有助于儿童亲近和理解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采纳此种呈现方式,既能够满意老师自主开发教材的须要,又能够满意学生实现多样化学习的须要。三、详细措施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化是要回来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当是整个社会存在。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当只局限在课堂上
9、,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品德与社会课必需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意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袤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全部领域。为此应当主动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意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须要,以期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中,可以注意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支配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进行。四、教学进度周次时间课题课时备注第四周9.19-9.23社会须要诚信1感受诚信1第五周9.26-9.30成长中的改变1男
10、女同学怎样交往1第七周10.8-10.14我们都是炎黄子孙1中国古代的世界之最1第八周10.17-10.21影响世界的四大独创1古代科技文化与建筑1第周10.24-10.28侵略斗争与不同等条约2第十周10.31-11.4侵略者在中国的罪行2第十一周11.7-11.1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2第十二周11.14-11.18军旗升起的地方2第十三周11.21-11.25二万五千里长征2第十四周11.28-12.2延安窑洞的灯火2第十五周12.5-12.9新中国的成立2第十六周12.12-12.16走进新时代2第十七周12.19-12.23走向世界强国2第1819周复习考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安排4一、学
11、生基本状况分析:三年级是小学生学问、实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相识,养成了肯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相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须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主动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二、教材分析: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依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相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须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
12、社会主义教化,国情历史和文化教化,地理和环境教化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亲密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阅历、情感、实力、学问,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相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实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加现代社会生活实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三、教学要求: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相识社会、参加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特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恳守信、友爱宽容、公允公正、团结合作、有责
13、任心的品质。2、指导学生参加社会生活,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看法,能够与他人同等地沟通和合作。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推断和选择。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四、详细措施: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变更过去偏重学问学习,忽视实力、情感、看法、价值观培育的教学观念,通过
14、多种教学活动,驾驭必备的学问。2、擅长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阅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3、创设学习情境,敏捷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供应充分的空间。4、充溢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改变,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长。让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化。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安排5一、指导思想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化方针,力图全面体现素养教化的思想和课程标准的精神,注意思想品德熏陶和人文精神
15、的培育,注意培育学生的美妙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品德实践中提高道德素养,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安排。从学生生活的原型动身,多视角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加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各学科学问的整合,以培育学生对生活的主动看法以及参加社会的实力。二、学生基本状况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学习仔细、思想纯朴,进取心强。对各文化课学习特别投入,学生的见识面也较广,课外学问也较丰富,上课主动发言,肯动脑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这些条件对完成本册教材的教学都能起到有效的帮助。但是学生年龄小,加上家长对本课程不是特别重视,所以对课程中的
16、实践环节参加率不够高。三、教材分析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化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阅历作为重要的教化资源,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须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化,国情历史和文化教化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亲密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阅历、情感、实力、学问,加深对自我、
17、对他人、对社会的相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实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加现代社会生活实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四、全册教学目标情感看法价值观:1、培育学生的自信念;懂得取长补短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培育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关爱,感受父母长辈的哺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3、感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能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懂得学习须要耐性和毅力,体验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乐趣,培育主动上进的学习生活看法;懂得时间是特别珍贵的,要珍惜时间。4、懂得社会是个大家庭,不同的职业为社会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各种职
18、业的劳动都是人们生活所须要的,各种各样的劳动都是光荣的,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养成酷爱劳动、勤俭节约的看法,工作安排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安排。实力与方法:1、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观赏别人的特长,并能自觉主动地学习他人所长,弥补自己所短;学会辨别什么是真正值得学习的;初步培育学生的规则意识,能自觉地遵守竞争规则。2、借助“家庭树”的形象理清家庭结构;视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家人的辛苦操劳,体会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学会关切和爱护家人。3、学习合理支配课余时间,克服自己的惰性,改正不良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通过采访、调查等活动,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感受各行各业都是生活所需;学会调查、比
19、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具有独立购买简洁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实力。学问目标:1、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也都会有自己的不足;懂得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的道理,懂得取长补短能够帮助自己不断进步。2、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员,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驾驭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礼仪。3、了解古今中外名人从小勤奋好学的故事;知道“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含义;知道一些勤学、惜时的格言和谚语,使这些含意丰富的箴言,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4、相识生活中的各种职业;驾驭选购商品的初步学问;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历史,了解“绿色食品”;懂得农业生产、工人生产劳动以及日常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五、全册教学重难点重点:1、在生
20、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恳守信、友爱宽容、公允公正、酷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2、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员,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体会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学会关切和爱护家人;驾驭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礼仪。3、了解一些勤学、惜时的格言和谚语;学习合理支配课余时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难点:1、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观赏别人的特长,并能自觉主动地学习他人所长,弥补自己所短;2、能够初步相识自我,限制和调整自己的心情和行为。初步驾驭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事,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视察、相识
21、、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推断和评价。六、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措施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变更过去偏重学问学习,忽视实力、情感、看法、价值观培育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驾驭必备的学问。2、擅长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阅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3、创设学习情境,敏捷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供应充分的空间。4、充溢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改变,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
22、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长。让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化。二 、教学课时支配第一单元 我们一起成长 6课时其次单元 我的家庭 8课时第三单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6课时第四单元 七彩的社会生活 8课时机动 2课时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安排6一、年级状况分析:四年级是小学生学问、实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相识,养成了肯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相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须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主动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
23、动中去。二、目的与要求:1、引导学生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知道残疾人的困难,感受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珍贵品质,从而能敬重残疾人,主动主动帮助他们;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境况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白参与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是酷爱集体的表现,做到主动为集体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发挥各自作用,集体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2、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了解家乡的巨大改变;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视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品德与社会 2023 小学 品德 社会 教学计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