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豫名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6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湘豫名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6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豫名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6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湘豫名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6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2页。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然后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信息,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2、题。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这是对科技考古的肯定,激励着科技考古工作者承担更多的学科责任。近些年,随着科技考古相关方法在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科技考古逐渐成为考古学研究的重要理念之一。相关案例不胜枚举,河南二里头遗址与陕西血池遗址的相关研究即是典型代表。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伊洛河交汇之处,是东亚青铜时代最早的大型都邑。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重点,二里头遗址是迄今中国
3、考古学学科范畴内科技考古研究力量介入最全的一处遗址,研究团队集结了碳十四测年、环境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人骨考古、食性分析、冶金考古、玉器与陶器科技考古等领域的研究人员。这些研究揭示,二里头遗址的绝对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530年,当时伊河与洛河汇合于遗址以西后,流经遗址以南,形成了二里头依山傍水之势。血池遗址是陕西凤翔秦故都雍城西北郊的一处大型祭祀遗址。据考证,该遗址与秦汉时期国家级祭天场所“雍時”有关。司马迁曾随汉武帝前往雍時祭天,并在史记中记载“俎豆珪币之详,献酬之礼,则有司存焉”。如今,与祭品相关的文献早已散佚湮灭,要复原这段历史,只有考古学能担此重任。2016年以来
4、,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一系列田野发掘出土了大型宫殿建筑、祭祀坛场、祭祀坑、附属道路系统等祭祀设施,玉器、木质车马与青铜车马器等祭品,以及大量马、牛、羊等动物牺牲残骸。其中,祭祀坑所用马牲的综合研究涵盖了动物考古、食性分析、锶同位素分析、古DNA研究等科技考古方向,集中体现了科技考古对考古学研究的巨大贡献。研究发现,马牲的年龄基本在2岁左右,相当于说文中“驹”的年龄。颜色以栗色为主,运动资质较为平庸。马牲来源地较广,应是依托当时的马政系统,主要由分布于西北边郡的牧师苑征集而来,在杀祭之前它们曾被用粟、黍及谷草集中饲养过一段时间。这些工作实证了周礼“充人掌系祭祀之牲牲。祀五帝,则系于牢,刍之三月”的
5、记载,为研究“祀贡”制度提供了证据。二里头遗址与血池遗址的研究是科技考古助力考古学实证“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代表性案例。近年来,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项目的推动下,碳十四测年、环境考古、人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食性分析、古DNA研究等科技考古研究领域均取得了较大突破,在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未来的科技考古还将在书写人类历史的考古实践中肩负更重要的学科责任。(节选自陈相龙科技考古助推中国考古学新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7月7日)材料二:为探寻文化遗产数字活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形成多元协作
6、保护传承新格局,“探元计划”2022-探索文化遗产数字活化新纪元于5月18日正式启动项目征集,现已收到50余个项目申报。新时代,文化遗产数字活化拥有怎样的前景?文化遗产该如何与科技力量作为“探元计划”数字文化及文化遗产领域的指导专家,唐际根认为,前沿科技的应用一定要根据需求来选择,核心是:数字技术如何真正地与考古内核相结合,并综合考量成本、可落地性等实际问题。在“考古发现”领域,现阶段成熟的前沿数字科技应用案例还不多。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扫描数字技术已投入应用。例如三星堆挖掘时,每挖一层就做一次扫描。即以扫描仪完成的多角度定点扫描,或者通过多角度拍照后利用Photoscan成像。数字科技在器
7、物修复上也有所应用。巴米扬大佛被炸后,国际组织面向全球征集修复方案。中国提出的方案就是用数字技术直接在原地三维呈现佛像。德国的方案则是看似很笨拙地把炸碎的碎块儿一点点粘起来。站在文物保护与展示的立场,最后德国胜出。为什么呢?因为按照德国的方案,巴米扬大佛修复之后还是原来的文物,而数字修复到底也还是假的。其实德国方案中的修复过程也要数字化,只不过是把数字复原技术放在了实体复原的前面,即先数字建模一个形状,然后再在现实中建起来。数字技术在修复领域的成功案例还有采用数字成像技术还原的圆明园西洋楼。数字技术不仅还原了建筑本身,通过光影,整个环境景象都可以生动地呈现出来。那么,“文化遗产数字活化”存在哪
8、些痛点呢?唐际根发现痛点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许多文物本身所蕴含的知识不是直观的,需要解读。数字技术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前沿数字科技应用于展示展陈领域虽然可为观众补充历史文化知识,但过于依赖数字技术,又可能忽略观众希望看到文物本体的诉求。“装文物盒子精美了,文物本身反倒可能被忽略。这是要避免的。”基于数字技术有可能喧宾夺主的痛点,唐际根提出“微展览”概念,即围绕有限的文物,结合数字技术展示并解读,避免过度渲染技术,一切以文物为核心,使观众获得知识体验的同时,仍然有机会直面文物本身。在工作实践中,唐际根认为,保持拥抱前沿科技的意识十分重要,但同时要坚守“文物本体是核心”的思
9、维:“保持对文物的敬畏心,对知识输出和社会需求都要做出科学判断,这是前沿数字科技和文化遗产结合的基本立场。”(节选自苏枫一个考古人的数字之旅,小康,2022年8月上旬刊)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科技考古相关方法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科技考古成为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念。B.二里头遗址既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重点,也是科技考古研究力量介入最全的一处遗址。C.“探元计划”2022启动项目征集意在解决探寻文化遗产数字活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等问题。D.文化遗产专家都认为,前沿科技的应用必须考虑数字技术如何真正地与考古内核相结合这一核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
10、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要复原汉武帝雍時祭天的历史,就必须也只能发挥考古学的作用。B.科技考古在人类当今的考古实践中所承担的学科责任比以前更加重要。C.数字技术虽在器物修复领域投入应用,但目前并不能做到独当一面。D.我们应该辩证地认识文化遗产数字活化,其既拥有发展前景,也有其痛点。3.下列论据,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云冈石窟从2003年至今已经有了3D打印出的云冈第3窟、第8窟和第12窟。B.在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下,敦煌已经完成了250多个洞窟壁画图像摄影的采集。C.花木兰让数字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用科技推动中国动漫产业发展。D.西安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档案库对遗产点
11、进行测量、存档以及虚拟修复及展示。4.材料二的论述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5.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江南的记忆丽尼虽然不是从那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孩子,然而,我是这样深地记忆着那土地我底记忆是深沉的。我记忆着那丰饶的、和平的土地。我记得,从幼小的时候,我就知道那里是丰饶而和平的土地。人们告诉我:“湖的沿岸,是丰饶而和平的土地,从古以来。那里是出名地,出产着丝、茶、鱼和米;人民是那么和平,有些人,在他们一整生也不曾听见过枪声。”真的,湖水是那么温柔,永远只是私语着无
12、穷尽的温柔的故事。大地总是静寂,人们耕作着,从祖父底时代起,在同样的田地。没有枪声曾经打破过这里的沉寂。然而,强盗们用火与炮侵略到家园里来了,连湖水也从湖面翻腾着,直到湖底。屠杀和奸淫!(多少的青年遭了杀害,多少的女人蒙了羞耻啊!)我记忆着那土地。我记得,在一次夜行车上,我曾经一手搂着发热的孩子,用另一只手在一个小小的本子上,握着短短的铅笔,兴奋而又惭愧地,借着月光,写下了几个大字:“江南,美丽的土地,我们底!”夜是静的,湖是静的,整个的大地,也是静寂着的。我记得有乳白色的月光映照着湖水,远山则笼罩在乳白色的雾里。湖是否仍然静着呢?许多的茅舍、许多的竹篱,是否仍然静着呢?是否仍有年轻的姑娘引导
13、着羊群休息在祖宗的坟园里,或者小孩子们赤裸着身体,站在湖边,望着渔船归自天际?不能记忆了!然而,我底记忆是深沉的。我记忆着那个夜晚,在朦胧的星光之下,有母亲疯狂地撕扯着自己底头发,为着不知失落到什么地方去了的孩子,她用嘶哑的喉咙大声喊叫,并且哭泣。怀着身孕的妇人是悲惨的:忍受着痛苦,驮着重负,被挤在人丛里。老祖母流下眼泪来了:“在竹林掩蔽着的坟园里躺着的-老公公,庇护着儿孙们罢。让他们一个一个大起来,让他们全都强壮。别教他们无病无灾就给别人杀死,如同可怜的山羊。他们全走了,可是他们会回来的。他们会回来,从山里,回到故乡的湖边,用这湖里的水,来祭莫你。”老祖母底悲哀是深沉的。几十年,从祖父的时代
14、起,就何曾听见过枪声?只要湖里和山里仍然产着鱼和茶,田里和地里依然产着丝和米,我们总不少一碗饭吃。虽然这一切的财富不全是属于自己,然而“我们不能跟别人争夺,我们靠着老天爷给我们一碗饭吃。”没有怨恨,也没有妒嫉。“所有这些,算什么呢?”生活原来是卑微的,那么,就卑微地生活着罢,在地母底怀抱里。一代一代地过着,不记得是谁来谁去,照样完着粮,纳着租税,照样得着老天爷底恩赐,卑微地活着,从生到死。到处都是茅舍和竹篱,河湖港汊,将一切的地方连在一起。这里,连狗子也不会对异乡人发吠的。“异乡人么?难道是强盗,是仇敌?”“怕什么呢?天上一颗星,地下一个人。生死有命!管他是什么罢,完粮纳税,难道还有不让活着的
15、么?是老百姓啊,是良民,又不是别的什么的。”然而,就是不让活着!杀戮和奸淫。(年轻的男子和妇人,在整个湖畔是早已绝迹了。)离别了,遍地的翠绿和金黄;离别了,故园,家乡;离别了,竹林里的祖先底坟场;离别了,水色,湖光。老祖母底悲哀是深沉的。“难道就不能再看见了么?难道儿孙们就不能再回来么?难道连一个葬身之处也会没有,永远漂浮着,如同浮萍,在陌生的地方?”羊群也都垂头悲哀了,风吹过了无人烟的荒场。湖水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世世代代的仇恨和悲伤。我记忆着我那土地,虽然我不是从那土地生长起来的儿子。我底记忆是深沉的。我永远不能忘记,在那一天,当我拿起了新闻纸,含着眼泪,止不住兴奋和欢喜,读了这样的消息:
16、江南,我们底!丰饶的、和平的土地。(自古以来,在那里出产着丝、茶和鱼、米。)那里的人民是那么和平,有的人,有五十年不曾听见过枪声。但是,现在,为了民族,为了自己。他们,一个一个地,在他们底手里,拿起了自己的武器。他们勇敢地参加了战争着的集团。在每一个江南的角落里,打游击!(节选自战之歌,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文本二:论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陈剑晖中国散文最常见的事情表现方式,是“缘情于景”。西方的抒情文学传统在抒情方式上,偏于直抒胸臆。而中国散文在情感表达方式上,则偏重于情景交融、物我比兴,以期更委婉、曲折、含蓄地传达情思和生命体悟,从而达到“缘情而绮靡”的美学境界。中国散文的另一个抒情表现手段,是十
17、分重视气韵和音乐性,这一点也是西方的散文所欠缺的。无论是庄子想象飞扬的“逍遥游”,司马迁的“无韵之离骚”,还是唐宋八大家的山水游记,甚至是韩愈、朱熹一路的说理文,无一例外都写得酣畅淋漓、气韵生动,韵在物外,情在理中,达到了“文”和“笔”的高度统一。修辞立其诚。重视修辞、文采、表达的婉曲含蓄,这是汉字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国散文的一大特色,更是中国散文的一个重要抒情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散文的书写不是一般的书写,更是凝聚着中国诗性文化的审美情趣,烙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的书写。(节选自文艺理论研究,2019年第4期)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湖水是
18、那么温柔,永远只是私语着无穷尽的温柔的故事”运用了拟人手法,突出记忆中江南的静寂、和平。B.“江南,美丽的土地,我们底!”这几个字朴素、刚健、含义深沉、感情激越,直接写出了作者对故乡江南的热爱。C.四句“离别了”,将侵略者的暴行具象化,让人们从具体的事物中感受到杀戮和奸淫带来的破坏。D.“我们不能跟别人争夺,我们靠着老天爷给我们一碗饭吃”写出中国人的温顺,善良、平和,反衬出侵略者的残忍。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祖母底悲哀是深沉的”一句串联起后半部分内容,从一个历经沧桑与磨难的老人的角度描写了侵略者的暴行。B.文本一首尾呼应,以丰饶的、和平的江南开头和结束
19、,结构严谨,结尾升华主题,中国人在苦难中奋起反抗。C.中国散文之所以凝聚着中国诗性文化的审美情趣,烙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是因为重视修辞、文采、表达的婉曲含蓄。D.与西方抒情文学偏于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不同,中国散文更委婉、曲折、含蓄地传达情思和生命体悟。8.文本一中画线部分对母亲的描写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9.文本二概括了中国散文抒情传统的特点,文本一是如何体现其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怀宗崇祯元年,延安大饥,不沾泥、杨六郎、王嘉胤运等率众掠富家
20、粟。米脂人李自成性狡黠,善走,能骑射,家贫为驿书,往投焉。二年冬十月,都城警。山西巡抚耿如杞入援,兵溃于涿鹿,叛走秦,晋间山谷。李自成出与之合,旬日间众至万余,推高迎祥为首,称闯王。贼中称自成为闯将。已而官军击迎祥,斩之,群盗推自成为主。七年,总督洪承畴率总兵曹文诏等先后剿诸贼,斩获甚众。六月,总督陈奇瑜围李自成于汉中车厢峡。自成乃自缚乞降,奇瑜许之,各给免死票回籍,自是复纵横不可制矣。十六年春正月,李自成围承天。巡抚宋一鹤时守城,下城巷战。将士劝之走,一鹤不听,挥刃击杀贼数人死。遂犯显陵。巡按李振声守陵,迎降贼,贼列之上班。时上召保定巡抚徐标入对,标曰臣自江淮来数千里见城陷处固荡然一空即有完
21、城仅余四壁蓬蒿满路鸡犬无音曾未遇一耕者土地人民如今有几皇上亦何以致治乎上欷歔泣下。十七年三月乙巳,李自成自山西抵京师,环攻九门。丁未,京城陷,帝后崩。丙辰,辽东总兵吴三桂闻京师陷。帝后殉难,遂缟素发哀,薄山海关,传檄远近。丁亥昧爽,李自成出齐化门西走。谷应泰曰:“李自成以驿胥失职,值饥民不沾泥等倡乱延安,因往从之。此时明察之官,剽锐之将,便当厚集众师,一鼓擒灭。而乃养痈坐大,驯致蔓延,此岂非计之失耶!以予论之,假令货贿屏绝,则将必尽材;文法便宜,则权不中制,不难一举而扑灭之也。”(摘编自明史纪事本末李自成之乱)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标曰/臣自江淮来/数千里
22、见城陷处/固荡然一空/即有完城/仅余四壁蓬蒿/满路鸡犬无音/曾未遇一耕者/土地人民/如今有几/皇上亦何以致治乎/一、标曰/臣自江淮来/数千里见城陷处/固荡然一空/即有完城/仅余四壁/蓬蒿满路鸡犬无音/曾未遇一耕者土地/人民如今有几/皇上亦何以致治乎/C.标曰/臣自江淮来数千里/见城陷处/固荡然一空/即有完城/仅余四壁蓬蒿/满路鸡犬无音/曾未遇一耕者土地/人民如今有几/皇上亦何以致治乎/D.标曰/臣自江淮来数千里/见城陷处/固荡然一空/即有完城/仅余四壁/蓬蒿满路/鸡犬无音/曾未遇一耕者/土地人民/如今有几/皇上亦何以致治乎/11.下列对文中加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23、“善走,能骑射”与“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B.“叛走秦、晋间山谷”与“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走”字含义不同。C.“倡乱长安”与“本长安倡女”(琵琶行)两句中的“倡”字含义不同。D.“一举而扑灭”与“函谷举”(阿房宫赋)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西巡抚耿如杞入援都城,但军队在涿鹿发生溃败,向秦,晋之间山谷叛逃。李自成与其会合,部众在十天的时间就达到了一万多人。B.李自成围困承天时,巡抚宋一鹤下城巷战,挥刀击杀数人而死。在进犯显陵时,巡按李振声主动投降,在李自成队伍中受到优待。C.徐标入朝奏对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名校 联考 2022 2023 学年 阶段性 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