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七宝第二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_中学教育-中考.pdf
《上海七宝第二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_中学教育-中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七宝第二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_中学教育-中考.pdf(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上海七宝第二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甲】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营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乙】山坡羊 潼关怀古峰恋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蹲露。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阀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甲】文“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所呈现的形象。(2)对【乙】文“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句展开想象,描述一下你由此而联想到的画面。(3)下面对这两首词曲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2、.【甲】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B.【甲】文上片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讽刺最高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C.【乙】文“聚”“怒”二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听觉、视觉描写了潼关之险,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D.【乙】文最后两句为全曲点睛之笔,是作者对历史的概括与批判,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答案】(1)年纪轻轻的孙权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2)西都长安高楼林立,皇家宫苑富丽堂皇,但随着敌军的攻入,战火四起,万间宫阙都
3、被焚毁,硝烟散尽,一切都化为尘土。(3)C 【解析】【分析】(1)在理解关键词语的基础上再结合全诗进行描述。年少:年轻。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兜鍪:指千军万马。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坐断:坐镇,占据,割据。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休:停止。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想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是何等的英雄气概。据此答题意对即可。(2)描述画面时要发挥联想和想象,想象“宫阙万间都”之前辉煌的情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原因是:战乱。经过和结果是:敌军的攻入,战火四起,万间宫阙都被焚毁,硝烟散尽,一切都化为尘土。把
4、这些想象组合成画面并按一定的顺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3)ABD 理解分析正确。C【乙】文“聚”“怒”二字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故答案为:年纪轻轻的孙权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西都长安高楼林立,皇家宫苑富丽堂皇,但随着敌军的攻入,战火四起,万间宫阙都被焚毁,硝烟散尽,一切都化为尘土。C【点评】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此题考查
5、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具体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饰词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步骤三、点出所用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况。2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小题。画眉鸟(欧阳
6、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1)诗中写了哪两种画眉鸟?写它们时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林中画眉和笼中画眉,对比。(2)这首诗托物言志(或“借鸟咏怀”,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解析】【分析】(1)这首诗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一是笼中的。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画眉鸟。前者在林中“随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后者锁于金笼之中,完全没有自由。(2)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对比鲜明,托物言志。表明自己对对自由的赞美与追求,对田
7、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同时表达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对官场生活的否定。故答案为:林中画眉和笼中画眉,对比。这首诗托物言志(或“借鸟咏怀”,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点评】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运用。解答此题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根据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本题考查读isg 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诗歌的内容理解,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在平时学习中考生要熟知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营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乙山坡羊潼关怀古峰恋如
8、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蹲露伤心秦汉行处宫阀万间都做了土一句展开想象描述一下你由此而联想到的画面下面对这两首词曲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甲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甲文上片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下片歌颂孙权的英辞手法分别从听觉视觉描写了潼关之险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乙文最后两句为全曲点睛之笔是作者对历史的概括与批判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答案年纪轻轻的孙权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西都长安高楼林立皇家宫苑富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小雨杨万里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诗人写出了下雨的独特形态,并赋予它人的心思。
9、请你化身小雨,用第一人称描述小雨的形态和心思。【答案】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之类,于是,我虽然下的不大,但也不肯全无,细细疏疏,形成一幕帘珠,挡在诗人眼前,让他欣赏我的美。【解析】【分析】首先理解诗句内容:诗前两句刻画小雨,说丝丝细雨,稀稀拉拉地下着,既下不大,又不肯停下。首句以两组叠字状出小雨的情况,非常传神。第二句从雨量上写,不能多又不肯无,那便是小雨。即使是小雨,下久了,在屋上、树丛中也都渐渐地凝聚成水珠,滴落下来。三,四句便写这一情况。这首小雨诗,换用拟人手法,说自己生平喜欢看山,这雨似乎对自己妒忌,有意从屋檐上滴下,组成一张珍珠般的帘子,把那千峰给遮挡。“珠帘”二字很确切,因为雨不大,
10、尚是一点点下滴,如成串的珍珠;如果是大雨,流下的就是水线、水柱,而雨本身就成了帘子了。说雨妒,诗人是在调侃,但这一调侃非常有意思。因了雨的妒,挂上了珠帘,却使原本的景色似乎更加优美。因为是稀疏的珠帘,隔着它去眺望远处的山峰,增加了迷濛,比直接看山更富有诗情画意。本题描述时要用第一人称,写出小雨的形态及心思。形态可抓住前两句,心思抓住后两句,并指出两者的内在联系。如:我不能下的太大,也不肯全无,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故答案为: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之类,于是,我虽然下的不大,但也不肯全无,细细疏疏,形成一幕帘珠,挡在诗人眼前,让他欣赏我的美。【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
11、懂、理解诗句的内容,结合作者的表现手法和诗歌中的意象等进行分析诗人的情感,注意回答时所站的角度,运用的语气。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采桑子(其四)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注】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来到额州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下面是小文与小涵对此诗的讨论。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小文:从“残红”“春空”等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伤春之诗,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小涵:未必是这样的。赏析诗歌要注意方法。_【答案】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
12、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营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乙山坡羊潼关怀古峰恋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蹲露伤心秦汉行处宫阀万间都做了土一句展开想象描述一下你由此而联想到的画面下面对这两首词曲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甲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甲文上片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下片歌颂孙权的英辞手法分
13、别从听觉视觉描写了潼关之险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乙文最后两句为全曲点睛之笔是作者对历史的概括与批判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答案年纪轻轻的孙权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西都长安高楼林立皇家宫苑富的眷恋和赞美之情。【解析】【分析】小文的意见是“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是通过对“残红”“春空”等词分析出来的。小涵对他的这种分析方法及分析出来的情感给予否定。所以小涵肯定使用另一种方法分析,并得出与之不同的情感。如小涵可回答:可用知人论世并结合诗歌内容的分析方法。知人论世是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用词含蓄,透露的是轻灵欢娱之情。还可分析诗眼“好”
14、,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故答案为: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点评】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
15、,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结合这首词,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上阙内容所展示的画面。(2)这首词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答案】(1)词人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出游遇雨,却一点也不惊慌,悠闲地漫步在风雨中,把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声当作音乐,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思索人生。(2)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解析】【分析】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
16、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和意境。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也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注意不能翻译诗句。阅读文本,这句诗的意象有:雨、竹林、竹杖、芒鞋、蓑衣等,发挥联想和想象连词成句即可。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表层意思是: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作者借此表达自己面对人生风雨,不害怕,不逃避,泰然处之,潇洒从容的态度。“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字面意思是: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17、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宠辱皆忘、超然物外、顺境逆境都坦然面对从容接受的人生态度。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营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乙山坡羊潼关怀古峰恋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蹲露伤心秦汉行处宫阀万间都做了土一句展开想象描述一下你由此而联想到的画面下面对这两首词曲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甲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甲文上片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下片歌颂孙权的英辞手法分别从听觉视觉描写了潼关之险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乙文最后两句为全曲点睛之笔是作者对历史的概括与批判表达了作者对百
18、姓的深切同情答案年纪轻轻的孙权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西都长安高楼林立皇家宫苑富故答案为:词人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出游遇雨,却一点也不惊慌,悠闲地漫步在风雨中,把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声当作音乐,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思索人生。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点评】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时应注意,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6阅读黎明的通知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19、为了我的祈愿诗人啊,你起来吧 而且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借你正直人的嘴请带去我的消息 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1)这首诗的作者是_ 原名 _,中国现代诗人。(2)“黎明”的任务是:_ 诗人的任务是:_(用文中原话回答)。【答案】(1)艾青;蒋正涵(2)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解析】【分析】(1)黎明的通知是艾青创作的一首现代诗,他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
20、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2)诗人把黎明拟人化,以黎明的口气把人们的期盼道出,“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就是黎明的任务。诗人是传达黎明的祈愿的使者,“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就是诗人的任务。摘抄下来即可。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营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乙山坡羊潼关怀古峰恋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蹲露伤心秦汉行处宫阀万间都做了土一句展开想象描述一下你由此而联想到的画面下面对这两首词曲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甲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甲文上片
21、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下片歌颂孙权的英辞手法分别从听觉视觉描写了潼关之险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乙文最后两句为全曲点睛之笔是作者对历史的概括与批判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答案年纪轻轻的孙权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西都长安高楼林立皇家宫苑富故答案为:艾青;蒋正涵 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点评】本题考查名著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把握黎明的通知的作者。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得出“黎明”的任务及诗人的任务。7诗歌鉴赏。(甲)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乙)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
22、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1)请概括两首诗的内容。(2)甲、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清?【答案】(1)甲诗借古物来表达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乙诗针对项羽兵败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2)甲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乙诗表达了诗人对项羽的惋惜之情,同时暗含讽刺之意。【解析】【分析】(1)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前提。赤壁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折戟”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
23、叹。后两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所以答案可整理为:借古物来表达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题乌江亭这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所以答案可归纳为针对项羽兵败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2)赤壁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抒发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题乌江亭作者杜牧在惋惜、批判项羽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意见和用人
24、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鼓励百折不挠的精神。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这首诗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故答案为:甲诗借古物来表达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乙诗针对项羽兵败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甲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乙诗表达了诗人对项羽的惋惜之情,同时暗含讽刺之意。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营刘生子
25、当如孙仲谋乙山坡羊潼关怀古峰恋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蹲露伤心秦汉行处宫阀万间都做了土一句展开想象描述一下你由此而联想到的画面下面对这两首词曲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甲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甲文上片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下片歌颂孙权的英辞手法分别从听觉视觉描写了潼关之险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乙文最后两句为全曲点睛之笔是作者对历史的概括与批判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答案年纪轻轻的孙权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西都长安高楼林立皇家宫苑富【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 第二 中学 中考 语文 诗歌 鉴赏 专题 练习 答案 模拟 试题 教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