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_小学教育-小学教育.pdf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_小学教育-小学教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_小学教育-小学教育.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认知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获得与消退、分化与泛化(2)桑代克的联结说: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最重要的学习定律)(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观点:学习的实质是建立操作和强化物之间的联结,强化可提高反应的概率。基本规律:强化(正负强化之分)、消退、惩罚 正强化: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负强化:取消厌恶型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消退:有机体在做出某一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会降低,称之为消退 惩罚: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
2、的过程。(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儿童社会行为习惯的习得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二、认知学习理论(一)早期认知理论 1.格尔塔心理学家的顿悟说:苛勒、考卡夫、韦特默 观点:(1)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型(3)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需要以意识为中介 2.托尔曼认知目的论:(1)一切学习都是有目的的活动(2)为达到学习目的,必须对学习条件进行认知。(二)现代认知学习观 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1)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的环节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布鲁纳认知结构学
3、习论学习观的教育意义,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建构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2)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互惠内驱力即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需要)、程序原则、强化原则。2.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1)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和机械学习、意义学习;学习的实质是将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2)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同化,即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其中,原有观念和新观念
4、之间有三种关系,即下位学习(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并列学习(组合学习)。下位学习: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上位学习: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成都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并列学习(3)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3.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1)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信息流、控制结构(2)学习阶段: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一环接一环,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
5、、操作阶段、反馈阶段。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马斯洛、罗杰斯、康布斯 1.马斯洛:学习不能靠外铄,只能靠内发,学生的活动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的任务只是辅导。2.康布斯:个体的行为基本上是由他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知觉而定的 3.罗杰斯:(1)教育目标是要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2)教育观:“学生中心教育观”(3)学习观: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无意义学习两类。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冯、库伯 1.知识观: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只是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2.学习观:强调学生的主观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3.教学观:(1)教学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作为
6、新的知识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长出现的知识经验。(2)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3)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促进学习的进行。认识发展理论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认知过程中的三种机能:同化、顺应、平衡 同化:将新信息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构成自身新的知识系统 顺应:是人在适应外部环境过程中改变自身认知结构以实现对环境的适应。平衡:不是指静止状态,而是一种运动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心理适应过程。3.认识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知觉集中阶段、不可逆性、自我中心主义(3)具体运算阶段:思维的具体性、具有守
7、恒性和可逆性、去自我中心(4)形式运算阶段:假设演绎推理、命题推理、组合推理。(二)维果茨基的认识发展理论 1.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个体心理机能由低级到高级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一是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二是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三是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四是心理活动的个性化。2.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从低级到高级的转化过程。3.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一是“最近发展区”思想;二是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三是内化学说;四是支架教学,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最近发展区。德育 一、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1
8、.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二、道德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自我中心阶段。开始接受外界的准则,但不顾准则的规定,按照自己的想象执行规则,不能把自己和他人及外界的环境区别起来,规则对他们无约束力。2.权威阶段又称他律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3.可逆性阶段又称自律阶段,思维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认识到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倾向于自觉地遵守规律,因而导致一定程度的自律,标志着儿童道德意识开
9、始形成 4.公正阶段,儿童的公正观念或正义感是在可逆的道德观念上发展起来的。皮亚杰认为,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些顺序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一个连续发展的统一体。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三)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即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造成较大损失、收到较严厉惩罚的行为都是坏的行为。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仍会受行为结果的驱使,也关注互惠性的想法,如果遵守规则的结果造成他们能获得积极的东西,他们推论出这个行为是道德的。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青少年看来,一种行为是否正确,要
10、看其是否被别人喜爱,能否取悦他人。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更过关注个人的生命、自由和尊严。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三、良好品德的培养方法 说服法、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四、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品德由知情意行四者构成,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道德培养一般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开端,以行为终结向前发展的。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知情意行各有其相互独立性,因此,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常处于不平衡状
11、态,这就要求我们不必恪守一种开端或一般教育程序,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学则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有目的的将德育目标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设计、实施的活动,德育过程就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的教育性活 欢迎下载 2 动和交往的过程。(三)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坚持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教育者既要对学生积极地进行德育,同事又不能一味得灌输和强制,而要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引导学生进行思想矛盾的斗争。(四)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
12、展是长期的、反复的、从量变到质变不断积累和逐步提高的过程,发展过程不肯是直线型的,而只能是波浪式曲折前进的,有时还会出现反复。五、德育的原则 方向性原则、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长善救失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六、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认识的方法,这是基本的方法。注意点:明确目的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2.榜样示范法: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3.指导实践法:即
13、实际锻炼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优秀思想品德的方法。注意:两种方式,一是执行学校规章制度的常规训练,二是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的锻炼;在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提高认识,增强感性体验;明确目的,并在持之以恒的锻炼;不断督促检查,使之坚持;调动实践锻炼的主动性。4.情感陶冶法:教育者自创良好的教 育环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注意点: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情感陶冶与启发说服相互结合。5.品德评价法: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 求和标准,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14、,督促其不断进步。6.品德修养指导法:即个人修养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得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7.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 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者通过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承 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 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老师应讲的“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置问
15、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培养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3.巩固性原则:引导学生在理解的础 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机能,使它们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展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机能的运用。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抓好学生的复习环节和运用环节;教考生复习和记忆的方法 4.循序渐进原则:即系统性原则,教 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思维能力。要求:既要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由具体到抽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5.因材
16、施教原则:指教师要从学生的 实际情况、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的教学,是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要求: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7.量力性原则:即可接受原则,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要求: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8.思
17、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指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要求: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实例或录像;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中学教学方法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 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四种方式。要求:讲授内容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等,讲解以实例为基础,讲解内容条理要清楚;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比如重点内容精讲、难点内容细讲;讲究语言艺术,力求语言简练、准确、通
18、俗易懂;加强手势语,提高语言感染力和理解力。2.谈话法,即问答法:按照一定的 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要求: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要善问;善于启发诱导;做好归纳小结。3.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要求:问题有吸引力;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诱导;做好讨论小结。4.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强调学生“读”和老师的“指导”。要求:指导学生精心阅读教科书;善于阅读参考书;写好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通过展示实物、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教学 知识 能力 小学教育
限制150内